果不其然,在徐義將理由講明白以後,朝堂還是有了短時間的安靜。
臣工們無法確定聖人的心思,也就無從說起。而徐義所謂的朝臣人脈,一時間也有些摸不透徐義到底想做什麽。
神策軍撤銷,幾乎是不可能的。從神策軍籌建之初,徐義設的陷阱就太大了······高於十六衛的待遇,家眷各有營生,居長安等等。
這樣的條件,不是任何一個節度使能滿足的。
至於直接打散退役······這是一群熟悉火器的將士。雖然臣工們嘴上一直說火器不堪重用,但是大家心裏都明白,哪怕是邊軍在貶低火器的作用,一旦流入民間,那也是隨時會產生驚天大案的存在。
就是聖人,一時也無法給出結論:“諸位愛卿,此事可有計較?既然今日成為議題了,那就都說說,如何處置方為妥當之策······”
徐義這時候不能再說了,就是崔渙也不能率先提起徐義出外的目的。
且先看看朝臣怎樣說吧。
整個大朝會的朝臣,都也是懵逼了。
很顯然,聖人沒有要撤銷神策軍的意思,或者說出於猶豫不決之中。
早知道王忠嗣押解回京後,就不該那麽早把所有職位都安排了。
作為一個一身兼任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被免,空額本來應該很多的,結果多方較量,已經產生了各方節度使的任命。
這期間協調和妥協的太多了,丟出去的利益,拿回來的收益,基本上已經成型了。這時候若是推倒重來,別說是聖人,就是那些勢力糾纏,也不會同意的。
“陛下,徐侯一再強調火器以及神策軍的作戰能力,偏偏地方節度使卻多年屢次上奏火器之弊端,而推廣火器的政策,也確實未盡然。”
“如此說來,臣以為,不如讓神策軍整體編軍,出外駐守邊防,如此一來,既能暫時保留神策軍,也能校驗徐侯所言是否屬實。”
“隻有將神策軍置於邊疆前線,也就是征戰最頻繁的前線,才有可能實現這樣的目標······”
徐義和崔渙分析過,一旦此事在朝會上討論開,絕對有對徐義落井下石的,或者說早就想讓徐義出外,卻不敢首倡者。
不管是貴妃娘娘還是長公主,都不是隨便一個臣工敢去招惹的。
可徐義若是在保留神策軍和火器上堅持己見,也就有了讓別人提供方法的機會,被人順水推舟的支出到長安之外,也就順理成章了。
果然,李林甫就開口了,說的冠冕堂皇······實在是替聖人分憂解難的標杆,典範。
“陛下,神策軍乃是天子親軍,有拱衛京師之責。再說,火器之威眾所周知,這般草率的將神策軍外放,對於朝廷實在是有點武斷了。”
“臣以為,應該繼續執行火器推廣之策,嚴格按照徐侯所製定的標準,將神策軍將士連帶火器一並分散於諸軍中,同時對神策軍補充新兵,實現更換,最終達到陛下曾經全軍裝備火器的設想。”
徐義聽到楊國忠的話,都有心罵娘了。
老子好不容易營造出這樣的導向,你嘚不嘚啥呀?關鍵是,楊國忠這樣的建言,居然是最為正確的,是對大盛朝最有利的做法。
當然,這是在地方和朝廷都有心有意推廣火器的情況下,都可以係緊褲帶渡難關的想法,才有可能實現的。
可惜······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徐義知道楊國忠是想讓自己留在長安做他的助力,也不得不違心的向楊國忠報以微笑,以示感恩。
徐義越是這樣,越是讓李林甫感覺到徐義跟楊國忠勾結了。
本來一個楊國忠,就目前的上升趨勢,已經讓李林甫有壓力了,如果在加上徐義······徐義可不僅僅是有貴妃娘娘和長公主依仗,更是在朝堂有大量的人脈,就是他李林甫,對於在徐義產業中的收益,也有點不舍。
一旦楊國忠和徐義真的勾結了,或者說是聯合了,在朝廷的勢力,不僅僅是他李林甫,就是太子一係,也都難以抗衡了。
李林甫看了看李適之,看看太子······太子或許不能隨便開口,可李適之······
李適之也看過來了,似乎都看懂了對方的意思:“陛下,老臣以為,如今的爭端乃是邊軍,也就是時常參戰的節度使軍伍,和神策軍本身的爭端。”
“爭端的焦點是火器是否真的有入徐侯所言的作用。唯一能證明這點的,就是將神策軍全軍整編為邊軍,以火器對戰外敵,以戰場的勝負來做出評判。”
“另外,今日此議題的開始,是因為徐侯所言神策軍和火器作坊難以為繼為由,倘若繼續將神策軍和火器作坊留在長安,勢必需要朝廷撥付大量的款項,用於火器作坊和神策軍度過難關。”
“是故,老臣以為,將神策軍放置於邊州,uu看書.ukanshuco 是最佳方案······”
不得不說,這人吧,若是有傾向了,這嘴呀,什麽話都能說出來。
李適之這段話,太讓徐義佩服了,幾乎就是徐義預想的最合適的理由。
整個朝堂都震驚了,誰也沒想到李適之和李林甫居然站在統一戰線上了。
左右相一旦統一了意見,就是聖人也需要慎重考慮的。
這時候朝會的感覺吧,就像真的都是在為朝廷考慮一般,都丟開了自己勢力的立場,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來議事。
就是楊國忠,一時間也沒再開口了。作為朝堂的第三方勢力,他的勢力還略顯羸弱,不到抗衡兩方勢力的程度。
關鍵是,似乎聖人已經被說動了。
“陛下,安西都護府於長安二年,為穩固邊疆防禦,將安西一分為二,設安西與北庭都護府。”
“事實上,即便是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分設,在疆域守衛上,仍然是我朝最大的都護府。”
“如今老臣遙領安西大都督,實在是名不符實。高仙芝任職安西副都督,也是責任重大。臣以為可以將安西都護府一分為二,高仙芝領一軍於北庭都護府,徐侯領一軍於安西都護府。”
“如此一來,原安西都護府的軍伍,並不需要從安西撤回,對於整個原安西的防禦不造成影響,同時,徐侯率領神策軍於安西,也能校驗火器是否具備徐侯所言威力······”
能做到相位,絕對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就李適之和李林甫這一唱一和,就將徐義、火器作坊,乃至神策軍的去向基本確定了。
臣工們無法確定聖人的心思,也就無從說起。而徐義所謂的朝臣人脈,一時間也有些摸不透徐義到底想做什麽。
神策軍撤銷,幾乎是不可能的。從神策軍籌建之初,徐義設的陷阱就太大了······高於十六衛的待遇,家眷各有營生,居長安等等。
這樣的條件,不是任何一個節度使能滿足的。
至於直接打散退役······這是一群熟悉火器的將士。雖然臣工們嘴上一直說火器不堪重用,但是大家心裏都明白,哪怕是邊軍在貶低火器的作用,一旦流入民間,那也是隨時會產生驚天大案的存在。
就是聖人,一時也無法給出結論:“諸位愛卿,此事可有計較?既然今日成為議題了,那就都說說,如何處置方為妥當之策······”
徐義這時候不能再說了,就是崔渙也不能率先提起徐義出外的目的。
且先看看朝臣怎樣說吧。
整個大朝會的朝臣,都也是懵逼了。
很顯然,聖人沒有要撤銷神策軍的意思,或者說出於猶豫不決之中。
早知道王忠嗣押解回京後,就不該那麽早把所有職位都安排了。
作為一個一身兼任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被免,空額本來應該很多的,結果多方較量,已經產生了各方節度使的任命。
這期間協調和妥協的太多了,丟出去的利益,拿回來的收益,基本上已經成型了。這時候若是推倒重來,別說是聖人,就是那些勢力糾纏,也不會同意的。
“陛下,徐侯一再強調火器以及神策軍的作戰能力,偏偏地方節度使卻多年屢次上奏火器之弊端,而推廣火器的政策,也確實未盡然。”
“如此說來,臣以為,不如讓神策軍整體編軍,出外駐守邊防,如此一來,既能暫時保留神策軍,也能校驗徐侯所言是否屬實。”
“隻有將神策軍置於邊疆前線,也就是征戰最頻繁的前線,才有可能實現這樣的目標······”
徐義和崔渙分析過,一旦此事在朝會上討論開,絕對有對徐義落井下石的,或者說早就想讓徐義出外,卻不敢首倡者。
不管是貴妃娘娘還是長公主,都不是隨便一個臣工敢去招惹的。
可徐義若是在保留神策軍和火器上堅持己見,也就有了讓別人提供方法的機會,被人順水推舟的支出到長安之外,也就順理成章了。
果然,李林甫就開口了,說的冠冕堂皇······實在是替聖人分憂解難的標杆,典範。
“陛下,神策軍乃是天子親軍,有拱衛京師之責。再說,火器之威眾所周知,這般草率的將神策軍外放,對於朝廷實在是有點武斷了。”
“臣以為,應該繼續執行火器推廣之策,嚴格按照徐侯所製定的標準,將神策軍將士連帶火器一並分散於諸軍中,同時對神策軍補充新兵,實現更換,最終達到陛下曾經全軍裝備火器的設想。”
徐義聽到楊國忠的話,都有心罵娘了。
老子好不容易營造出這樣的導向,你嘚不嘚啥呀?關鍵是,楊國忠這樣的建言,居然是最為正確的,是對大盛朝最有利的做法。
當然,這是在地方和朝廷都有心有意推廣火器的情況下,都可以係緊褲帶渡難關的想法,才有可能實現的。
可惜······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徐義知道楊國忠是想讓自己留在長安做他的助力,也不得不違心的向楊國忠報以微笑,以示感恩。
徐義越是這樣,越是讓李林甫感覺到徐義跟楊國忠勾結了。
本來一個楊國忠,就目前的上升趨勢,已經讓李林甫有壓力了,如果在加上徐義······徐義可不僅僅是有貴妃娘娘和長公主依仗,更是在朝堂有大量的人脈,就是他李林甫,對於在徐義產業中的收益,也有點不舍。
一旦楊國忠和徐義真的勾結了,或者說是聯合了,在朝廷的勢力,不僅僅是他李林甫,就是太子一係,也都難以抗衡了。
李林甫看了看李適之,看看太子······太子或許不能隨便開口,可李適之······
李適之也看過來了,似乎都看懂了對方的意思:“陛下,老臣以為,如今的爭端乃是邊軍,也就是時常參戰的節度使軍伍,和神策軍本身的爭端。”
“爭端的焦點是火器是否真的有入徐侯所言的作用。唯一能證明這點的,就是將神策軍全軍整編為邊軍,以火器對戰外敵,以戰場的勝負來做出評判。”
“另外,今日此議題的開始,是因為徐侯所言神策軍和火器作坊難以為繼為由,倘若繼續將神策軍和火器作坊留在長安,勢必需要朝廷撥付大量的款項,用於火器作坊和神策軍度過難關。”
“是故,老臣以為,將神策軍放置於邊州,uu看書.ukanshuco 是最佳方案······”
不得不說,這人吧,若是有傾向了,這嘴呀,什麽話都能說出來。
李適之這段話,太讓徐義佩服了,幾乎就是徐義預想的最合適的理由。
整個朝堂都震驚了,誰也沒想到李適之和李林甫居然站在統一戰線上了。
左右相一旦統一了意見,就是聖人也需要慎重考慮的。
這時候朝會的感覺吧,就像真的都是在為朝廷考慮一般,都丟開了自己勢力的立場,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來議事。
就是楊國忠,一時間也沒再開口了。作為朝堂的第三方勢力,他的勢力還略顯羸弱,不到抗衡兩方勢力的程度。
關鍵是,似乎聖人已經被說動了。
“陛下,安西都護府於長安二年,為穩固邊疆防禦,將安西一分為二,設安西與北庭都護府。”
“事實上,即便是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分設,在疆域守衛上,仍然是我朝最大的都護府。”
“如今老臣遙領安西大都督,實在是名不符實。高仙芝任職安西副都督,也是責任重大。臣以為可以將安西都護府一分為二,高仙芝領一軍於北庭都護府,徐侯領一軍於安西都護府。”
“如此一來,原安西都護府的軍伍,並不需要從安西撤回,對於整個原安西的防禦不造成影響,同時,徐侯率領神策軍於安西,也能校驗火器是否具備徐侯所言威力······”
能做到相位,絕對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就李適之和李林甫這一唱一和,就將徐義、火器作坊,乃至神策軍的去向基本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