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娘回到家中,將買好的豆花給了宋王氏,給宋氏買的是炸團子糕。又將廟會之中所見之事一一道來。
“……唉,她嬸子也真是的。這下合出這麽個八字來,她心裏也不會舒服。”宋王氏將豆花熱了一開後,慢慢喝著。
宋氏歎道:“可憐這天下當娘的心了。遇到這種事,又攤上這樣的孩子,大嫂這麽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何氏這麽做當然是有她的小心思。如果二娘與柱子是極合的,她也拿著的八字做伐子,再找吳氏商量二人的婚事。
可眼下,何氏是沒有任何借口再提那件事了。
宋王氏看了張四娘一眼,這孩子自打廟會回來,心事重重的,莫非是出了什麽事。她瞧了眼碗裏的豆花,遞給宋氏,“你嚐嚐,這豆花喝著不像是馬家豆花啊?”
宋氏搖頭,這馬家豆花豆子味特別重,而且是不會往裏麵放糖的。
張四娘歉意地笑笑,“一時忘記說了,這是曹家豆花。我們從後山回來時,馬家的豆花已經賣完了。周大哥說這曹家的也不錯,我就買回來了。沒想到姥娘一下子就嚐出來了。”
宋王氏說沒事兒,又解釋著了兩家豆花的特征。這曹家的豆花也好喝,分鹹甜兩口,豆子味不重。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宋王氏更喜歡原汁原味的東西。
娘幾個坐在炕上說閑話兒的時候,就聽外麵就人喊下雨了。宋氏出去揀外麵的晾的衣服去。宋王氏趁著這功夫,問四娘是不是有什麽心事,又猜測她的心事是不是因著那盲女綠雲。
張四娘不得不歎服宋王氏的細心,她確實因著綠雲的事情有些感觸。
那對父女就那樣離去,她於心底總覺得應該做點什麽?但明顯,綠雲爹是個很要強的人。周正那些碎銀子雖不多,但至少能讓他們暫時不再忍饑挨餓,也好緩幾天功夫讓綠雲爹再去尋個差事做。可他偏偏不要!
讓她不得不高看他幾眼。
於是,她在給綠雲那個吃食的籃筐裏悄悄放進了一兩銀子。
也希望。綠雲爹看到這銀子後。放下所謂的自尊心,坦然接受她的這份好意。要明白這世事需要變通,萬不可一意孤行,自討苦吃。
“姥娘,等我賺了足夠多的銀子,我就會開個收容所。專門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的小孩子,還有那些身有殘疾的孩子。要知道,貧窮與殘疾,不是他們的錯。更不能自憐自艾,怨天尤人。我要為他們建造出一個新天地。讓他們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們會與別的孩子一樣。可以讀書。識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來這世上,都是一個驕傲的存在。”張四娘越說越激動,雙手緊緊地攥在一起。
宋王氏很能體會張四娘的心情。孩子所經曆的痛苦,作為她的親人,感同身受。
孩子能講出這番話,相信她也一定能做得到。
宋王氏將她摟進懷裏,“四娘,好孩子。姥娘就知道你是個心善的。你說的這事兒,不管錢多錢少,咱都能做了。錢少,咱們有錢少時候的幫襯;錢多。咱就把這事情做大,讓孩子們都能好好生活。”
張四娘倚在她的懷裏,重重地點頭。她不是聖母,她也不是什麽慈善家。她隻是一個曾經經曆過失明的痛苦,重新獲得新生的普通人。她隻想力所能及的做些事情。盡可能去幫助別人。讓他們重新看到人生的希望,有認真努力生活下去的理由。
隻要人人對身有殘疾的人、需要幫忙的人,付出一點關愛,古往今來,這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
穀穗沉甸甸地慢慢彎了腰,幼小的雞苗也長出了豐滿的翅膀,初秋時節,雞場裏收獲了第一欄雞蛋,滿滿地裝了二十多壇。
再過一個多月,這一批雞就可以陸續供應得月樓,到時,兩個月前新購的雞苗就可以準備入駐雞場第二場地裏了。
宋氏的親事訂在了中秋節的第二天,也就是再過八天,宋氏就要嫁人了。
這段日子,宋氏不顧宋王氏的反對,執意在地裏,雞場、辣白菜作坊裏忙碌,恨不得能長在那些勞作的地方裏。
最後還是張四娘半玩笑半認真地勸說,難道娘嫁了人之後,就再也不回來,再也不管家裏頭的事情了?當初,順子叔可以答應了的。宋氏出嫁後,仍可回娘家幫工。這事兒,順子爹也是點頭同意了的。
宋氏知道張四娘的好意,話說這麽說,可一想到嫁人,就總覺得好似隔了一層什麽似的。非要在未出門之前,把活都做完了。莊稼院兒裏,除了冬天,哪有能做得完的活兒呢。尤其是宋家,又有別的營生,忙是忙不完的。
順子知道後,反倒來勸宋王氏與張四娘,說這是宋氏的心意,不讓她做,隻怕她心裏不好受。就隨她去吧。
元娘過來送雞食,自打入初以來。這雞食的份量有增無減。原因無他,這時有吳蓮兒與張大郎的功勞。
幾個孩子做完家裏頭的活計,便趁張老爺子不在,剁雞食掙工錢。今天背過來的兩袋子雞食足有六十斤重。
張四娘給元娘結了錢,問起家裏的情況。
“……私塾蓋好了,桌椅也打好送過去了,隻等著趙先生回來了……大郎哥的新房已經翻修得差不多了。吳家來人看過了,昨天送了好些家俱過來。爺嘴上沒說什麽,但我瞧著,他不高興。”
張老爺子就愛臉麵了,娶媳婦的事情,讓親家張羅這些個事,他心裏哪能高興呢。
他總覺得這親事本來結的就矮人一頭去。
要不是吳蓮兒的堅持打動了他,他最後也不會吐口答應。
“這也沒啥不高興的。人家嫁姑娘,也是要陪嫁的。就當這家俱是陪嫁不就得了,想得那麽多,到頭來難受的是自己。沒必要的。”張四娘覺得張老爺子想得有些多了。
有些事情換個想法,就會有不同的心境。實在沒必要在這種事情上計較。最重要的是兩個孩子能幸福在一起到老,還有什麽能比這個重要呢?
況且,大郎與吳蓮兒心意相通,兩人都是個勤快,能幹的,這日子將來肯定是差不了的。
元娘點頭,“我娘也是這個話兒,可爹和爺是一個想法。所以,吳蓮兒來的時候,他們都不咋和她說話。客氣還是挺客氣的,就是……”
就是心裏不舒坦吧。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也許日子久了,大家一起把日子過起來,就能好些了。
“那大郎哥成親日子訂下了嗎?”
元娘笑道,“訂下來了,就在下個月,九月初七。我今天過來,也是想和你說這個事兒。”
眼下宋家與張家徹底沒了關係。
有的,隻是孩子們私下裏的來往。
大郎結婚,張四娘肯定要送賀禮的。
“嗯,我記下來了。大郎哥的喜酒我可是一定要喝的。”張四娘想,即使她不能親自去,也會提前將賀禮送過去。
醫館很是忙碌。
看病的,問診的,抓藥的……
劉成在一旁看診,寫處方。張玉鳳則在櫃台後抓藥。
張四娘進來醫館時,兩人都還沒注意。
她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兩人忙碌的身影。暗道,若不是張玉鳳當初的那個執念,怕是兩人過得也會很好。就像眼前,夫唱婦隨,這樣的日子不也過得很好嗎?
隻是,當她的目光落到張玉鳳的發式上時,不由得一暗。
竟然還梳起了姑娘頭。唉,真不知她怎麽想的。
“來了,也不說一聲。悶坐在那兒,倒把我嚇了一跳。”劉成忙完了,請她到後院裏說話。
張玉鳳略與她點頭,留在前麵看著。
張四娘笑笑,轉著手裏的茶杯,“我娘八月十六成親。”
劉成眸光輕閃,微微一笑,“實在是大喜啊。”
“當然是大喜,否則我也不會特意過來這一趟。怎樣?那天要不要過來?”張四娘笑著向他挑了挑眉頭。
劉成笑著搖了搖頭,這丫頭,是想知道到時張玉鳳會不會去吧?或者,她是想知道他會不會將順子與宋氏成親的事情告訴張玉鳳?
“我既已說是大喜了,自然要過去。”
張四娘眉心一跳,放下茶杯,“到時,我可要親自招待姑父呢。”
唉,到底還是個孩子,這就沉不住氣了。
劉成嘴角噙笑,親自給她倒了茶,“吃茶時,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個中滋味。勿盲從,勿心燥,更勿牛飲。”
張四娘垂眸低笑,“姑父教訓得是。我記得便罷。”
這時,前麵又有人來看診,張四娘遂起身與他告辭。謝絕了兩人的挽留,出了醫館往關帝廟旁的茶棚裏去。
牙儈鄭連傑已在那裏候了半盞茶的功夫,兩人相見略寒暄了會兒,便進入了正題。
鄭連傑掏出一本小冊子,“姑娘上次與我說的事兒,我如今看好了兩處房子。一處是臨近縣城,一處臨近鎮西。居中之地的房子我瞧了,沒有姑娘想要的那樣。而且多是田地,正經的宅院都離著官道甚遠。”
張四娘點頭,她前段時間曾往縣城去過,知鄭連傑所言不虛。
“……唉,她嬸子也真是的。這下合出這麽個八字來,她心裏也不會舒服。”宋王氏將豆花熱了一開後,慢慢喝著。
宋氏歎道:“可憐這天下當娘的心了。遇到這種事,又攤上這樣的孩子,大嫂這麽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何氏這麽做當然是有她的小心思。如果二娘與柱子是極合的,她也拿著的八字做伐子,再找吳氏商量二人的婚事。
可眼下,何氏是沒有任何借口再提那件事了。
宋王氏看了張四娘一眼,這孩子自打廟會回來,心事重重的,莫非是出了什麽事。她瞧了眼碗裏的豆花,遞給宋氏,“你嚐嚐,這豆花喝著不像是馬家豆花啊?”
宋氏搖頭,這馬家豆花豆子味特別重,而且是不會往裏麵放糖的。
張四娘歉意地笑笑,“一時忘記說了,這是曹家豆花。我們從後山回來時,馬家的豆花已經賣完了。周大哥說這曹家的也不錯,我就買回來了。沒想到姥娘一下子就嚐出來了。”
宋王氏說沒事兒,又解釋著了兩家豆花的特征。這曹家的豆花也好喝,分鹹甜兩口,豆子味不重。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宋王氏更喜歡原汁原味的東西。
娘幾個坐在炕上說閑話兒的時候,就聽外麵就人喊下雨了。宋氏出去揀外麵的晾的衣服去。宋王氏趁著這功夫,問四娘是不是有什麽心事,又猜測她的心事是不是因著那盲女綠雲。
張四娘不得不歎服宋王氏的細心,她確實因著綠雲的事情有些感觸。
那對父女就那樣離去,她於心底總覺得應該做點什麽?但明顯,綠雲爹是個很要強的人。周正那些碎銀子雖不多,但至少能讓他們暫時不再忍饑挨餓,也好緩幾天功夫讓綠雲爹再去尋個差事做。可他偏偏不要!
讓她不得不高看他幾眼。
於是,她在給綠雲那個吃食的籃筐裏悄悄放進了一兩銀子。
也希望。綠雲爹看到這銀子後。放下所謂的自尊心,坦然接受她的這份好意。要明白這世事需要變通,萬不可一意孤行,自討苦吃。
“姥娘,等我賺了足夠多的銀子,我就會開個收容所。專門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的小孩子,還有那些身有殘疾的孩子。要知道,貧窮與殘疾,不是他們的錯。更不能自憐自艾,怨天尤人。我要為他們建造出一個新天地。讓他們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們會與別的孩子一樣。可以讀書。識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來這世上,都是一個驕傲的存在。”張四娘越說越激動,雙手緊緊地攥在一起。
宋王氏很能體會張四娘的心情。孩子所經曆的痛苦,作為她的親人,感同身受。
孩子能講出這番話,相信她也一定能做得到。
宋王氏將她摟進懷裏,“四娘,好孩子。姥娘就知道你是個心善的。你說的這事兒,不管錢多錢少,咱都能做了。錢少,咱們有錢少時候的幫襯;錢多。咱就把這事情做大,讓孩子們都能好好生活。”
張四娘倚在她的懷裏,重重地點頭。她不是聖母,她也不是什麽慈善家。她隻是一個曾經經曆過失明的痛苦,重新獲得新生的普通人。她隻想力所能及的做些事情。盡可能去幫助別人。讓他們重新看到人生的希望,有認真努力生活下去的理由。
隻要人人對身有殘疾的人、需要幫忙的人,付出一點關愛,古往今來,這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
穀穗沉甸甸地慢慢彎了腰,幼小的雞苗也長出了豐滿的翅膀,初秋時節,雞場裏收獲了第一欄雞蛋,滿滿地裝了二十多壇。
再過一個多月,這一批雞就可以陸續供應得月樓,到時,兩個月前新購的雞苗就可以準備入駐雞場第二場地裏了。
宋氏的親事訂在了中秋節的第二天,也就是再過八天,宋氏就要嫁人了。
這段日子,宋氏不顧宋王氏的反對,執意在地裏,雞場、辣白菜作坊裏忙碌,恨不得能長在那些勞作的地方裏。
最後還是張四娘半玩笑半認真地勸說,難道娘嫁了人之後,就再也不回來,再也不管家裏頭的事情了?當初,順子叔可以答應了的。宋氏出嫁後,仍可回娘家幫工。這事兒,順子爹也是點頭同意了的。
宋氏知道張四娘的好意,話說這麽說,可一想到嫁人,就總覺得好似隔了一層什麽似的。非要在未出門之前,把活都做完了。莊稼院兒裏,除了冬天,哪有能做得完的活兒呢。尤其是宋家,又有別的營生,忙是忙不完的。
順子知道後,反倒來勸宋王氏與張四娘,說這是宋氏的心意,不讓她做,隻怕她心裏不好受。就隨她去吧。
元娘過來送雞食,自打入初以來。這雞食的份量有增無減。原因無他,這時有吳蓮兒與張大郎的功勞。
幾個孩子做完家裏頭的活計,便趁張老爺子不在,剁雞食掙工錢。今天背過來的兩袋子雞食足有六十斤重。
張四娘給元娘結了錢,問起家裏的情況。
“……私塾蓋好了,桌椅也打好送過去了,隻等著趙先生回來了……大郎哥的新房已經翻修得差不多了。吳家來人看過了,昨天送了好些家俱過來。爺嘴上沒說什麽,但我瞧著,他不高興。”
張老爺子就愛臉麵了,娶媳婦的事情,讓親家張羅這些個事,他心裏哪能高興呢。
他總覺得這親事本來結的就矮人一頭去。
要不是吳蓮兒的堅持打動了他,他最後也不會吐口答應。
“這也沒啥不高興的。人家嫁姑娘,也是要陪嫁的。就當這家俱是陪嫁不就得了,想得那麽多,到頭來難受的是自己。沒必要的。”張四娘覺得張老爺子想得有些多了。
有些事情換個想法,就會有不同的心境。實在沒必要在這種事情上計較。最重要的是兩個孩子能幸福在一起到老,還有什麽能比這個重要呢?
況且,大郎與吳蓮兒心意相通,兩人都是個勤快,能幹的,這日子將來肯定是差不了的。
元娘點頭,“我娘也是這個話兒,可爹和爺是一個想法。所以,吳蓮兒來的時候,他們都不咋和她說話。客氣還是挺客氣的,就是……”
就是心裏不舒坦吧。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也許日子久了,大家一起把日子過起來,就能好些了。
“那大郎哥成親日子訂下了嗎?”
元娘笑道,“訂下來了,就在下個月,九月初七。我今天過來,也是想和你說這個事兒。”
眼下宋家與張家徹底沒了關係。
有的,隻是孩子們私下裏的來往。
大郎結婚,張四娘肯定要送賀禮的。
“嗯,我記下來了。大郎哥的喜酒我可是一定要喝的。”張四娘想,即使她不能親自去,也會提前將賀禮送過去。
醫館很是忙碌。
看病的,問診的,抓藥的……
劉成在一旁看診,寫處方。張玉鳳則在櫃台後抓藥。
張四娘進來醫館時,兩人都還沒注意。
她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兩人忙碌的身影。暗道,若不是張玉鳳當初的那個執念,怕是兩人過得也會很好。就像眼前,夫唱婦隨,這樣的日子不也過得很好嗎?
隻是,當她的目光落到張玉鳳的發式上時,不由得一暗。
竟然還梳起了姑娘頭。唉,真不知她怎麽想的。
“來了,也不說一聲。悶坐在那兒,倒把我嚇了一跳。”劉成忙完了,請她到後院裏說話。
張玉鳳略與她點頭,留在前麵看著。
張四娘笑笑,轉著手裏的茶杯,“我娘八月十六成親。”
劉成眸光輕閃,微微一笑,“實在是大喜啊。”
“當然是大喜,否則我也不會特意過來這一趟。怎樣?那天要不要過來?”張四娘笑著向他挑了挑眉頭。
劉成笑著搖了搖頭,這丫頭,是想知道到時張玉鳳會不會去吧?或者,她是想知道他會不會將順子與宋氏成親的事情告訴張玉鳳?
“我既已說是大喜了,自然要過去。”
張四娘眉心一跳,放下茶杯,“到時,我可要親自招待姑父呢。”
唉,到底還是個孩子,這就沉不住氣了。
劉成嘴角噙笑,親自給她倒了茶,“吃茶時,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個中滋味。勿盲從,勿心燥,更勿牛飲。”
張四娘垂眸低笑,“姑父教訓得是。我記得便罷。”
這時,前麵又有人來看診,張四娘遂起身與他告辭。謝絕了兩人的挽留,出了醫館往關帝廟旁的茶棚裏去。
牙儈鄭連傑已在那裏候了半盞茶的功夫,兩人相見略寒暄了會兒,便進入了正題。
鄭連傑掏出一本小冊子,“姑娘上次與我說的事兒,我如今看好了兩處房子。一處是臨近縣城,一處臨近鎮西。居中之地的房子我瞧了,沒有姑娘想要的那樣。而且多是田地,正經的宅院都離著官道甚遠。”
張四娘點頭,她前段時間曾往縣城去過,知鄭連傑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