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一行人上黃山的第六天,這天上午老道長帶我們登芙蓉嶺,三叔請老道長為淩家子弟開講《易經》,鬆穀草堂的老道長欣然同意,在鬆穀草堂的四方天井上,為淩家子弟講解《易經》。


    晚飯後,太陽還沒下山,天色尚早,大哥淩軒帶著我,和幾個較大的堂哥,說要在鬆穀草堂附近走一走。


    因天已近晚,為安全計,老道長讓小道長帶著我們一起行。


    從鬆穀草堂過一片小竹林,行過橋就到鬆穀庵。


    前邊曾講到鬆穀庵是當地村民感念鬆穀道人張尹甫濟世為懷,在他夫妻去世後,在鬆穀草堂隔溪的山下建一庵堂埋葬及紀念他們。


    從鬆穀庵往南行, 我們看到了“獅子戲球”的奇石,再往前邊,過了一座橋,回頭我們可以看見鬆穀的全貌以及周圍許多石刻。


    我們流連在此美景中,小道士看著天色,催促我們回去。


    當我們折返鬆穀草堂時,天色已全暗了下來。


    這天晚上,黃山上霧氣濃重,加上一天的學習,各人都有點累了,就早早休息了。


    一夜無事,又到天明。


    第二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淩家子弟就起來了。


    除了七八個淩家子弟去幫道長準備早飯和打掃庭院,其他的淩家子弟都在回廊和四方天井上跟隨老道長練八段錦。


    老道長見我們如此好學,就將我們分成五組人,派了五個道長指導我們,這樣我們就能夠很好地修正錯誤的動作。


    我發現了一個事情,道長的八段錦每組動作前,起式都是以左側開步,收式時也是最後收回左腳。


    在跟著道長練完幾組後,我們停下來後,我就走到教我們的道長麵前,將心中的疑問講了出來。


    道長說:所有健身氣功和武術套路都是以左側開步,收式時也是最後收回左腳。


    我問:為什麽?


    道長說:


    中國文化認為左為天、為尊、為陽,左主動;而右為地、為卑、為陰,右主靜。


    中國傳統醫學則認為,人全身的氣血運行是從左起至右循環往複,左為肝,主血;右為肺,主氣。


    故以左側開步,收式時也是最後收回左腳,遵循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做法,練功時,陰隨陽動、以動帶靜,合符氣血運行的規律,自然收到最好的效果。


    道長又跟我說: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出自《道德經》。


    太上老君告誡我們說,喜事好事,均以左為尊,而喪事壞事,均以右為貴。


    發生戰事則不同,“兵道”與“君子道”相反。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就是說兵刀利刃為不祥之物,非不得已才用,勝之不武,才是上策。


    君子平時以左為貴,是“貴柔弱也”;戰事以右為貴,是“貴剛強也”。


    舉凡戰事,有人死傷,則都不是好事;無論戰勝戰敗,都是喪事處之。


    我以前聽過“虛左以待、無出其右”的說法,也是簡單地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此人無人能超過,要空著尊位等候他。


    我從來都未曾深想其中的”左右“是什麽意思,以至於後來,看到“無出其右”這個詞,就想當然地以為古代以右為尊。


    左右,還有那麽多的學問!


    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我心想:原來我的海量知識,含水量還挺高的!


    古希臘雅典城的梭倫曾說:活到老,學到老!


    梭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少時,學習是為了實現理想,獲得生活安定,是為生活而學;人到中年,學習是為了尋求心理安慰和替補空虛心靈,是為了人際關係而學;到老年時,學習是源自內心的需求,是為了自己而學。


    梭倫認為,學習應該貫穿人們一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疏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疏竹並收藏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