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前朝後宮
安陵容重生為自己活一回 作者:蟹蟹果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景仁宮。
自打花神節之後,皇帝對皇後的態度總是淡淡的。
每月初一、十五照例都是皇帝到景仁宮見皇後的日子,而這個初一,皇帝隻用了晚膳便帶著蘇培盛回了養心殿。
皇後麵上雖然不說,但心裏總歸是不好受的,近幾日頭風病又犯了。
剪秋知道皇後的性子,近來伺候的更為仔細。清晨梳妝前,特特選了一把上好的白玉梳子,給皇後仔仔細細的梳了頭,又在發絲上抹了淡淡的桂花油,將頭發梳得柔順亮澤才仔細盤了起來。
皇後微微一笑,“往日給本宮梳頭的事都是交給宮女去做的,怎的今日竟是你親自上手了。”
剪秋低頭道,“回娘娘,奴婢也是擔心總不給娘娘梳頭,手藝生了,日後要遭皇後娘娘嫌棄。”
皇後噗嗤一笑,“素來嚴謹的剪秋姑姑倒是學會玩笑了。”
見皇後今日心情尚好,剪秋試探問道,“早膳廚房準備了紅棗粳米粥和幾樣小點心,奴婢瞧著粥特意做了甜鹹兩種,點心也做得不錯,娘娘是在寢殿用呢還是在偏殿用呢?”
皇後鳳目一暼,輕笑道,“就送到寢殿吧。”
剪秋滿心歡喜,卻因還伺候在側,並不能溢於言表,隻低聲吩咐殿內伺候的小宮女趕緊備膳。
“本宮知你用心良苦,日常起居你料理的一向很好,不必如此小心翼翼。”皇後似有察覺,淡淡說道。
“奴婢不敢,隻是自打那日養心殿出來後,娘娘您的胃口一直不大好。禦膳房做的東西總是求著不出錯,到底不如咱們小廚房的做的精致些。今日便換了小廚房做的早膳。”剪秋一邊幫皇後簪好一隻金絲鸞鳳的金釵,一邊恭順的答道。
皇後似是心情不錯,對著銅鏡左右瞧著自己發間的釵環,仿佛頗為滿意,“你的用心本宮明白,放心吧本宮好端端的,沒什麽。本宮知道,近日你換了些口舌不牢的宮人下來,是怕他們在我身邊說漏了嘴。後宮之人素來如此,有個風吹草動便按耐不住,更喜歡人雲亦雲。七分真切便可傳出十分的故事”,說話間,皇後已起身,走到寢殿門口。
今日梳洗得頗早一些,天空雖已明亮可日頭卻還未升起。剛出殿門,便是一陣清冷的風。
剪秋春日早涼,再吹得皇後頭痛,趕忙勸道,“清早風寒,容易傷寒,咱們還是進去吧。”
皇後卻並隻是看著天空中零星飛過的幾隻寒鴉,輕聲說道,“涼風醒人,吹吹倒是好的。”
站了半晌,皇後似乎忽的想起了什麽,轉頭問向剪秋,“近日皇上可曾去看過莞貴人?”
剪秋搖搖頭,“皇上近來都未曾進過後宮,除了初一那日來咱們景仁宮外,再沒去過別的宮裏。皇上對娘娘到底還是與別人不同的。”
“本宮知道,後宮之中,不必爭一時長短。對了,早膳後你去傳欣常在,就說本宮今日無事,讓她抬著靜安公主過來,陪本宮解解悶。”
——
壽康宮。
午後竹息到養心殿給皇帝請安,請皇帝若是有空便來壽康宮坐坐。
太後素日都在壽康宮靜養,若沒什麽事,通常不會特意叫竹息過來請安。因此皇帝處理完手上的公務,緊接著便來了壽康宮。
皇帝掀了簾子進來,見太後麵色紅潤,氣色上佳,心中微微鬆泛。趕忙跪下給太後請了安。
太後眉目慈笑,聞言道,“母子之間的,不講究這些虛禮。皇帝這一路過來,帶了一身寒氣,可見雖是開春了,天氣卻還沒轉暖。皇帝身上的衣服不可減得太快,身邊伺候的人也要仔細一些。”
蘇培盛趕緊跪下磕頭,“奴才有伺候不仔細的地方,還請太後責罰。”
太後笑道,“你是皇帝身邊的人,伺候的周到不周到的,自然有皇帝評判,哀家隻是順口一提罷了,不必放在心上。”說話間,眉目慈祥,並分辨不出絲毫情緒變化,仿佛真的隻是母子閑聊中隨意提及罷了。
蘇培盛背脊生汗。
當今皇帝雖是太後親生,但到底不是太後自小養在身邊的,母子情分並非十分深厚。自皇帝登基以來,皇帝與太後母子之間的關係又因前朝舊事時而變得十分微妙。
今日忽的拿蘇培盛說事,實在不像是閑談之間的臨時起意,然而皇帝未曾開口,太後又藏得頗深,也隻能留他一個跪在一旁膽戰心驚。
“皇額娘責備的是,是兒臣一向貪涼,老早便讓奴才們將棉衣和大氅收了起來。您瞧著,兒臣身上這件薄棉衣看似輕薄,實際上宮人在其中夾了好些大雁的絨羽,十分輕便暖和。皇額娘不必擔心。”
太後聽聞,點頭笑道,“那就是了。” 隨即又瞧向蘇培盛,淡淡道,“本就不是要責備你,如今皇上也護著你,快起來伺候吧。”
蘇培盛感恩戴德的叩拜一番,方才起身伺候。
“聽聞皇帝近日都沒有進後宮,可是還在為麗嬪的事不快?”太後捧著竹息剛剛送上來的新茶,輕吹了半晌仿佛仍是覺得不能入口,又放回幾上。
皇帝答道,“近來兒臣公務繁忙,實在是忙得片刻不得閑。隻不過兒臣再忙,也知曉初一、十五定要陪同皇後用餐的祖例不可廢。”
太後點頭道,“皇帝識大體,又張弛有度,前朝後宮自然一片和諧,哀家很放心。”
蘇培盛聽聞,頓時機警幾分。卻見皇帝麵上並無變化,似是對竹息呈上的茶水頗為滿意的細細品著。
又聽太後絮絮道,“麗嬪的事,不論如何都已成定局,到底人也是瘋了,瘋言瘋語做不得數。隻是宮中的傳言不可放任,皇帝還是要拿些態度出來。”
皇帝放下手中茶盞,恭敬道,“兒臣聽從皇額娘教誨。隻是宮中有何傳聞,兒臣倒未曾聽說過。”
太後笑道,“皇帝是天子,天子聖聽自然不容輕易打擾,倒是哀家老了,這老婆子耳邊反而有些汙糟糟的聲音倒也不奇怪。”說著,太後神色微變,複又說道,“此事現下雖是麗嬪一力擔了,可麗嬪身上畢竟牽扯出許多,遠的不說,就說他的兄長便是年羹堯的副將……”
太後說話間,也瞧著皇帝的神色,雖為母子,可身份到底不是尋常百姓家,說起話來總歸要比尋常母子小心幾分,見皇帝麵上並無變化,複又說道,“富察氏一族隨太祖征戰沙場,雖近年來富察氏沒出過什麽出挑的孩子,但畢竟是滿姓的大姓氏,前朝之間也牽扯頗多。若沒有麗嬪一事,當時富察氏小產而逝便也就此了解了,偏的此時又生枝節。現在後宮流傳,說是年氏一族忌憚滿姓嬪妃誕下貴子,便做了手腳謀害皇嗣和貴人。這話不論真假,說出去都不好聽。”
皇帝麵色微動,蘇培盛看在眼裏,心下已然不安,今日怕是要小心伺候了。
“下人們閑來無事便愛嚼舌根,兒臣定會和皇後協商,嚴治後宮風氣。”
“若隻是下人之間傳傳便罷了,怕就怕人言可畏,這話聽得多了,人心也亂了。”太後說著,不禁輕歎。
皇帝微微一怔,旋即恭敬回道,“皇額娘說的是,兒臣自然曉得其中厲害。”
太後聽聞皇帝的答複,甚是滿意的點點頭,繼續說道,“聽聞富察氏還有一女,年方十三,前年選秀的時候,她年紀尚小,倒是沒趕上。想來也應該出落成大姑娘了,不如找個合適的時間送進宮來吧。”
皇帝趕忙答道,“全憑皇額娘做主。”
太後麵露慈祥之色,似乎頗為欣慰。隻是今日仿佛說了太多話,忽的輕咳了幾聲,竹息趕忙將茶水遞到太後嘴邊,為太後輕拂背脊,才略見好轉。
皇帝見狀,趕忙起身恭敬說道,“皇額娘身體遷安,還要多照看自己的身子,兒臣就不打擾皇額娘休息了。”說著,又十分謙和的衝竹息點頭道,“勞煩竹息姑姑幫朕多照看著,有何事隨時通傳便是了。”說著,便帶著蘇培盛離開了壽康宮。
見皇帝離去,太後深深的長舒了一口氣,無力的說道,“竹息,扶哀家躺一會,身上乏得緊。”
“太後,您本該頤養天年的,何苦又要這樣操勞。”竹息似有埋怨,但又不忍多說讓太後傷神。
“怎能不操勞呢,皇帝的脾性哀家最清楚,可做皇帝,掌天下,若重情義便失了決斷。有時瞧著皇帝心生徘徊,哀家心裏也不是滋味,可做大事的人,到底不能拘於小節,有時哀家不得不上前推他一把,隻念著皇帝不要心裏埋怨哀家才好。”說著,又是一聲重重的歎息,連帶著一串急咳。
竹息趕忙勸慰道,“哪裏會呢,母子連心,皇上還是懂您的苦心的。”
太後苦笑道,“若是懂得便好了。”
自打花神節之後,皇帝對皇後的態度總是淡淡的。
每月初一、十五照例都是皇帝到景仁宮見皇後的日子,而這個初一,皇帝隻用了晚膳便帶著蘇培盛回了養心殿。
皇後麵上雖然不說,但心裏總歸是不好受的,近幾日頭風病又犯了。
剪秋知道皇後的性子,近來伺候的更為仔細。清晨梳妝前,特特選了一把上好的白玉梳子,給皇後仔仔細細的梳了頭,又在發絲上抹了淡淡的桂花油,將頭發梳得柔順亮澤才仔細盤了起來。
皇後微微一笑,“往日給本宮梳頭的事都是交給宮女去做的,怎的今日竟是你親自上手了。”
剪秋低頭道,“回娘娘,奴婢也是擔心總不給娘娘梳頭,手藝生了,日後要遭皇後娘娘嫌棄。”
皇後噗嗤一笑,“素來嚴謹的剪秋姑姑倒是學會玩笑了。”
見皇後今日心情尚好,剪秋試探問道,“早膳廚房準備了紅棗粳米粥和幾樣小點心,奴婢瞧著粥特意做了甜鹹兩種,點心也做得不錯,娘娘是在寢殿用呢還是在偏殿用呢?”
皇後鳳目一暼,輕笑道,“就送到寢殿吧。”
剪秋滿心歡喜,卻因還伺候在側,並不能溢於言表,隻低聲吩咐殿內伺候的小宮女趕緊備膳。
“本宮知你用心良苦,日常起居你料理的一向很好,不必如此小心翼翼。”皇後似有察覺,淡淡說道。
“奴婢不敢,隻是自打那日養心殿出來後,娘娘您的胃口一直不大好。禦膳房做的東西總是求著不出錯,到底不如咱們小廚房的做的精致些。今日便換了小廚房做的早膳。”剪秋一邊幫皇後簪好一隻金絲鸞鳳的金釵,一邊恭順的答道。
皇後似是心情不錯,對著銅鏡左右瞧著自己發間的釵環,仿佛頗為滿意,“你的用心本宮明白,放心吧本宮好端端的,沒什麽。本宮知道,近日你換了些口舌不牢的宮人下來,是怕他們在我身邊說漏了嘴。後宮之人素來如此,有個風吹草動便按耐不住,更喜歡人雲亦雲。七分真切便可傳出十分的故事”,說話間,皇後已起身,走到寢殿門口。
今日梳洗得頗早一些,天空雖已明亮可日頭卻還未升起。剛出殿門,便是一陣清冷的風。
剪秋春日早涼,再吹得皇後頭痛,趕忙勸道,“清早風寒,容易傷寒,咱們還是進去吧。”
皇後卻並隻是看著天空中零星飛過的幾隻寒鴉,輕聲說道,“涼風醒人,吹吹倒是好的。”
站了半晌,皇後似乎忽的想起了什麽,轉頭問向剪秋,“近日皇上可曾去看過莞貴人?”
剪秋搖搖頭,“皇上近來都未曾進過後宮,除了初一那日來咱們景仁宮外,再沒去過別的宮裏。皇上對娘娘到底還是與別人不同的。”
“本宮知道,後宮之中,不必爭一時長短。對了,早膳後你去傳欣常在,就說本宮今日無事,讓她抬著靜安公主過來,陪本宮解解悶。”
——
壽康宮。
午後竹息到養心殿給皇帝請安,請皇帝若是有空便來壽康宮坐坐。
太後素日都在壽康宮靜養,若沒什麽事,通常不會特意叫竹息過來請安。因此皇帝處理完手上的公務,緊接著便來了壽康宮。
皇帝掀了簾子進來,見太後麵色紅潤,氣色上佳,心中微微鬆泛。趕忙跪下給太後請了安。
太後眉目慈笑,聞言道,“母子之間的,不講究這些虛禮。皇帝這一路過來,帶了一身寒氣,可見雖是開春了,天氣卻還沒轉暖。皇帝身上的衣服不可減得太快,身邊伺候的人也要仔細一些。”
蘇培盛趕緊跪下磕頭,“奴才有伺候不仔細的地方,還請太後責罰。”
太後笑道,“你是皇帝身邊的人,伺候的周到不周到的,自然有皇帝評判,哀家隻是順口一提罷了,不必放在心上。”說話間,眉目慈祥,並分辨不出絲毫情緒變化,仿佛真的隻是母子閑聊中隨意提及罷了。
蘇培盛背脊生汗。
當今皇帝雖是太後親生,但到底不是太後自小養在身邊的,母子情分並非十分深厚。自皇帝登基以來,皇帝與太後母子之間的關係又因前朝舊事時而變得十分微妙。
今日忽的拿蘇培盛說事,實在不像是閑談之間的臨時起意,然而皇帝未曾開口,太後又藏得頗深,也隻能留他一個跪在一旁膽戰心驚。
“皇額娘責備的是,是兒臣一向貪涼,老早便讓奴才們將棉衣和大氅收了起來。您瞧著,兒臣身上這件薄棉衣看似輕薄,實際上宮人在其中夾了好些大雁的絨羽,十分輕便暖和。皇額娘不必擔心。”
太後聽聞,點頭笑道,“那就是了。” 隨即又瞧向蘇培盛,淡淡道,“本就不是要責備你,如今皇上也護著你,快起來伺候吧。”
蘇培盛感恩戴德的叩拜一番,方才起身伺候。
“聽聞皇帝近日都沒有進後宮,可是還在為麗嬪的事不快?”太後捧著竹息剛剛送上來的新茶,輕吹了半晌仿佛仍是覺得不能入口,又放回幾上。
皇帝答道,“近來兒臣公務繁忙,實在是忙得片刻不得閑。隻不過兒臣再忙,也知曉初一、十五定要陪同皇後用餐的祖例不可廢。”
太後點頭道,“皇帝識大體,又張弛有度,前朝後宮自然一片和諧,哀家很放心。”
蘇培盛聽聞,頓時機警幾分。卻見皇帝麵上並無變化,似是對竹息呈上的茶水頗為滿意的細細品著。
又聽太後絮絮道,“麗嬪的事,不論如何都已成定局,到底人也是瘋了,瘋言瘋語做不得數。隻是宮中的傳言不可放任,皇帝還是要拿些態度出來。”
皇帝放下手中茶盞,恭敬道,“兒臣聽從皇額娘教誨。隻是宮中有何傳聞,兒臣倒未曾聽說過。”
太後笑道,“皇帝是天子,天子聖聽自然不容輕易打擾,倒是哀家老了,這老婆子耳邊反而有些汙糟糟的聲音倒也不奇怪。”說著,太後神色微變,複又說道,“此事現下雖是麗嬪一力擔了,可麗嬪身上畢竟牽扯出許多,遠的不說,就說他的兄長便是年羹堯的副將……”
太後說話間,也瞧著皇帝的神色,雖為母子,可身份到底不是尋常百姓家,說起話來總歸要比尋常母子小心幾分,見皇帝麵上並無變化,複又說道,“富察氏一族隨太祖征戰沙場,雖近年來富察氏沒出過什麽出挑的孩子,但畢竟是滿姓的大姓氏,前朝之間也牽扯頗多。若沒有麗嬪一事,當時富察氏小產而逝便也就此了解了,偏的此時又生枝節。現在後宮流傳,說是年氏一族忌憚滿姓嬪妃誕下貴子,便做了手腳謀害皇嗣和貴人。這話不論真假,說出去都不好聽。”
皇帝麵色微動,蘇培盛看在眼裏,心下已然不安,今日怕是要小心伺候了。
“下人們閑來無事便愛嚼舌根,兒臣定會和皇後協商,嚴治後宮風氣。”
“若隻是下人之間傳傳便罷了,怕就怕人言可畏,這話聽得多了,人心也亂了。”太後說著,不禁輕歎。
皇帝微微一怔,旋即恭敬回道,“皇額娘說的是,兒臣自然曉得其中厲害。”
太後聽聞皇帝的答複,甚是滿意的點點頭,繼續說道,“聽聞富察氏還有一女,年方十三,前年選秀的時候,她年紀尚小,倒是沒趕上。想來也應該出落成大姑娘了,不如找個合適的時間送進宮來吧。”
皇帝趕忙答道,“全憑皇額娘做主。”
太後麵露慈祥之色,似乎頗為欣慰。隻是今日仿佛說了太多話,忽的輕咳了幾聲,竹息趕忙將茶水遞到太後嘴邊,為太後輕拂背脊,才略見好轉。
皇帝見狀,趕忙起身恭敬說道,“皇額娘身體遷安,還要多照看自己的身子,兒臣就不打擾皇額娘休息了。”說著,又十分謙和的衝竹息點頭道,“勞煩竹息姑姑幫朕多照看著,有何事隨時通傳便是了。”說著,便帶著蘇培盛離開了壽康宮。
見皇帝離去,太後深深的長舒了一口氣,無力的說道,“竹息,扶哀家躺一會,身上乏得緊。”
“太後,您本該頤養天年的,何苦又要這樣操勞。”竹息似有埋怨,但又不忍多說讓太後傷神。
“怎能不操勞呢,皇帝的脾性哀家最清楚,可做皇帝,掌天下,若重情義便失了決斷。有時瞧著皇帝心生徘徊,哀家心裏也不是滋味,可做大事的人,到底不能拘於小節,有時哀家不得不上前推他一把,隻念著皇帝不要心裏埋怨哀家才好。”說著,又是一聲重重的歎息,連帶著一串急咳。
竹息趕忙勸慰道,“哪裏會呢,母子連心,皇上還是懂您的苦心的。”
太後苦笑道,“若是懂得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