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無誤,此事已經傳遍各地,怎麽可能是假的。"李靖非常信任自己的情報來源。
"楊廣啊楊廣,我為了推翻你隱忍十多年,沒想到你這麽不中用,竟然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了!"李淵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生氣,他突然覺得自己這十多年都白等了。
"太原候為何生氣,這對我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啊,楊廣一死,天下巨變,就算宇文化及立楊浩為帝又如何,難以服眾,大隋群龍無首,大興城的那些官員逃的逃,走的走,誰還會為了一個楊浩堅守城池,隻要我們大軍一到,隋軍必定聞風喪膽,就算守城也堅持不了多久!"
這回李靖對攻下大興城更有信心了,宇文化及弑殺楊廣簡直是在為他們一統天下鋪平道路,隻要楊廣一死,其他所謂的起義軍根本不足為懼。
"那壞消息是什麽?"
"壞消息就是從太原傳來急報,童雲飛的兵馬已經攻下晉陽,其餘各個縣城也盡數落入他手,恐怕不用多久他就會追上我們。"說到太原失守,李靖的聲音低沉了幾分。
"怎麽這麽快就守不住了,裴寂他在做什麽!?"李淵可是記得自己給裴寂留兩萬士兵,讓他隻守晉陽不用守其他地方,隻要拖住童雲飛的大軍即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他原以為起碼可以堅持四五個月,結果才兩個半月晉陽就淪陷了,他對裴寂太失望了。
"這也不能全怪裴寂,童雲飛一向善於用計,說不定是用了什麽陰謀詭計才這麽快就攻破晉陽,裴寂能夠堅持兩個月已經很不錯。"李靖幫裴寂說幾句好話,以免被李淵過分責怪。
"裴寂他人嗎,有沒有撤退成功?"
"我聽說在城破時他想要逃跑,結果被李瑗的騎兵攔了下來,如今應該已經落入童雲飛手上,生死不知。"
"李瑗他不是我侄兒嗎,為何會幫童雲飛而不幫我,這個叛徒,真是氣煞我也!"李瑗一掌拍在桌案上,氣得不輕。
"太原候忘了李瑗一直跟著童雲飛學本領了嗎,已經有十多年了吧,他為童雲飛效力也是在情理之中。"
"童雲飛莫非會使用咒語,李世民被他迷住,就連李瑗也被他迷住,他們都是李家的人,怎麽能叛變我!"李淵之所以氣是因為覺得自己比不上童雲飛,就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心向童雲飛。
"為誰效力不過是個人決定,太原候又何須生氣,既然楊廣已死,太原也落入童雲飛的手上,不如我們加快行軍,早點上路攻取大興城,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隻能前進。"李靖勸說李淵今日就出兵,不要再等一天了。
"城內的一萬五千降兵如何安排?"
"我門將楊廣被殺的消息傳出去,他們知道後必定不會再對大隋那麽忠心,願意跟隨我們的就留下來,不願意的就讓他們各自散去,我相信願意留下的人占據多數。"
"好吧,既然如此便依你所說行事。"李淵點頭道。
李靖將楊廣被殺的消息放出去,城內的百姓和士兵聽聞此事都非常震驚,皇帝被殺,天下大事。
投降的隋軍士卒得知此事後都各有所想,有的願意跟隨李淵繼續出征,有的不願留下來,李靖把不願留下的都放走,他們也沒有那麽多糧草去養降兵,留下來的一律當作自家兵馬對待。
最終有五千人離去,一萬人留下來,給李淵大軍補充了一萬人馬,這攻城後不僅沒有損失多少士兵,還反而多出了一萬生力軍。
大軍休息了一個上午後整裝待發,準備向大興城進軍。
楊廣身死的消息已經傳到大興城,朝上大臣知道此事後各有所憂,原本還指望楊廣能夠班師回朝,親自坐鎮大興城,擊退逆臣李淵大軍,結果人沒有等來,還傳來噩耗,可謂雪上加霜。
城內人人自危,不知如何應對,群龍無首,朝上大臣也如同散沙各有想法,害怕的已經提前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不想陷入戰亂之中,也有忠心耿耿的臣子留下,與大隋共存亡,但無論如何,許多人都猜測即將進入兵荒馬亂的亂世,大隋也即將四分五裂,被天下諸侯分割。
裴仁基在得知楊廣被殺後立即回家,他把女兒裴翠雲找來商量:"翠雲,楊廣身死之事已經傳得滿城風雨,李淵又造反,從太原出兵攻打大興城,不久之後大興城將變成亂戰之地,朝上不少大臣都開始逃離了,爹不知該留下還是離開,你能否為爹解惑?"
"爹,大哥不是已經投靠童雲飛將軍了嗎,既然爹讓大哥為他效力,說明爹的心早不在大隋這裏了,楊廣對我裴家不仁義,我們又何須忠心他,更何況他被宇文化及所殺,宇文化及立楊浩為帝,不過一傀儡罷了,無論立楊家何人當皇帝都難以服眾,這天下很快就會變成群雄割據的局勢,大興城不僅李淵垂涎,我相信其他人也是如此,留下來隻是愚忠,倒不如去投奔大哥,在童將軍麾下起碼還能得到庇護。"
裴翠雲雖是女兒身,但出身大世家,從**文學武,見多識廣,說出來的話也是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裴仁基原本一直猶豫要不要走,如今得到了裴翠雲的肯定,他決定離開大興城,先去東郡找瓦崗軍,然後再去馬邑郡投童雲飛,他遣散了所有下人,帶上家人一起離開,如今局勢混亂,逃跑的人非常多,沒有多少人注意到他。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十多天後,裴仁基帶著家人來到洛陽,打算在洛陽休息一天後再出發前往東郡,一行人進入洛陽,發現街上有許多士兵巡邏,百姓看到如此都紛紛回避,原本繁華的街道少了許多行人,變得有些清冷。
裴仁基有些不解,他找了一家客棧安置家人,然後問客棧掌櫃:"掌櫃的,我初來洛陽,聽說此地是繁華之都,然今日看到街上百姓不多,士兵反倒不少,這是為何?"
"楊廣啊楊廣,我為了推翻你隱忍十多年,沒想到你這麽不中用,竟然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了!"李淵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生氣,他突然覺得自己這十多年都白等了。
"太原候為何生氣,這對我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啊,楊廣一死,天下巨變,就算宇文化及立楊浩為帝又如何,難以服眾,大隋群龍無首,大興城的那些官員逃的逃,走的走,誰還會為了一個楊浩堅守城池,隻要我們大軍一到,隋軍必定聞風喪膽,就算守城也堅持不了多久!"
這回李靖對攻下大興城更有信心了,宇文化及弑殺楊廣簡直是在為他們一統天下鋪平道路,隻要楊廣一死,其他所謂的起義軍根本不足為懼。
"那壞消息是什麽?"
"壞消息就是從太原傳來急報,童雲飛的兵馬已經攻下晉陽,其餘各個縣城也盡數落入他手,恐怕不用多久他就會追上我們。"說到太原失守,李靖的聲音低沉了幾分。
"怎麽這麽快就守不住了,裴寂他在做什麽!?"李淵可是記得自己給裴寂留兩萬士兵,讓他隻守晉陽不用守其他地方,隻要拖住童雲飛的大軍即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他原以為起碼可以堅持四五個月,結果才兩個半月晉陽就淪陷了,他對裴寂太失望了。
"這也不能全怪裴寂,童雲飛一向善於用計,說不定是用了什麽陰謀詭計才這麽快就攻破晉陽,裴寂能夠堅持兩個月已經很不錯。"李靖幫裴寂說幾句好話,以免被李淵過分責怪。
"裴寂他人嗎,有沒有撤退成功?"
"我聽說在城破時他想要逃跑,結果被李瑗的騎兵攔了下來,如今應該已經落入童雲飛手上,生死不知。"
"李瑗他不是我侄兒嗎,為何會幫童雲飛而不幫我,這個叛徒,真是氣煞我也!"李瑗一掌拍在桌案上,氣得不輕。
"太原候忘了李瑗一直跟著童雲飛學本領了嗎,已經有十多年了吧,他為童雲飛效力也是在情理之中。"
"童雲飛莫非會使用咒語,李世民被他迷住,就連李瑗也被他迷住,他們都是李家的人,怎麽能叛變我!"李淵之所以氣是因為覺得自己比不上童雲飛,就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心向童雲飛。
"為誰效力不過是個人決定,太原候又何須生氣,既然楊廣已死,太原也落入童雲飛的手上,不如我們加快行軍,早點上路攻取大興城,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隻能前進。"李靖勸說李淵今日就出兵,不要再等一天了。
"城內的一萬五千降兵如何安排?"
"我門將楊廣被殺的消息傳出去,他們知道後必定不會再對大隋那麽忠心,願意跟隨我們的就留下來,不願意的就讓他們各自散去,我相信願意留下的人占據多數。"
"好吧,既然如此便依你所說行事。"李淵點頭道。
李靖將楊廣被殺的消息放出去,城內的百姓和士兵聽聞此事都非常震驚,皇帝被殺,天下大事。
投降的隋軍士卒得知此事後都各有所想,有的願意跟隨李淵繼續出征,有的不願留下來,李靖把不願留下的都放走,他們也沒有那麽多糧草去養降兵,留下來的一律當作自家兵馬對待。
最終有五千人離去,一萬人留下來,給李淵大軍補充了一萬人馬,這攻城後不僅沒有損失多少士兵,還反而多出了一萬生力軍。
大軍休息了一個上午後整裝待發,準備向大興城進軍。
楊廣身死的消息已經傳到大興城,朝上大臣知道此事後各有所憂,原本還指望楊廣能夠班師回朝,親自坐鎮大興城,擊退逆臣李淵大軍,結果人沒有等來,還傳來噩耗,可謂雪上加霜。
城內人人自危,不知如何應對,群龍無首,朝上大臣也如同散沙各有想法,害怕的已經提前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不想陷入戰亂之中,也有忠心耿耿的臣子留下,與大隋共存亡,但無論如何,許多人都猜測即將進入兵荒馬亂的亂世,大隋也即將四分五裂,被天下諸侯分割。
裴仁基在得知楊廣被殺後立即回家,他把女兒裴翠雲找來商量:"翠雲,楊廣身死之事已經傳得滿城風雨,李淵又造反,從太原出兵攻打大興城,不久之後大興城將變成亂戰之地,朝上不少大臣都開始逃離了,爹不知該留下還是離開,你能否為爹解惑?"
"爹,大哥不是已經投靠童雲飛將軍了嗎,既然爹讓大哥為他效力,說明爹的心早不在大隋這裏了,楊廣對我裴家不仁義,我們又何須忠心他,更何況他被宇文化及所殺,宇文化及立楊浩為帝,不過一傀儡罷了,無論立楊家何人當皇帝都難以服眾,這天下很快就會變成群雄割據的局勢,大興城不僅李淵垂涎,我相信其他人也是如此,留下來隻是愚忠,倒不如去投奔大哥,在童將軍麾下起碼還能得到庇護。"
裴翠雲雖是女兒身,但出身大世家,從**文學武,見多識廣,說出來的話也是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裴仁基原本一直猶豫要不要走,如今得到了裴翠雲的肯定,他決定離開大興城,先去東郡找瓦崗軍,然後再去馬邑郡投童雲飛,他遣散了所有下人,帶上家人一起離開,如今局勢混亂,逃跑的人非常多,沒有多少人注意到他。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十多天後,裴仁基帶著家人來到洛陽,打算在洛陽休息一天後再出發前往東郡,一行人進入洛陽,發現街上有許多士兵巡邏,百姓看到如此都紛紛回避,原本繁華的街道少了許多行人,變得有些清冷。
裴仁基有些不解,他找了一家客棧安置家人,然後問客棧掌櫃:"掌櫃的,我初來洛陽,聽說此地是繁華之都,然今日看到街上百姓不多,士兵反倒不少,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