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神跡非神
當穿書小詭探遇上雙麵王爺之後 作者:荊小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樂知的話太過匪夷所思和可怖,所有人的臉上皆露出了愕然和難以置信的表情。
自己為自己選擇葬身之路,這怎麽可能?
“我知道此話聽上去匪夷所思,一個正常人,怎麽可能讓自己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死去,可…即便再難以置信,也是真相。”
林樂知看了一眼地上郭永的屍首,繼而道:“四日前在江河客棧之時,郭永曾在大家麵前說過懷風村之名的來曆。是因懷風村建在湖島上幾乎感受不到風吹,即便有也是徐徐的微風,如此神奇猶如神明庇佑,將四麵八方吹來的風抱在懷中,懷中抱風,懷風村就是因此而得名。”
“但,幾乎感受不到風吹的是這湖島,而非湖麵。”
林樂知的眸色微沉道:“大家難道就沒有懷疑過,正值秋季,尤其是夜間,湖麵上風大的緊,這斷了繩的花燈船是如何依著正確的方向回到岸邊,且船上的花燈竟一盞不滅?”
曆次花燈會如何,外鄉遊人可能不知,但作為平海鎮的百姓鄧洋和周元良是知曉的,尤其是每次都站在最前麵竭力拉船的鄧洋,最清楚不過。
鄧洋眉目凝重道:“確實奇怪,往年船從對過回來,即便是在風極小的夏季,固定在船上的花燈在拉回時也會滅掉大半。秋季就更不必說了,有十餘盞燈亮著便已是幸事,今年卻全船的花燈皆亮。”
說著,鄧洋麵露驚悸之色,對吳三山之死心有餘悸,但還是照實接著道:“在花燈船出事之前,大家都說是神…神跡。”
“讓船上的花燈全亮的並非神跡,實為人跡,而創造這一神跡的人就是吳三山。”
林樂知頓了一下,麵對眾人的不解,眸色沉靜道:“雖不知曉吳三山的來曆,但吳三山在平海鎮生活至今卻是所有平海鎮百姓有目共睹、有口皆傳之事。鄧大哥能清楚的記得每次花燈會的安排和船上花燈的情況,吳三山自然也不例外。”
“在常飛章安排下,吳三山提前持著能彰起身份的喚魂鈴藏入了底艙之中,這對於身形消瘦的吳三山來說並不難。於是,在大家的合力之下,船在酉時被緩緩的推離湖邊,並在戌時到達了湖島。”
“為了盡快找到吳三山,早些破除此案,程將軍命洪校尉帶兵卸掉戎裝,著百姓的衣衫沿湖搜尋吳三山的船隻,並上島搜查。所以,戌時的時候,洪校尉也依然在湖島上了。”
洪明旭神色不悅,厲聲道:“我在湖島怎樣!現如今,陪我登島的兄弟皆不幸死於蛇口,難道你想出言汙蔑,說我騙了將軍不成!”
聽之,程肅看著林樂知的目光沉了沉,卻沒有說什麽。
“洪校尉自然沒有騙程將軍,我此番是想說洪校尉十分盡責,為確保無有遺漏,又在島上多待了一個時辰才返回平海鎮,期間還到過船上仔細排查,確認船上並未藏人,且洪校尉與那另外兩名死去的將士親眼所見,船上的花燈滅了大半,可是否?”
“是又如何?!”
“是,便對了。”
“此話何意?”程肅眸色愈深,沉聲道。
“吳三山與常飛章共同謀劃湖島一事,船到達湖島,最緊要之事便是改變雜草叢中棄物的位置,好讓第二日登島的我們按照他們的計劃進入放置好頭骨的懷風村。晚上漆黑一片,難以視物,到卯時也僅有五個時辰。即便當晚霧氣不重,對湖島再熟悉,光是往返兩個懷風村,就要耗掉一半的時間,定是時間十分緊迫。”
“可吳三山卻沒有在船到岸之時,立刻從底艙之中出來,難道他有未卜先知之能,知道有人在島上查探?”
林樂知看向程肅問道:“將軍可知為何?”
聽之,程肅的神情變得凝重下來,儼然已經明曉了林樂知的話中之意,但還是沉聲問道:“為何?”
“因為有人泄了密。”
“當天,將軍命洪校尉去查探之時,軍賬之中便隻有我、柳雲赫、薑詭探,還有程將軍和洪校尉,以及急匆匆趕來,向將軍稟明對吳三山來曆的查探情況,以及請示將軍是否放開花燈禮俗的常飛章。”
“洪校尉有同行的將軍為證,且洪校尉十分尊敬將軍,乃大家有目共睹,絕不可能行背叛將軍之事,薑詭探又一直隨將軍待在軍帳之中,直至花燈會舉行。”
林樂知轉而看向柳雲赫接著道:“而我與柳雲赫則是一同離開的,此後便回到了客棧之中,並未去過其他地方,那麽…”
林樂知視線轉向眾人,眸色加深,言辭肯定道:“單獨離開且無人作證之人,便隻有常飛章。”
“我想,常飛章在匆忙離帳之後,便將程將軍命洪校尉查探湖島一事告訴了吳三山,並囑托吳三山,讓他小心行事,莫要被搜尋洪校尉發現。”
林樂知稍稍一頓,沉靜的眸色多了一份銳利道:“這一點,便是我懷疑此案是常飛章和吳三山共同謀劃的原因之一。”
“繼續說下去。”程肅命令道。
“是,將軍。”
林樂知微微頷首,繼續說道:“確定湖邊再無聲響,洪校尉幾人確實離去之後,吳三山便打開底艙的木板,從底艙之中爬了出來。而後進入林中改動棄物的位置,在村中布置好想讓我們看到的一切後再折返回花燈船,繼而在大家於卯時匯聚於湖邊等候之時,駛船靠岸。”
“待船駛出霧氣之前,將所有花燈全部點亮,再將喚魂鈴係於懸掛的花燈內側,自己再藏身於底艙之中,隻等花燈船靠岸。”
“不可能!”
鄧洋當即出聲質疑道:“你方才的推斷到吳三山返回花燈船,確實合情合理,可花燈船順水飄至湖島倒還說的過去,但吳三山絕不可能將船駛到湖中央。花燈船上放滿了花燈,又因第二日需人力將其拉回,所以船上並沒有留船槳。”
“燒毀的殘骸之中,以及湖麵上也沒發現遺棄的船槳,船身離湖麵的距離又難以用手劃行,繩子也斷掉了,吳三山如何能將船駛至湖中央。”
“難不成是吳三山跳入湖水之中,推船而行?”鄧洋的眼中升起困惑,眉頭緊鎖,自己便當即推翻道:“若那樣船上定會有水漬,我跳上船尾縛繩時,船上並無水漬。”
“可能的。”
麵對鄧洋的質疑,林樂知依舊鎮定從容的回應道,繼而將手中的斷手示與眾人,眸光堅定不移道:“這隻斷手,便是最好的證明。”
自己為自己選擇葬身之路,這怎麽可能?
“我知道此話聽上去匪夷所思,一個正常人,怎麽可能讓自己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死去,可…即便再難以置信,也是真相。”
林樂知看了一眼地上郭永的屍首,繼而道:“四日前在江河客棧之時,郭永曾在大家麵前說過懷風村之名的來曆。是因懷風村建在湖島上幾乎感受不到風吹,即便有也是徐徐的微風,如此神奇猶如神明庇佑,將四麵八方吹來的風抱在懷中,懷中抱風,懷風村就是因此而得名。”
“但,幾乎感受不到風吹的是這湖島,而非湖麵。”
林樂知的眸色微沉道:“大家難道就沒有懷疑過,正值秋季,尤其是夜間,湖麵上風大的緊,這斷了繩的花燈船是如何依著正確的方向回到岸邊,且船上的花燈竟一盞不滅?”
曆次花燈會如何,外鄉遊人可能不知,但作為平海鎮的百姓鄧洋和周元良是知曉的,尤其是每次都站在最前麵竭力拉船的鄧洋,最清楚不過。
鄧洋眉目凝重道:“確實奇怪,往年船從對過回來,即便是在風極小的夏季,固定在船上的花燈在拉回時也會滅掉大半。秋季就更不必說了,有十餘盞燈亮著便已是幸事,今年卻全船的花燈皆亮。”
說著,鄧洋麵露驚悸之色,對吳三山之死心有餘悸,但還是照實接著道:“在花燈船出事之前,大家都說是神…神跡。”
“讓船上的花燈全亮的並非神跡,實為人跡,而創造這一神跡的人就是吳三山。”
林樂知頓了一下,麵對眾人的不解,眸色沉靜道:“雖不知曉吳三山的來曆,但吳三山在平海鎮生活至今卻是所有平海鎮百姓有目共睹、有口皆傳之事。鄧大哥能清楚的記得每次花燈會的安排和船上花燈的情況,吳三山自然也不例外。”
“在常飛章安排下,吳三山提前持著能彰起身份的喚魂鈴藏入了底艙之中,這對於身形消瘦的吳三山來說並不難。於是,在大家的合力之下,船在酉時被緩緩的推離湖邊,並在戌時到達了湖島。”
“為了盡快找到吳三山,早些破除此案,程將軍命洪校尉帶兵卸掉戎裝,著百姓的衣衫沿湖搜尋吳三山的船隻,並上島搜查。所以,戌時的時候,洪校尉也依然在湖島上了。”
洪明旭神色不悅,厲聲道:“我在湖島怎樣!現如今,陪我登島的兄弟皆不幸死於蛇口,難道你想出言汙蔑,說我騙了將軍不成!”
聽之,程肅看著林樂知的目光沉了沉,卻沒有說什麽。
“洪校尉自然沒有騙程將軍,我此番是想說洪校尉十分盡責,為確保無有遺漏,又在島上多待了一個時辰才返回平海鎮,期間還到過船上仔細排查,確認船上並未藏人,且洪校尉與那另外兩名死去的將士親眼所見,船上的花燈滅了大半,可是否?”
“是又如何?!”
“是,便對了。”
“此話何意?”程肅眸色愈深,沉聲道。
“吳三山與常飛章共同謀劃湖島一事,船到達湖島,最緊要之事便是改變雜草叢中棄物的位置,好讓第二日登島的我們按照他們的計劃進入放置好頭骨的懷風村。晚上漆黑一片,難以視物,到卯時也僅有五個時辰。即便當晚霧氣不重,對湖島再熟悉,光是往返兩個懷風村,就要耗掉一半的時間,定是時間十分緊迫。”
“可吳三山卻沒有在船到岸之時,立刻從底艙之中出來,難道他有未卜先知之能,知道有人在島上查探?”
林樂知看向程肅問道:“將軍可知為何?”
聽之,程肅的神情變得凝重下來,儼然已經明曉了林樂知的話中之意,但還是沉聲問道:“為何?”
“因為有人泄了密。”
“當天,將軍命洪校尉去查探之時,軍賬之中便隻有我、柳雲赫、薑詭探,還有程將軍和洪校尉,以及急匆匆趕來,向將軍稟明對吳三山來曆的查探情況,以及請示將軍是否放開花燈禮俗的常飛章。”
“洪校尉有同行的將軍為證,且洪校尉十分尊敬將軍,乃大家有目共睹,絕不可能行背叛將軍之事,薑詭探又一直隨將軍待在軍帳之中,直至花燈會舉行。”
林樂知轉而看向柳雲赫接著道:“而我與柳雲赫則是一同離開的,此後便回到了客棧之中,並未去過其他地方,那麽…”
林樂知視線轉向眾人,眸色加深,言辭肯定道:“單獨離開且無人作證之人,便隻有常飛章。”
“我想,常飛章在匆忙離帳之後,便將程將軍命洪校尉查探湖島一事告訴了吳三山,並囑托吳三山,讓他小心行事,莫要被搜尋洪校尉發現。”
林樂知稍稍一頓,沉靜的眸色多了一份銳利道:“這一點,便是我懷疑此案是常飛章和吳三山共同謀劃的原因之一。”
“繼續說下去。”程肅命令道。
“是,將軍。”
林樂知微微頷首,繼續說道:“確定湖邊再無聲響,洪校尉幾人確實離去之後,吳三山便打開底艙的木板,從底艙之中爬了出來。而後進入林中改動棄物的位置,在村中布置好想讓我們看到的一切後再折返回花燈船,繼而在大家於卯時匯聚於湖邊等候之時,駛船靠岸。”
“待船駛出霧氣之前,將所有花燈全部點亮,再將喚魂鈴係於懸掛的花燈內側,自己再藏身於底艙之中,隻等花燈船靠岸。”
“不可能!”
鄧洋當即出聲質疑道:“你方才的推斷到吳三山返回花燈船,確實合情合理,可花燈船順水飄至湖島倒還說的過去,但吳三山絕不可能將船駛到湖中央。花燈船上放滿了花燈,又因第二日需人力將其拉回,所以船上並沒有留船槳。”
“燒毀的殘骸之中,以及湖麵上也沒發現遺棄的船槳,船身離湖麵的距離又難以用手劃行,繩子也斷掉了,吳三山如何能將船駛至湖中央。”
“難不成是吳三山跳入湖水之中,推船而行?”鄧洋的眼中升起困惑,眉頭緊鎖,自己便當即推翻道:“若那樣船上定會有水漬,我跳上船尾縛繩時,船上並無水漬。”
“可能的。”
麵對鄧洋的質疑,林樂知依舊鎮定從容的回應道,繼而將手中的斷手示與眾人,眸光堅定不移道:“這隻斷手,便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