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麵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麵,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麵,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當代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麵,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隻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越南,日本,泰國,緬甸等。


    音樂舞蹈: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首都新德裏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向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裏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即使到了當代,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淨,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樸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裏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範,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複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一般是獨舞,而群舞更為流行。到了當代,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係。


    古國美食: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但實際上,在印度隻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


    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c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奶酪。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嚐,狼吞虎咽會讓當地人笑話。


    青銅雕像: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數學成就:自哈拉巴文化時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進位製,但是早期還沒有位值法。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以後,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記數,不過開始時還沒有“0”的符號,隻用空一格來表示。公元9世紀後半葉有了零的符號,寫作“.”。


    十進製位值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采用,又經過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記數法”。所以說,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他們隻是起了傳播作用。而真正對阿拉伯數字有貢獻的,正是古印度人。


    《準繩經》是現存古印度最早的數學著作,這是一部講述祭壇修築的書,大約成於公元前5至前4世紀,其中包含有一些幾何學方麵的知識。這部書表明,他們那時已經知道了勾股定理,並使用圓周率π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計算的時候已經運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書的《聖使集》中有關數學的內容共有66條,包括了算術運算、乘方、開方以及一些代數學、幾何學和三角學的規則。


    聖使還研究了兩個無理數相加的問題,得到正確的公式,在三角學方麵他又引進了正矢函數,他算出的π為3.1416。


    公元7--13世紀是古印度數學成就最輝煌的時期,其間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約於628年寫成了《梵明滿悉檀多》,對許多數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進負數概念的人,他還提出負數的運算方法。


    梵藏對零作為一個數已有所認識,但他卻錯誤地認為零除零還是等於零的結論。他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規則,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為梵藏還給出了ax+by=0的整數解和處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數列末項以及數列之和的正確公式。


    而大雄繼續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計算精華》。他認識到零乘以任何一個數都等於零,不過他又錯誤地認為以零除一個數仍然等於這個數。


    大雄對分數的研究也很有意義,他認識到以一個分數除另外一個分數,等於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顛倒相乘。


    現存的室利馱羅的數學著作有《算法概要》一書,據說他還有一部專論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這一時期,數學上成就最大的要數作明。他的《曆數全書頭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數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數學的最高成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


    作明對零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正確地指出以零除一個數為無限大。他繼續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問題,知道一個數的平方根有兩個數,一正一負。


    他還明確地指出負數的平方根是沒有意義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他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許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數解的問題。


    他還給出圓周率的兩個數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並且指出前一數值較為準確,自作明之後,古印度數學科學的發展便趨緩慢,沒有更多引人注目的東西了。


    地理學:有關印度古代地理學的記述始見於吠陀文獻。深受宗教影響是印度古代科學的共同特征,這一點在地理學上比其他文明古國尤為顯著。


    地理學在印度可能起源較早,研究範圍也較廣泛,但一直未出現專門的著述,所有與地理學有關的知識皆散見於宗教性的文學典籍之中。


    文字: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隻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下來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米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佉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佉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米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係,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文學:古印度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鬥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鬥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卷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裏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麵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醜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裏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印度上古代典籍全無年代記載。按有關古代典籍的產生時間,印度古代地理學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吠陀和後吠陀時期;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


    吠陀是印度上古時期一些文獻的總稱,有古代印度人活動範圍的陸地、海洋、大氣等自然地理方麵的知識和人文地理現象的記述。例如《梨俱吠陀》提到某些部族、國家及河流的名稱。屬於後吠陀時期的《百道梵書》《愛達羅氏森林書》《阿達婆吠陀》《法經》和《法論》等描述了雅利安人擴張時連續占領的地區。《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都有天和地為兩個相對的半球的說法。《梨俱吠陀》另一處說地自由懸於空中。


    吠陀中還有風的詳細記述,並依據風的強弱和性質把風分為和風或微風、帶雨的風和暴風三類。帶雨的風按方向又分為帶雨東風和帶雨西風相當於印度北部的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


    在以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命名的史詩時期,隨著征戰、貿易、傳教、外交等活動日益頻繁,使古代印度人的地理視野不斷擴展。


    《摩訶婆羅多》的不同篇章中提到許多國家、山脈、河川,有關於各個地方自然資源和文化的描述,並有地球由七大洲和七大洋組成的說法。史詩時期以後的典籍,特別是往世書,大量引用了史詩中的地理資料。


    往世書時期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對資料進行了係統的整理和研究,突出的特點是對印度及其周圍國家和地區作了詳細描述。在已知的18種往世書中,以《魚往世書》《風神往世書》和《薄伽梵往世書》包含較多的地理學內容。


    所有往世書的頭兩篇都是講述宇宙的起源(原初創生)和再生(二次創生),然後才是對地球表麵可居住地區的描寫,以及關於日月運行、時間計算等天文概念的論述。


    往世書的另一分支即所謂《大讚》專門討論朝聖地的起源和方位,為研究印度城市和道路的發展提供了線索。往世書中還有關於雲的分類和雨的形成的論述;《毗濕奴往世書》指出潮汐與月亮盈虧有關;《魚往世書》記述了潮差的測量等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滴水的遇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79AgKu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79AgKu並收藏一滴水的遇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