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勸諫
大唐:我的規矩就是規矩 作者:鳳飛於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聞言,眉宇間掠過一抹遲疑,李夜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微妙變化,心中暗自思量言辭已觸動了龍顏。
他趁熱打鐵,繼續緩緩言道:“陛下聖明,心係蒼生,事事以國事為重,大唐的繁榮昌盛皆因陛下英明決斷。
然而,國之未來,亦在於子孫。太子及諸位皇子,乃是大唐明日之棟梁,對他們的培養,亦不可輕視啊!”
李世民聞言,嘴角勾起一抹不以為然的笑意,直言反駁道:“朕豈有不重視之理?
瞧瞧朕為太子所選的師者,無一不是學富五車的大儒,滿腹經綸之士,此等栽培,
豈不正是對下一代寄予厚望之體現?”言罷,目光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
李夜直言不諱地道:“陛下,這便是症結所在。您所賜予的,皆是您認為至善之選,
可您是否深思過,這真正契合太子的心意嗎?
太子業已成年,胸中自有丘壑,
然其周遭一切,從行事到決斷,無不籠罩在您的意誌與其師長的期望之下,
乃至太子府中的侍臣,亦欲以其念強加於太子。
如此,他還是那個本應翱翔九天的太子嗎?陛下,您可曾悟透,我為何提及扶蘇公子?
陛下,您心中對太子殿下的那份殷殷期盼,臣自是明了。
正如昔日秦始皇對扶蘇公子所抱的厚望一般,他精心挑選大儒以授業解惑,望其能成為國之棟梁。
然而,世事弄人,那扶蘇公子竟被儒術之繭緊緊束縛,成了一介腐儒,
更可悲的是,他竟成了儒士手中那把無鋒卻鋒利的劍,
最終,輕易地便將自己年輕的生命,交付給了那虛無的忠義之名。
陛下,此情此景,您定不願看到太子殿下也步入那後塵吧?
李世民聞此,麵色瞬間凝重如鐵,一旁的李承乾更是聽得臉頰緋紅,羞愧難當。
李世民沉吟片刻,語氣中帶著一絲不確定地問道:“事情,真的會發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嗎?”
李夜目光直視著李世民,見他似乎仍未全然察覺事態的緊迫,不禁直言不諱地問道:
“陛下,您可曾留意過,太子殿下近日看什麽書?
那些授業的師長,又在向太子傳授何種知識?
還有,太子平日的起居行止,您可都了如指掌?”
這一連串的追問,如同一陣急風驟雨,讓李世民一時之間竟有些怔忡。
他沉吟片刻,卻未能即刻給出答複。
見狀,李夜語氣未減,繼續說道:“陛下,您無疑是位仁德兼備的好皇帝,心係蒼生,鞠躬盡瘁。
然而,在為人父的角色上,您卻有所欠缺。
您將滿腔熱忱傾注於天下百姓,卻不經意間忽略了近在咫尺的骨肉至親。
這,難道不是一種遺憾嗎?”言罷,空氣中似乎彌漫起一絲不易察覺的沉重,
李夜的每一字一句,都如同鋒利的刻刀,精準而深刻地勾勒出眼前的現實。
“然而,這些還遠非關鍵所在。最為棘手的是,你尚未領悟到一個核心差異:
太子與皇子,其間橫亙著天壤之別。
太子,乃是大唐未來的君主,肩負著統領這片廣袤帝國的重任。
那些飽學之士,固然堪稱良師,為太子啟蒙綽綽有餘,傳授為人處世的智慧亦非難事。
但治理國家、成為一代明君的奧秘,豈是這些儒者所能全然教授的?
他們隻會熱衷於向太子灌輸那些對儒門更為有利的治國理念,
滿心盤算著如何利用太子之尊來提升自身的地位與聲望。
如此這般,太子豈不成了他們手中操控的傀儡,一步步落入他們精心布置的棋局?
這不就是活生生的另一個扶蘇嗎?你費心尋來的這些師長,
雖意在教導太子治理國事,但他們可曾有過君臨天下的經曆?
他們又怎能真正懂得,站在九五之尊的立場上去權衡利弊、決策萬機?
這等高深的智慧與能力,他們恐怕是望塵莫及的。
更不必說,這些飽讀詩書的儒生,大多沉浸於經史子集,
對於實際的政務運作,又能有多少切身體驗呢?
若你真心期盼太子能夠出類拔萃,成為一代明君,
那麽最佳的導師無疑便是陛下您自己。
無需您日日親自授課,隻需在批閱奏章、處理國事之時,讓太子伴於左右,
耳濡目染之下,他所學的遠比在那些老夫子課堂中所得更為寶貴和實用。
這樣的曆練,遠比那些紙上談兵的理論教導,
更能讓他迅速成長,茁壯為能夠獨當一麵的國之棟梁。
況且,陛下麾下的杜如晦與房玄齡,皆是治國理政的行家裏手,
他們二人親自教導太子處理國事,無疑是更為貼切的選擇。
至於其他皇子,精通文學、嫻熟禮儀便已足夠。
但太子所需學習的,遠不止於此,他的學識與曆練需與常人迥異。
更有魏征魏大人,作為太子的德行導師,時刻提醒太子規範言行,領悟為人處世的智慧。
此番安排,方為真正惠及太子,亦是對大唐未來儲君的深切期望與責任擔當。”
李世民聞言,靜默地端坐於禦座之上,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
一旁的太子李承乾,同樣被李夜的話語觸動,麵露讚同之色。
片刻之後,李世民打破了沉默,徑直向李承乾問道:“承乾,對此你有何見解?”
李承乾聞言,微微蹙眉,沉思片刻後方緩緩開口:“父皇,兒臣心中實有困惑。
現今諸位師長的教導,多是往昔已學之舊知,反複講授,無甚新意,兒臣對此已漸感厭倦。
而他們總言,此乃為兒臣好,那般亦是為兒臣好,兒臣心中委實難以全然認同。”
李世民仍沉浸於深思之中,眉頭緊鎖,那份帝王獨有的猜忌之心,如同暗夜中的幽影,悄然蔓延。
李夜一望即知,這位君主的心思已飄向了何方。
畢竟,皇位之路,從來不乏權謀與鮮血,李世民本人亦是從激烈的皇位爭奪中脫穎而出,對於這些,自是敏感至極。
見狀,李夜心中暗自盤算,決定再添一把猛火,以探其底線。
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直接:“陛下,若臣記憶無誤,現任太子太傅乃是李綱大人吧?
昔日,您慧眼識珠,委以重任,不正是因為他曾悉心教導過多位儲君,經驗豐富嗎?
然而,陛下,請您勿怪臣迷信天數,隻是細細想來,那些曾受教於李綱大人的太子們,
他們的命運軌跡,似乎都……不甚順暢。
或許一兩例可歸於偶然,但屢屢如此,又怎能不讓人心生疑慮呢?”
此言一出,空氣仿佛凝固,李夜的每一個字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箭矢,直指李世民心間。
他趁熱打鐵,繼續緩緩言道:“陛下聖明,心係蒼生,事事以國事為重,大唐的繁榮昌盛皆因陛下英明決斷。
然而,國之未來,亦在於子孫。太子及諸位皇子,乃是大唐明日之棟梁,對他們的培養,亦不可輕視啊!”
李世民聞言,嘴角勾起一抹不以為然的笑意,直言反駁道:“朕豈有不重視之理?
瞧瞧朕為太子所選的師者,無一不是學富五車的大儒,滿腹經綸之士,此等栽培,
豈不正是對下一代寄予厚望之體現?”言罷,目光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
李夜直言不諱地道:“陛下,這便是症結所在。您所賜予的,皆是您認為至善之選,
可您是否深思過,這真正契合太子的心意嗎?
太子業已成年,胸中自有丘壑,
然其周遭一切,從行事到決斷,無不籠罩在您的意誌與其師長的期望之下,
乃至太子府中的侍臣,亦欲以其念強加於太子。
如此,他還是那個本應翱翔九天的太子嗎?陛下,您可曾悟透,我為何提及扶蘇公子?
陛下,您心中對太子殿下的那份殷殷期盼,臣自是明了。
正如昔日秦始皇對扶蘇公子所抱的厚望一般,他精心挑選大儒以授業解惑,望其能成為國之棟梁。
然而,世事弄人,那扶蘇公子竟被儒術之繭緊緊束縛,成了一介腐儒,
更可悲的是,他竟成了儒士手中那把無鋒卻鋒利的劍,
最終,輕易地便將自己年輕的生命,交付給了那虛無的忠義之名。
陛下,此情此景,您定不願看到太子殿下也步入那後塵吧?
李世民聞此,麵色瞬間凝重如鐵,一旁的李承乾更是聽得臉頰緋紅,羞愧難當。
李世民沉吟片刻,語氣中帶著一絲不確定地問道:“事情,真的會發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嗎?”
李夜目光直視著李世民,見他似乎仍未全然察覺事態的緊迫,不禁直言不諱地問道:
“陛下,您可曾留意過,太子殿下近日看什麽書?
那些授業的師長,又在向太子傳授何種知識?
還有,太子平日的起居行止,您可都了如指掌?”
這一連串的追問,如同一陣急風驟雨,讓李世民一時之間竟有些怔忡。
他沉吟片刻,卻未能即刻給出答複。
見狀,李夜語氣未減,繼續說道:“陛下,您無疑是位仁德兼備的好皇帝,心係蒼生,鞠躬盡瘁。
然而,在為人父的角色上,您卻有所欠缺。
您將滿腔熱忱傾注於天下百姓,卻不經意間忽略了近在咫尺的骨肉至親。
這,難道不是一種遺憾嗎?”言罷,空氣中似乎彌漫起一絲不易察覺的沉重,
李夜的每一字一句,都如同鋒利的刻刀,精準而深刻地勾勒出眼前的現實。
“然而,這些還遠非關鍵所在。最為棘手的是,你尚未領悟到一個核心差異:
太子與皇子,其間橫亙著天壤之別。
太子,乃是大唐未來的君主,肩負著統領這片廣袤帝國的重任。
那些飽學之士,固然堪稱良師,為太子啟蒙綽綽有餘,傳授為人處世的智慧亦非難事。
但治理國家、成為一代明君的奧秘,豈是這些儒者所能全然教授的?
他們隻會熱衷於向太子灌輸那些對儒門更為有利的治國理念,
滿心盤算著如何利用太子之尊來提升自身的地位與聲望。
如此這般,太子豈不成了他們手中操控的傀儡,一步步落入他們精心布置的棋局?
這不就是活生生的另一個扶蘇嗎?你費心尋來的這些師長,
雖意在教導太子治理國事,但他們可曾有過君臨天下的經曆?
他們又怎能真正懂得,站在九五之尊的立場上去權衡利弊、決策萬機?
這等高深的智慧與能力,他們恐怕是望塵莫及的。
更不必說,這些飽讀詩書的儒生,大多沉浸於經史子集,
對於實際的政務運作,又能有多少切身體驗呢?
若你真心期盼太子能夠出類拔萃,成為一代明君,
那麽最佳的導師無疑便是陛下您自己。
無需您日日親自授課,隻需在批閱奏章、處理國事之時,讓太子伴於左右,
耳濡目染之下,他所學的遠比在那些老夫子課堂中所得更為寶貴和實用。
這樣的曆練,遠比那些紙上談兵的理論教導,
更能讓他迅速成長,茁壯為能夠獨當一麵的國之棟梁。
況且,陛下麾下的杜如晦與房玄齡,皆是治國理政的行家裏手,
他們二人親自教導太子處理國事,無疑是更為貼切的選擇。
至於其他皇子,精通文學、嫻熟禮儀便已足夠。
但太子所需學習的,遠不止於此,他的學識與曆練需與常人迥異。
更有魏征魏大人,作為太子的德行導師,時刻提醒太子規範言行,領悟為人處世的智慧。
此番安排,方為真正惠及太子,亦是對大唐未來儲君的深切期望與責任擔當。”
李世民聞言,靜默地端坐於禦座之上,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
一旁的太子李承乾,同樣被李夜的話語觸動,麵露讚同之色。
片刻之後,李世民打破了沉默,徑直向李承乾問道:“承乾,對此你有何見解?”
李承乾聞言,微微蹙眉,沉思片刻後方緩緩開口:“父皇,兒臣心中實有困惑。
現今諸位師長的教導,多是往昔已學之舊知,反複講授,無甚新意,兒臣對此已漸感厭倦。
而他們總言,此乃為兒臣好,那般亦是為兒臣好,兒臣心中委實難以全然認同。”
李世民仍沉浸於深思之中,眉頭緊鎖,那份帝王獨有的猜忌之心,如同暗夜中的幽影,悄然蔓延。
李夜一望即知,這位君主的心思已飄向了何方。
畢竟,皇位之路,從來不乏權謀與鮮血,李世民本人亦是從激烈的皇位爭奪中脫穎而出,對於這些,自是敏感至極。
見狀,李夜心中暗自盤算,決定再添一把猛火,以探其底線。
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直接:“陛下,若臣記憶無誤,現任太子太傅乃是李綱大人吧?
昔日,您慧眼識珠,委以重任,不正是因為他曾悉心教導過多位儲君,經驗豐富嗎?
然而,陛下,請您勿怪臣迷信天數,隻是細細想來,那些曾受教於李綱大人的太子們,
他們的命運軌跡,似乎都……不甚順暢。
或許一兩例可歸於偶然,但屢屢如此,又怎能不讓人心生疑慮呢?”
此言一出,空氣仿佛凝固,李夜的每一個字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箭矢,直指李世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