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歆大婚後,六月至八月間,宗氏旁係女兒們陸續定下親事,八月秋收後,宗韞被采選入宮。
這些年歲相當的女兒們,人生才將將轉向,吉了已然能預見她們的一生。
或說,即使是都城最尋常的民眾,大多也能預見宗氏女兒的一生。
不過,因著身份不同,處境不同,他們的預見與吉了的預見大有不同。
尋常民眾無法接觸宗氏女兒,最多是遠觀,也正因為隻能遠觀,更知曉那是他們無法擁有的順遂且富貴的一生。
而吉了是深處其中,能從順遂與富貴中窺見宗氏女兒的失去。
擁有與失去,截然相反的含義,預見的、映照的卻皆是宗氏女兒的一生。
擁有與失去往往更是相互,一朝擁有得愈多,他朝失去得便同樣是愈多。
此一語,吉了專指宗韞。
九月初,當各郡采選的淑女尚未入宮時,宗韞因著宗氏已得了良娣位,在太子眾妾中身份最高,僅次於不存在的太子妃。
十月,淑女拔選畢,一些待詔掖庭,一些升家人子,極少數得了孺子的號,而宗韞則又因著宗氏得了數年空置的太子妃位。
因著宗氏,短短兩月間,宗韞由宗氏女成為太子妃,即是一朝擁有愈多。
宗韞的他朝失去愈多,仍要因著宗氏,待到宗氏權勢達到鼎盛,待到宗壽一舉取至尊位而代之,到那時,宗韞曾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
一朝擁有與他朝失去,其實皆由不得宗韞。 擁有與失去中,外人其實也無從窺見宗韞內心所思所想。
吉了與宗韞往來不深,隻知她聰敏又心思細膩,至於心底再深處是悖逆亦或是恭順,吉了不知也無意探知。
永始三年已近尾聲,吉了再不願思想宗氏女兒。
她得思想自己,思想些濟民的善事。
自在河東親見尋常民眾的模樣,再到去歲目睹都城民眾因狂風遭災,吉了一直有在想,該如何改善他們的處境。
指望宗壽或指望朝廷,總也要等著時機,總也要考慮背後的權勢牽扯,太過繁瑣又太過不及時。
而脫離朝廷談及改善民眾處境,所能施為實則有限,所及之人必然也是有限。
思來想去,吉了覺著既合宜又能觸及更多人的法子便是經商。
吉了意不在賺錢,她是為不著痕跡地散錢,一則為民眾提供些活計,二則賤價售賣貨物為民眾減少些開支。
不過,因她所想的商業規模頗大,加之散的錢財畢竟屬於宗壽,有所行動前吉了特問了宗壽意見。
那時是二月,宗壽並未提出任何異議,隻是讓吉了稍待,說他會為吉了尋一位通於經商的人才。
待到五月,吉了生辰時,宗壽將覓得的人才當作慶禮送與了吉了。
人才,姓季名水清,因是奴婢生,所以能被“送與”吉了。吉了未因水清的奴婢身份訝異,她更在意是水清的來曆。
宗壽極其坦誠地告知吉了,水清來自西南,是她生父背後宗族的家生奴婢,季便是宗族的姓。
吉了不是無知小兒,西南季姓望族、又與宗壽暗謀權勢,除了本朝初起時曾“禮抗萬乘,名顯天下”的季氏,別無第二個季。
(注:禮抗萬乘,簡單講,是指富豪的社會影響力和地位極其高。)
季氏雖後來因種種抑商舉措元氣大傷,再無法“禮抗萬乘”,但在西南,季氏仍是最一等的望族。
以季氏在西南的威望,若不是宗壽欲謀皇位,吉了甚至不覺季氏會與宗壽“勾結”。
去歲與宗壽論及生父時,吉了尚不知宗壽圖謀,那時她萬萬不會將她那生父與季氏一族關聯。
是以,當宗壽告知吉了是季姓,她一時不知是該欣喜於宗壽對她愈深的信任,還是該感慨她的生父竟然能與季氏牽連。
吉了的感慨,無高看生父之意,也無稱讚季氏之意,她是覺二者的聯結太過巧合,太像是人為。
但凡生父背後宗族是尋常高門,吉了尚可盲目地信上一信。
可偏偏是綿延數百年的望族季氏,且季氏與宗壽合謀早於宗壽與她成婚,吉了如何能信不是人為。
世人所能想及的兩族間最牢固的聯結,莫過於姻親。
人為牽連起她的生父與季氏,即是牽連起她與季氏,隻要她“認祖歸宗”,那麽季氏與宗氏的聯結便就成了。
心內有此揣測,吉了又無所顧忌,遂直白問了宗壽,問他,秦姓糧商背後的宗族為何姓季,季姓與秦姓當真同出一族嗎?
許是預料她會有此一問,宗壽沒多猶豫,給吉了講了一則很像是編造又意外可能是真實的故事。
大意是說,她那生父祖上姓季,是季氏的旁支,後旁支再生旁支又生旁支,慢慢就與季氏主支斷了聯係,到她生父曾祖那輩家境破敗,曾祖無奈入贅於一秦姓糧商家,姓也由季改換了秦。
聽完漏洞百出又似無漏洞的故事,吉了沒再多餘追問究竟是真是假,真假不重要,宗壽與季氏皆要它真,那它就是真。
隻宗壽越是不明不白的作為,吉了潛藏的倔脾氣越是容易冒頭。
她本就不願認什麽祖宗,去歲宗壽說著不會逼迫她,今歲就給她領來了季氏族中得力的奴婢。
無疑是說,季氏祖宗,她是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
倔脾氣難得湧上一回,吉了也不管宗壽什麽更深的信任,帶著怒氣當即質問了一回。
問宗壽,尋人才尋到季氏,是恐她白費家貲,所以尋來富庶的季氏出錢又出力嗎?還是為讓她早日與季氏熟絡,以便心甘情願地認祖歸宗?
成婚後,吉了極少與宗壽爭執,怒更是一回沒怒過,她難得“大”發脾氣,宗壽沒由來得很高興。
而宗壽愈是笑意溫和地表現出所謂“包容”,任吉了施為的“縱容”模樣,吉了的倔脾氣就愈發翻湧,她恨不得揚起手掌扇宗壽一巴掌。
可她不能。
可宗壽又憑何高興,憑何表現出包容乃至縱容啊?
不過是知她勢弱罷了,哪怕她真實的發怒,也傷不及他分毫,反還被他自以為是地解讀出莫名的情緒。
她的怒氣,發自內心湧起的怒氣,是為讓宗壽高興嗎?是為讓宗壽展現他所謂愛憐的情意嗎?
不是,從來不是。
吉了是需要宗壽的情意,可,她更是厭惡宗壽的情意。
她絕不會對宗壽產生愛的情緒更別提情意,是以,她從不希望宗壽因她開懷,也從不希望宗壽因她生情。
吉了從來由衷希望,希望宗壽從她的人生中消失。
這些年歲相當的女兒們,人生才將將轉向,吉了已然能預見她們的一生。
或說,即使是都城最尋常的民眾,大多也能預見宗氏女兒的一生。
不過,因著身份不同,處境不同,他們的預見與吉了的預見大有不同。
尋常民眾無法接觸宗氏女兒,最多是遠觀,也正因為隻能遠觀,更知曉那是他們無法擁有的順遂且富貴的一生。
而吉了是深處其中,能從順遂與富貴中窺見宗氏女兒的失去。
擁有與失去,截然相反的含義,預見的、映照的卻皆是宗氏女兒的一生。
擁有與失去往往更是相互,一朝擁有得愈多,他朝失去得便同樣是愈多。
此一語,吉了專指宗韞。
九月初,當各郡采選的淑女尚未入宮時,宗韞因著宗氏已得了良娣位,在太子眾妾中身份最高,僅次於不存在的太子妃。
十月,淑女拔選畢,一些待詔掖庭,一些升家人子,極少數得了孺子的號,而宗韞則又因著宗氏得了數年空置的太子妃位。
因著宗氏,短短兩月間,宗韞由宗氏女成為太子妃,即是一朝擁有愈多。
宗韞的他朝失去愈多,仍要因著宗氏,待到宗氏權勢達到鼎盛,待到宗壽一舉取至尊位而代之,到那時,宗韞曾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
一朝擁有與他朝失去,其實皆由不得宗韞。 擁有與失去中,外人其實也無從窺見宗韞內心所思所想。
吉了與宗韞往來不深,隻知她聰敏又心思細膩,至於心底再深處是悖逆亦或是恭順,吉了不知也無意探知。
永始三年已近尾聲,吉了再不願思想宗氏女兒。
她得思想自己,思想些濟民的善事。
自在河東親見尋常民眾的模樣,再到去歲目睹都城民眾因狂風遭災,吉了一直有在想,該如何改善他們的處境。
指望宗壽或指望朝廷,總也要等著時機,總也要考慮背後的權勢牽扯,太過繁瑣又太過不及時。
而脫離朝廷談及改善民眾處境,所能施為實則有限,所及之人必然也是有限。
思來想去,吉了覺著既合宜又能觸及更多人的法子便是經商。
吉了意不在賺錢,她是為不著痕跡地散錢,一則為民眾提供些活計,二則賤價售賣貨物為民眾減少些開支。
不過,因她所想的商業規模頗大,加之散的錢財畢竟屬於宗壽,有所行動前吉了特問了宗壽意見。
那時是二月,宗壽並未提出任何異議,隻是讓吉了稍待,說他會為吉了尋一位通於經商的人才。
待到五月,吉了生辰時,宗壽將覓得的人才當作慶禮送與了吉了。
人才,姓季名水清,因是奴婢生,所以能被“送與”吉了。吉了未因水清的奴婢身份訝異,她更在意是水清的來曆。
宗壽極其坦誠地告知吉了,水清來自西南,是她生父背後宗族的家生奴婢,季便是宗族的姓。
吉了不是無知小兒,西南季姓望族、又與宗壽暗謀權勢,除了本朝初起時曾“禮抗萬乘,名顯天下”的季氏,別無第二個季。
(注:禮抗萬乘,簡單講,是指富豪的社會影響力和地位極其高。)
季氏雖後來因種種抑商舉措元氣大傷,再無法“禮抗萬乘”,但在西南,季氏仍是最一等的望族。
以季氏在西南的威望,若不是宗壽欲謀皇位,吉了甚至不覺季氏會與宗壽“勾結”。
去歲與宗壽論及生父時,吉了尚不知宗壽圖謀,那時她萬萬不會將她那生父與季氏一族關聯。
是以,當宗壽告知吉了是季姓,她一時不知是該欣喜於宗壽對她愈深的信任,還是該感慨她的生父竟然能與季氏牽連。
吉了的感慨,無高看生父之意,也無稱讚季氏之意,她是覺二者的聯結太過巧合,太像是人為。
但凡生父背後宗族是尋常高門,吉了尚可盲目地信上一信。
可偏偏是綿延數百年的望族季氏,且季氏與宗壽合謀早於宗壽與她成婚,吉了如何能信不是人為。
世人所能想及的兩族間最牢固的聯結,莫過於姻親。
人為牽連起她的生父與季氏,即是牽連起她與季氏,隻要她“認祖歸宗”,那麽季氏與宗氏的聯結便就成了。
心內有此揣測,吉了又無所顧忌,遂直白問了宗壽,問他,秦姓糧商背後的宗族為何姓季,季姓與秦姓當真同出一族嗎?
許是預料她會有此一問,宗壽沒多猶豫,給吉了講了一則很像是編造又意外可能是真實的故事。
大意是說,她那生父祖上姓季,是季氏的旁支,後旁支再生旁支又生旁支,慢慢就與季氏主支斷了聯係,到她生父曾祖那輩家境破敗,曾祖無奈入贅於一秦姓糧商家,姓也由季改換了秦。
聽完漏洞百出又似無漏洞的故事,吉了沒再多餘追問究竟是真是假,真假不重要,宗壽與季氏皆要它真,那它就是真。
隻宗壽越是不明不白的作為,吉了潛藏的倔脾氣越是容易冒頭。
她本就不願認什麽祖宗,去歲宗壽說著不會逼迫她,今歲就給她領來了季氏族中得力的奴婢。
無疑是說,季氏祖宗,她是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
倔脾氣難得湧上一回,吉了也不管宗壽什麽更深的信任,帶著怒氣當即質問了一回。
問宗壽,尋人才尋到季氏,是恐她白費家貲,所以尋來富庶的季氏出錢又出力嗎?還是為讓她早日與季氏熟絡,以便心甘情願地認祖歸宗?
成婚後,吉了極少與宗壽爭執,怒更是一回沒怒過,她難得“大”發脾氣,宗壽沒由來得很高興。
而宗壽愈是笑意溫和地表現出所謂“包容”,任吉了施為的“縱容”模樣,吉了的倔脾氣就愈發翻湧,她恨不得揚起手掌扇宗壽一巴掌。
可她不能。
可宗壽又憑何高興,憑何表現出包容乃至縱容啊?
不過是知她勢弱罷了,哪怕她真實的發怒,也傷不及他分毫,反還被他自以為是地解讀出莫名的情緒。
她的怒氣,發自內心湧起的怒氣,是為讓宗壽高興嗎?是為讓宗壽展現他所謂愛憐的情意嗎?
不是,從來不是。
吉了是需要宗壽的情意,可,她更是厭惡宗壽的情意。
她絕不會對宗壽產生愛的情緒更別提情意,是以,她從不希望宗壽因她開懷,也從不希望宗壽因她生情。
吉了從來由衷希望,希望宗壽從她的人生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