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四叔帶著一位淩家子弟下山回家,探看朝廷下發了號召民眾入滇的詔書沒有;三叔、淩軒和我,在鬆穀草堂的後院側廳與老道長坐著聊入滇之事。


    老道長勸淩家人入滇後,經商要納米中鹽,行商要茶馬古道;老道長還為我們講解了茶馬古道的茶。


    這時三叔向老道長說:道長,所謂“地有五方,人性五方”,我們淩家族人入滇後,有什麽需要注意的事項?


    老道長微笑著說:


    古人確有“地有五方,人性五方”的說法,指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因水土不同,性格各異。


    在明代,人們常用安徽和江西人作比喻,說明“地有五方,人性五方”。


    安徽人世代多經商,故多富人;江西土地貧瘠,故多貧人;徽州人雖富、近雅而稍輕薄;江西人雖貧、近俗而多尚氣。


    你看,安徽人與江西人在人性方麵,各有不同、各有長短,很難一概而論人性好壞。


    正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呈現不同的人文特點,才能構成人類社會的五光十色。


    你的擔心並非多餘。


    但聽我說一個故事,可能你就放下心來了。


    這時,老道長拿起茶杯,示意我們各人喝茶,我們立即也拿起茶杯,喝了口茶,淩軒立即為杯子續上水。


    老道長繼續說道:


    大明建國之初,皇帝(這個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與文人劉三吾討論南北教化、治民之道。


    劉三吾的觀點是“南北風俗不同,有可以德化,有可以威製”。


    皇帝則認為“地有南北,民無兩心。帝王一視同仁,豈有彼此?汝謂南方風氣柔弱,可以德化,北方風氣剛勁,可以威製。然君子、小人何地無之?君子懷德,小人畏威,施之各當,烏可拘以成見?”


    皇帝不但有大一統的心態,還兼具了儒家“民胞物與”的胸懷,從中可以看出一個王者的眼界,不是一個文人所及。


    “民胞物與”的意思是人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朋友;指應該以愛心待一切人和物。


    淩家入滇,應以“地有南北,民無兩心”以及“民胞物與”的心態與當地人和睦相處。


    就是說,即使風土文化和地理環境不同,造成人的觀點角度不同,但是要本著“人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朋友”的心態,真誠地入鄉隨俗,尊重當地人的生活和風俗習慣,隨行就市,就可能得心應手。


    這時,老道長站起來,走向靠牆的一個小幾,從幾上拿了一本書回來,把這本書交給三叔。


    我和淩軒伸過頭去一看,隻見這本書的封麵上寫著《陶朱公生意經》。


    三叔恭敬地雙手接過書。


    老道長對三叔講:


    這本書是當年賈仁兄雲遊到黃山時,說將來有他的舊相識後人路過黃山,托我到時轉交。並說你們會需要用到此書。現在我終於等到你們了,也不負賈仁兄所托。


    賈仁兄說其師朱升老爺在世時,親手將此書交與他,並說自己已老,促其學習。


    賈仁兄待老師仙逝後,就出外雲遊了;當年他交此書給我時,曾與我談論該書的內容,我見他對書中內容,倒背如流,看得出他對此書鑽研甚多。


    三叔雙手摩挲著此書,感慨地說:賈仁伯伯真是念舊,他人在山林,心係江湖啊!


    我的心在想,可能朱升老爺當年也想仿效陶朱公,隻是時不我待;朱升老爺回鄉的第二年,就年老離世了。


    朱升老爺將此書交給自己的徒弟賈仁伯伯,實質也是告訴他別走近朝廷,可以學習陶朱公,隱入湖海,保全性命之際,在商場上,做生意也可以一展所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疏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疏竹並收藏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