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總管府的傳令官來到邊境張賢元軍寨,把這個指令傳達給張賢元等人時,伍氏道、陳五郎、李正金、路夷等人都是麵露喜色,張賢元盡管故作麵無表情,但是內心還是欣喜的。


    隻5年半時間,從百戶直接升至下萬戶,這在蒙元軍中,尤其是漢軍中,算是奇跡了,要知道,張賢元本是放歸的前宋軍,雖然後來因戰事頻繁,以副百戶的官職重新入伍漢軍,但他的戰功和資曆並不高。


    資曆就不說了,戰功方麵,他雖然屢次參與平定白蓮教匪,又參與剿平了西南夷的叛亂,但那都是跟隨作戰,從來沒有獨當一麵過,因此,這種升遷,的確有些太快了。


    不過,眼下不是去考慮這些的時候,眼見出征在即,如何趕緊把另外3個千戶的兵馬整頓起來,作好出征準備,才是正事。


    彭成龍顯然沒有這幾人那麽開心,而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等傳令官走了,彭成龍跟眾人說道“大家先別高興地太早,這3個千戶的兵馬情況,我們並不了解,跟他們官長也不熟,如何盡快整合,才是大事,我估計,我們最多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眾人吃了一驚,這麽短的時間,要整合這至少3000兵馬,而且原先都不熟悉,如何整頓呢,如果整頓不好,那就是烏合之眾,搞得不好,把自己辛辛苦苦這麽多年積累下來的這1200精銳兄弟全送掉也不是沒有可能。


    怎麽辦,大家的目光都投向張賢元和彭成龍,彭成龍想了想道“這樣吧,這兩天我跟玉田、伍氏道和陳五郎先去各軍寨看看情況,李正金和路夷留在營中,處理一應日常事務,如果人手不夠,就從下麵把在帶兵的姚三一起找來千戶所幫忙”,眾人都點了點頭。


    彭成龍隨即走出軍帳,拿了件蓑衣披上,翻身上馬,隨即衝進夏日的風雨,張賢元、伍氏道、陳五郎也連忙走出軍帳,帶上10名親兵,騎上劣馬,披上蓑衣,消失在黃昏的風雨中。


    3天後,彭成龍和伍氏道回到了大帳,又過了一天,張賢元和陳五郎也回來了,整個情況說不上好,但是也沒差到哪去,其實這世上的事大抵如此,好是不好,但壞也壞不到哪去,關鍵是看你怎麽去看待和作為。


    你如果看到好的一麵,積極進取,盡力使好的一麵擴大,那事情大概率會向好的一麵發展,你如果隻看到壞的一麵,幹脆躺平等著天上掉餡餅,那大概率會變得越來越差。


    除了張賢元這個上千戶所部1200精兵外,徐萬戶這裏還有3個千戶,其中2個下千戶,1個中千戶,2個下千戶各有兵600—700人,馬匹1個有百餘匹,一個有幾十匹,中千戶有兵800餘人,馬100餘匹。


    僅從賬麵上看,徐萬戶雖隻是漢軍的1個下萬戶,但所轄兵力也達到了3300餘人,戰馬和騾馬約400匹(張賢元這裏有150餘匹馬),還是不錯的,當時的漢軍一個下萬戶,能擁有如此多的兵力和馬匹,可見確實是漢軍精銳。


    但是精兵和訓練水平就不敢恭維了,2個下萬戶的1300餘人,本是準備擔任後勤輜重任務的,兵員打底都是些老弱,訓練幾乎沒有,跟烏合之眾差不多。


    中千戶的800多人,倒是青壯居多,但也不能說是精兵,主要訓練不夠,不要說像王濤、吳海軍以及在這裏的張賢元、陳五郎等人的練兵方法了,就連元軍基本的訓練都沒達到。


    經過協商,彭成龍和張賢元決定把那1300烏合之眾淘汰300,剩下的1000餘人編成一個千戶所,加緊訓練,雖然不能達到精兵的程度,但至少要達成正規元軍的訓練強度。


    至於中千戶,張賢元和彭成龍也決定抓緊訓練,力爭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裏,把這800多人訓練的跟自己的1200精兵基本一樣的水平。


    方案報到總管那裏,這總管盡管是個從4品的大員,但是聽說張賢元等人的兄弟劉德富就是目前新涼茶的製作者,頗受殿下賞識,已經派駐西部元帥府任職;


    他哪裏不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雖然劉德富還隻是個名義上的從6品醫官長,但是這總管何等聰明,張賢元報上的方案看都沒看,就批準了。


    接下來就是有點狗血的劇情了,2個下萬戶,張賢元、彭成龍、陳五郎和伍氏道等人經過協商,將1個姓黃的千戶留下,但是降為副千戶,由陳五郎代理千戶之職,從1200本部精兵中抽調100人隨陳五郎一起接管並訓練這支部隊。


    另一個韋千戶,對不起,隻能讓他回總管府去謀份差事,這韋千戶也是老實人,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事已至此,無可更改,隻能帶著幾個親兵前往總管府報到。


    但是那個中千戶就不一樣了,跳起來帶著幾十個親兵反抗,甚至鼓噪眾人,彭成龍本著“治亂世須用重典”的原則,經過張賢元同意後,先是與那個王千戶虛與委蛇;


    答應仍以他為正千戶,派一個人過來任副千戶,手下原來的百戶、隊正都不撤換,暗地裏卻密令伍氏道、韓三等人帶著500精兵突襲,砍下了連同王千戶在內的40多顆頭顱,隨後以“謀大逆”的罪名上報總管府。


    總管府中有跟這王千戶交好之人,堅持要派按察前來核實,但是總管雖然覺得蹊蹺,但此時此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拒絕派人前來調查。


    總管府中有按察副使等就此向東部元帥府告狀,不過,也沒什麽下文,畢竟,大戰在即,沒人有閑心跑到基層部隊去解決這種所謂的紛爭。


    隨後,張賢元懇請任用彭成龍(此時名字叫容海龍,字還是玄風)為副萬戶,帶領王千戶的那800人,總管上報東部元帥府後,元帥府同意先從權處置,等戰事結束後再論功行賞。


    於是,在離邊境不到50裏的十萬大山中,鎮安路的一座山上,3000人分成3部,各占一個小山頭,相距隻有10餘裏,在張賢元、彭成龍、陳五郎和伍氏道、韓三等人的帶領下,日夜操練,李正金和路夷則負責全軍的糧草輜重補充和分配。


    眼看到了8月,暴雨停止,烈日當空,瘴氣彌漫,盡管涼茶不停,但是由於氣候的惡劣和操練的辛苦,原先病倒的不到1停,如今卻漸漸接近了2停,戰馬和騾子更是大批死去,沒到月中,隻剩了原先一半的騾馬。


    張賢元心急如焚,他知道,此時如果戰事繼續延遲,而駐地又不轉移,等到9月,恐怕會有2停半的人員病倒,騾馬估計會隻剩下3成,那樣的話,征南將會大打折扣。


    好在經過這1個月的加強訓練,張賢元、彭成龍、陳五郎和伍氏道等人頂著巨大的壓力,不顧病停人數的持續增加,不顧軍中幾次抗議和鼓噪,堅持強化訓練,如今,已有約1800名可戰精兵,還有約700—800名可以擔任崎嶇山路運輸的輜重部隊。


    這是張賢元唯一感到心安的地方,可是,他們隻是征南大軍中不起眼的小蘿卜頭而已,大軍如何了,不會又病停了3—4停吧,那樣的話,恐怕征南隻能推遲了。


    其實,蒙元的探馬赤軍和侍衛親軍還有王府衛軍病倒的並沒有張賢元想的那麽多,蒙元軍雖然大多是北方人,沒有漢軍適應氣候,但是因為駐地離邊境比較遠,大多在陰涼山坳駐紮,所以病停人數比例也不比漢軍更多。


    至於擺在後尾擔任運輸任務和守備任務的簽軍,由於大多都是本地漢民,加上又在最後方找的陰涼之處駐紮的,所以病停人數最少,但是,簽軍大多是老弱,所以雖然病停最少,也超過了1停。


    其實正如脫不花所預料的,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對雙方其實是一樣的,你困難,敵人也一樣困難。


    雖然安南軍大多數都是本地人,大抵適應這種氣候環境,但是他們的涼茶是比不上劉德富從黎人那裏學來的配方的,由於物產有限,配料也遠比元軍簡陋,因而,病停人數其實也不少。


    到了8月,原本駐紮在歸化、宣化、太原和諒山4路的7萬安南大軍,也已病停了2停。


    黎氏陳朝早已探聽到蒙元要再次出兵征南,因此,原本在邊境布防了9萬大軍,但是,過了最危險的2月和3月,直到5月,對麵也毫無動靜。


    雖然打聽到對麵兵力在增加,但是過了5月,還是沒有動靜,自從唐代鮮於仲通大敗以後,基本再沒有中原軍隊在這個季節南犯的曆史。


    考慮到大軍長期駐紮北部山林,病停必然增加,對麵既然沒有在5月前發兵,想必是等待明年,有鑒於此,並肩王陳興理命黎氏洪把布防在邊境的9萬人減為7萬,撤回升龍2萬,並得到了安南皇帝陳興道的同意。


    不過,如今進入8月,7萬人也病停了2停,剩下的不到6萬人布防在長達千裏的群山峻嶺中,早已是士氣低落、疲憊不堪。


    剛剛進入8月中旬,這天一大早,張賢元和彭成龍等人驚訝的發現,幾萬探馬赤軍和侍衛親軍正向邊境進發,路過張賢元的軍帳,也隻是點了點頭,繼續向前,直到離邊境不到20裏才停下。


    張賢元大概的數了數,漫山遍野都是蒙元的鐵騎和旗幟,他估計至少有1萬鐵騎和2萬匹戰馬,還有3萬多步兵,大戰就要開始了,張賢元心想。


    盡管他已得到命令,征南戰事會在這幾天開始,但是,這突然出現的景象,仍然嚇了他一跳,看來,不是什麽這幾天開始,而是就在今夜或明晨。


    從山上望向對麵,仍然隻有少數安南兵三三兩兩的駐防著,間或有人倒下,馬上就有幾個人跑去,大呼小叫,然後抬走,動靜這麽大,對麵難道一點沒察覺,張賢元有點疑惑。


    對麵當然有察覺,但是上次報到升龍,來回用了近一個月時間,可是除了這些增兵和調動的動靜,並沒其他馬上就要發起進攻的跡象。


    幾次三番以後,升龍朝廷已經厭煩了,都過了5月了,能有多大動靜,因此,上次的報告,除了被訓斥一通,什麽好也沒撈著。


    這次也是一樣,別說升龍朝廷了,就連也已病倒了的主將黎氏洪也失去了耐心,當報告前線出現大批蒙元軍隊,而且不是漢軍,有很多戰馬時,他依然不以為意,隻命令加強偵查,其他什麽措施和指令都沒有。


    大驚小怪,蒙元調動兵力罷了,不進入11月,他們是不會動的,說不定是病停太多,不得不從後方調動人馬來換防也有可能,黎氏洪心想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再造華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剩套褲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剩套褲漢並收藏重生之再造華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