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在經過了將近一年的艱苦談判之後,英德終於簽署了海軍軍備協議。"文字新體驗"


    按照約定,在接下來的五年之內,德意誌第二帝國將建造總噸位不超過二十萬噸的八艘主力艦,英國將建造總噸位不超過三十萬噸的十二艘主力艦,最終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艦隊規模將達到英國皇家海軍的百分之六十。


    隻是,這份協議有很多附加條款。


    最重要的一項附加條款與法國有關,即法國海軍的艦隊總規模不得超過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百分之六十,不然德意誌第二帝國將有權根據實際情況追加建造兩艘主力艦,英國皇家海軍則將獲得建造一艘主力艦的配額。


    此外,還有針對意大利、俄國與奧匈帝國的附加條款。


    這些附加條款,決定這份協議根本不具有實施價值。


    僅僅幾個月之後,即一九零七年一月,法國就宣布將建造四艘裝備了十二門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的“科爾貝爾”級戰列艦。到一九零七年底,法國政府再次批準海軍設計與建造四艘新式戰列艦。因為協議不包括“拿騷”級之前的戰列艦,所以德意誌第二帝國實際建成的戰列艦隻有五艘,把再建的算上也隻有八艘。這樣一來,法國在一九零七年批準與計劃建造的戰列艦就多達八艘。


    顯然,這已經超過了協議附加條款的限製。


    此外,意大利也在一九零七年與一九零八年批準了“加富爾公爵”級與“安德列亞-多利亞”級戰列艦的建造與規劃方案,計劃在今後五年之內建造七艘戰列艦,以維持在地中海的海軍優勢。


    至於俄國,更是野心勃勃。


    早在一九零六年,沙皇就要求建造四艘“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戰列艦,次年又要求建造性能更加強大的戰列艦,即“瑪利亞皇後”級,總量也是四艘,計劃在一九一二年之前全部建成。


    這些,都超過了協議的附加條款。


    一九零八年初,在得到德皇批準之後,馮承乾公布了帝國海軍的造艦計劃,把一九零九年到一九一三年的造艦規模提高百分之五十,每年各追加建造一艘主力艦,以應對法國與俄國構成的威脅。


    結果就是,到一九零八年,《英德倫敦海軍協議》就成了空文。


    此時,“赫爾戈蘭”級的後兩艘已經下水,計劃在一九零九年服役。在一九零七年規劃建造的“德皇”級戰列艦中,前兩艘,即“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之前的“腓特烈大帝”號更名為“皇太子”號)已經開始建造,預計在一九一零年下水,計劃中的“皇後”號與“國王阿爾伯特”號也將在年底之前開工。


    對馮承乾來說,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追加一艘“德皇”級,還是另起爐灶呢?


    如果讓馮承乾來選,他肯定會另起爐灶。


    嚴格說來,“德皇”級是“赫爾戈蘭”級的放大改進型,最大的區別在於設置了第四座主炮炮塔,全部采用三聯裝三百毫米主炮,使主炮的數量提高到了十二門,且全部沿縱軸布置,等於把火力增強了三分之一。如此一來,“德皇”級的滿載排水量比“赫爾戈蘭”級多出了將近五千噸,突破了三萬噸。如果以滿載排水量衡量,“德皇”級是同時代裏最大的主力艦,英國皇家海軍同期建造的“聖文森特”級、“海王”級與“巨人”級,以及後來的“白羊座”級與“喬治五世”級都隻有兩萬多噸,要到“阿爾庫金”級才超過三萬噸,而美國海軍同期建造的“佛羅裏達”級在改裝之後都沒有三萬噸,要到“紐約”級才在改裝後突破了三萬噸。


    可以說,“德皇”級是一種性能十分強大的戰列艦。


    隻是,這種戰艦也不是沒有缺陷。


    最大的問題,仍然是火力偏弱,而且裝甲防護設計得不夠合理。


    比如,馮承乾在設計的時候就要求采用“重點防護”方式,放棄次要部位的裝甲,集中保護關鍵部位。可是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工程師依然反對這麽做,在次要部位敷設了隻能抵抗中等口徑穿甲彈的裝甲。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德皇”級的主裝甲帶與水平裝甲的厚度依然不夠理想。


    火力上,三百毫米主炮已顯落伍。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而且美國正在建造與計劃建造的三級戰列艦采用的仍然是三百零五毫米主炮,使得很多帝國工程師認為沒有必要在“德皇”級上使用還沒成熟的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一些帝國海軍將領也認為,與其使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還不如在下一級戰列艦上采用研製進度更快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直接把主力艦的火力水準提高兩個檔次,超越英國皇家海軍。但是馮承乾卻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他知道,英國皇家海軍在完成了“巨人”級的建造工作之後,就將在“白羊座”級上采用十四英寸、也就是三百四十三毫米主炮,隨後會在“加拿大”級上采用十四點五英寸、即三百五十六毫米主炮,接著就會在“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上采用十五點五英寸、即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始終保持著火力優勢。


    顯然,如果“德皇”級采用三百毫米主炮,十年之內就將落伍。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直接采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以帝國的火炮技術,在麵對裝備了十四英寸與十四點五英寸的英國戰艦時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即便麵對裝備十五點五英寸主炮的英國戰艦也不會吃虧。


    隻是,馮承乾也必須向現實妥協。


    如果“德皇”級配備四座三聯裝三百五十毫米炮塔,標準排水量就將突破三萬噸,超過了英德海軍協議規定的二萬五千噸。如果減少一座炮塔,那麽今後就算改進,也隻能配備六門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火力密度大受影響。


    更重要的是,到一九零八年,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都沒研製成功。


    麵對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馮承乾隻能做出讓步,即在“德皇”級建造的時候,采用四座三聯裝三百毫米主炮炮塔,但是在設計的時候留下了改進餘地,即在今後可以直接換裝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炮塔。


    這下,問題來了。


    在需要增加一艘戰艦的時候,如果追加建造一艘“德皇”級,今後還得進行大改,可是重新設計,又趕不上進度。


    最後,馮承乾再次向現實妥協,批準了第五艘“德皇”級,即“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的建造方案。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讓馮承乾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是英國皇家海軍采取的針對性行動。


    一九零七年底,英國國會受到德意誌第二帝國擴大造艦規模影響,批準了兩艘“巨人”級戰列艦的建造方案,並且為皇家海軍撥款,在一九零九年之前動工建造更加強大的“白羊座”級戰列艦。


    雖然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白羊座”級是“巨人”級的改進型,主要是優化了炮塔的布置方式。說得簡單一些,就是頑固的英國佬開始向德意誌第二帝國學習,取消了布置在側舷的主炮炮塔,把全部主炮炮塔沿縱軸布置。隻是,“白羊座”級采用的是雙聯裝炮塔,而且為了追求火力密度,總共有五座炮塔,火炮數量介於“赫爾戈蘭”級與“德皇”級之間,其中第三座主炮炮塔位於二號煙囪後方,另外四座炮塔以背負式分別在戰艦前後,而不是全部集中布置在前後。但是馮承乾早就收到消息,“白羊座”級與“巨人”級根本沒有關係,而且英國皇家海軍將在這種戰列艦上安裝三百四十三毫米主炮,從而在火力上甩掉緊追不放的帝國海軍。


    果真如此,“白羊座”級的火力就超過了“德皇”級。


    所幸的是,“德皇”級在設計的時候就留下了改進餘地,而“白羊座”級換裝更大口徑主炮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顯然,帝國海軍需要的是更多的主力艦。


    馮承乾也意識到,在海軍軍備競賽已經全麵開始的情況下,重質不重量的套路已經行不通了。


    在重視質量的同時,還得重視數量。


    性能再強大的戰列艦,也不可能在海戰中擊敗兩倍於己的敵艦。隻有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有能力戰勝對手。


    正是如此,馮承乾才決定追加建造一艘“德皇”級。


    隻是,這仍然無法滿足帝國海軍的擴充需求。


    要知道,在一九零九年之後的四年裏,帝國海軍每年都將建造三艘主力艦,相當於還得追加四艘主力艦的建造量。


    顯然,僅僅在現有計劃上追加建造量,肯定無法滿足需求。


    麵對這個問題,馮承乾采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解決辦法,即把規劃中的四艘“國王”級戰列艦的建造時間提前一年,把還處於初始設計階段的“拜仁”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提前到一九一二年,並且在一九一零年啟動代號“X5”的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規劃建造數量也是五艘。


    如此一來,等於把造艦規劃提前了兩年,相當於增加了四艘戰列艦的建造量。


    隻是,這些戰艦能否建成,還是個未知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