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是一群和尚啊!”
沙僧見了,鬆了鬆擔子,有些物傷其類的對陳啟低聲道。
“看他們披枷戴鎖的樣子,應該是犯了什麽罪,被此地的官員懲罰的。”
陳啟對著沙僧點點頭,倒是沒什麽太大的感受。
刑罰隻要公正,那它存在的意義就是正向的。
無論是和尚,道士,還是貴族,普通人,若是犯下了罪行,那在陳啟看來,都是該罰罰,該殺殺,絕不可能因為身份問題產生悲憫之情。
咋了,你和尚犯罪就不能罰了?
出家人隻是出塵,不是出法!
甚至若眼前這群和尚確實罪該如此,陳啟都要誇誇這裏的國王——賢君氣象啊!
不過吧……
話又說回來,在這個時代講究司法公正,難,難,難。
甚至往往帶頭作惡的都是那些皇親權貴。
要王法?
現寫給你一條要不要?
所以有著車遲國前車之鑒,陳啟決定等入城之後,可以找人仔細打聽打聽,看看這群衣衫襤褸,靠牆乞討的和尚都犯了什麽罪。
省的冤枉了好人,錯放了惡人。
於是陳啟便提著錫杖,一邊用眼角餘光關注著那群和尚,一邊和身邊的猴子低聲道:
“悟空,一會兒還是得勞你去打聽打聽,若這群和尚罪有應得,那我們不必理會,可若是內有隱情,我們再商量商量,可需要幫他們一把。”
“是,師父。”
猴子對陳啟的交代早有預料,笑眯眯的接下任務,可不待一行人再說些什麽,不遠處淒慘的那一群和尚,也似乎察覺到了一行人的目光,扭頭看了過來。
下一瞬,就見那群“乞丐”和尚的臉色,從憂苦轉為喜色,湊在一起嘀嘀咕咕半天,期間還不停的以手指向陳啟等人。
“師父啊,他們好像認識我們哩!”
八戒將頭湊了過來,眼珠子還瞅著那邊的變故,好奇進言道。
“嗯,莫非又是仙神托夢?”
陳啟立住身子,帶著三個徒弟,牽著白龍馬,避讓開往來的行人,也在旁邊的牆角下站定等待,摩挲著下巴揣測道。
嘶,同樣是披枷戴鎖的和尚,同樣是看到他們就有些激動,這濃濃的既視感,很難不讓陳啟往這方麵去想。
莫非,這一次又是和尚被冤屈?
“嘿嘿,不知道這次托夢的是誰,嘿,講究多了,不是隻提猴哥一個人了。”
八戒聽了陳啟的推測,又見不遠處“乞丐”和尚們伸手指的不僅僅是猴子一人,而是人人有份,且在自己身上指的最多,當即有些開心的拍肚皮樂嗬道。
“嗬,你待他們過來,問問不就是了?”
猴子也饒有興趣的打量了幾眼竊竊私語的“乞丐”和尚,見他們商量完畢,簇擁著摸牆過來,提起金箍棒,隨意的轉了個棍花,背在了身後笑道。
“不知幾位爺爺,可是東土來的僧人?”
“乞丐”和尚們扶著城牆,頗為狼狽的來到陳啟等人身前,臉上閃過幾分激動之色,又不敢大聲喧嘩,怕惹人厭煩,忙小心翼翼的低聲行禮問道。
“阿彌陀佛,幾位法師,不必如此稱呼我等,大家都是出家人,以佛門內稱呼即可。”
考慮到眼前十餘人可能有冤屈在身,陳啟對眾人以禮相待,還了禮後,才繼續對他們點了點頭,認真道:
“貧僧師徒幾人,確實是自東土而來,貧僧更是東土大唐的僧人,法號唐三藏。”
“真的!真是東土來的爺爺!”
“我就說這群爺爺打扮與當地的和尚不同,相貌氣質也異於常人,定是東土來的聖僧,你們剛才還不信!”
“大唐的聖僧來了,我們有救了!有救了!”……
聽得陳啟親口承認自己是東土大唐來的和尚,眼前的十餘人臉上紛紛激動了起來,看向陳啟幾人的目光變得火熱,還和身邊的同伴不停的小聲議論起來。
“咳咳!肅靜!”
最後還是這群和尚中間的一人有著威望,又最先清醒過來,用力咳嗽兩下,先製住了他們的騷動,再扭頭回來,臉上遮掩不住激動的對陳啟跪拜磕頭道:
“聖僧,我等是這城內金光寺的和尚,身有冤屈,隻是此地不善,不宜久留,還望聖僧隨我們移步荒寺,聽我們訴完狀子後,替我們做主啊!”
這人身後的其他和尚,也跟著跪拜下來,但許是在顧忌什麽,不敢出聲,鬧出太大的動靜來,一群人跪伏在地,嘴上卻沒了聲音。
陳啟瞥了一眼城門上巡邏的士兵,以及不遠處開始停住腳步,朝這邊張望,湊熱鬧的行人。
情知眼前眾人大概率確實冤枉,便上前扶起領頭的和尚,寬慰幾句後,領著猴子幾人,跟在這群人身後,朝著城內一處僻靜之所而去。
“聖僧,到了。”
領頭的和尚被陳啟攙扶著,走到一處看上去氣派,細究起來卻有些敗落荒涼的寺廟前,帶著激動與感激的為陳啟手指示意道:
“聖僧,這就是金光寺,我等幾人以前俱是這寺廟裏的和尚,隻是一朝蒙冤,落得個如此下場!”
“還請聖僧與幾位長老進廟歇息,我等也好與聖僧交代此中冤屈!”
看著那牌匾上蒙塵落灰的幾個金色大字——敕建護國金光寺。
說話的和尚眼裏有著回憶、自豪、痛苦、悔恨等等極為複雜的神色,到最後,也隻得在心裏暗歎一聲,麵上則強露歡顏,招呼著陳啟幾人牽馬挑擔的入了寺廟。
好家夥,如果說這金光寺外麵看上去還算氣派,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光憑體積,還能讓人覺得不錯。
那麽走進來細看,這一番殘破灰敗的景象,才讓陳啟幾人清晰的感受到了這一座曾經護國寺廟的落寞。
古殿香燈冷,虛廊葉掃風。淩雲千尺塔,養性幾株鬆。滿地落花無客過,簷前蛛網任攀籠。
空架鼓,枉懸鍾,繪壁塵多彩象朦。講座幽然僧不見,禪堂靜矣鳥常逢。
淒涼堪歎息,寂寞苦無窮。佛前雖有香爐設,灰冷花殘事事空。
偌大的寺廟裏,空蕩蕩一片,見不到往日裏迎來往送的大群和尚,聽不到那時刻不停的低聲念誦,聞不到那讓人心神安定的燃檀香味。
有的隻有數不盡的灰塵,蛛網,烙印在那一處又一處的佛像壁繪之上。
莫名的有些邪性。
就像上輩子陳啟印象裏放學後,空無一人的學校一樣。
那些姿態,神情各異的佛像壁繪,正因被灰塵覆蓋,看不清原本的和善麵目了,反而映襯的那一雙雙眼睛有些森然。
好在,身邊三個徒弟的存在,以及一路行來的經曆,給了陳啟莫大的底氣,麵對此情此景,處之泰然,安心的跟在領頭和尚身後,朝著寺廟正殿而去。
不少的原金光寺僧人似是還由此想起了當年的繁茂盛景,與如今的枯寂對比,一邊跟上,一邊暗暗抹了把眼淚。
按照禮儀習慣,陳啟等人由這群和尚領著,先朝著正殿內的佛祖佛像,虔誠行禮叩拜,才再穿過正殿,來到了金光寺的方丈室前。
“這是?”
不等接過一群和尚遞來的蒲團,陳啟眉頭一皺,首先看到的,是在一旁簷柱上,被鐵鎖鎖鏈捆住的幾個小和尚。
看年齡,大的至多十一二歲,小的不過七八歲而已。
隻是相比於大多同齡孩童的活潑好動,這些小和尚都有些死氣沉沉,雙目無神,身子骨也和其他金光寺的和尚一樣,瘦弱不堪。
“他們都是我金光寺收養的孤兒,也有一些是附近農戶養不下去,送來當和尚討口飯吃的。”
“我等被罰了披枷戴鎖問罪拷打,他們年紀尚小,隻被罰了在此受縛。”
將好不容易搜尋出來的蒲團拍打幹淨,那領頭和尚將其墊在陳啟身下,示意這位聖僧坐下的同時,麵上也苦笑著解釋道。
‘其實以前還有一些達官貴人的子嗣,因為有佛緣,或是八字與家裏不合,被送來出家為僧的。’
‘隻是這群人在金光寺出事後,要麽被接回家,要麽轉投他寺去罷了。’
‘也就這些走不掉的窮苦出身,留下來和我們受苦了,唉。’
念及這些與陳啟等人無關,領頭的和尚心裏閃過這些念頭,卻也未多言,隻招待著眼前的聖僧坐下後,彎腰致歉道:
“寒寺凋敝,招待不周,還請聖僧恕罪。”
陳啟的屁股挪了挪,見隻有自家師徒有蒲團,其他和尚都是席地而坐,有心謙讓,也知這番心意推辭不過,便想著速戰速決,雙手合十,對領頭和尚問道:
“阿彌陀佛,貧僧一行人皆是行腳僧,有此足矣。隻是各位法師既然邀我等來此,所言的冤屈可能托出了?”
“唉,此事就說來話長了。聖僧可知,我等為何會問你們,是否是從東土來的?”
領頭和尚麵色悲苦的歎了口氣,開始細細解釋其中的緣由來。
猴子和八戒對視一眼後,也豎起耳朵,在陳啟身旁端正坐好靜聽。
“聖僧,此都城名喚祭賽國,乃西邦大國。當年有四夷向其稱臣朝貢,南麵月陀國,北麵高昌國,東麵西梁國,西麵本缽國。
年年進貢美玉明珠,嬌妃駿馬,從不敢有一年怠慢。”
“但非因此國文賢武良,國君有道。而是皆賴我這金光寺之功。
我們寺內寶塔上有祥雲籠罩,瑞靄高升。夜放霞光,萬裏之外都有人曾見過;晝噴彩氣,四國之人都能同時瞻仰。
故此被四方國家認定以為天府神京,有神佛保佑,才有了年年朝貢。”
領頭和尚先為幾人介紹起了此地名稱,威名,以及威名的由來。
說起金光寺在其中的功勞,一眾和尚都挺起了胸膛,為之感到驕傲。
當然,在領頭和尚說起接下來的事情後,他們就驕傲不起來了:
“隻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三年之前,孟秋朔日,夜半子時,城內忽下了一場血雨。
天明時分,家家害怕,戶戶生悲。眾公卿聯名奏上國王,不知天公因甚事見責,當請道士打醮,和尚看經,答天謝地。
誰曉得這血雨非為他故而來,徑把我這寺內黃金寶塔汙了,致其再無祥雲瑞靄,使得外國誤以為我國沒了神佛眷顧,不再來朝貢朝拜。”
“那祭賽國的君王因此震怒,欲要起兵征伐四方,結果被一眾大臣諫道:‘是金光寺裏的僧人偷了塔上寶貝,才招此天怒人怨的下場’。”
“天見可憐,且不說那塔頂寶物,本就是我寺內之物,更何況那可是前輩大師的舍利子佛寶,我等僧人怎敢欺心盜取塔中之寶?!”
領頭和尚滿臉悲憤不平的叫嚷起來。
他也不是蠢得,自然知道這是有大臣不想起刀兵之災,“禍水東引”到他們這群和尚頭上來了。
按理來說,能免去一場無端災禍,金光寺吃點虧也就吃了吧,大家學的都是佛法,要講究慈悲為懷,忍忍也就過去了。
可奈何那群人做的太過分了啊!
簡直就是奔著整死他們全寺僧人去的!
全然不顧及沒他們金光寺,他這祭賽國能不廢一兵一馬,白受這麽多年朝貢便宜?
“那昏君根本不察事理,聽了諫言,就派出手底下的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將我僧眾拿了去,千般拷打,萬樣刑罰,隻為逼問出塔頂寶貝的下落。
可寶貝根本就不是我們偷盜的,他再怎麽嚴刑逼供,我們還能再變出來一個給他?
佛寶要是能來得如此輕易,這塔頂這麽多年,就不會隻此一件了!
當時我寺內還有三輩和尚,前兩輩都已被活生生拷打致死,隻剩下我們這最小的一輩,但我們又能怎樣?不過苟活些許時日,就要步上前輩後塵。”
領頭的和尚說著說著,抬起縛手縛頸的枷鎖示意,臉上滿滿的都是苦澀,幾欲淚下,但在看向眼前盤坐的陳啟幾人,眼裏總算是透出幾分希冀,露出笑容來道:
“不過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想來是我等冤屈之心驚動了天神,昨日夜間,各人都得一夢,說有個東土大唐來的聖僧,能救得我等性命,可伸得此冤苦。”
“萬望聖僧憐念啊,舍下大慈大悲,廣施法力,拯救我等性命!”
沙僧見了,鬆了鬆擔子,有些物傷其類的對陳啟低聲道。
“看他們披枷戴鎖的樣子,應該是犯了什麽罪,被此地的官員懲罰的。”
陳啟對著沙僧點點頭,倒是沒什麽太大的感受。
刑罰隻要公正,那它存在的意義就是正向的。
無論是和尚,道士,還是貴族,普通人,若是犯下了罪行,那在陳啟看來,都是該罰罰,該殺殺,絕不可能因為身份問題產生悲憫之情。
咋了,你和尚犯罪就不能罰了?
出家人隻是出塵,不是出法!
甚至若眼前這群和尚確實罪該如此,陳啟都要誇誇這裏的國王——賢君氣象啊!
不過吧……
話又說回來,在這個時代講究司法公正,難,難,難。
甚至往往帶頭作惡的都是那些皇親權貴。
要王法?
現寫給你一條要不要?
所以有著車遲國前車之鑒,陳啟決定等入城之後,可以找人仔細打聽打聽,看看這群衣衫襤褸,靠牆乞討的和尚都犯了什麽罪。
省的冤枉了好人,錯放了惡人。
於是陳啟便提著錫杖,一邊用眼角餘光關注著那群和尚,一邊和身邊的猴子低聲道:
“悟空,一會兒還是得勞你去打聽打聽,若這群和尚罪有應得,那我們不必理會,可若是內有隱情,我們再商量商量,可需要幫他們一把。”
“是,師父。”
猴子對陳啟的交代早有預料,笑眯眯的接下任務,可不待一行人再說些什麽,不遠處淒慘的那一群和尚,也似乎察覺到了一行人的目光,扭頭看了過來。
下一瞬,就見那群“乞丐”和尚的臉色,從憂苦轉為喜色,湊在一起嘀嘀咕咕半天,期間還不停的以手指向陳啟等人。
“師父啊,他們好像認識我們哩!”
八戒將頭湊了過來,眼珠子還瞅著那邊的變故,好奇進言道。
“嗯,莫非又是仙神托夢?”
陳啟立住身子,帶著三個徒弟,牽著白龍馬,避讓開往來的行人,也在旁邊的牆角下站定等待,摩挲著下巴揣測道。
嘶,同樣是披枷戴鎖的和尚,同樣是看到他們就有些激動,這濃濃的既視感,很難不讓陳啟往這方麵去想。
莫非,這一次又是和尚被冤屈?
“嘿嘿,不知道這次托夢的是誰,嘿,講究多了,不是隻提猴哥一個人了。”
八戒聽了陳啟的推測,又見不遠處“乞丐”和尚們伸手指的不僅僅是猴子一人,而是人人有份,且在自己身上指的最多,當即有些開心的拍肚皮樂嗬道。
“嗬,你待他們過來,問問不就是了?”
猴子也饒有興趣的打量了幾眼竊竊私語的“乞丐”和尚,見他們商量完畢,簇擁著摸牆過來,提起金箍棒,隨意的轉了個棍花,背在了身後笑道。
“不知幾位爺爺,可是東土來的僧人?”
“乞丐”和尚們扶著城牆,頗為狼狽的來到陳啟等人身前,臉上閃過幾分激動之色,又不敢大聲喧嘩,怕惹人厭煩,忙小心翼翼的低聲行禮問道。
“阿彌陀佛,幾位法師,不必如此稱呼我等,大家都是出家人,以佛門內稱呼即可。”
考慮到眼前十餘人可能有冤屈在身,陳啟對眾人以禮相待,還了禮後,才繼續對他們點了點頭,認真道:
“貧僧師徒幾人,確實是自東土而來,貧僧更是東土大唐的僧人,法號唐三藏。”
“真的!真是東土來的爺爺!”
“我就說這群爺爺打扮與當地的和尚不同,相貌氣質也異於常人,定是東土來的聖僧,你們剛才還不信!”
“大唐的聖僧來了,我們有救了!有救了!”……
聽得陳啟親口承認自己是東土大唐來的和尚,眼前的十餘人臉上紛紛激動了起來,看向陳啟幾人的目光變得火熱,還和身邊的同伴不停的小聲議論起來。
“咳咳!肅靜!”
最後還是這群和尚中間的一人有著威望,又最先清醒過來,用力咳嗽兩下,先製住了他們的騷動,再扭頭回來,臉上遮掩不住激動的對陳啟跪拜磕頭道:
“聖僧,我等是這城內金光寺的和尚,身有冤屈,隻是此地不善,不宜久留,還望聖僧隨我們移步荒寺,聽我們訴完狀子後,替我們做主啊!”
這人身後的其他和尚,也跟著跪拜下來,但許是在顧忌什麽,不敢出聲,鬧出太大的動靜來,一群人跪伏在地,嘴上卻沒了聲音。
陳啟瞥了一眼城門上巡邏的士兵,以及不遠處開始停住腳步,朝這邊張望,湊熱鬧的行人。
情知眼前眾人大概率確實冤枉,便上前扶起領頭的和尚,寬慰幾句後,領著猴子幾人,跟在這群人身後,朝著城內一處僻靜之所而去。
“聖僧,到了。”
領頭的和尚被陳啟攙扶著,走到一處看上去氣派,細究起來卻有些敗落荒涼的寺廟前,帶著激動與感激的為陳啟手指示意道:
“聖僧,這就是金光寺,我等幾人以前俱是這寺廟裏的和尚,隻是一朝蒙冤,落得個如此下場!”
“還請聖僧與幾位長老進廟歇息,我等也好與聖僧交代此中冤屈!”
看著那牌匾上蒙塵落灰的幾個金色大字——敕建護國金光寺。
說話的和尚眼裏有著回憶、自豪、痛苦、悔恨等等極為複雜的神色,到最後,也隻得在心裏暗歎一聲,麵上則強露歡顏,招呼著陳啟幾人牽馬挑擔的入了寺廟。
好家夥,如果說這金光寺外麵看上去還算氣派,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光憑體積,還能讓人覺得不錯。
那麽走進來細看,這一番殘破灰敗的景象,才讓陳啟幾人清晰的感受到了這一座曾經護國寺廟的落寞。
古殿香燈冷,虛廊葉掃風。淩雲千尺塔,養性幾株鬆。滿地落花無客過,簷前蛛網任攀籠。
空架鼓,枉懸鍾,繪壁塵多彩象朦。講座幽然僧不見,禪堂靜矣鳥常逢。
淒涼堪歎息,寂寞苦無窮。佛前雖有香爐設,灰冷花殘事事空。
偌大的寺廟裏,空蕩蕩一片,見不到往日裏迎來往送的大群和尚,聽不到那時刻不停的低聲念誦,聞不到那讓人心神安定的燃檀香味。
有的隻有數不盡的灰塵,蛛網,烙印在那一處又一處的佛像壁繪之上。
莫名的有些邪性。
就像上輩子陳啟印象裏放學後,空無一人的學校一樣。
那些姿態,神情各異的佛像壁繪,正因被灰塵覆蓋,看不清原本的和善麵目了,反而映襯的那一雙雙眼睛有些森然。
好在,身邊三個徒弟的存在,以及一路行來的經曆,給了陳啟莫大的底氣,麵對此情此景,處之泰然,安心的跟在領頭和尚身後,朝著寺廟正殿而去。
不少的原金光寺僧人似是還由此想起了當年的繁茂盛景,與如今的枯寂對比,一邊跟上,一邊暗暗抹了把眼淚。
按照禮儀習慣,陳啟等人由這群和尚領著,先朝著正殿內的佛祖佛像,虔誠行禮叩拜,才再穿過正殿,來到了金光寺的方丈室前。
“這是?”
不等接過一群和尚遞來的蒲團,陳啟眉頭一皺,首先看到的,是在一旁簷柱上,被鐵鎖鎖鏈捆住的幾個小和尚。
看年齡,大的至多十一二歲,小的不過七八歲而已。
隻是相比於大多同齡孩童的活潑好動,這些小和尚都有些死氣沉沉,雙目無神,身子骨也和其他金光寺的和尚一樣,瘦弱不堪。
“他們都是我金光寺收養的孤兒,也有一些是附近農戶養不下去,送來當和尚討口飯吃的。”
“我等被罰了披枷戴鎖問罪拷打,他們年紀尚小,隻被罰了在此受縛。”
將好不容易搜尋出來的蒲團拍打幹淨,那領頭和尚將其墊在陳啟身下,示意這位聖僧坐下的同時,麵上也苦笑著解釋道。
‘其實以前還有一些達官貴人的子嗣,因為有佛緣,或是八字與家裏不合,被送來出家為僧的。’
‘隻是這群人在金光寺出事後,要麽被接回家,要麽轉投他寺去罷了。’
‘也就這些走不掉的窮苦出身,留下來和我們受苦了,唉。’
念及這些與陳啟等人無關,領頭的和尚心裏閃過這些念頭,卻也未多言,隻招待著眼前的聖僧坐下後,彎腰致歉道:
“寒寺凋敝,招待不周,還請聖僧恕罪。”
陳啟的屁股挪了挪,見隻有自家師徒有蒲團,其他和尚都是席地而坐,有心謙讓,也知這番心意推辭不過,便想著速戰速決,雙手合十,對領頭和尚問道:
“阿彌陀佛,貧僧一行人皆是行腳僧,有此足矣。隻是各位法師既然邀我等來此,所言的冤屈可能托出了?”
“唉,此事就說來話長了。聖僧可知,我等為何會問你們,是否是從東土來的?”
領頭和尚麵色悲苦的歎了口氣,開始細細解釋其中的緣由來。
猴子和八戒對視一眼後,也豎起耳朵,在陳啟身旁端正坐好靜聽。
“聖僧,此都城名喚祭賽國,乃西邦大國。當年有四夷向其稱臣朝貢,南麵月陀國,北麵高昌國,東麵西梁國,西麵本缽國。
年年進貢美玉明珠,嬌妃駿馬,從不敢有一年怠慢。”
“但非因此國文賢武良,國君有道。而是皆賴我這金光寺之功。
我們寺內寶塔上有祥雲籠罩,瑞靄高升。夜放霞光,萬裏之外都有人曾見過;晝噴彩氣,四國之人都能同時瞻仰。
故此被四方國家認定以為天府神京,有神佛保佑,才有了年年朝貢。”
領頭和尚先為幾人介紹起了此地名稱,威名,以及威名的由來。
說起金光寺在其中的功勞,一眾和尚都挺起了胸膛,為之感到驕傲。
當然,在領頭和尚說起接下來的事情後,他們就驕傲不起來了:
“隻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三年之前,孟秋朔日,夜半子時,城內忽下了一場血雨。
天明時分,家家害怕,戶戶生悲。眾公卿聯名奏上國王,不知天公因甚事見責,當請道士打醮,和尚看經,答天謝地。
誰曉得這血雨非為他故而來,徑把我這寺內黃金寶塔汙了,致其再無祥雲瑞靄,使得外國誤以為我國沒了神佛眷顧,不再來朝貢朝拜。”
“那祭賽國的君王因此震怒,欲要起兵征伐四方,結果被一眾大臣諫道:‘是金光寺裏的僧人偷了塔上寶貝,才招此天怒人怨的下場’。”
“天見可憐,且不說那塔頂寶物,本就是我寺內之物,更何況那可是前輩大師的舍利子佛寶,我等僧人怎敢欺心盜取塔中之寶?!”
領頭和尚滿臉悲憤不平的叫嚷起來。
他也不是蠢得,自然知道這是有大臣不想起刀兵之災,“禍水東引”到他們這群和尚頭上來了。
按理來說,能免去一場無端災禍,金光寺吃點虧也就吃了吧,大家學的都是佛法,要講究慈悲為懷,忍忍也就過去了。
可奈何那群人做的太過分了啊!
簡直就是奔著整死他們全寺僧人去的!
全然不顧及沒他們金光寺,他這祭賽國能不廢一兵一馬,白受這麽多年朝貢便宜?
“那昏君根本不察事理,聽了諫言,就派出手底下的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將我僧眾拿了去,千般拷打,萬樣刑罰,隻為逼問出塔頂寶貝的下落。
可寶貝根本就不是我們偷盜的,他再怎麽嚴刑逼供,我們還能再變出來一個給他?
佛寶要是能來得如此輕易,這塔頂這麽多年,就不會隻此一件了!
當時我寺內還有三輩和尚,前兩輩都已被活生生拷打致死,隻剩下我們這最小的一輩,但我們又能怎樣?不過苟活些許時日,就要步上前輩後塵。”
領頭的和尚說著說著,抬起縛手縛頸的枷鎖示意,臉上滿滿的都是苦澀,幾欲淚下,但在看向眼前盤坐的陳啟幾人,眼裏總算是透出幾分希冀,露出笑容來道:
“不過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想來是我等冤屈之心驚動了天神,昨日夜間,各人都得一夢,說有個東土大唐來的聖僧,能救得我等性命,可伸得此冤苦。”
“萬望聖僧憐念啊,舍下大慈大悲,廣施法力,拯救我等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