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不到十分鍾,“威爾士親王”號與“約克公爵”號遭到重創,讓斯科特大失所望。


    雖然兩艦的火力沒有減弱,但是“威爾士親王”號的艦體已經受到損傷,而且炮瞄雷達被炸毀,而“約克公爵”號的艦長等大部分軍官都已陣亡,使得兩艦的實際戰鬥力大幅度降低。


    有趣的是,在“威爾士親王”號的炮瞄雷達被炸毀之後,英軍才想到還有這部雷達。


    可惜的是,一切都晚了。


    當時,“約克公爵”號上的炮瞄雷達沒有被炸毀,但是槍炮長已經陣亡,戰鬥部門的參謀也大多陣亡。結果就是,即便炮瞄雷達能夠正常工作,也沒有人來結算炮擊數據,更沒有人來指揮炮戰。


    別忘了,英艦上沒有炮瞄火控係統。炮瞄雷達測得的數據,將首先由槍炮長處理,然後再分發給各個炮組,再由槍炮長下達開火命令。在整個火控環節中,槍炮長具有最為重要的地位。


    沒有槍炮長,各個炮組就算拿到了雷達測得的數據,也無法完成解算工作。


    事實上,沒有戰鬥部門的參謀協助,也不可能把火控數據發到各個炮組,因此炮組依然隻能使用光學設備。


    繼續打下去嗎?


    顯然,這根本不是該問的問題。


    在已經與第21艦隊遭遇的情況下,斯科特根本不能撤退。說得簡單一些,就算那兩艘中國戰艦沒有追擊,中國艦隊的指揮官也會派遣巡洋艦跟蹤英艦,然後用主力艦去炮擊法迪福盧環礁上的野戰機場。等到天亮之後,第21艦隊的航空兵就將出動,而第二印度洋艦隊肯定得不到岸基航空兵的掩護。


    對斯科特來說,不管此時的處境有多麽凶險,他隻有一條路可走。


    這就是,拚盡全力擊敗中國艦隊。


    四點三十分,在包紮好傷口後,斯科特下達了加速命令。因為“威爾士親王”號的艦長受了重傷,大副已經陣亡,二副又在後部艦橋裏麵,所以斯科特接掌了指揮權,親自指揮戰鬥。[]


    一般情況下,英國皇家海軍中的艦隊指揮官都不會直接指揮戰鬥。


    問題是,斯科特並不是上帝,就算他直接指揮戰鬥,也無法改變不利局麵。


    此時,兩艘中國戰艦依然在猛烈開火,而且瞄準點依然是兩艘英艦的艦橋。


    可以說,這是有中國海軍特色的炮戰戰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就是戰列艦主宰海洋的時期,各國海軍都在炮戰戰術上花了很大的力氣,並且殊途同歸,形成了較為相似的戰術。這就是,在炮戰中,首先要對付的就是敵艦的主炮。


    當然,這種戰術有很強烈的時代背景。


    這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艦隊的交戰距離都不會太遠,大多數時候在十公裏左右,超過十公裏已經算得上是遠距離炮戰了。此外,艦隊決戰大多在白天進行,當時的戰艦並沒有在夜間作戰的完善手段。如此一來,依靠精密的光學設備,戰艦上的炮手就能夠瞄準敵艦的某個部位。


    此外,在基本戰術上,齊射並沒有成為潮流,大部分時候都是各個炮塔,或者是靠在一起的幾座炮塔同時開火。如此一來,也就不可能要求所有主炮都瞄準同一點,而是會有兩個或者三個瞄準點。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打擊敵艦的主炮最為重要。


    說白了,如果能夠摧毀敵艦的所有主炮,就算沒有能夠擊沉敵艦,也能夠贏得勝利。


    相反,如果向敵艦的艦橋開火,就算炸掉了艦橋,敵艦也會開火還擊,而且受到的影響並不大。


    正是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一直堅持使用雙聯裝主炮炮塔,因為這可以在主炮數量相同的情況下,把主炮分散到更多的炮塔內,即便損失了一座炮塔,主炮火力降低的幅度也不大。如果采用三聯裝、甚至是四聯裝炮塔,那麽損失一座炮塔,損失的主炮火力就相當可關了。此外,在“伊麗莎白女王”級與“複仇”級之前,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上,主炮都布置在三個點上,即艦首、艦尾與中部。此舉的主要價值就是,敵艦必須瞄準三個點,如果把主炮集中在首尾,敵艦就隻需要瞄準兩個點,而同時瞄準三個點的難度顯然比瞄準兩個點的難度高。更重要的是,敵艦同時向三個點開火,那麽每個點遭到的炮擊強度就要比同時向兩個點開火底得多,因此主炮炮塔被擊中的概率就會等幅度降低,等於提高了主炮炮塔的生存能力。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皇家海軍才改變了這種設計方式。


    在其n3型戰列艦上,就采用了與美艦相似的主炮火力配置方案,即在首尾設置三座三聯裝主炮炮塔。


    可惜的是,直到英國戰敗,這種戰列艦都停留在設計圖紙上。


    此後,英國皇家海軍變本加厲,在“納爾遜”級戰列艦上采用了三聯裝主炮炮塔,而在“喬治五世”級上,更是破天荒的采用了四聯裝主炮炮塔。如果不是重心偏高,“喬治五世”級將擁有三座四聯裝主炮炮塔。


    英國皇家海軍的改變,也與潮流有關。


    如果說在“納爾遜”級上,英國皇家海軍隻是嚐試了三聯裝主炮炮塔,那麽到了“喬治五世”級,這種變化就與技術進步有關了。


    這就是,隨著交戰距離拉遠,要瞄準敵艦上的某個部位,已經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在雷達誕生之後,炮戰的主要瞄準手段變成了雷達,而不是光學設備,而雷達隻能測出敵艦的方位,因此炮手根本看不到敵艦,或者說拿到的隻是統一發放下來的炮擊參數。


    這樣一來,要瞄準敵艦的某個部位,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隻是,更早適應這種變化的不是英國皇家海軍,而是中國海軍。


    在研製出炮瞄雷達之後,中國海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製訂了新的炮戰戰術,即瞄準點為敵艦上最顯眼的部位。


    顯然,這就是敵艦的主艦橋。


    要知道,在雷達屏幕上,最亮的部位就是敵艦的艦橋,因此在確定炮擊參數的時候,槍炮軍官都會以該處為瞄準基點。


    當然,這並不能保證一定能夠擊中敵艦的艦橋,或者說首先擊中敵艦的艦橋。


    隻是從概率上講,在才用這種炮擊戰術的時候,擊中敵艦艦橋的概率要比擊中其他部位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在中國海軍主力艦參與的幾次炮戰中,都經常擊中敵艦艦橋。


    有趣的是,在設置這套戰術的時候,中國海軍的參謀人員並沒有想過,首先打擊敵艦艦橋有什麽好處。當時,也許是參謀軍官圖簡單,也沒有往深處想,認為能夠擊中敵艦就已經很不錯了。


    在戰術上,首先擊中敵艦艦橋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這個時期。


    原因很簡單,任何一艘戰艦上,特別是主力艦,重要機構都在艦橋裏麵,而且大量設備都安裝在艦橋上,或者是緊挨著艦橋的主桅杆上。首先擊中敵艦艦橋,不但有可能使敵艦喪失統一指揮,還有希望打掉敵艦上的關鍵設備,使敵艦的戰鬥力大幅度削弱,甚至讓敵艦上的火炮變成擺設。


    在第二次新喬治亞海峽海戰中,這一戰術就得到了驗證。


    當時,兩艘戰鬥力更加強大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就是因為暴露在外的關鍵設備遭到重創,導致戰鬥力大幅度降低,甚至無法準確瞄準對手,才在四艘中國海軍的巡洋艦麵前敗下陣來。


    顯然,中國海軍吸取了這次海戰中的經驗。


    可以說,在開打十分鍾之內,就讓兩艘英艦遭受重創,使其主炮火力難以發揮出來就與中國海軍的炮戰戰術有關。


    說得簡單一些,英艦變成了瞎子,就算手裏的棍棒再大再硬,在打不中對手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價值。


    問題是,斯科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根本就不想承認這一點。


    別忘了,斯科特已經沒有後路可退了,他必須戰鬥下去,必須盡最大的努力打贏這場實力並不均衡的海戰。


    結果就是,在戰鬥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威爾士親王”號與“約克公爵”號不但沒有撤退,還像中世紀時的重裝騎士一樣,以二十六節的速度衝向中國戰艦,試圖迅速縮短交戰距離,讓其持有的“矛槍”發揮威力。


    問題是,中國戰艦會給英艦這個機會嗎?


    四點二十六分,“河北”號率先轉向。


    因為海峽內過於狹窄,所以兩艘中國戰艦沒有采用編隊轉向,而是單獨轉向,即“河南”號在“河北”號後麵自行轉向。


    如此一來,在完成轉向之後,就是“河南”號在前麵了。


    關鍵的是,在進行轉向的時候,趙壯飛給“河南”號發了一道命令,即轉向角度不是一百八十度,而是二百一十度。


    也就是說,在完成轉向之後,兩艘戰艦等於把屁股朝向英艦。


    準確的說,是航線向左偏了三十度。


    這個角度,正好可以讓艦首的主炮向英艦開火,同時由能夠與英艦拉開距離,讓英艦無法及時迫近。


    顯然,趙壯飛並沒打算與英艦肉搏。


    能在遠距離炮戰中幹掉英艦,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