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兵強馬壯
重生元末,朱元璋被我爆錘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到兩個使者竟然當著自己的麵吵了起來,郭洺不由得懵在原地,費了好半晌工夫,他才從一旁李善長那裏了解到事情的原委。
原來堂下這兩撥使者,一撥屬於河南的韓宋政權,另一撥正如他先前猜測的那樣,來自西邊的天完政權。
隻不過郭洺不知道的是,其實天完政權的正式國號,並非叫“天完”,而是和北邊的韓宋政權一樣,也是叫“大宋”,年號治平。
看來“大宋”這個國號很搶手啊。
“行了,不要吵了,誰再吵,我立刻讓人把他轟出去!”
聽兩名使者唇槍舌戰、聒噪不休,郭洺隻覺心煩意亂,忙重重地拍了拍桌子,命兩人住嘴。
二人被他嚇了一跳,旋即意識到自己失態,互相瞪了對方一眼後,接著迅速退到兩邊。
“二位使者攜禮到此,便都是郭某的客人,郭某不會慢待你們任何一家,大家都不要再爭了。”
郭洺緩和了一下心態,耐著性子,繼續開口道:“回去告訴你們的天子也好,平章、太師也罷,他們的心意郭某心領了,至於封官進爵之事,就暫時先免了吧。隻要你們今後不與郭某為敵,郭某自然不會與你們為敵,反之亦然。”
開玩笑,小爺我連元順帝拋來的橄欖枝都不接,會接你們幾位草頭王的雞毛令箭?
不過郭洺也不想把話說得太死,於是又換了副語氣道:“如今天下大勢尚未明朗,本帥的背後,是十數萬將士的身家性命,究竟何去何從,不能不慎重考慮,還請幾位將我的意思轉達給你們的主公。”
“這……”
兩家使者聞聽此言,知道郭洺並不打算臣屬自己背後的勢力,心中不由得有些為難,畢竟自己此行都是帶著任務來的。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自己雖然沒成功招攬郭洺,但也沒有將對方推到對立麵,所以這次任務也不算完全失敗。
想通此事,兩撥使者於是不再強求,再度起身向郭洺跪拜行禮,隨後依次退出大堂。
“李先生,你覺得本帥剛才做得如何?”
眾使者退去後,堂內便隻剩下郭洺和李善長兩人,郭洺抬眼望了望對方,開口問道。
李善長邊摸胡子,邊笑著道:“上位做得非常好,大丈夫頂天立地,豈可久居人下?今日您若受了他人官爵,將來欲同對方爭戰,就是以下克上、師出無名了。”
“沒錯,我正是這樣想的。”郭洺沉聲道:“這兩家大宋的實力,目前都在本帥之上,暫時不能得罪他們,接下來,我準備把目標放在元朝南方的其他州府上。”
李善長點了點頭,忽然想起一事,忙開口道:“上位如今攻克金陵,得此王氣氤氳之地,將來大業興隆,政務勢必繁雜,這回總該考慮設置文武百官了吧?”
“嘶……近來多事,我差點都忘了,沒錯,是時候設置百官了。”
郭洺聞言,深以為然,接著向對方道:“此事還得勞煩先生多費精神,下去後,與其他幕僚盡快擬一份章程出來,擬好後交給馮國勝,讓他送到我的書房審批。”
自從郭洺渡江南下後,周邊前來投靠他的讀書人便與日俱增。在太平路時便有陶安、李習等儒者來投,攻下金陵後,又先後招聘了夏煜、孫炎、楊憲等名士,如今的他已經不缺讀書人了。
至於官製之事,郭洺本來是想自己親自設計,但奈何如今的他,實在太過忙碌,每天要處理無數的軍報、財務,根本分不下心來,也隻能先交給李善長來做了。
反正眼下隻是草創階段,將來還可以慢慢細化,他也不急。
“上位放心,在下一定盡快完成任務。”
聽了郭洺的話,李善長深感責任至重,忙拱手行了一禮,緩緩退下。
…
時間轉眼來到六月,至正十五年,就這樣過去了一半。
自那日得到郭洺的任務,李善長回去便立刻將帳下所有幕僚集中起來,日夜翻閱典籍,斟酌古今舊製,替自家主公設立文武百官之職。
耗費了半個月工夫,對方終於初步完成職官製定工作,並得到了郭洺的審批。
由於是草創而成,所以李善長等人設置的這套官製,其實比較草率,基本還是模仿的宋朝和元朝。
地方基本維持元朝舊製不變,朝堂則效仿宋朝,設政事堂、樞密院等機構。
政事堂轄中書、尚書、門下三省,下設工、刑、兵、禮、戶、吏六部,由李善長出任中書省平章,總領各州縣民政和財政;樞密院掌管各鎮各營兵馬,暫時不設樞密使,一切調度、決策,皆由郭洺本人直接定奪,不許任何人插手。
除了官製外,郭洺還著手增補了軍製,在原來“鎮、營、哨、司、隊、伍”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個“軍”的新編製,一軍統領四鎮,共計六萬兵馬,每軍設統軍大元帥、副元帥各一名。
設置好官製和軍製後,郭洺本打算效仿曆史上的朱元璋,自稱吳國公,但仔細考慮了一下目前的形勢,似乎還有些為時過早,於是隻自稱為江浙行省都元帥。
郭洺這邊忙著籌備官製、軍製的同時,徐達和常遇春兩位將領,已各自統領麾下領兵馬,替他將句容、潥水、潥陽,丹徒、丹陽、金壇等地,一一攻占下來。
如今長江南岸,整個太平路、集慶路、鎮江路十多個州縣,全部落入了郭家軍之手,再加上長江北岸的和州、滁州,及其附屬州縣,大夥的地盤比之前擴大了三倍有餘。
連聞捷報,郭洺心中自然大喜,立刻以都元帥的名義給立有軍功的眾將加官進爵。
徐達、胡大海因為功勞和資格都足夠,同時被封為大元帥;常遇春雖然作戰勇猛,功勞也不小,但因為資曆還不夠,因此隻被提升為副元帥;此外被封副元帥的,還有湯和、馮國用、花雲等人。
至於其他將領,如駐守真州的耿再成、繆大亨,駐守六合的耿君用,駐守和州的郭興、郭英,還有渡江南下的華雲龍、費聚、鄭遇春、鄭遇霖等人,則全部轉為總兵。
給眾將加官進爵之後,接下來郭家軍全體擴軍,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於是又過了一段時間,在郭洺的授意下,眾將開始在轄區州縣內大量招兵買馬,很快郭家軍便從初渡江時的六萬多人,擴張至二十萬人。
再加上分守於長江北岸和州、滁州、六合、真州等地的駐軍。此時屬於郭洺的兵馬,從紙麵上看,已然達到了三十五萬人。
原來堂下這兩撥使者,一撥屬於河南的韓宋政權,另一撥正如他先前猜測的那樣,來自西邊的天完政權。
隻不過郭洺不知道的是,其實天完政權的正式國號,並非叫“天完”,而是和北邊的韓宋政權一樣,也是叫“大宋”,年號治平。
看來“大宋”這個國號很搶手啊。
“行了,不要吵了,誰再吵,我立刻讓人把他轟出去!”
聽兩名使者唇槍舌戰、聒噪不休,郭洺隻覺心煩意亂,忙重重地拍了拍桌子,命兩人住嘴。
二人被他嚇了一跳,旋即意識到自己失態,互相瞪了對方一眼後,接著迅速退到兩邊。
“二位使者攜禮到此,便都是郭某的客人,郭某不會慢待你們任何一家,大家都不要再爭了。”
郭洺緩和了一下心態,耐著性子,繼續開口道:“回去告訴你們的天子也好,平章、太師也罷,他們的心意郭某心領了,至於封官進爵之事,就暫時先免了吧。隻要你們今後不與郭某為敵,郭某自然不會與你們為敵,反之亦然。”
開玩笑,小爺我連元順帝拋來的橄欖枝都不接,會接你們幾位草頭王的雞毛令箭?
不過郭洺也不想把話說得太死,於是又換了副語氣道:“如今天下大勢尚未明朗,本帥的背後,是十數萬將士的身家性命,究竟何去何從,不能不慎重考慮,還請幾位將我的意思轉達給你們的主公。”
“這……”
兩家使者聞聽此言,知道郭洺並不打算臣屬自己背後的勢力,心中不由得有些為難,畢竟自己此行都是帶著任務來的。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自己雖然沒成功招攬郭洺,但也沒有將對方推到對立麵,所以這次任務也不算完全失敗。
想通此事,兩撥使者於是不再強求,再度起身向郭洺跪拜行禮,隨後依次退出大堂。
“李先生,你覺得本帥剛才做得如何?”
眾使者退去後,堂內便隻剩下郭洺和李善長兩人,郭洺抬眼望了望對方,開口問道。
李善長邊摸胡子,邊笑著道:“上位做得非常好,大丈夫頂天立地,豈可久居人下?今日您若受了他人官爵,將來欲同對方爭戰,就是以下克上、師出無名了。”
“沒錯,我正是這樣想的。”郭洺沉聲道:“這兩家大宋的實力,目前都在本帥之上,暫時不能得罪他們,接下來,我準備把目標放在元朝南方的其他州府上。”
李善長點了點頭,忽然想起一事,忙開口道:“上位如今攻克金陵,得此王氣氤氳之地,將來大業興隆,政務勢必繁雜,這回總該考慮設置文武百官了吧?”
“嘶……近來多事,我差點都忘了,沒錯,是時候設置百官了。”
郭洺聞言,深以為然,接著向對方道:“此事還得勞煩先生多費精神,下去後,與其他幕僚盡快擬一份章程出來,擬好後交給馮國勝,讓他送到我的書房審批。”
自從郭洺渡江南下後,周邊前來投靠他的讀書人便與日俱增。在太平路時便有陶安、李習等儒者來投,攻下金陵後,又先後招聘了夏煜、孫炎、楊憲等名士,如今的他已經不缺讀書人了。
至於官製之事,郭洺本來是想自己親自設計,但奈何如今的他,實在太過忙碌,每天要處理無數的軍報、財務,根本分不下心來,也隻能先交給李善長來做了。
反正眼下隻是草創階段,將來還可以慢慢細化,他也不急。
“上位放心,在下一定盡快完成任務。”
聽了郭洺的話,李善長深感責任至重,忙拱手行了一禮,緩緩退下。
…
時間轉眼來到六月,至正十五年,就這樣過去了一半。
自那日得到郭洺的任務,李善長回去便立刻將帳下所有幕僚集中起來,日夜翻閱典籍,斟酌古今舊製,替自家主公設立文武百官之職。
耗費了半個月工夫,對方終於初步完成職官製定工作,並得到了郭洺的審批。
由於是草創而成,所以李善長等人設置的這套官製,其實比較草率,基本還是模仿的宋朝和元朝。
地方基本維持元朝舊製不變,朝堂則效仿宋朝,設政事堂、樞密院等機構。
政事堂轄中書、尚書、門下三省,下設工、刑、兵、禮、戶、吏六部,由李善長出任中書省平章,總領各州縣民政和財政;樞密院掌管各鎮各營兵馬,暫時不設樞密使,一切調度、決策,皆由郭洺本人直接定奪,不許任何人插手。
除了官製外,郭洺還著手增補了軍製,在原來“鎮、營、哨、司、隊、伍”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個“軍”的新編製,一軍統領四鎮,共計六萬兵馬,每軍設統軍大元帥、副元帥各一名。
設置好官製和軍製後,郭洺本打算效仿曆史上的朱元璋,自稱吳國公,但仔細考慮了一下目前的形勢,似乎還有些為時過早,於是隻自稱為江浙行省都元帥。
郭洺這邊忙著籌備官製、軍製的同時,徐達和常遇春兩位將領,已各自統領麾下領兵馬,替他將句容、潥水、潥陽,丹徒、丹陽、金壇等地,一一攻占下來。
如今長江南岸,整個太平路、集慶路、鎮江路十多個州縣,全部落入了郭家軍之手,再加上長江北岸的和州、滁州,及其附屬州縣,大夥的地盤比之前擴大了三倍有餘。
連聞捷報,郭洺心中自然大喜,立刻以都元帥的名義給立有軍功的眾將加官進爵。
徐達、胡大海因為功勞和資格都足夠,同時被封為大元帥;常遇春雖然作戰勇猛,功勞也不小,但因為資曆還不夠,因此隻被提升為副元帥;此外被封副元帥的,還有湯和、馮國用、花雲等人。
至於其他將領,如駐守真州的耿再成、繆大亨,駐守六合的耿君用,駐守和州的郭興、郭英,還有渡江南下的華雲龍、費聚、鄭遇春、鄭遇霖等人,則全部轉為總兵。
給眾將加官進爵之後,接下來郭家軍全體擴軍,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於是又過了一段時間,在郭洺的授意下,眾將開始在轄區州縣內大量招兵買馬,很快郭家軍便從初渡江時的六萬多人,擴張至二十萬人。
再加上分守於長江北岸和州、滁州、六合、真州等地的駐軍。此時屬於郭洺的兵馬,從紙麵上看,已然達到了三十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