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油花一朵
當穿書小詭探遇上雙麵王爺之後 作者:荊小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樂知的話,讓眾人皆是一愣,目光再度聚集到林樂知手中的斷手。
斷手的手背上沒有傷,傷處都集中在掌心之處,掌心和指頭上尚可看出厚繭,那是常年撐船一點一滴磨出的印記。
在那厚繭之上,掌心各處有明顯且大量的水泡和擦傷的痕跡。
斷手上能夠獲取到的線索便隻有這些,除了手上直觀可以看到的傷,眾人實在難以想明白這其中的關聯。
迎著眾人不解的目光,林樂知依舊保持著鎮定,繼而用空閑的手從懷中取出了一物,看向站在一旁的將士,從容不迫的問道:
“請問各位將士,在火勢被撲滅後打撈船上東西時,可有發現此物一類的物件?”
聞聲,眾人往林樂知的手中看去。
是火折子。
將士們在看過後,紛紛搖了搖頭。
孟大豐開口道:“不曾見到。”
得到回應的同時,林樂知的眸中劃過了一抹銳色,繼而開口道:“人們在出行時,為了取火方便,通常會備一個火折子放在身上。花燈會的當晚,洪校尉親眼所見船上的花燈滅了大半,而船在拉回到對岸之時,船上的花燈是全亮的。”
林樂知的眸色微斂,接著道:“那麽,吳三山是用什麽東西重燃的花燈?”
聞言,眾人的臉色皆是一驚。
此前隻當是神跡或是懷風村死去的冤魂所為,從未想過這些。
柳雲赫一如恍然大悟一般,驚覺道:“對啊,火折子具有防水性,且本身是以木製成,內填紙、棉、木屑還有硝石一類的易燃物。船從起火到被澆滅,僅用了半炷香,半炷香,若火折子落入水中,不管是否被大火燒毀,定然會有相應之物漂浮在水麵上,可船骸附近卻沒有發現火折子的痕跡。”
“若是出大霧前,吳三山重燃船上花燈,將火折子丟棄到湖中,我們來時共十一艘船並列而行,也應該有所發現才行。”
說著,柳雲赫眉頭蹙到了一起,眸色也越發的深重,不解道:“那吳三山是用何物將船上花燈複燃的?燭芯置於花燈的中央,想用尚燃的花燈去點燃花燈,也很難操作,如若若弄不好,輕則燒掉幾個花燈,重則便是引燃整艘船。”
柳雲赫的分析雖不是十分完善,但也都說到了點子上,林樂知眼中露出了不少欣喜和欣慰之色。
“分析的很好。”
林樂知在肯定過柳雲赫的分析後,看向眾人補充道:“正如雲赫所說,在沒有火折子的情況下,想用船上尚燃的花燈去點燃,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剛才鄧大哥說過,從湖中央收回來的繩子,一段完好,一段被火燒過的痕跡,那就說明他手中一定持有火具,那火具是何物?”
“是啊,他是用什麽東西複燃花燈和燒斷繩子?”
孟大豐發出了疑問,繼而麵露思索之色,沉吟片刻後,忽然想到了一點,開口道:“莫非他隨身攜帶了火石,火石可在用完後沉入湖水中。”
但不等林樂知回應,孟大豐便自己搖頭否定道:“不對,火石雖可生火,可也極其麻煩,還伴隨有有聲音,尤其燈芯在花燈中央,船上花燈擺放的還十分密集,也極易發生意外,這麽做,風險同樣很大。”
繼而看向林樂知,眼中滿是疑惑和不能理解道:“那究竟是何物?”
林樂知看向孟大豐眼中露出肯定之色,繼而看向眾人眸色深沉下來,緩緩道:“吳三山和常飛章設計此局,從花燈船到更換島上的路線,可謂是大費周章。他們如此大費周章,為的就是讓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想到,此案乃十一年前慘死於懷風村的冤魂所為,自然也會最小限度的留下人為痕跡,但複燃船上花燈,火是不可或缺的。”
“而吳三山所用的燃燈之物。”林樂知頓了頓,轉而看向火房的位置,眸色微沉接著道:“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隨即,眾人隨著林樂知去到了火房的位置。
通過火房門口向裏麵看去,頭骨還立放於灶台的灶突之上,空洞的雙眼往外直勾勾的看著,令人不寒而栗。
“雖然他們有意的想將此案引向冤魂所為,但隻要是人所為,便就會留下痕跡。”
說著,林樂知將火折子收進懷裏,邁入火房之中,徑直走到灶台麵前蹲下身子從地上拿起了一塊碎裂的蠟油塊,繼而站起身舉到眾人的麵前說道:“這些蠟油便是證據。”
“據海北村的王村長所言,吳三山在兩個多月前離村之時,僅帶了一個很小的包袱,根據王村長所描述的包袱形狀,可以推斷吳三山走時,帶走了櫃中棺槨中的頭骨。那包袱裏麵最多便隻能放一些小的物件,這根置入灶突中的巨型蠟燭是從何處來的?”
“若一早便帶到島上,有被人發現或是損壞不能用的風險,吳三山沒有一早潛伏於島上,而是隨船一同過來,也是相同的擔憂和顧慮。他們二人籌備了如此之久,定然不會讓他們的苦心謀劃,在任何可能失敗的地方功虧一簣。”
林樂知舉起手中的蠟油塊,眸色加深道:“既吳三山本人是隨花燈船一同被送來島上的,那這蠟燭又是何時準備的?”
“莫…莫非是湖邊的花燈?”
站在門口的關子恒,眼中滿是難以置信,但又沒什麽底氣的說道。
林樂知點頭道:“沒錯,正是那些花燈。”
林樂知輕沉了一口氣,緩緩道:“他們的計劃要最做到消除人為痕跡,又容不得半點的疏漏,自然每一步都需得在當下親自完成最為穩妥、可控。”
“那晚,吳三山隨船來到了島上,待洪校尉幾人離去之後才從底艙中出來,取花燈中的燈油,加以湖中的冷水定型,臨時又快速做出一根巨型蠟燭,而他隻需提前備好燈芯便好。”
“船上的花燈是百姓親手所擺,是固定好的位置,而且第二日還要隨船而歸,自然動不得。在吳三山藏在底艙中等待洪校尉離開的時間,船的周圍已經聚集了不少從對岸漂來的花燈,燈油便是取自那些花燈。這也是為何在大火焚船後,湖麵上隻見被燒毀的花燈殘骸,卻不見油花的原因。”
“同理,蠟燭能捏一根,便能再捏一根小的。這樣做,便能再用完後留不下絲毫的證據,即便有用不完的,放入一盞花燈中即可。最後,花燈船被焚毀,花燈中的燈油落入水中,變成湖麵上萬千油花的一朵。”
林樂知舉起手中吳三山的斷手,將有傷勢的那一麵呈現給眾人,接著道:
“燒化的蠟油溫度極高,但時間緊迫,吳三山顧不得這些。故而,他掌心的水泡並不是因大火焚船所致,而是被高溫蠟油燙傷的。”
說罷,林樂知看向鄧洋說道:“鄧大哥發現了繩索的異樣,對案情推斷有極大的幫助,但,有一點說的並不準確。”
“何處不準確?”
林樂知定睛說道:“繩子不是一早斷開,船自己漂至湖中央的,而是到了湖中央才斷開。”
斷手的手背上沒有傷,傷處都集中在掌心之處,掌心和指頭上尚可看出厚繭,那是常年撐船一點一滴磨出的印記。
在那厚繭之上,掌心各處有明顯且大量的水泡和擦傷的痕跡。
斷手上能夠獲取到的線索便隻有這些,除了手上直觀可以看到的傷,眾人實在難以想明白這其中的關聯。
迎著眾人不解的目光,林樂知依舊保持著鎮定,繼而用空閑的手從懷中取出了一物,看向站在一旁的將士,從容不迫的問道:
“請問各位將士,在火勢被撲滅後打撈船上東西時,可有發現此物一類的物件?”
聞聲,眾人往林樂知的手中看去。
是火折子。
將士們在看過後,紛紛搖了搖頭。
孟大豐開口道:“不曾見到。”
得到回應的同時,林樂知的眸中劃過了一抹銳色,繼而開口道:“人們在出行時,為了取火方便,通常會備一個火折子放在身上。花燈會的當晚,洪校尉親眼所見船上的花燈滅了大半,而船在拉回到對岸之時,船上的花燈是全亮的。”
林樂知的眸色微斂,接著道:“那麽,吳三山是用什麽東西重燃的花燈?”
聞言,眾人的臉色皆是一驚。
此前隻當是神跡或是懷風村死去的冤魂所為,從未想過這些。
柳雲赫一如恍然大悟一般,驚覺道:“對啊,火折子具有防水性,且本身是以木製成,內填紙、棉、木屑還有硝石一類的易燃物。船從起火到被澆滅,僅用了半炷香,半炷香,若火折子落入水中,不管是否被大火燒毀,定然會有相應之物漂浮在水麵上,可船骸附近卻沒有發現火折子的痕跡。”
“若是出大霧前,吳三山重燃船上花燈,將火折子丟棄到湖中,我們來時共十一艘船並列而行,也應該有所發現才行。”
說著,柳雲赫眉頭蹙到了一起,眸色也越發的深重,不解道:“那吳三山是用何物將船上花燈複燃的?燭芯置於花燈的中央,想用尚燃的花燈去點燃花燈,也很難操作,如若若弄不好,輕則燒掉幾個花燈,重則便是引燃整艘船。”
柳雲赫的分析雖不是十分完善,但也都說到了點子上,林樂知眼中露出了不少欣喜和欣慰之色。
“分析的很好。”
林樂知在肯定過柳雲赫的分析後,看向眾人補充道:“正如雲赫所說,在沒有火折子的情況下,想用船上尚燃的花燈去點燃,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剛才鄧大哥說過,從湖中央收回來的繩子,一段完好,一段被火燒過的痕跡,那就說明他手中一定持有火具,那火具是何物?”
“是啊,他是用什麽東西複燃花燈和燒斷繩子?”
孟大豐發出了疑問,繼而麵露思索之色,沉吟片刻後,忽然想到了一點,開口道:“莫非他隨身攜帶了火石,火石可在用完後沉入湖水中。”
但不等林樂知回應,孟大豐便自己搖頭否定道:“不對,火石雖可生火,可也極其麻煩,還伴隨有有聲音,尤其燈芯在花燈中央,船上花燈擺放的還十分密集,也極易發生意外,這麽做,風險同樣很大。”
繼而看向林樂知,眼中滿是疑惑和不能理解道:“那究竟是何物?”
林樂知看向孟大豐眼中露出肯定之色,繼而看向眾人眸色深沉下來,緩緩道:“吳三山和常飛章設計此局,從花燈船到更換島上的路線,可謂是大費周章。他們如此大費周章,為的就是讓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想到,此案乃十一年前慘死於懷風村的冤魂所為,自然也會最小限度的留下人為痕跡,但複燃船上花燈,火是不可或缺的。”
“而吳三山所用的燃燈之物。”林樂知頓了頓,轉而看向火房的位置,眸色微沉接著道:“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隨即,眾人隨著林樂知去到了火房的位置。
通過火房門口向裏麵看去,頭骨還立放於灶台的灶突之上,空洞的雙眼往外直勾勾的看著,令人不寒而栗。
“雖然他們有意的想將此案引向冤魂所為,但隻要是人所為,便就會留下痕跡。”
說著,林樂知將火折子收進懷裏,邁入火房之中,徑直走到灶台麵前蹲下身子從地上拿起了一塊碎裂的蠟油塊,繼而站起身舉到眾人的麵前說道:“這些蠟油便是證據。”
“據海北村的王村長所言,吳三山在兩個多月前離村之時,僅帶了一個很小的包袱,根據王村長所描述的包袱形狀,可以推斷吳三山走時,帶走了櫃中棺槨中的頭骨。那包袱裏麵最多便隻能放一些小的物件,這根置入灶突中的巨型蠟燭是從何處來的?”
“若一早便帶到島上,有被人發現或是損壞不能用的風險,吳三山沒有一早潛伏於島上,而是隨船一同過來,也是相同的擔憂和顧慮。他們二人籌備了如此之久,定然不會讓他們的苦心謀劃,在任何可能失敗的地方功虧一簣。”
林樂知舉起手中的蠟油塊,眸色加深道:“既吳三山本人是隨花燈船一同被送來島上的,那這蠟燭又是何時準備的?”
“莫…莫非是湖邊的花燈?”
站在門口的關子恒,眼中滿是難以置信,但又沒什麽底氣的說道。
林樂知點頭道:“沒錯,正是那些花燈。”
林樂知輕沉了一口氣,緩緩道:“他們的計劃要最做到消除人為痕跡,又容不得半點的疏漏,自然每一步都需得在當下親自完成最為穩妥、可控。”
“那晚,吳三山隨船來到了島上,待洪校尉幾人離去之後才從底艙中出來,取花燈中的燈油,加以湖中的冷水定型,臨時又快速做出一根巨型蠟燭,而他隻需提前備好燈芯便好。”
“船上的花燈是百姓親手所擺,是固定好的位置,而且第二日還要隨船而歸,自然動不得。在吳三山藏在底艙中等待洪校尉離開的時間,船的周圍已經聚集了不少從對岸漂來的花燈,燈油便是取自那些花燈。這也是為何在大火焚船後,湖麵上隻見被燒毀的花燈殘骸,卻不見油花的原因。”
“同理,蠟燭能捏一根,便能再捏一根小的。這樣做,便能再用完後留不下絲毫的證據,即便有用不完的,放入一盞花燈中即可。最後,花燈船被焚毀,花燈中的燈油落入水中,變成湖麵上萬千油花的一朵。”
林樂知舉起手中吳三山的斷手,將有傷勢的那一麵呈現給眾人,接著道:
“燒化的蠟油溫度極高,但時間緊迫,吳三山顧不得這些。故而,他掌心的水泡並不是因大火焚船所致,而是被高溫蠟油燙傷的。”
說罷,林樂知看向鄧洋說道:“鄧大哥發現了繩索的異樣,對案情推斷有極大的幫助,但,有一點說的並不準確。”
“何處不準確?”
林樂知定睛說道:“繩子不是一早斷開,船自己漂至湖中央的,而是到了湖中央才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