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進和蔣曦文一家人在臨海縣已經數月,對於此地的氣候還是有些不適應。


    海邊潮濕,空氣中都是鹹鹹的味道,縣衙距離海邊不遠,隻有不到二十裏路。


    臨海縣是個小縣,人口不多,麵積也不大。


    土地貧瘠,除了一些水果外,糧食的產出量極低。


    唯一的優點,可能就是有吃不完的海鮮了。


    蔣曦文和婆婆兩人帶著下人們安頓好縣衙後宅後,也的確嚐試了一下這邊的特產。


    今天是蛤蜊,明天是蟶子,後天是蝦蟹。


    清水煮完,直接沾著醬油吃的。


    怎麽說的,挺鮮的,但是總吃這樣單一食物,沒有足夠的米糧,百姓們絕對受不了。


    董進上任的第一要務,就是解決臨海縣百姓的口糧問題。


    這也是前幾任縣令在此多年,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


    董進親自走訪了全縣各地,查看土壤狀況。


    不過,越看心越涼,土地貧瘠,可以灌溉的水源又太遠,真是貧瘠到一定程度了。


    土壤裏麵不說一點肥力沒有,那也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了。


    這裏的土,握在手裏一把,鬆開手還是一把。


    甚至握緊到時候能從手指縫兒往外流,比沙子強點兒有限。


    董進帶著師爺和縣衙的幾個差役,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走遍了各個村落的大多數田地。


    走訪完各處後,董進回到縣衙便召集當地鄉紳和農戶代表議事。


    董進最先提出的就是增加土地肥力,他也不是無的放矢,他手上有幾個沃肥的方子。


    準確的說,是他夫人蔣曦文手中有幾個沃肥的方子。


    在蔣曦文知道此地土質問題後,沒等董進問,就拿出了方子,這是她當初嫁進董家的陪嫁之一。


    這是弟弟私下給她的添妝,這方子比那些金銀、田地之類的還要珍貴。


    董進覺得白用媳婦的嫁妝不好,和父母商量了一番後,將家裏一個麵積不小的田莊過到了蔣曦文名下。


    雖說都是一家人,在誰名下都是家裏的產業,但是董家做事的態度還是讓蔣曦文非常受用。


    她嫁進來這些年,一直都知道婆家看重她,如今除了看重,又多了很多的尊重。


    董進拿著老婆的嫁妝方子,從來就沒懷疑過方子到底好不好用。


    畢竟這可是小舅子的方子,小舅子那是誰?那是能培養出五個進士的神人。


    包括他自己在內,捫心自問,如果沒有嶽父一家陪著他用功,沒有小舅子的敦促,他憑自己能中舉人嗎?


    很明顯,不能!


    舉人都中不了,那能中進士嗎?能做官當上七品縣令嗎?


    非常明顯,絕無可能!


    秀才,就是他學業和仕途的終點,當個蒙學夫子,就是他一生的歸宿。


    這一切,都是因為嶽家,因為小舅子這個天才少年。


    所以,小舅子給自己夫人的陪嫁是否真的有用,這個問題需要回答嗎?


    不需要!


    因為答案早就明晃晃的掛在他的官服上,小舅子出品,必屬精品!


    董進的師爺其實也是蔣小七介紹的,隻不過其和蔣小七牽連不多。


    不像錢師爺、邢師爺和孫先生他們,那畢竟是給自己祖父和父親用的人,可以毫無顧忌。


    給大姐夫引薦人才,還是要顧忌斟酌一番。


    這位楊師爺們的月錢也是董家負擔的,畢竟董家這兩年發展得更好了,根本不差這點小錢。


    楊師爺此時引著臨海縣各處有些名望的鄉紳地主和莊頭把式進來,一進來就發覺自家大人在發呆。


    這臨海縣已經讓大人愁成這樣了?隨時隨地苦思冥想解決之策?


    唉,難啊,就算把這些人找來,也不一定能解決臨海縣的糧食問題啊。


    前幾任縣令又不是沒讓這些人捐過錢糧,這些人倒不會不捐,可是就算捐了,誰又能真割自己的肉喂別人?


    再說了,劫富濟貧也不是這麽個劫法?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再說就算有餘糧,那不也還都是杯水車薪嗎?


    臨海縣是不大,可人口也是上萬的,一人一個月吃十斤糧食,那就是十萬斤!


    誰家有這個庫存?就算有,憑什麽拿出來打水漂?就為了一句輕飄飄感謝的話?


    人家是地主,人家又不是大傻子~


    鄉紳地主們到了縣衙,大家心裏都明鏡兒似的,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縣太爺也不能可著他們一頭驢薅啊~


    好不容易送走了刮地皮的陳縣令,這又來了個董縣令。


    要不人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呢?人家當官的動動嘴皮子,他們這些地主富戶就得割肉放血!


    士、農、工、商,“農”始終還是排在“士”後麵,說起來好聽,比“工”和“商”的地位高,可是他們還是苦哈哈的老百姓啊。


    鄉紳地主們不說苦瓜臉吧,此時麵色也真說不上好看。


    麵對官員,即使是七品官,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能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不得反抗的存在了。


    董進在楊師爺提醒下,終於收回了思緒。


    看著麵前的老老少少十幾個人,終於還是說出了自己的計劃——沃土計劃。


    這些年,他受到小舅子的影響,做什麽事情也習慣先製定一個靠譜的計劃。


    這其中想幹什麽後幹什麽,過程中需要有哪方的配合,都在計劃中詳實的標明。


    甚至每一步計劃的時間節點,也都標注的清清楚楚。


    就像當初小舅子給他們製定鄉試、會試、殿試的溫書計劃一樣。


    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了計劃,大家也不用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製定目標很重要,實現目標的計劃、步驟更重要。


    就在一眾鄉紳提心吊膽的盤算這次到底該拿出多少好處“破財免災”時,他們聽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決策。


    “沃肥?我們自己沃肥?不行的呀,臨海的土地留不住啊,多好的肥料也十不存一啊!”


    在場的人都是田地裏討生活、發家的,不說個個是農業專家,對莊稼土地的了解也絕對不差。


    “大家先聽縣令大人說,也許大人那裏有我們不曾知曉的訣竅呢?”


    這人也是為了緩解一下尷尬,當麵反駁縣令的決策,那不是找死嗎?


    “楊師爺,你來說具體的章程吧。”


    董進知道在場的人覺得他想一出是一出,不過,自己雖做不出前幾任縣令那種“劫富濟貧”的事,可他決定的事,也不會因為別人幾句反駁就打退堂鼓。


    畢竟和這些人所謂的經驗比,他還是更相信自己小舅子,哼,不需要理由!


    楊師爺原原本本的將“沃土計劃”給大家講明白了,可眾人依舊懷疑。


    隻是礙於身份和縣令師爺兩人的極力推薦,大家才勉強決定拿出一小部分土地先試一試。


    這還是在縣衙表示官府會給予一定支持的前提下。


    與此同時,蔣曦文也沒閑著。


    她將後宅中事務交還給婆婆,自己則走出了家門,組織臨海縣當地的婦人們先一步收集腐爛的海草、沒用的貝類等晾曬,晾曬後又用石磨撚碎。


    同時也各處收集腐葉、鍋底灰、動物糞便等等,隻要有點用處的就都搜集過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按照計劃,第一批經過特殊施肥的土地種下了作物。


    鄉紳地主們時不時派人來看,若真成了就跟著縣令幹。


    若是不成,損失些許錢財也無礙,畢竟這次隻是小規模的,並不會傷筋動骨。


    隻不過,他們就算被責叱,也定要讓縣令大人絕了這改良土地的不切實際的打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女穿男後,靠讀書為家族改換門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肉丸子超級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肉丸子超級瘦並收藏女穿男後,靠讀書為家族改換門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