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教學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化名魏無思的衛恙在賈府小廝的引領下,走在前往給林家姑娘授學的路上。
今天早上,衛恙已經見過賈府的幾位公子了,除了賈璉提及的賈琮、賈瑛,還有個年歲更小的賈蘭,雖然多了一個人,但他並不在意。
不過是因人而施教罷了,對於那位賈琮,衛恙聽懂了賈璉的意思,於是拿來地方各府往年院試的題目與答案,教他咽下去、背下去,這有損衛恙的名聲,但誰叫賈璉把東西都準備好了,隻是需要個人來用罷了,他也隻能當這是一場交易;至於賈瑛、賈蘭兩位,倒是讓他心安些,天資是有的。
但現在他沒有在想這些,而是在思考賈璉要他教林家姑娘的目的,難道就為了不負林海之托?
.........
黛玉在用過午飯後稍稍休息,便早早趕到溫習堂,這間院子她聽說是璉二哥哥特意讓人騰出來的,名字取自“溫故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她不是一人,身邊還跟著紫鵑、雪雁,趁著二人整理書桌的間隙,環視四周,房間很寬敞,但被一道少見的十二扇白緞地蘇繡花鳥圍屏分割開來,黛玉在江南長大,對蘇繡製品熟悉的很,上前撫摸著屏上栩栩生動的花鳥,心裏歎息一聲,別過頭去。
平兒姐姐告知她璉二哥哥請的那位江南教書先生不僅到了,還要教她詩書學問的時候,她矜持地答謝,心喜而心憂。
可等平兒姐姐說隨人到的,還有父親寄來的幾大箱書時,她是一驚,打開來看,盡是父親書房中常讀的,便是愛書至極,也有幾本都翻毛了。
到這時喜言於表,問平姐姐,璉二哥哥何時有空?她去拜謝一番。
平姐姐說她璉二哥哥早有言吩咐,她若苦心讀書,才是真正地謝他。
待人散去,她獨坐間靜靜思慮,又恐祖母不喜,席間多觀顏色,祖母也隻是勸她讀書辛苦,可要好好注意身體。
一時想著,門外小廝通報,先生到了。
忙歸座,整衣冠,修行為,屏氣凝神以待。
衛恙進入堂內,未見學生,隻有屏風透過的一二光影。
到座位上,先生和學生各自執禮問好。
先生問: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製也;報者,天下之利也。此言出自何處?
學生答;《禮記·表記第三十二》。
先生心下有思,麵上又問:何為禮?
學生答:禮者,本於人心之節文,以為自治治人之具。
先生追而問之:何為義?
學生聞數息之聲,答曰:道者,義也。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濟其私。欲行道者,心存於天下國家;欲濟私者,心存於傷人害物。
先生默言良久,問:何為利?
學生怯而不敢答,曰:學尚淺,不敢擅專。
先生說:學淺答之,吾方糾之。
學生隻有一言以答:先義而後利,有道之世,必以厚生為本。
.........
衛恙對於林家小姐的回答,是有些驚訝的,作為黃學門徒,江南顧黃之學多有交流,他對顧學也是了解的,黛玉所答之言,沒有一句是自己的,一一截取自顧炎武的著作。
這沒有什麽,反倒是黛玉有一二粗見才會招來他的不快,還沒學會走,那就不要去學跑,不然也沒有什麽值得教的了。
他之所以第一問提這麽一個大問題,問的不是黛玉,而是黛玉背後的賈璉,這是他來的路上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既然賈璉已經猜到他的身份,卻又裝作不知道,那他也要回之以禮,就衝著堂外站著的小廝也知道賈璉在關注這邊。
其實他沒有多期望林家小姐能答出多精彩的回答,反正他已經準備好了一番經論,講於賈璉聽。
能答出第一問中的句子出於何處不算什麽,但黛玉的第二個回答就讓他感到詫異,天佑後期對禮的主流解釋重新回歸到禮即理、守禮即循天理的宋明理學之中,所謂理就是天地自然之理,禮就要上合天理、下訓人間。
黛玉所答顧學之見,講禮是從人內心出發,通過規範人的行為來實現自我管理和治理他人,雖然顧炎武還講過“先王之製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惟其稱也。”,禮的製定與實踐要和理相符,但他重點強調禮的功用也就是實用性,也就是黛玉回答的後半句“自治治人之具”,禮對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作用。
但黛玉不說其他,隻答這一句其實已經站在了禮的功用一邊,這也意味著這位學生潛意識裏是對“私”有一定認同的。
顧炎武談私,講“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這句話就是說人有私完全合乎情理,他在他的性情論中將“性無不善”和“有私常情”內在結合起來,是在說明“私心”為善。
談到私就要談義利,朱熹說“人隻有一個公私,天下隻有一個邪正”,也就是理學講的義利關係即公私關係,義為天理之所宜,是公;利為人欲之所係,是私。
“存天理,滅人欲”,最早出自西漢戴聖編錄的禮記中的“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到了朱熹及理學家手中就成了“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倡導公利、反對私利,講求“去私立公”。
而顧的講法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私的合理性,這是有曆史背景的。
顧講“先義後利”中的這個“義”和理學的“義”是不同的,顧的“義”就在林家小姐的回答中,“義”是關乎天下國家的大義,而宋明理學強調“義”為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主張道義至上。
道德重要嗎,衛恙認為是重要的,但道德不能拿來吃飯,不能用來打仗,不能抵抗外辱,在明末道德就是空談,空談害了天下,導致了亡天下。
而這樣的認知不是在崇禎皇帝死後就有的,而是在南明朝廷滅了之後才有的。
要知道南明朝廷可不在那幾個小皇帝手中。
由於自幼誌向的緣故,衛恙對兵事興趣頗大,師從黃學後,對兵事的了解隻增不減,如果不是母親意外病逝,現在他應該是兵部的官員了。
而在為母守孝期間,治學的同時,通過對明末戰事的了解對這一層有了更深的體會。
如今天下士人隻談太祖治蜀八年才有了後來的救天下,但不談太祖是怎麽治的,難道出身草莽的太祖和一幫起先隻會打家劫舍、破城掠地的賊寇比久讀詩書、科舉入仕的南明士大夫們還會治理天下嗎?
成書於天佑初年的《西南紀事》中寫初代繕國公感概闖王之敗,於是在太祖坐擁西南之後獻策,對蜀中以及治下的半個湖廣施行了屠殺,所謂“必先使其亂,而後使其治”,殺的不是別人,正是西南士族和舊有歸附之官吏,盡收其田地財帛,施行軍屯,分軍士以土地。
這件事情的發生導致原本想要招安太祖的南明朝廷立馬召回了前往招撫的官員,要知道當時人已經坐船到了荊州府了。
後來南明滅亡,太祖苦戰湖廣期間,天下誌士深感天下危亡,才有了顧炎武和他先師黃公等人之反思。
等到太祖收複江南,欲以施行其先頒布的政令,抄沒江南有罪士族、地主的田地財帛,分賞有功將士。
當時帳下的幕僚文士多有勸阻,太祖說吾以信義得江南,而今得之,必踐舊言,以賞諸將士,是謂生亦賞,死亦賞,死生不負人之信也。
初代齊國公講得更為赤裸,說他帳下五萬軍士隻識田地財帛,無賞則無戰。
出於亡天下的反思和當時太祖救天下的措施影響,才有了本朝初年對理學的反思駁斥。
在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下,顧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又講“利國富民”,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承認民眾追求利益是正當的,對國家財富也是有益的,乃是人之私情,另一方麵通過對江南商業活動的考察,對追求正當的商業利益持積極態度;
他的先師黃公則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認為“義”蘊含“利”,主張義利統一,提出“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在“私”上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這也是認可“私”的合理性,並且更為直接,認為人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
再往深點,就在《原君》裏講到了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北地顏元同樣認為義利統一,肯定人欲的合理性,並以此為前提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的利義統一理念,這句話是說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特征,道德不是空話,而是存在於人們追求利益的行為中,正謀便謀利,明道便計功。
而且由於出身北地的關係,提倡“習動”、“實學”、“習行”、“致用”幾個方麵並重,主張培養文武兼備、經世致用的人才,對宋明理學所提倡的窮理居敬、靜坐冥想進行了猛烈抨擊。
盡管三公的主張各有細微差異,但在義利上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強調利的實用性,肯定了人之私欲的合理。
在國朝初年經世學派得到重用,思潮起伏,理念傳播到了九州萬方,但到了天佑後期,宋明理學卷土重來,以方苞為代表的文人得到朝廷的重用,經世學派在朝堂上有了衰敗的跡象。
所以衛恙對這位林家小姐的回答是很意外而又有所親近的。
意外在這位侯門千金沒有拘泥於傳統的理學觀念,這與他嘉祥末年在帝都居住時所感受到的勳貴人家的氛圍是不同的;
不過他又想到這位小姐的父親是顧學門徒,受其父影響也是情有可原,也因此對這位小姐有了親近之感,畢竟雙方也可以算作同一杆旗幟下的同袍了,按軍中的說法。
同時他意識到他不能把他原先準備講的東西講給這位侯門千金了,這有傷他當初從師黃學的初衷。正因為這位林家姑娘在理念上同他們相契,他的理念才不能講給她聽,那些是給在翰林院學士中有詭辯之稱的賈璉聽的。
若是說與麵前這位年紀尚幼的林家姑娘聽,才是教她未學走先學跑,以己之私害她人之善,正中了理學門人講的人欲之大惡,陷入重利的極端之中。
衛恙想了這麽多其實不過幾息時間,等到有了決斷,整理了一下思緒,開始講起《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
坐在書房門檻上的賈璉,看著樹上的花兒,跟陸預講起李嵇需要錢的緣由,“施行京河修繕,光是前期的征地和相應的準備工作,李嵇至少要花三十萬兩,而後期動工、征發徭役最少也要七十萬兩。
而去歲濟南府為中心的山東地區發了大水,現在大修的條件是沒有,可小修是必要的,還要賑濟受災百姓,目測所需不下二百五十萬兩。
兩件事加起來,李嵇要從國朝每年的常備支出中擠出三百五十萬兩銀子,從那裏擠這筆銀子?
要知道黃河是眼前之急,年初山東巡撫、濟南府報上來的災荒,是去年就發生了,到現在才處理已經是很晚了,這二百五十萬兩是必須撥的。
可站在李嵇的角度,修京河的事宜絕不能晚於遼東戰事,如果晚於遼東戰事,修京河就成了雞肋,無法發揮它的最大收益。
他不能賭明年再啟動工程,如果遼東戰事要啟動,開戰的前兩年朝廷就要做各項準備了,預留大筆預算以備戰時所需。
就算他要賭,我們也不能等了,陳伯父自嘉祥四十年上任薊遼總督已經有六年了,再等下去,陛下就該疑心薊遼是不是真的要姓陳了。
而如果沒有京河修繕成功所帶來的民心人望,他就無法壓製戰事結束後裹挾著勝仗之威的我們,施行之後的新政,推行稅製改革了。
對於我們雙方而言,這件事是一定要談的,仗要打,河也要修,錢的問題也一定要解決。”
今天早上,衛恙已經見過賈府的幾位公子了,除了賈璉提及的賈琮、賈瑛,還有個年歲更小的賈蘭,雖然多了一個人,但他並不在意。
不過是因人而施教罷了,對於那位賈琮,衛恙聽懂了賈璉的意思,於是拿來地方各府往年院試的題目與答案,教他咽下去、背下去,這有損衛恙的名聲,但誰叫賈璉把東西都準備好了,隻是需要個人來用罷了,他也隻能當這是一場交易;至於賈瑛、賈蘭兩位,倒是讓他心安些,天資是有的。
但現在他沒有在想這些,而是在思考賈璉要他教林家姑娘的目的,難道就為了不負林海之托?
.........
黛玉在用過午飯後稍稍休息,便早早趕到溫習堂,這間院子她聽說是璉二哥哥特意讓人騰出來的,名字取自“溫故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她不是一人,身邊還跟著紫鵑、雪雁,趁著二人整理書桌的間隙,環視四周,房間很寬敞,但被一道少見的十二扇白緞地蘇繡花鳥圍屏分割開來,黛玉在江南長大,對蘇繡製品熟悉的很,上前撫摸著屏上栩栩生動的花鳥,心裏歎息一聲,別過頭去。
平兒姐姐告知她璉二哥哥請的那位江南教書先生不僅到了,還要教她詩書學問的時候,她矜持地答謝,心喜而心憂。
可等平兒姐姐說隨人到的,還有父親寄來的幾大箱書時,她是一驚,打開來看,盡是父親書房中常讀的,便是愛書至極,也有幾本都翻毛了。
到這時喜言於表,問平姐姐,璉二哥哥何時有空?她去拜謝一番。
平姐姐說她璉二哥哥早有言吩咐,她若苦心讀書,才是真正地謝他。
待人散去,她獨坐間靜靜思慮,又恐祖母不喜,席間多觀顏色,祖母也隻是勸她讀書辛苦,可要好好注意身體。
一時想著,門外小廝通報,先生到了。
忙歸座,整衣冠,修行為,屏氣凝神以待。
衛恙進入堂內,未見學生,隻有屏風透過的一二光影。
到座位上,先生和學生各自執禮問好。
先生問: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製也;報者,天下之利也。此言出自何處?
學生答;《禮記·表記第三十二》。
先生心下有思,麵上又問:何為禮?
學生答:禮者,本於人心之節文,以為自治治人之具。
先生追而問之:何為義?
學生聞數息之聲,答曰:道者,義也。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濟其私。欲行道者,心存於天下國家;欲濟私者,心存於傷人害物。
先生默言良久,問:何為利?
學生怯而不敢答,曰:學尚淺,不敢擅專。
先生說:學淺答之,吾方糾之。
學生隻有一言以答:先義而後利,有道之世,必以厚生為本。
.........
衛恙對於林家小姐的回答,是有些驚訝的,作為黃學門徒,江南顧黃之學多有交流,他對顧學也是了解的,黛玉所答之言,沒有一句是自己的,一一截取自顧炎武的著作。
這沒有什麽,反倒是黛玉有一二粗見才會招來他的不快,還沒學會走,那就不要去學跑,不然也沒有什麽值得教的了。
他之所以第一問提這麽一個大問題,問的不是黛玉,而是黛玉背後的賈璉,這是他來的路上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既然賈璉已經猜到他的身份,卻又裝作不知道,那他也要回之以禮,就衝著堂外站著的小廝也知道賈璉在關注這邊。
其實他沒有多期望林家小姐能答出多精彩的回答,反正他已經準備好了一番經論,講於賈璉聽。
能答出第一問中的句子出於何處不算什麽,但黛玉的第二個回答就讓他感到詫異,天佑後期對禮的主流解釋重新回歸到禮即理、守禮即循天理的宋明理學之中,所謂理就是天地自然之理,禮就要上合天理、下訓人間。
黛玉所答顧學之見,講禮是從人內心出發,通過規範人的行為來實現自我管理和治理他人,雖然顧炎武還講過“先王之製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惟其稱也。”,禮的製定與實踐要和理相符,但他重點強調禮的功用也就是實用性,也就是黛玉回答的後半句“自治治人之具”,禮對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作用。
但黛玉不說其他,隻答這一句其實已經站在了禮的功用一邊,這也意味著這位學生潛意識裏是對“私”有一定認同的。
顧炎武談私,講“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這句話就是說人有私完全合乎情理,他在他的性情論中將“性無不善”和“有私常情”內在結合起來,是在說明“私心”為善。
談到私就要談義利,朱熹說“人隻有一個公私,天下隻有一個邪正”,也就是理學講的義利關係即公私關係,義為天理之所宜,是公;利為人欲之所係,是私。
“存天理,滅人欲”,最早出自西漢戴聖編錄的禮記中的“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到了朱熹及理學家手中就成了“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倡導公利、反對私利,講求“去私立公”。
而顧的講法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私的合理性,這是有曆史背景的。
顧講“先義後利”中的這個“義”和理學的“義”是不同的,顧的“義”就在林家小姐的回答中,“義”是關乎天下國家的大義,而宋明理學強調“義”為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主張道義至上。
道德重要嗎,衛恙認為是重要的,但道德不能拿來吃飯,不能用來打仗,不能抵抗外辱,在明末道德就是空談,空談害了天下,導致了亡天下。
而這樣的認知不是在崇禎皇帝死後就有的,而是在南明朝廷滅了之後才有的。
要知道南明朝廷可不在那幾個小皇帝手中。
由於自幼誌向的緣故,衛恙對兵事興趣頗大,師從黃學後,對兵事的了解隻增不減,如果不是母親意外病逝,現在他應該是兵部的官員了。
而在為母守孝期間,治學的同時,通過對明末戰事的了解對這一層有了更深的體會。
如今天下士人隻談太祖治蜀八年才有了後來的救天下,但不談太祖是怎麽治的,難道出身草莽的太祖和一幫起先隻會打家劫舍、破城掠地的賊寇比久讀詩書、科舉入仕的南明士大夫們還會治理天下嗎?
成書於天佑初年的《西南紀事》中寫初代繕國公感概闖王之敗,於是在太祖坐擁西南之後獻策,對蜀中以及治下的半個湖廣施行了屠殺,所謂“必先使其亂,而後使其治”,殺的不是別人,正是西南士族和舊有歸附之官吏,盡收其田地財帛,施行軍屯,分軍士以土地。
這件事情的發生導致原本想要招安太祖的南明朝廷立馬召回了前往招撫的官員,要知道當時人已經坐船到了荊州府了。
後來南明滅亡,太祖苦戰湖廣期間,天下誌士深感天下危亡,才有了顧炎武和他先師黃公等人之反思。
等到太祖收複江南,欲以施行其先頒布的政令,抄沒江南有罪士族、地主的田地財帛,分賞有功將士。
當時帳下的幕僚文士多有勸阻,太祖說吾以信義得江南,而今得之,必踐舊言,以賞諸將士,是謂生亦賞,死亦賞,死生不負人之信也。
初代齊國公講得更為赤裸,說他帳下五萬軍士隻識田地財帛,無賞則無戰。
出於亡天下的反思和當時太祖救天下的措施影響,才有了本朝初年對理學的反思駁斥。
在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下,顧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又講“利國富民”,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承認民眾追求利益是正當的,對國家財富也是有益的,乃是人之私情,另一方麵通過對江南商業活動的考察,對追求正當的商業利益持積極態度;
他的先師黃公則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認為“義”蘊含“利”,主張義利統一,提出“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在“私”上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這也是認可“私”的合理性,並且更為直接,認為人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
再往深點,就在《原君》裏講到了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北地顏元同樣認為義利統一,肯定人欲的合理性,並以此為前提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的利義統一理念,這句話是說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特征,道德不是空話,而是存在於人們追求利益的行為中,正謀便謀利,明道便計功。
而且由於出身北地的關係,提倡“習動”、“實學”、“習行”、“致用”幾個方麵並重,主張培養文武兼備、經世致用的人才,對宋明理學所提倡的窮理居敬、靜坐冥想進行了猛烈抨擊。
盡管三公的主張各有細微差異,但在義利上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強調利的實用性,肯定了人之私欲的合理。
在國朝初年經世學派得到重用,思潮起伏,理念傳播到了九州萬方,但到了天佑後期,宋明理學卷土重來,以方苞為代表的文人得到朝廷的重用,經世學派在朝堂上有了衰敗的跡象。
所以衛恙對這位林家小姐的回答是很意外而又有所親近的。
意外在這位侯門千金沒有拘泥於傳統的理學觀念,這與他嘉祥末年在帝都居住時所感受到的勳貴人家的氛圍是不同的;
不過他又想到這位小姐的父親是顧學門徒,受其父影響也是情有可原,也因此對這位小姐有了親近之感,畢竟雙方也可以算作同一杆旗幟下的同袍了,按軍中的說法。
同時他意識到他不能把他原先準備講的東西講給這位侯門千金了,這有傷他當初從師黃學的初衷。正因為這位林家姑娘在理念上同他們相契,他的理念才不能講給她聽,那些是給在翰林院學士中有詭辯之稱的賈璉聽的。
若是說與麵前這位年紀尚幼的林家姑娘聽,才是教她未學走先學跑,以己之私害她人之善,正中了理學門人講的人欲之大惡,陷入重利的極端之中。
衛恙想了這麽多其實不過幾息時間,等到有了決斷,整理了一下思緒,開始講起《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
坐在書房門檻上的賈璉,看著樹上的花兒,跟陸預講起李嵇需要錢的緣由,“施行京河修繕,光是前期的征地和相應的準備工作,李嵇至少要花三十萬兩,而後期動工、征發徭役最少也要七十萬兩。
而去歲濟南府為中心的山東地區發了大水,現在大修的條件是沒有,可小修是必要的,還要賑濟受災百姓,目測所需不下二百五十萬兩。
兩件事加起來,李嵇要從國朝每年的常備支出中擠出三百五十萬兩銀子,從那裏擠這筆銀子?
要知道黃河是眼前之急,年初山東巡撫、濟南府報上來的災荒,是去年就發生了,到現在才處理已經是很晚了,這二百五十萬兩是必須撥的。
可站在李嵇的角度,修京河的事宜絕不能晚於遼東戰事,如果晚於遼東戰事,修京河就成了雞肋,無法發揮它的最大收益。
他不能賭明年再啟動工程,如果遼東戰事要啟動,開戰的前兩年朝廷就要做各項準備了,預留大筆預算以備戰時所需。
就算他要賭,我們也不能等了,陳伯父自嘉祥四十年上任薊遼總督已經有六年了,再等下去,陛下就該疑心薊遼是不是真的要姓陳了。
而如果沒有京河修繕成功所帶來的民心人望,他就無法壓製戰事結束後裹挾著勝仗之威的我們,施行之後的新政,推行稅製改革了。
對於我們雙方而言,這件事是一定要談的,仗要打,河也要修,錢的問題也一定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