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三叔問老道長淩家族人入滇後,如何與當地人相處;老道長將當年賈仁伯伯雲遊至黃山時,留下交給老道長代為轉交的《陶朱公生意經》一書,交給三叔,並說“終於等到你們了!”


    賈仁伯伯托老道長轉交的這本《陶朱公生意經》,世人皆傳說是範蠡的著作;即使不是範蠡親自所作,也是其子弟根據範蠡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


    陶朱公就是範蠡。


    後人說及範蠡,多側重在越王勾踐“臥膽嚐薪”的勵誌,以及範蠡西施泛舟湖上的傳說,其實範蠡一生的故事,更令人讚歎不已。


    範蠡是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


    人們都知道是他獻策扶助越王勾踐複國,興越滅吳,功成後身退,隱居四湖五海。


    少有人知道的是,當年越王勾踐為吳王拘禁侮辱,範蠡作為臣子,陪勾踐入吳為奴三年;正是範蠡伴在越王勾踐身旁不停勸說,熱血方剛的勾踐才甘於忍辱待發,才有了後世“臥膽嚐薪”的勵誌故事。


    範蠡為勾踐深謀二十餘年,幫助勾踐複興越國,一舉滅了吳國,痛雪會稽之恥,成就霸業後,越王勾踐封其為上將軍。


    範蠡在返回越國後,即上書越王勾踐請辭,越王當然不舍其離開,究其真實原因,是越王害怕範蠡離他而去後,為他國所用。


    越王勾踐就威脅範蠡說:子聽吾言,與子分國;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


    越王勾踐的這句話,就是對範蠡威脅說:“您聽從我的話,我和您分享越國;如果不聽我的話,您將會被處死,妻兒也要被處死。”


    你猜範蠡怎麽應對?


    範蠡留了一封信給越王勾踐,上邊寫著“臣聞命矣。君行製,臣行意。”


    範蠡此話的意思是說:“我聽到你的命令了。君王你可以執行你的命令,作為臣子的我,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範蠡立即帶上一些金銀珠寶,與親近的徒弟與下屬,秘密乘輕舟,泛於五湖四海,莫有人知道他的所在。


    勾踐沒有辦法,但也念及其半生追隨,就象征性地下詔說,將會稽山作為範蠡的封邑。


    範蠡逃至齊國時,沒有忘記還在朝中的老友文仲,就收書一封給文仲。


    範蠡對文仲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這幾句話,就是流傳後世甚廣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範蠡告訴文仲,當天上的飛鳥絕跡時,用來射鳥的弓箭就要被主人藏起來了;當再也獵不到兔子時,用來追遂兔子的狗也會因此烹煮。


    “你為何還不離去?”


    範蠡是在提醒文仲:“這個世上,沒有了利用價值,就會被丟棄!快逃”!


    話說,當年文仲也是由範蠡引薦給越王勾踐的,範蠡功成身退之時,當然不忘告誡老友一句“趕快逃命”。


    文仲收到範蠡在逃命途中的此封信件,且信且疑,猶豫之間,就稱病不上朝。


    文仲的內心是對越王勾踐還有一絲絲的期待,他沒有範蠡的灼灼真知和當機立斷。


    文仲稱病不上朝,就給了機會讓讒人說讒言。


    果然,越王聽了讒言後,就派人送了一把利劍給文仲,並帶話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越王勾踐的這句話意思是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隻采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裏,你替我去到先王麵前嚐試一下那四條吧!”


    文仲聽了此話後,知道自己此番跑不了,就用此劍自殺身亡;到此,文仲隻要一死,方可以得保其全家。


    君王之心何來惻隱?


    唯伴君真如伴虎矣!


    範蠡泛舟經水路出齊國,埋名隱姓,自稱鴟夷子皮。


    範蠡既逃出,尋一湖畔,父子一道,耕田種穀,經商行市,幾年間就積累數十萬家財。


    齊國人早聽聞範蠡賢德,到處尋訪,求其為相。


    尋到範蠡,強留相印。


    範蠡歎氣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範蠡的意思是說,在家經商就富,仕途則位高卿相,這是平民百姓的榮極之顛。我的名聲太響,不是吉祥之兆。


    範蠡這句話說出了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的道理。


    這不正是《易經》所講的“飛龍在天”之後,必須要小心的“亢龍有悔”嗎?


    範蠡立即將齊國強留下來的相印歸還,將自己幾年間積累的財產,分給跟隨他的徒弟與下屬,然後帶上財寶,僅與自己家人一起,悄然離開齊國,這次是真的隱於山林了。


    範蠡更名換姓後,繼續經商,不需多久,他又積累萬金之數,但範蠡並不貪戀這些身外之 物,屢次將這些積累起來的財產,盡數散歸於民。


    範蠡一直活到88歲高壽。


    後來世間流出《陶朱公生意經》,說是一個自稱陶朱公的人所作。


    人們經過查訪核實,確定此陶朱公就是範蠡。


    唐朝的時候,人們就將範蠡尊作武成王,為其修建武成王廟;唐德宗聽聞範蠡的事跡,還專門下詔追封其為古今六十四名將(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


    宋朝的時候,人們也建武廟來供奉範蠡。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範蠡一生,最為人樂道的不是他幫助越王勾踐複國,而是他一生艱苦創業、善於經營理財、數次厚積萬金,卻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


    範蠡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他留存於世的經商思想理論,令範蠡去世後,一直被後世人尊之為財神、商聖、商祖,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畫像。


    直到現代,範蠡仍被世人稱作“文財神”,而“武財神”是關聖帝君,即三國時期的關羽,關雲長。


    言歸正傳,賈仁伯伯留下此書給淩家族人,就是想讓淩家族人依商聖範蠡的經商之道。


    老道長指點著三叔打開此書某頁,叮囑我們,一定要教導族人學會“陶朱公理財十二則”。


    “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如下:


    能識人:知人善惡,賑目不負。


    能用人:因財器便,任事可賴。


    能知機:善貯時宜,不致蝕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觀感自生。


    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能敏捷:猶豫不決,到老無成。


    能接納:禮義相交,顧客者眾。


    能安業:棄舊迎新,商賈大病。


    能辯論:生財之道,開引其機。


    能辦貨:置貨不拘,獲利必多。


    能收帳:勤謹不怠,取討自多。


    能還帳:多少先後,酌中而行。


    老道長此時對我們說:當初賈仁兄看過此書,總結了陶朱公的營商之道,讓我務必轉告你們。


    我們三人聽了,都不由得凝神靜氣,專心聽老道長說話。


    老道長緩緩地說:


    陶朱公的營商之道,其實就是七條“據時而動、知鬥修備、天予則取、貴出賤取、三八價格、積著理論、薄利多銷”。


    老道長看見我們如此用心聽講,很高興,就繼續說:


    據時而動,就是指要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一如張網捉魚,先布以網,靜等收漁;何時布網,何時收漁;都要看準時機。


    知鬥修備,範蠡說“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就是指知道要打仗,從各方麵做好準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局勢何時鬆、何時緊,該儲藏什麽、該放開什麽,隻有把時和用這兩者關係搞清楚了,那麽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天予則取,就是指需下決定時,必須快刀斬亂麻;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貴出賤取,就是指貨物進出,采取低價入、高價出的原則。而何時為低價?何時為高價?這樣就必須要對貨物有一個提前的全盤了解,而不是跟隨別人哄進哄出。


    三八價格,就是指營商定價時,要讓商人與生產者同時獲利,否則,這兩方某一方沒有得利,都會影響其繼續下去的積極性。獲利的空間,“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


    積著理論,範蠡說“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就是指要合理地貯存商品,既要加速資金周轉,又要確保貨物質量。


    薄利多銷,範蠡主張“薄利多銷,不求暴利”。


    《陶朱公生意經》,說的是中國傳統商人的經商道德:誠信、仁義。


    我們聽了紛紛點頭。


    老道長說的此番話,正好說明: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疏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疏竹並收藏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