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洪雖然心裏這麽想,但是也不敢真的完全鬆懈,還是下令加強了對邊境的偵查力度,不過,偵查的情況如何,他就不想過多關心了,畢竟,這安南現在姓陳,不是他黎家的了。


    想起現如今的安南皇帝陳興道和並肩王陳興理,他就咬牙切齒,30多年前的往事,開始慢慢浮現出來。


    說起來,這陳興道兄弟二人的父親,原本是大宋廣西經略使賬下的鎮南軍指揮使,但在前宋還在與金對峙時,他便對宋室完全失去了信心,加上前宋重文輕武,那經略使完全無視邊關將士的流血犧牲,把他率部多次擊退安南和大理的功績全部吞沒。


    將士們什麽賞賜都得不到,為此,他幾次差點準備發動兵變,但礙於文貴武賤已有幾百年了,他們心裏多少對文官還是畏懼的,加上蒙元崛起,為防北方有變,又想跟蒙元合夥滅金,宋室把南方的兵力大部抽走,陳指揮使的屬下僅剩數百人,也實在鬧不起什麽事來。


    但是,大帝年輕時率兵南征大理並迅速滅亡大理的軍事行動,給了陳指揮使極大地震撼,他明白,跟蒙元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蒙元的強大武力,豈是早已搖搖欲墜的宋室所能把控。


    在這種情況下,既然報國無門,而且良策無法獻,加上部下都普遍對宋室失望,人少鬧不起事來,但是叛國卻是可以做到的,何況,多年跟安南打交道,他在異國有許多的朋友和族人,少數人甚至在安南黎朝身居高位。


    陳指揮使趁著宋室南方監察和布防力量薄弱,一麵與文臣虛與委蛇,一麵集結忠於自己的下屬,並秘密的把各人的家眷接出來,安置在十萬大山離安南不遠的邊境。


    經過與安南反複的討價還價,安南許諾給他一個東北鎮守使的官職,將諒山和太原2路交給他防守,實際慢慢變成了陳家的封地。


    就在一個大霧彌漫的清晨,陳指揮使突然率千餘士兵和6、7千家眷反出大宋,投奔了安南。


    十餘年後,諒山和太原已經完全姓陳了,這裏的軍民隻認識陳經略使,卻不知道黎朝的皇帝,陳家已經擁兵2萬多,另外仿效宋軍,在鄉裏設置了守備的廂軍,人數達數萬之眾,轄下人口,也已超過百萬,更重要的是,十幾年的經營,宣化路也逐漸被陳家所滲透。


    在已經占領大理的元軍威脅下,安南在西北歸化、宣化2路布有重兵,本來大理的元軍人數並不多,大帝要北上爭位,哪裏顧得上大理,但就在這種情況下,邊境的安南守將以幾倍於對麵的兵力防守,卻是屢戰屢敗,因為是黎氏皇族,安南朝廷卻沒有處罰。


    結果是,好幾倍於對麵的兵力被擊潰,最危險時,整個歸化路都差點淪陷,在軍民的強烈抗議和要求下,陳氏趁機從宣化進軍歸化。


    此時,老經略使已經病故,長子陳興道頗為知兵,他隻帶4000人翻越300裏大山,突襲蒙元後方,又讓弟弟陳興理和部將阮守成等,掘開紅河,水淹元軍。


    蒙元軍畢竟不習安南的氣候環境,進占歸化路後,病停了至少3成的人員,馬匹更是倒下了一半,正在進退兩難中,突然大水襲來,大軍被淹沒了3停,剩下的人馬隻好拚命撤回大理。


    但是,陳興道已經占領了元軍輜重大營,截斷了元軍後退安南之路,潰逃的元軍大敗於此,逃回去的不到1停,至此,大理的元軍數十年不敢犯境,而陳興道不僅收複了歸化路,幾乎全殲了來犯元軍,甚至還為安南拿下了一塊地盤,控製了哀牢山南段的一個要點。


    黎氏朝廷此時昏聵軟弱,眼見事已至此,隻好把宣化、歸化2路的軍政大權也交給了陳氏,不過,當時任宰相的黎氏洪的父親,卻堅持要陳家把弟弟送來升龍做人質。


    為了保住北方4路的控製權,陳興理來到了升龍,主要考慮當時還不具備一下推翻黎氏皇朝的實力,加上蒙元此時正在加緊征宋,前鋒已打到兩廣,邊境隨時會被進犯,大軍還要駐紮在邊境,所以陳氏沒有提出異議,而是遵從了皇命。


    不過,9年前,蒙元大舉入寇時,已想辦法控製了朝廷的陳興理,以所謂太後誥命的形式,將安南的全部軍政大權都給予了其兄長陳興道。


    陳興道也是不負安南軍民的厚望,利用氣候環境的優勢,不斷對駐防邊境的蒙元大軍進行襲擾戰和遊擊戰,結果,蒙元大軍還沒出征,病倒了3—4停,戰損近2停,最後,隻能全部撤回,所謂第一次征南,就這樣灰溜溜的收場了。


    不過,元軍剛剛撤走,陳興道卻忽然率領大軍,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直下紅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明珠—後世稱為河內的都城升龍,在軍民們的歡呼聲中,陳興道黃袍加身,繼位成為新的安南皇帝,安南史書記載為黎氏—陳朝。


    陳興道並未對黎氏皇族斬盡殺絕,他深知,自己和核心團隊,都是外來的漢人,這百越之地,大多數人對黎氏仍有感情,因而,他不僅沒有殺他們,反而以禮相待,甚至還給了他們部分的兵權和官位,黎氏洪就是其中一個。


    不管黎氏洪怎麽想,蒙元的威脅還是真的,他也不想借蒙元之力去消滅陳氏,這種引狼入室之舉,隻有兩宋的那些奇葩想得出來,黎氏洪很清楚,如果陳氏完了,那安南也會完,他黎氏也遲早是完。


    不過,時空在此時發生了變化,穿越者的出現,使得原本的曆史線改了方向,一個平行的時空裏,安南的命運和蒙元二次征南的結果,都發生了改變。


    這裏,因為上古哀牢國建國於此,因此,這片連綿的群山被後人稱之為哀牢山脈,在山脈的中央偏南之處,大約離安南邊境不到100裏之地,散落著大大小小上百座軍帳,其中一座最大的軍帳鑲著金邊,顯示主人的高貴身份。


    “殿下,大軍已經按照您的諭令,分成了3路,每路分3個進攻波次,東西兩路第1波都是探馬赤軍或侍衛親軍,中路是殿下您親率的王府衛軍作為第1攻擊波,東西兩路第2波都是各地抽調來的精銳漢軍,中路第2波是從青藏宣化院調來的蕃兵和西北漢軍,第3波都是本地的簽軍”。


    總都元帥府侍衛參軍匯報完畢,被數十名高級將領和文官簇擁著在中間的年輕人滿意的點了點頭,“我軍此次征南的總兵力是多少,戰馬多少匹”年輕人輕聲但卻威嚴的問道。


    “回殿下,原本集結的大軍一共27萬多,但熱病病停了2停,還有約22萬人;戰馬和負騾原有30萬匹,但因不服水土,病倒了4停,還有18萬匹左右;


    但考慮到安南北部崇山峻嶺,運輸多有不便,所以後方轉運留下了全部負騾4萬匹,還有戰馬1萬匹,前方能動用的戰馬共13萬匹;


    目前東路元帥府共下轄7萬人,戰馬3萬5千匹,其中第1波的探馬赤軍2萬人,侍衛親軍1萬人,戰馬2萬5千匹,第2波的漢軍2萬,戰馬7000匹左右,第3波的簽軍2萬人,戰馬3000匹左右;


    西路元帥府共下轄近8萬人,戰馬3萬5千匹,其中第1波為探馬赤軍1萬5千人,侍衛親軍1萬人,西北漢軍5000人,戰馬2萬3千匹,第2波的漢軍3萬,戰馬1萬匹,第3波的簽軍2萬人,戰馬2000匹左右;


    中路是殿下您親自指揮,共轄兵力約7萬餘人,戰馬6萬匹,其中第1波是殿下您堅持要親自率領的王府衛軍2萬人、蕃兵1萬人,戰馬4萬匹,第2波是西北漢軍1萬、其他漢軍2萬人,戰馬1萬5千匹,第3波的簽軍1萬餘人,戰馬5000匹。”


    侍衛參軍從一個書辦那裏拿過一張紙,一字一句的報告道,年輕人又點了點頭“能出動22萬大軍,13萬匹戰馬,足見我大元的決心和力量,隻病停了2停,據說病停比例甚至低於安南人,這個姓劉的醫官長,算得上是首功,攻破升龍後,讓他來見我”。


    “是,殿下”另一名侍衛參軍趕緊答應道,接著又趕忙問道“殿下準備何時開戰呢”,年輕人忽然分開眾人,走到軍帳的出口處,望著帳外的狂風暴雨說道“傳令下去,大軍要做好今夜就開戰的準備”。


    年輕人正是當今鎮南王世子—脫不花,本來他在脫歡的兒子中隻是排名第三,但因他聰慧果斷,又頗懂兵法,大帝非常喜愛,特地下了敕諭,封他為征南王世子,並允諾,安南臣服後,鎮南王可晉封為一等王—南越王。


    脫不花跟十幾個幕僚、參軍和高級將領指著沙盤又商議了一會,沉聲說道“後日,也就是8月16日,全軍必須四更造飯、五更全線發起進攻”,“遵命”“遵命”,眾人忙不迭的答應;脫不花擺了擺手“本帥話還沒說完,明日清晨開始,軍令就要送達邊境”。


    “清晨,這...”有2個老將有點疑惑,“軍令到達各元帥府後,要各元帥府將軍令直接傳達到所有總管和萬戶,要同時送達,不要到總管府後,又通過總管傳達到萬戶,那樣,會耽誤事的,豈不聞‘兵貴神速’乎”脫不花嚴肅的說道,幾個老將也暗暗點頭,“遵命”“遵命”。


    邊境,夏日的夜,總是去的很早,四更才過,天空便開始微微發白,大雨依然不停,大霧彌漫山野,安南士兵三三兩兩的躲在帳中,連個放哨的都沒有,他們瑟縮在一堆,咒罵這可惡的天氣。


    忽然,猶如雷鳴般的震動響起,“山洪來了”一個安南兵跳起來大喊道,一個老兵仔細聽了聽,“咚咚咚”的聲音由遠而近,老兵臉色變了變“不對,是泥石流,你們再聽”,老兵話音剛落,幾個人都聽到了這聲音:泥石流,可怕啊。


    幾個帳中的安南兵全部驚醒了,“泥石流,大家快跑啊”不知道是誰喊了一聲,安南士兵混亂的衝進帳中,拿起自己的行李,準備逃命。


    竹樓上的一個虞侯忽然大喝一聲“慌什麽,待本官上到樓頂,看看再說”,不過,就在他往竹樓頂上爬的時候,已經有不少士兵不聽指令,往後逃跑了。


    虞侯爬到竹樓頂上,天已經慢慢放亮了,然而,除了濃霧,還是什麽也看不清楚,但那“咚咚咚”的聲音顯然已快到眼前了,“難道真是...”虞侯嘟囔著,後悔沒早點把行李帶上,此刻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躲過泥石流。


    然而,接下來的景象卻注定讓在北部山嶺防線的安南官兵終生難忘,濃霧中,忽然湧出無數的旗幟和戰馬,彎刀和長槍如巨浪一般湧來。


    猶如地底忽然衝上來的惡鬼一般,數以千計的戰馬和赤著上身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衝過了邊境,他們從山嶺濃霧中出現,他們手持彎刀、長槍和大斧,所過寸草不生。


    颶風,8月的颶風,從陸地刮起,正從邊境橫掃整個安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再造華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剩套褲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剩套褲漢並收藏重生之再造華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