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作為人工水在土壤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被使用。在農作物生產中,它主要用於取代幹旱時期缺少的降雨,而不是依賴直接降雨。
有證據表明,在第十二王朝法老就下令使用建造法尤姆湖作為水庫,以儲存多餘的水,在旱季使用,因為湖每年擴大,因為每年由尼羅河的洪水造成的,帝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有了顯著進步:梯形把手的犁。
新的灌溉設備--沙杜夫的出現,實現了作物的一年兩熟,為了把水從運河上抬出,他們用了一條沙杜夫。沙杜夫是橫梁上平衡的大杆,一端是繩子和水桶,另一端是重的計數器重量。通過拉繩,它把水桶降低到運河裏。然後,農夫把水桶拉下,把水拉大了。再揮動杆子,把水桶倒到球場上。動物對埃及農民非常重要。動物幫助他們做工作,比如踐踏種子,拉犁,吃不需要的穀物或小麥,為埃及人提供食物和飲料。他們飼養牛、山羊、豬、鴨、牛和鵝等動物。
水利工程:
運河:古王國中後期為了擴大貿易範圍,埃及人已能造出巨大的運輸船,不僅用於軍事,也用於軍事遠征和貿易交往。埃及人在紅海和尼羅河之間的圖密拉特幹河開鑿了運河,這一條運河在當時或許僅僅能在洪水期間使用,但對於埃及人所需要的蓬特香料貿易來說,這條運河應當是足夠使用了的,在後來的法老尼科二世時代,這條運河已經十分完善,擔負著與紅海沿岸貿易以及溝通紅海與地中海之間貿易的重任,也正是這條運河的存在,使亞曆山大城成為當時的印度與西方的十字路口而蓬勃發展起來,今天這條運河由於紅海向南萎縮了一定距離而使運河失去了存在價值而消失。
直到18世紀末,入侵埃及的法國人在提出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之前的運河時,第一個方案就是重新疏導該運河,而非開鑿蘇伊士運河。
它通過現在的圖密拉特幹河、提姆薩赫湖以及大苦湖等低窪地帶流入紅海,這條河流當時能夠開通得益於當時的氣候適宜,而在往後的時代,該河流隻能在泛濫期使用了。而該河流第一次荒廢,不晚於佩皮二世時代,當時的那赫特銘文就記載埃及人在紅海北端設立造船廠營建商船,這就暗示了該河的荒廢。
而十二王朝得益於尼羅河重新泛濫,大肆興建水利工程,重新疏通了這條運河,除了希羅多德,古典時代五位記載該運河的作家中有四位都是將賽索斯特裏斯作為第一個開掘的人
水壩:科希斯壩,位於埃及第一王朝的首都孟菲斯上遊約20km,建於公元前3000--2900年左右,至今還殘存著一段壩體遺址。在埃及早王朝時期埃及人就在開羅以南20km處的科希斯修建了保護孟菲斯衛城免受洪水襲擊的巨型導水壩,壩高15米,壩長450米的砌石重力壩。
卡法拉壩:公元前2950--2750年,埃及人在傑賴維幹河上建設了卡法拉大壩。該壩高14m,壩頂長3113m,它所形成的水庫庫容為50萬m,壩頂高出河床37英尺。該壩由沿河分開修建的兩座大壩組成,每座壩底部厚78英尺,用石塊砌築,兩壩河床的間隔為120英尺,兩壩之間用60 000噸取自河床附近山丘的礫石填塞。上下兩壩約使用了30 000立方英尺的石塊。上壩麵由每塊大小重約50磅石塊修築,壩體填築方量高達8.7萬m,建設工期長達8年,10年。
美利斯壩:公元前2300年埃及人在孟斐斯以南90km的法尤姆盆地建造了一座壩長超過8000m、壩高7m的美利斯壩,它的結構和後來羅馬工程師們經常采用的結構一樣,垂直圬工擋水牆由下遊側的支墩和填築體支撐。該壩形成的美利斯水庫是一灌溉係統的組成部分,該係統通過優素福引水渠引尼羅河水進行灌溉。
公元前1842年,前1798年在開羅以南950km的塞姆納附近的尼羅河上築壩建堤,以解決途經尼羅河上第二大急流時的航運問題。
馬拉水庫:公元前3世紀建設的馬拉水庫具有約2.75億m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庫容。如果尼羅河汛期有超量的水流入水庫,則水還可以被排至西部的加拉克盆地。庫內所蓄存水在來年之初則可通過2個出水口放出,用於二茬作物灌溉,而且泄水後的庫區仍可耕種農作物。盡管這座壩的最高部位存在幾處裂口,但馬拉水庫一直運行到18世紀末,即運行了2000多年。為了控製流人法尤姆盆地的總水量,公元前1世紀在拉胡思以東約1lkm處設置了1座調節建築物。
古埃及巨石建築的特點是集雄偉渾厚、氣勢宏大、壯美威儀,堅固於一身。築材料全部是重達數噸、甚至十幾噸的石料(最重的一塊單體方尖碑可達1200噸)曆經數千年後不變形、不倒塌,依然矗立在尼羅河西岸。埃及建築為世界建築史中其一大分類,依地區來區分大致包含埃及、希臘、羅馬、與歐洲地區被稱為西方建築係統。
創立時期:第2王朝至第3王朝;成熟時期:第3王朝至第6王朝;全盛時期:第12王朝至18王朝;延續時期:第18王朝至26王朝;溶匯時期:第26朝至第32王朝;停滯時期:後埃及時期。
建築特點:列柱縱梁;單體造型;均衡嚴整;庭院園景;建築結構;列柱廊。
古埃及建築在藝術象征、空間設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麵,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跡和濃厚的宗教意涵,反映了古埃及獨特的人文傳統和奇異的精神理念。其穩定的自然和社會秩序似乎達到永恒和靜態。
塔門:在建築藝術中,其空間也同樣體現了永恒和靜態。如正方形,三角形一些穩固的幾何形體經常被用在建築設計中,象征永恒的主題,許多神廟的幽暗,神秘的空間石柱如林,排列密集,光線透過高窗落在巨大的柱子上,光影斑駁,給人壓抑感,技術上的限製使神廟內部空間非常狹小和壓抑,形成一種均衡感的壯美宗教空間。
拱頂:古埃及建築設計和外形有自己的格式和章法幾乎一脈相承固定不變的。神廟總體呈長方形,一般為南北走向,四周以圍牆環繞;所有的建築物都座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在此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神廟的四大組成部分:塔門、露天庭院、列柱大廳和主殿。
宮殿、神殿建築群:卡納克神廟始建於3900多年前,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神廟內有大小20餘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獅身公羊石像等古跡,氣勢宏偉。卡納克神廟是埃及中王國時期及新王國時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陽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埃及最大的神廟所在地。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這些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這也就是卡納克阿蒙神廟藝術構思的基點。
王宮:帝都孟斐斯白牆王城是埃及曆朝曆代的皇家宮殿建築群,舊稱白城,位於孟斐斯地區中軸線的中心距今已有4700餘年的曆史。王城以三大主殿為中心,有大小宮殿40多座,房屋千餘間。
孟斐斯的普塔祭祀中心(也就是他的神廟)就位於王城內,名叫“胡-卡-普塔”,意思是“普塔的卡(約等於靈魂、魂魄的意思)之屋宇”。
方尖碑: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建築傑作,也是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
方尖碑一般以整塊的花崗岩雕成重達幾百噸有的甚至可達千噸,它的四麵均刻有銘文,說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登基或在位若幹年紀念典禮碑文內容通常有歌功頌德法老的政績)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力的強有力的象征。
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已聞名歐洲,它們那高大的身驅,早就引起了帝王們的好奇和貪欲。羅馬帝國的皇帝們曾經從埃及掠走多座方尖碑把它們安放在廣場,點綴都城。僅羅馬城即有12座以上,其中就有圖特摩斯三世所建的方尖碑,碑高32米,重約230噸,由君士坦丁大帝運入羅馬,現豎立在拉特蘭的聖·佐凡尼廣場。
立於盧克索神廟塔門前的一對方尖碑,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其中的一座現仍立於原處,碑高25米;另一座已被法國人劫走,現豎直在巴黎協和廣場。19世紀晚期,埃及的統治者阿裏將一對高21米,重約186 噸的方尖碑分別贈給美國(現立於紐約中央公園)和英國(現立於倫敦的泰晤士河畔)。
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如伽南人、腓尼基人,也都仿效埃及人製作過方尖碑,但通常不是用整塊石料鑿成,其製作水平也遠遠趕不上埃及人。今天,埃及方尖碑的足跡已遍及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人們都可有機會瞻仰到埃及方尖碑的豐采。
古代埃及特有的列柱建築藝術風格,影響了後來的古希臘建築。早在公元前2700年,埃及就出現了和雅典帕特嫩神廟極為相似的柱廊形式。
薩卡拉左賽爾金字塔的附屬建築中的仿紙草石柱,與純粹的希臘多利安式柱幾乎沒有區別,埃及的這種石柱式樣式是希臘多利安式柱的先驅,後故命名為先多利安式。
公元前4世紀初,希臘又出現了以精美裝飾見長的科林斯式風格,柱頭形狀如初放的花朵,柱身更為細長。
科林斯式柱頭同樣可從埃及的盛開蓮花式柱頭追尋其蹤跡,古代埃及建築中的一些其他特色也對後世西方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抬高神廟屋頂中央天花板由兩側透光的方式為羅馬人所承襲。
羅馬建築在屋頂部分開假窗從高處取光的方法又傳給西歐,為中古時期各國教堂所沿用。
埃及的建築風格也傳入了古代的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在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就是仿照卡爾納克神廟建造的。王宮中著名的“百柱大廳”,采用了埃及圓柱和柱廊式樣,其他如內部布局以及用棕櫚紋、蓮花紋裝飾柱基的手法,同樣具有明顯的埃及建築特色。
皇家室墓葬--金字塔王陵綜合體:
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蘇丹和埃及境內。現在的尼羅河下遊,散布著約80座金字塔遺跡。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塊砌成,占地平方公尺。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著物,靠石塊的相互疊壓和咬合壘成。
國王哈夫拉的金字塔前,還矗立著一座象征國王權力與尊嚴的獅身人麵像。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的金字塔是占有集中的一部分。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胡夫的三座金字塔。
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幾十個小國。約公元前3100年,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埃及國王是埃及的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5150年前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並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其朝代延續並更迭長達三千年,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他們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們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權力的象征。因為這些巨大的陵墓外形形似漢字的“金”字,因此將其稱之為“金字塔”。在哈夫拉金字塔前,還有一尊獅身人麵像守衛著國王們的陵墓。現在的尼羅河下遊,散布著約80座金字塔遺跡。
金字塔是國王的陵寢,古代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甚至認為“人生隻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塵世生活的延續。受這種“來世觀念”的影響,古埃及人活著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充滿信心地為死後做準備。
每一個有錢的埃及人都要忙著為自己準備墳墓,並用各種物品去裝飾墳墓,以求死後獲得永生。以法老或貴族而論,他會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建造墳墓,還命令匠人以墳墓壁畫和木製模型繼續從事的駕船、狩獵、歡宴活動,以及仆人們應做的活計,等等,使他能在死後同生前一樣生活得舒適如意。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在古埃及叫庇裏穆斯,有高的含意。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金字塔的雛形。
左塞王之後的埃及法老紛紛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為自己修建墳墓,從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營造金字塔之風。由於金字塔起源於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時期內,因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代。
第四王朝以後,其他法老雖然建造了許多金字塔,但規模和質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後,隨著古王國的分裂和法老權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盜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從金字塔裏拖出來,所以埃及的法老們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裏開鑿秘密陵墓了。
帝王穀皇家陵墓群:帝王穀,新王朝時期18到20王朝時期的皇家和貴族主要陵墓區。現已經挖掘了62個王陵墓區。位於尼羅河西岸,距岸邊7公裏,底比斯衛城北端陡峭山崖裏
帝王穀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埋葬著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間的64位法老,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沙提一世之墓,從入口到最後的墓室,水平距離210米,垂直下降的距離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牆壁和天花板布滿壁畫,裝飾華麗,令人難以想象。墓穴入口往往開在半山腰,有細小通道通向墓穴深處,通道兩壁的圖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代埃及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西亞北非地中海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之一,在世界文化體係內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文學,醫學,科學等方方麵麵都對後世影響深遠,正應了那句老話,埃及並不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度,而是先有了埃及,然後才有了曆史。
有證據表明,在第十二王朝法老就下令使用建造法尤姆湖作為水庫,以儲存多餘的水,在旱季使用,因為湖每年擴大,因為每年由尼羅河的洪水造成的,帝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有了顯著進步:梯形把手的犁。
新的灌溉設備--沙杜夫的出現,實現了作物的一年兩熟,為了把水從運河上抬出,他們用了一條沙杜夫。沙杜夫是橫梁上平衡的大杆,一端是繩子和水桶,另一端是重的計數器重量。通過拉繩,它把水桶降低到運河裏。然後,農夫把水桶拉下,把水拉大了。再揮動杆子,把水桶倒到球場上。動物對埃及農民非常重要。動物幫助他們做工作,比如踐踏種子,拉犁,吃不需要的穀物或小麥,為埃及人提供食物和飲料。他們飼養牛、山羊、豬、鴨、牛和鵝等動物。
水利工程:
運河:古王國中後期為了擴大貿易範圍,埃及人已能造出巨大的運輸船,不僅用於軍事,也用於軍事遠征和貿易交往。埃及人在紅海和尼羅河之間的圖密拉特幹河開鑿了運河,這一條運河在當時或許僅僅能在洪水期間使用,但對於埃及人所需要的蓬特香料貿易來說,這條運河應當是足夠使用了的,在後來的法老尼科二世時代,這條運河已經十分完善,擔負著與紅海沿岸貿易以及溝通紅海與地中海之間貿易的重任,也正是這條運河的存在,使亞曆山大城成為當時的印度與西方的十字路口而蓬勃發展起來,今天這條運河由於紅海向南萎縮了一定距離而使運河失去了存在價值而消失。
直到18世紀末,入侵埃及的法國人在提出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之前的運河時,第一個方案就是重新疏導該運河,而非開鑿蘇伊士運河。
它通過現在的圖密拉特幹河、提姆薩赫湖以及大苦湖等低窪地帶流入紅海,這條河流當時能夠開通得益於當時的氣候適宜,而在往後的時代,該河流隻能在泛濫期使用了。而該河流第一次荒廢,不晚於佩皮二世時代,當時的那赫特銘文就記載埃及人在紅海北端設立造船廠營建商船,這就暗示了該河的荒廢。
而十二王朝得益於尼羅河重新泛濫,大肆興建水利工程,重新疏通了這條運河,除了希羅多德,古典時代五位記載該運河的作家中有四位都是將賽索斯特裏斯作為第一個開掘的人
水壩:科希斯壩,位於埃及第一王朝的首都孟菲斯上遊約20km,建於公元前3000--2900年左右,至今還殘存著一段壩體遺址。在埃及早王朝時期埃及人就在開羅以南20km處的科希斯修建了保護孟菲斯衛城免受洪水襲擊的巨型導水壩,壩高15米,壩長450米的砌石重力壩。
卡法拉壩:公元前2950--2750年,埃及人在傑賴維幹河上建設了卡法拉大壩。該壩高14m,壩頂長3113m,它所形成的水庫庫容為50萬m,壩頂高出河床37英尺。該壩由沿河分開修建的兩座大壩組成,每座壩底部厚78英尺,用石塊砌築,兩壩河床的間隔為120英尺,兩壩之間用60 000噸取自河床附近山丘的礫石填塞。上下兩壩約使用了30 000立方英尺的石塊。上壩麵由每塊大小重約50磅石塊修築,壩體填築方量高達8.7萬m,建設工期長達8年,10年。
美利斯壩:公元前2300年埃及人在孟斐斯以南90km的法尤姆盆地建造了一座壩長超過8000m、壩高7m的美利斯壩,它的結構和後來羅馬工程師們經常采用的結構一樣,垂直圬工擋水牆由下遊側的支墩和填築體支撐。該壩形成的美利斯水庫是一灌溉係統的組成部分,該係統通過優素福引水渠引尼羅河水進行灌溉。
公元前1842年,前1798年在開羅以南950km的塞姆納附近的尼羅河上築壩建堤,以解決途經尼羅河上第二大急流時的航運問題。
馬拉水庫:公元前3世紀建設的馬拉水庫具有約2.75億m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庫容。如果尼羅河汛期有超量的水流入水庫,則水還可以被排至西部的加拉克盆地。庫內所蓄存水在來年之初則可通過2個出水口放出,用於二茬作物灌溉,而且泄水後的庫區仍可耕種農作物。盡管這座壩的最高部位存在幾處裂口,但馬拉水庫一直運行到18世紀末,即運行了2000多年。為了控製流人法尤姆盆地的總水量,公元前1世紀在拉胡思以東約1lkm處設置了1座調節建築物。
古埃及巨石建築的特點是集雄偉渾厚、氣勢宏大、壯美威儀,堅固於一身。築材料全部是重達數噸、甚至十幾噸的石料(最重的一塊單體方尖碑可達1200噸)曆經數千年後不變形、不倒塌,依然矗立在尼羅河西岸。埃及建築為世界建築史中其一大分類,依地區來區分大致包含埃及、希臘、羅馬、與歐洲地區被稱為西方建築係統。
創立時期:第2王朝至第3王朝;成熟時期:第3王朝至第6王朝;全盛時期:第12王朝至18王朝;延續時期:第18王朝至26王朝;溶匯時期:第26朝至第32王朝;停滯時期:後埃及時期。
建築特點:列柱縱梁;單體造型;均衡嚴整;庭院園景;建築結構;列柱廊。
古埃及建築在藝術象征、空間設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麵,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跡和濃厚的宗教意涵,反映了古埃及獨特的人文傳統和奇異的精神理念。其穩定的自然和社會秩序似乎達到永恒和靜態。
塔門:在建築藝術中,其空間也同樣體現了永恒和靜態。如正方形,三角形一些穩固的幾何形體經常被用在建築設計中,象征永恒的主題,許多神廟的幽暗,神秘的空間石柱如林,排列密集,光線透過高窗落在巨大的柱子上,光影斑駁,給人壓抑感,技術上的限製使神廟內部空間非常狹小和壓抑,形成一種均衡感的壯美宗教空間。
拱頂:古埃及建築設計和外形有自己的格式和章法幾乎一脈相承固定不變的。神廟總體呈長方形,一般為南北走向,四周以圍牆環繞;所有的建築物都座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在此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神廟的四大組成部分:塔門、露天庭院、列柱大廳和主殿。
宮殿、神殿建築群:卡納克神廟始建於3900多年前,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神廟內有大小20餘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獅身公羊石像等古跡,氣勢宏偉。卡納克神廟是埃及中王國時期及新王國時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陽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埃及最大的神廟所在地。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這些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這也就是卡納克阿蒙神廟藝術構思的基點。
王宮:帝都孟斐斯白牆王城是埃及曆朝曆代的皇家宮殿建築群,舊稱白城,位於孟斐斯地區中軸線的中心距今已有4700餘年的曆史。王城以三大主殿為中心,有大小宮殿40多座,房屋千餘間。
孟斐斯的普塔祭祀中心(也就是他的神廟)就位於王城內,名叫“胡-卡-普塔”,意思是“普塔的卡(約等於靈魂、魂魄的意思)之屋宇”。
方尖碑: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建築傑作,也是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
方尖碑一般以整塊的花崗岩雕成重達幾百噸有的甚至可達千噸,它的四麵均刻有銘文,說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登基或在位若幹年紀念典禮碑文內容通常有歌功頌德法老的政績)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力的強有力的象征。
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已聞名歐洲,它們那高大的身驅,早就引起了帝王們的好奇和貪欲。羅馬帝國的皇帝們曾經從埃及掠走多座方尖碑把它們安放在廣場,點綴都城。僅羅馬城即有12座以上,其中就有圖特摩斯三世所建的方尖碑,碑高32米,重約230噸,由君士坦丁大帝運入羅馬,現豎立在拉特蘭的聖·佐凡尼廣場。
立於盧克索神廟塔門前的一對方尖碑,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其中的一座現仍立於原處,碑高25米;另一座已被法國人劫走,現豎直在巴黎協和廣場。19世紀晚期,埃及的統治者阿裏將一對高21米,重約186 噸的方尖碑分別贈給美國(現立於紐約中央公園)和英國(現立於倫敦的泰晤士河畔)。
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如伽南人、腓尼基人,也都仿效埃及人製作過方尖碑,但通常不是用整塊石料鑿成,其製作水平也遠遠趕不上埃及人。今天,埃及方尖碑的足跡已遍及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人們都可有機會瞻仰到埃及方尖碑的豐采。
古代埃及特有的列柱建築藝術風格,影響了後來的古希臘建築。早在公元前2700年,埃及就出現了和雅典帕特嫩神廟極為相似的柱廊形式。
薩卡拉左賽爾金字塔的附屬建築中的仿紙草石柱,與純粹的希臘多利安式柱幾乎沒有區別,埃及的這種石柱式樣式是希臘多利安式柱的先驅,後故命名為先多利安式。
公元前4世紀初,希臘又出現了以精美裝飾見長的科林斯式風格,柱頭形狀如初放的花朵,柱身更為細長。
科林斯式柱頭同樣可從埃及的盛開蓮花式柱頭追尋其蹤跡,古代埃及建築中的一些其他特色也對後世西方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抬高神廟屋頂中央天花板由兩側透光的方式為羅馬人所承襲。
羅馬建築在屋頂部分開假窗從高處取光的方法又傳給西歐,為中古時期各國教堂所沿用。
埃及的建築風格也傳入了古代的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在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就是仿照卡爾納克神廟建造的。王宮中著名的“百柱大廳”,采用了埃及圓柱和柱廊式樣,其他如內部布局以及用棕櫚紋、蓮花紋裝飾柱基的手法,同樣具有明顯的埃及建築特色。
皇家室墓葬--金字塔王陵綜合體:
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蘇丹和埃及境內。現在的尼羅河下遊,散布著約80座金字塔遺跡。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塊砌成,占地平方公尺。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著物,靠石塊的相互疊壓和咬合壘成。
國王哈夫拉的金字塔前,還矗立著一座象征國王權力與尊嚴的獅身人麵像。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的金字塔是占有集中的一部分。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胡夫的三座金字塔。
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幾十個小國。約公元前3100年,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埃及國王是埃及的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5150年前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並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其朝代延續並更迭長達三千年,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他們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們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權力的象征。因為這些巨大的陵墓外形形似漢字的“金”字,因此將其稱之為“金字塔”。在哈夫拉金字塔前,還有一尊獅身人麵像守衛著國王們的陵墓。現在的尼羅河下遊,散布著約80座金字塔遺跡。
金字塔是國王的陵寢,古代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甚至認為“人生隻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塵世生活的延續。受這種“來世觀念”的影響,古埃及人活著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充滿信心地為死後做準備。
每一個有錢的埃及人都要忙著為自己準備墳墓,並用各種物品去裝飾墳墓,以求死後獲得永生。以法老或貴族而論,他會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建造墳墓,還命令匠人以墳墓壁畫和木製模型繼續從事的駕船、狩獵、歡宴活動,以及仆人們應做的活計,等等,使他能在死後同生前一樣生活得舒適如意。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在古埃及叫庇裏穆斯,有高的含意。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金字塔的雛形。
左塞王之後的埃及法老紛紛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為自己修建墳墓,從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營造金字塔之風。由於金字塔起源於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時期內,因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代。
第四王朝以後,其他法老雖然建造了許多金字塔,但規模和質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後,隨著古王國的分裂和法老權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盜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從金字塔裏拖出來,所以埃及的法老們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裏開鑿秘密陵墓了。
帝王穀皇家陵墓群:帝王穀,新王朝時期18到20王朝時期的皇家和貴族主要陵墓區。現已經挖掘了62個王陵墓區。位於尼羅河西岸,距岸邊7公裏,底比斯衛城北端陡峭山崖裏
帝王穀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埋葬著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間的64位法老,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沙提一世之墓,從入口到最後的墓室,水平距離210米,垂直下降的距離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牆壁和天花板布滿壁畫,裝飾華麗,令人難以想象。墓穴入口往往開在半山腰,有細小通道通向墓穴深處,通道兩壁的圖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代埃及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西亞北非地中海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之一,在世界文化體係內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文學,醫學,科學等方方麵麵都對後世影響深遠,正應了那句老話,埃及並不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度,而是先有了埃及,然後才有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