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的稱謂。
古希臘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的群島和島嶼、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東部和西西裏島東部沿岸地區,是古代巴爾幹半島南部、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的總稱。
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古希臘地區的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科技高度發達,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築、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麵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古希臘緊鄰地中海和愛琴海,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是西方海洋文明的源頭,所以古希臘文明又稱海洋文明。古希臘文化構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部分,古典時代尤其是雅典的文學、藝術、曆史學、哲學和科學均有百世留芳之作,對羅馬、後世歐洲及世界文化有極大影響。
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代的愛琴文化是其曆史的先導。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紀為荷馬時代。公元前8--前4世紀為古典時代。公元前338年後,淪於馬其頓統治之下。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亞曆山大東征後為希臘化時代。公元前146年並入羅馬版圖。
希臘愛琴海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於尼安德特人。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的克諾索斯。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大麥、小麥和豆類等作物,馴養綿羊、山羊等家畜,崇拜象征豐產的泥塑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麵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曜石製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隻產於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溝。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6000--7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貿易往來。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裏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在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曆史進入“黑暗時代”。
對邁錫尼時期的了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
青銅器、海上貿易再次興盛,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前776年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標誌著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成長,雅典的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希波戰爭:在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展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上的艾奧尼亞希臘諸邦。
公元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動起義,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壓起義後,就準備進攻雅典。公元前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但在馬拉鬆戰役中被人數居於劣勢的雅典重裝步兵擊敗。希臘人贏得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勝利。
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50萬大軍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禦強敵。希臘聯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希臘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毀,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麵臨補給被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
希波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雅典海軍是希臘各城邦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雅典民主製也在伯利克裏執政時期達到黃金時代。希波戰爭中,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其霸權的工具。
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的霸權,雙方爆發多次摩擦。公元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底比斯進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依靠強大的海軍進行封鎖,斯巴達則攻入雅典,試圖迫其決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遂於公元前421年締結和約。和平未能維持很久,公元前415年,雅典對西西裏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發動大規模遠征,結果以慘敗告終。西西裏遠征使雅典元氣大傷,無力抵禦斯巴達的攻勢。公元前405年,雅典海軍被全殲。次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了希臘的新霸主。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城邦陷入混戰之中。希臘衰亡不可避免,政權的腐朽和人們思想的墮落是其滅亡之根本原因。
古代馬其頓位於希臘的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公元前359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麵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製權。公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曆山大即位。亞曆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前334年,亞曆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曆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曆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曆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曆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曆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曆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
愛琴文明是指分布於愛琴諸島及其周圍地區的文明,包括克裏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約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間,希臘的克裏特島產生了君主製國家,王宮的建築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現是其標誌。
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裏特文明進入繁榮期,這時出現文字、青銅器、陶器、金銀製作技術有明顯進步,國王的宮殿規模宏大。
約公元前1400年,克裏特文明銷聲匿跡。
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了整個希臘,並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將希臘文明傳播至東方,史稱希臘化時代。
古希臘是一個城邦林立的地區,因此許多不同的政治製度都有在此地區獲得實踐和發展,有些古希臘城邦如斯巴達一樣奉行寡頭製,將統治權集中在國王手中;有些城邦則如雅典一樣實行民主政治;還有一些城邦則是由貴族統治或由少數人控製的議會進行統治。雖然古希臘所處地域狹小,但其政治製度在廣泛的時間上獲得了豐富多彩的發展。僅就政體來分古希臘就經曆了貴族製、民主製、寡頭製和僭主製的演變。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製度是古代人類對直接民主製度最早的嚐試之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希臘化時代政治思想被專製政體所取代,君主通常以神權或半神權作為號召。亞曆山大大帝在埃及以上帝之子的身份統治,在希臘被美化為神來崇拜。塞流卡斯王朝君主安條克四世統治敘利亞用“上帝顯現”的銜號;托勒密王朝君主在簽署詔命時用“上帝”的名義。
古希臘軍事,傳統上包括了大量使用步兵作戰。希臘最典型的步兵為希臘重裝步兵組成的民兵,以輕盾兵、弓箭手和騎兵為輔助。方陣步兵通常會以錐形或長方形的方陣前進,而拋矛兵會在兩側騷擾敵人。一般的方陣是由方陣步兵緊靠著,盾牌放在前方而組成的人牆,在於防衛可以擁有很大的優勢,不過缺乏機動性。希臘重裝步兵的名字來自於他們使用的圓盾。由於所有士兵的裝備全部都由自己購買,所以士兵缺乏製服,戰場誤傷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在古希臘雅典城西南隅三百餘公裏處,有一塊依山傍水、綠蔭如蓋、風光旖旎的丘陵,叫奧林匹亞村。它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地。
奧運會的起源與古希臘共和國的社會情況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前9--8世紀,希臘共和國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城邦製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建立了200多個城邦。城邦各自為政,無統一君主,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應付戰爭,各城邦都積極訓練士兵。斯巴達城邦兒童從7歲起就由國家撫養,並從事體育、軍事訓練,過著軍事生活。戰爭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強壯身體,而體育是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戰爭促進了希臘共和國體育運動的開展,古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也帶有明顯的軍事烙印。連續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普遍渴望能有一個賴以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後來斯巴達王和伊利斯王簽訂了“神聖休戰月”條約。於是,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
在古希臘,有四大祭禮競技賽會,其中以祭祀萬神之王宙斯神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名聲最高。在古希臘所有的運動會中,沒有一個比奧運會更受到希臘人的重視,也沒有一個運動會的參加者比奧運會更廣泛,奧運會在古希臘人心目中是整個希臘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延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在人類曆史上是罕見的。
古希臘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的群島和島嶼、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東部和西西裏島東部沿岸地區,是古代巴爾幹半島南部、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的總稱。
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古希臘地區的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科技高度發達,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築、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麵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古希臘緊鄰地中海和愛琴海,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是西方海洋文明的源頭,所以古希臘文明又稱海洋文明。古希臘文化構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部分,古典時代尤其是雅典的文學、藝術、曆史學、哲學和科學均有百世留芳之作,對羅馬、後世歐洲及世界文化有極大影響。
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代的愛琴文化是其曆史的先導。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紀為荷馬時代。公元前8--前4世紀為古典時代。公元前338年後,淪於馬其頓統治之下。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亞曆山大東征後為希臘化時代。公元前146年並入羅馬版圖。
希臘愛琴海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於尼安德特人。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的克諾索斯。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大麥、小麥和豆類等作物,馴養綿羊、山羊等家畜,崇拜象征豐產的泥塑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麵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曜石製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隻產於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溝。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6000--7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貿易往來。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裏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在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曆史進入“黑暗時代”。
對邁錫尼時期的了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
青銅器、海上貿易再次興盛,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前776年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標誌著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成長,雅典的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希波戰爭:在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展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上的艾奧尼亞希臘諸邦。
公元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動起義,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壓起義後,就準備進攻雅典。公元前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但在馬拉鬆戰役中被人數居於劣勢的雅典重裝步兵擊敗。希臘人贏得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勝利。
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50萬大軍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禦強敵。希臘聯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希臘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毀,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麵臨補給被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
希波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雅典海軍是希臘各城邦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雅典民主製也在伯利克裏執政時期達到黃金時代。希波戰爭中,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其霸權的工具。
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的霸權,雙方爆發多次摩擦。公元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底比斯進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依靠強大的海軍進行封鎖,斯巴達則攻入雅典,試圖迫其決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遂於公元前421年締結和約。和平未能維持很久,公元前415年,雅典對西西裏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發動大規模遠征,結果以慘敗告終。西西裏遠征使雅典元氣大傷,無力抵禦斯巴達的攻勢。公元前405年,雅典海軍被全殲。次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了希臘的新霸主。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城邦陷入混戰之中。希臘衰亡不可避免,政權的腐朽和人們思想的墮落是其滅亡之根本原因。
古代馬其頓位於希臘的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公元前359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麵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製權。公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曆山大即位。亞曆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前334年,亞曆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曆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曆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曆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曆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曆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曆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
愛琴文明是指分布於愛琴諸島及其周圍地區的文明,包括克裏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約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間,希臘的克裏特島產生了君主製國家,王宮的建築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現是其標誌。
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裏特文明進入繁榮期,這時出現文字、青銅器、陶器、金銀製作技術有明顯進步,國王的宮殿規模宏大。
約公元前1400年,克裏特文明銷聲匿跡。
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了整個希臘,並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將希臘文明傳播至東方,史稱希臘化時代。
古希臘是一個城邦林立的地區,因此許多不同的政治製度都有在此地區獲得實踐和發展,有些古希臘城邦如斯巴達一樣奉行寡頭製,將統治權集中在國王手中;有些城邦則如雅典一樣實行民主政治;還有一些城邦則是由貴族統治或由少數人控製的議會進行統治。雖然古希臘所處地域狹小,但其政治製度在廣泛的時間上獲得了豐富多彩的發展。僅就政體來分古希臘就經曆了貴族製、民主製、寡頭製和僭主製的演變。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製度是古代人類對直接民主製度最早的嚐試之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希臘化時代政治思想被專製政體所取代,君主通常以神權或半神權作為號召。亞曆山大大帝在埃及以上帝之子的身份統治,在希臘被美化為神來崇拜。塞流卡斯王朝君主安條克四世統治敘利亞用“上帝顯現”的銜號;托勒密王朝君主在簽署詔命時用“上帝”的名義。
古希臘軍事,傳統上包括了大量使用步兵作戰。希臘最典型的步兵為希臘重裝步兵組成的民兵,以輕盾兵、弓箭手和騎兵為輔助。方陣步兵通常會以錐形或長方形的方陣前進,而拋矛兵會在兩側騷擾敵人。一般的方陣是由方陣步兵緊靠著,盾牌放在前方而組成的人牆,在於防衛可以擁有很大的優勢,不過缺乏機動性。希臘重裝步兵的名字來自於他們使用的圓盾。由於所有士兵的裝備全部都由自己購買,所以士兵缺乏製服,戰場誤傷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在古希臘雅典城西南隅三百餘公裏處,有一塊依山傍水、綠蔭如蓋、風光旖旎的丘陵,叫奧林匹亞村。它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地。
奧運會的起源與古希臘共和國的社會情況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前9--8世紀,希臘共和國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城邦製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建立了200多個城邦。城邦各自為政,無統一君主,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應付戰爭,各城邦都積極訓練士兵。斯巴達城邦兒童從7歲起就由國家撫養,並從事體育、軍事訓練,過著軍事生活。戰爭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強壯身體,而體育是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戰爭促進了希臘共和國體育運動的開展,古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也帶有明顯的軍事烙印。連續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普遍渴望能有一個賴以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後來斯巴達王和伊利斯王簽訂了“神聖休戰月”條約。於是,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
在古希臘,有四大祭禮競技賽會,其中以祭祀萬神之王宙斯神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名聲最高。在古希臘所有的運動會中,沒有一個比奧運會更受到希臘人的重視,也沒有一個運動會的參加者比奧運會更廣泛,奧運會在古希臘人心目中是整個希臘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延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在人類曆史上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