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大明寶鈔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 作者:風疏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我們談完生意就回客棧,此時已是晚飯時候,吃過晚飯洗漱一番等等,在此略過。
一夜無夢,又到天明。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們就起來準備出發了。
這是淩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寧出發的第54天,我們路過的荔溪口,在明朝,屬於辰州府管轄範圍。
我們在前邊曾提過,辰州天下府,一府管沅陵、瀘溪、漵浦三縣。
沅陵古城左邊是上遊無數溪水匯流而成的河流,右邊是酉水,兩河合抱沅陵古城,匯合就成了沅江。
沅江浩浩蕩蕩向西南方向前進,所過之處,路過的山峰不斷有溪水補充注入沅江。
荔溪口就是位於荔溪河入沅江的出口而得名。
後來,人們由於發現了盤古洞,就把沅陵古城的西南部,東接麻溪鋪鎮,南連筲箕灣鎮,西鄰瀘溪縣武溪鎮,北與太常鄉接壤,方圓約20公裏的地域,命名為盤古鄉。
此是後話。
言歸正傳。
我們吃過早飯,離開荔溪口沿著古道,繼續出發。
我們穿行在峽穀中,隻見群山環聳,長林密竹,這時太陽還未出來,峽穀裏飄蕩著薄薄的晨霧。
一開始還可以看見溪流,走著走著,不見了溪水,卻可以聽見水流動的聲音,溪水隱入野林亂草中了。
晨光中,一行人在古道上有序前行,我坐在一輛牛馬上,蕭遙劍伴在牛車旁步行。
我們看見古道的一邊,堆滿了層層的落葉,另一邊滿布亂石,上麵長滿了厚厚的、黃中透綠的苔蘚。
蕭遙劍手指著石上長著苔蘚的那一邊,對我說:這邊是溪流,在豐水期,水會漫過石頭。
我點點頭,認同他的說法,那些苔蘚,就是證明。
走著走著,隻見前邊古道連接著一條小石橋,橋洞彎彎地橫跨在長滿苔蘚的亂石上。
這時,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橋下的亂石上,苔蘚發出了耀眼的黃綠光芒。
走近石橋,橋麵鋪著長石條,這是一條能走車馬的石橋,橋頭豎立著一麵黑石碑。
蕭遙劍把我從牛車上抱起,快步走到石碑前,我倆要看看上邊都寫了啥內容?
我們快速地閱讀了石碑上刻著的字,原來這石碑是一座功德碑,上麵記錄了這座石橋在某年月曾被山洪衝毀,後來人們集資重修,功德碑上記載了當初捐資的名錄。
某茶坊五兩,某銀號六兩,某鋪一兩二錢,騾馬店四錢,宋陳氏五錢,陳張氏三錢等等,粗略計算,捐資人數超百人次。
上邊的某茶坊,就是指製茶賣茶一體的工作坊;某銀號,就是古代的金融機構,即錢莊,能給人們提供貨幣交易和儲蓄服務;某鋪,就是賣貨的店鋪;騾馬店,就是出租騾馬服務的店鋪;而宋陳氏,應是嫁入宋家,娘家姓陳的媳婦;同理,陳張氏,就是嫁入陳家,娘家姓張的媳婦。
蕭遙劍對我說:看!這裏捐資的人中,最多是姓宋的人,然後就是姓陳的人!
我知道蕭遙劍有一目十行的能力,他看過的文字,就像被錄入了電腦係統一樣,在他的腦海裏迅速被整理、分析,並得到結論。
這裏距離人居的地方,最近就是荔溪口古鎮,換言之,這橋的重修捐資人,應該大多數都是荔溪口古鎮的居民。
事實上,荔溪口古鎮有九成人口是苗族,以宋姓為第一大姓,占總人口的三成比例;第二大姓是陳姓,占總人口的二成多比例;這兩大姓氏,已經占了古鎮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看捐款名錄,就可以發現,捐款金額真是多少不拘!
做生意的店家捐的金額會大一些,而個人,捐的金額相對少很多;多有多捐,少有少捐;多多少少,都一一同列!
功德碑上的兩,應是指白銀幾兩,而非金子;而錢,就是指銅錢了;二錢,就是兩個銅錢,四錢,就是四個銅錢,如此類推。
話說回來,明朝的貨幣,主要有金、銀、銅錢幾種。
銅錢以文為單位;兩、錢、文是貨幣單位。
明朝一兩白銀等於一貫銅錢,一貫銅錢即一千文銅錢,故一千文銅錢又叫做一吊錢。
一兩銀子等於10錢銀子,等於100分銀子,又等於1000文銅錢,即一貫。
明朝初年,明太祖下旨規定,一兩黃金等於四兩白銀,四貫合黃金一兩;而且明朝廷不允許民間用金銀進行交易。
但是在民間,黃金還是屬於比較貴重的硬通貨;民間,一直偏向以一兩黃金等於十兩白銀的兌換比例。
一貫銅錢的重量,約等於現代的六七斤重,還是蠻沉的!
我記得在現代生活的時候,曾看過一部很出名的詼諧劇,叫《十五貫》,那是明末清初的一部名劇,劇情轉折複雜,是羅生門式的冤假錯案,案情圍繞著爭奪十五貫錢展開。
人們常說聽故不駁故,看劇時,看得驚心動魄的,但是回頭一想,一貫銅錢的重量就六七斤重,十五貫錢差不多就是90至105斤!應該要放在小車才推得走了!
如果兌換成白銀,就不同了,隻是十五兩白銀。
明朝的一兩的重量,相當於現代的37.3克重,那麽明代的十五兩白銀就是現代的559.5克,還是可以放在身上帶著走的。
那時候看到劇中的角色:無賴婁阿鼠潛入那人家中,偷了十五貫錢,揣入衣袋中,然後飛簷走壁,現在細想起來,才知道被騙了,覺得十分可笑!
古代的人,出門總不至於每人推著一部小車來裝錢,為了應對買賣交易的需要,古代的中國人早就有了“紙幣”的概念了。
最早是西漢政府在公元前119年,發行過“白鹿皮幣”;到了唐代後期,人們使用過具有現代匯票性質的“飛錢”。
中國最早的真正紙幣,誕生於北宋,叫做“交子”。
交子最早時源自四川,那時候,四川使用的是鐵錢,鐵錢外形大,十分笨重,三五枚都很難帶在身上行走。
為方便采購交易,是由十幾家富商聯合發行了“交子”。
交子用一種較少見的色紙印造,票麵印有屋木人物圖案,有鋪戶的印記、密押,成為有統一樣式的票券。
後來,官府見交子的方法十分可行,就收歸官辦,由官方統一發行。
不得不說的是,那時候交子的發行,是嚴格遵守了紙幣的發行製度,不但設定了發行限額,還規定了流通期限,一般是滿二年,就用新的交子更換市麵上舊的交子;最嚴謹的一點,就是交子的發行,是有發行準備金的,即每一張交子的背後,都有真金白銀作背書。
後來,到了南宋,也發行了紙幣,不過,各地的紙幣有不同的叫法;在東南諸路行使的叫行在會子,兩淮地區的叫淮交,兩湖地區的叫湖會,這個時候,四川交子改稱為川引。
人們深知紙幣的方便,這時,北方的金人,開始印造了一種叫“交鈔”的紙幣。
元朝占領了中原後,發行了中統元寶交鈔。
到了明朝,明太祖效仿元朝,也發行過紙幣!
洪武八年時,明太祖下令發行了大明寶鈔,大明寶鈔是用桑皮紙為印鈔材料,好大的一張,規定了金銀與寶鈔之間的兌換比率為“每鈔一貫,準錢千文,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即是說,一張寶鈔相當於一貫錢,即一千文、白銀一兩;四張寶鈔值黃金一兩。
明朝政府還下令不準民間使用金銀用於交易,明朝政府此舉意在將民間的金銀收歸國有。
大明寶鈔確實便於出外旅行商用攜帶,但是明朝政府發行的大明寶鈔,並沒有實行嚴格的存款準備金製度!
人們用真金白銀兌換了寶鈔,換入朝延的金銀並沒有用作寶鈔的備用金,而是挪作國庫等各種用途。
大明寶鈔,想印就印,不夠再印!
紙幣盲目的發行,隻會引致通貨膨脹!
洪武八年,即公元1376年,寶鈔剛發行時,一張寶鈔相當於銅錢1000文;僅僅過了十五年,即公元1391年,是洪武二十三年,一張寶鈔隻能折銅錢250文!四年後,更跌為160文。
永樂年間,朝廷頒布旨意,強推寶鈔,對拒絕使用寶鈔者要治罪,甚至全家充軍。
沒有真金白銀作背書的大明寶鈔,不斷貶值,到了公元1448年,一張寶鈔隻折銅錢二文!
再後來,寶鈔一文不值,到了掉在地上,人們都懶得彎腰拾取的地步!
明朝這個紙幣貶值的曆史,熟識明朝曆史的我,是知道的!
我早就告知淩軒,隻有金銀才是到處通行的硬通貨,所以淩家人一路遷徙,仔細計劃,僅兌換足夠使用的寶鈔便於路上使用,金銀都隨身秘密攜帶。
明朝的雲南,幅員廣大,少數民族眾多,直到元代,政府仍允許當地人使用貝幣,就連賦稅,也可以貝幣折算繳納;而貝幣與黃金的折算比例是,150個貝幣可換黃金一錢。
雲南這種使用貨幣的狀況,到了明初,仍然繼續。
將來到了雲南,金銀是可以發揮它的巨大作用的。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我們談完生意就回客棧,此時已是晚飯時候,吃過晚飯洗漱一番等等,在此略過。
一夜無夢,又到天明。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們就起來準備出發了。
這是淩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寧出發的第54天,我們路過的荔溪口,在明朝,屬於辰州府管轄範圍。
我們在前邊曾提過,辰州天下府,一府管沅陵、瀘溪、漵浦三縣。
沅陵古城左邊是上遊無數溪水匯流而成的河流,右邊是酉水,兩河合抱沅陵古城,匯合就成了沅江。
沅江浩浩蕩蕩向西南方向前進,所過之處,路過的山峰不斷有溪水補充注入沅江。
荔溪口就是位於荔溪河入沅江的出口而得名。
後來,人們由於發現了盤古洞,就把沅陵古城的西南部,東接麻溪鋪鎮,南連筲箕灣鎮,西鄰瀘溪縣武溪鎮,北與太常鄉接壤,方圓約20公裏的地域,命名為盤古鄉。
此是後話。
言歸正傳。
我們吃過早飯,離開荔溪口沿著古道,繼續出發。
我們穿行在峽穀中,隻見群山環聳,長林密竹,這時太陽還未出來,峽穀裏飄蕩著薄薄的晨霧。
一開始還可以看見溪流,走著走著,不見了溪水,卻可以聽見水流動的聲音,溪水隱入野林亂草中了。
晨光中,一行人在古道上有序前行,我坐在一輛牛馬上,蕭遙劍伴在牛車旁步行。
我們看見古道的一邊,堆滿了層層的落葉,另一邊滿布亂石,上麵長滿了厚厚的、黃中透綠的苔蘚。
蕭遙劍手指著石上長著苔蘚的那一邊,對我說:這邊是溪流,在豐水期,水會漫過石頭。
我點點頭,認同他的說法,那些苔蘚,就是證明。
走著走著,隻見前邊古道連接著一條小石橋,橋洞彎彎地橫跨在長滿苔蘚的亂石上。
這時,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橋下的亂石上,苔蘚發出了耀眼的黃綠光芒。
走近石橋,橋麵鋪著長石條,這是一條能走車馬的石橋,橋頭豎立著一麵黑石碑。
蕭遙劍把我從牛車上抱起,快步走到石碑前,我倆要看看上邊都寫了啥內容?
我們快速地閱讀了石碑上刻著的字,原來這石碑是一座功德碑,上麵記錄了這座石橋在某年月曾被山洪衝毀,後來人們集資重修,功德碑上記載了當初捐資的名錄。
某茶坊五兩,某銀號六兩,某鋪一兩二錢,騾馬店四錢,宋陳氏五錢,陳張氏三錢等等,粗略計算,捐資人數超百人次。
上邊的某茶坊,就是指製茶賣茶一體的工作坊;某銀號,就是古代的金融機構,即錢莊,能給人們提供貨幣交易和儲蓄服務;某鋪,就是賣貨的店鋪;騾馬店,就是出租騾馬服務的店鋪;而宋陳氏,應是嫁入宋家,娘家姓陳的媳婦;同理,陳張氏,就是嫁入陳家,娘家姓張的媳婦。
蕭遙劍對我說:看!這裏捐資的人中,最多是姓宋的人,然後就是姓陳的人!
我知道蕭遙劍有一目十行的能力,他看過的文字,就像被錄入了電腦係統一樣,在他的腦海裏迅速被整理、分析,並得到結論。
這裏距離人居的地方,最近就是荔溪口古鎮,換言之,這橋的重修捐資人,應該大多數都是荔溪口古鎮的居民。
事實上,荔溪口古鎮有九成人口是苗族,以宋姓為第一大姓,占總人口的三成比例;第二大姓是陳姓,占總人口的二成多比例;這兩大姓氏,已經占了古鎮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看捐款名錄,就可以發現,捐款金額真是多少不拘!
做生意的店家捐的金額會大一些,而個人,捐的金額相對少很多;多有多捐,少有少捐;多多少少,都一一同列!
功德碑上的兩,應是指白銀幾兩,而非金子;而錢,就是指銅錢了;二錢,就是兩個銅錢,四錢,就是四個銅錢,如此類推。
話說回來,明朝的貨幣,主要有金、銀、銅錢幾種。
銅錢以文為單位;兩、錢、文是貨幣單位。
明朝一兩白銀等於一貫銅錢,一貫銅錢即一千文銅錢,故一千文銅錢又叫做一吊錢。
一兩銀子等於10錢銀子,等於100分銀子,又等於1000文銅錢,即一貫。
明朝初年,明太祖下旨規定,一兩黃金等於四兩白銀,四貫合黃金一兩;而且明朝廷不允許民間用金銀進行交易。
但是在民間,黃金還是屬於比較貴重的硬通貨;民間,一直偏向以一兩黃金等於十兩白銀的兌換比例。
一貫銅錢的重量,約等於現代的六七斤重,還是蠻沉的!
我記得在現代生活的時候,曾看過一部很出名的詼諧劇,叫《十五貫》,那是明末清初的一部名劇,劇情轉折複雜,是羅生門式的冤假錯案,案情圍繞著爭奪十五貫錢展開。
人們常說聽故不駁故,看劇時,看得驚心動魄的,但是回頭一想,一貫銅錢的重量就六七斤重,十五貫錢差不多就是90至105斤!應該要放在小車才推得走了!
如果兌換成白銀,就不同了,隻是十五兩白銀。
明朝的一兩的重量,相當於現代的37.3克重,那麽明代的十五兩白銀就是現代的559.5克,還是可以放在身上帶著走的。
那時候看到劇中的角色:無賴婁阿鼠潛入那人家中,偷了十五貫錢,揣入衣袋中,然後飛簷走壁,現在細想起來,才知道被騙了,覺得十分可笑!
古代的人,出門總不至於每人推著一部小車來裝錢,為了應對買賣交易的需要,古代的中國人早就有了“紙幣”的概念了。
最早是西漢政府在公元前119年,發行過“白鹿皮幣”;到了唐代後期,人們使用過具有現代匯票性質的“飛錢”。
中國最早的真正紙幣,誕生於北宋,叫做“交子”。
交子最早時源自四川,那時候,四川使用的是鐵錢,鐵錢外形大,十分笨重,三五枚都很難帶在身上行走。
為方便采購交易,是由十幾家富商聯合發行了“交子”。
交子用一種較少見的色紙印造,票麵印有屋木人物圖案,有鋪戶的印記、密押,成為有統一樣式的票券。
後來,官府見交子的方法十分可行,就收歸官辦,由官方統一發行。
不得不說的是,那時候交子的發行,是嚴格遵守了紙幣的發行製度,不但設定了發行限額,還規定了流通期限,一般是滿二年,就用新的交子更換市麵上舊的交子;最嚴謹的一點,就是交子的發行,是有發行準備金的,即每一張交子的背後,都有真金白銀作背書。
後來,到了南宋,也發行了紙幣,不過,各地的紙幣有不同的叫法;在東南諸路行使的叫行在會子,兩淮地區的叫淮交,兩湖地區的叫湖會,這個時候,四川交子改稱為川引。
人們深知紙幣的方便,這時,北方的金人,開始印造了一種叫“交鈔”的紙幣。
元朝占領了中原後,發行了中統元寶交鈔。
到了明朝,明太祖效仿元朝,也發行過紙幣!
洪武八年時,明太祖下令發行了大明寶鈔,大明寶鈔是用桑皮紙為印鈔材料,好大的一張,規定了金銀與寶鈔之間的兌換比率為“每鈔一貫,準錢千文,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即是說,一張寶鈔相當於一貫錢,即一千文、白銀一兩;四張寶鈔值黃金一兩。
明朝政府還下令不準民間使用金銀用於交易,明朝政府此舉意在將民間的金銀收歸國有。
大明寶鈔確實便於出外旅行商用攜帶,但是明朝政府發行的大明寶鈔,並沒有實行嚴格的存款準備金製度!
人們用真金白銀兌換了寶鈔,換入朝延的金銀並沒有用作寶鈔的備用金,而是挪作國庫等各種用途。
大明寶鈔,想印就印,不夠再印!
紙幣盲目的發行,隻會引致通貨膨脹!
洪武八年,即公元1376年,寶鈔剛發行時,一張寶鈔相當於銅錢1000文;僅僅過了十五年,即公元1391年,是洪武二十三年,一張寶鈔隻能折銅錢250文!四年後,更跌為160文。
永樂年間,朝廷頒布旨意,強推寶鈔,對拒絕使用寶鈔者要治罪,甚至全家充軍。
沒有真金白銀作背書的大明寶鈔,不斷貶值,到了公元1448年,一張寶鈔隻折銅錢二文!
再後來,寶鈔一文不值,到了掉在地上,人們都懶得彎腰拾取的地步!
明朝這個紙幣貶值的曆史,熟識明朝曆史的我,是知道的!
我早就告知淩軒,隻有金銀才是到處通行的硬通貨,所以淩家人一路遷徙,仔細計劃,僅兌換足夠使用的寶鈔便於路上使用,金銀都隨身秘密攜帶。
明朝的雲南,幅員廣大,少數民族眾多,直到元代,政府仍允許當地人使用貝幣,就連賦稅,也可以貝幣折算繳納;而貝幣與黃金的折算比例是,150個貝幣可換黃金一錢。
雲南這種使用貨幣的狀況,到了明初,仍然繼續。
將來到了雲南,金銀是可以發揮它的巨大作用的。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