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和紮格羅斯山山前地區,即所謂農業起源的新月形地帶。這一地區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潮濕,夏季炎熱幹燥,有適於栽培的野生穀物和易於馴養的動物,從舊石器時代到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已有相當的基礎,因而成為最早出現農業和養畜業的地區。
大約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
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這個時期的典型遺址耶利哥遺址,已出現用土坯砌築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圍牆和濠溝,牆內有石砌的鎡望塔。這在世界上同類建築中是最早的。
大約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陶器可稱為土器,火候極低;稍後有厚胎的素麵灰褐陶,最後出現彩陶。
這時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農業。房子一般為多間式、平頂,有的房內有牛頭形塑像。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這裏的一些遺址有了銅器(個別遺址中用冷鍛法製造的銅扣針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西亞的新石器文化在發展中對周圍地區產生過明顯的影響,一是向北非尼羅河流域傳播,一是向歐洲東南部擴展。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為3期,從早期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階段。北非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係統: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薩傳統的新石器文化。在歐洲的希臘本土、克裏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裏米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
從陶器出現以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則為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了彩陶文化(見特裏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等。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布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穀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製,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麵外還有一些彩陶。
從總體文化麵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石器文化的影響。中亞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較晚,其代表為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經濟以漁獵和采集為主,陶器多飾刻劃或戳印紋,彩陶極少。
南亞次大陸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帶。居民種植小麥、大麥,飼養綿羊、山羊和牛。
大約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現陶器,並且很快出現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有種植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沒有發展起真正的農業經濟。
東北亞的中國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對湖南玉蟾岩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進行的年代測定中,就確定了其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一萬八千年,這要比學術界之前普遍認定的一萬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隨著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確定,中國南方陶器的出現年代又被提前至兩萬年前。
這就意味著,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陶器是在中國,並從江西的仙人洞遺址和湖南的玉蟾岩遺址開始向外擴散,先後到達俄羅斯和日本,並在亞洲地區被保留了下來。這個過程體現了文化和科技傳播的重要意義,也是中國早期人類對區域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
從美國《考古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十大考古發現中,中國僅萬年仙人洞發現的世界最早陶器入選。
仙人洞遺址坐落於萬年縣大源鄉境內,地處贛東北石灰岩丘陵地區的一個山間盆地。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就對遺址有過大規模的發掘,先後五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製品和動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現引起了學術界高度關注。
2003--200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係統采集了碳十四測年樣品,準確把握和記錄出土陶片與測年樣品的地層關係,結合地層沉積微結構分析方法,對玉蟾岩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進行了係統的年代測定,確定該遺址陶器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年。
基於這樣的研究積累,2009年,bj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合作團隊決定對萬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在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準之後,合作團隊在重新清理出來的考古地層剖麵上采集了係列碳十四測年樣品和地層微結構樣品,確定碳十四測年樣品與陶片的地層等時關係,證實以前發掘的考古地層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原生堆積,不存在自然過程或者後期活動的攪擾,所測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層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證實仙人洞遺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萬年,是世界上已發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蒙古和西伯利亞也有個別遺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萬年。但這個地區的磨製石器一直不很發達,農業出現的年代也很晚,與西亞情況正好相反。這個地區的陶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筒形罐特別流行,一般為灰褐色,飾刻劃紋或壓印紋。在日本,陶器多繩紋,故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稱繩紋時代。朝鮮和西伯利亞的陶器則多施篦紋。
朝鮮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影響,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發展起旱地農業,種植粟和黍。蒙古東部地區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種黍,並飼養牛羊等家畜。日本的農業隻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因受大陸的影響,才急速發展起來的。西伯利亞則一直以漁獵和采集經濟為主。
大約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
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這個時期的典型遺址耶利哥遺址,已出現用土坯砌築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圍牆和濠溝,牆內有石砌的鎡望塔。這在世界上同類建築中是最早的。
大約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陶器可稱為土器,火候極低;稍後有厚胎的素麵灰褐陶,最後出現彩陶。
這時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農業。房子一般為多間式、平頂,有的房內有牛頭形塑像。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這裏的一些遺址有了銅器(個別遺址中用冷鍛法製造的銅扣針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西亞的新石器文化在發展中對周圍地區產生過明顯的影響,一是向北非尼羅河流域傳播,一是向歐洲東南部擴展。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為3期,從早期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階段。北非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係統: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薩傳統的新石器文化。在歐洲的希臘本土、克裏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裏米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
從陶器出現以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則為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了彩陶文化(見特裏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等。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布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穀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製,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麵外還有一些彩陶。
從總體文化麵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石器文化的影響。中亞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較晚,其代表為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經濟以漁獵和采集為主,陶器多飾刻劃或戳印紋,彩陶極少。
南亞次大陸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帶。居民種植小麥、大麥,飼養綿羊、山羊和牛。
大約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現陶器,並且很快出現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有種植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沒有發展起真正的農業經濟。
東北亞的中國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對湖南玉蟾岩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進行的年代測定中,就確定了其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一萬八千年,這要比學術界之前普遍認定的一萬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隨著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確定,中國南方陶器的出現年代又被提前至兩萬年前。
這就意味著,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陶器是在中國,並從江西的仙人洞遺址和湖南的玉蟾岩遺址開始向外擴散,先後到達俄羅斯和日本,並在亞洲地區被保留了下來。這個過程體現了文化和科技傳播的重要意義,也是中國早期人類對區域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
從美國《考古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十大考古發現中,中國僅萬年仙人洞發現的世界最早陶器入選。
仙人洞遺址坐落於萬年縣大源鄉境內,地處贛東北石灰岩丘陵地區的一個山間盆地。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就對遺址有過大規模的發掘,先後五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製品和動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現引起了學術界高度關注。
2003--200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係統采集了碳十四測年樣品,準確把握和記錄出土陶片與測年樣品的地層關係,結合地層沉積微結構分析方法,對玉蟾岩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進行了係統的年代測定,確定該遺址陶器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年。
基於這樣的研究積累,2009年,bj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合作團隊決定對萬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在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準之後,合作團隊在重新清理出來的考古地層剖麵上采集了係列碳十四測年樣品和地層微結構樣品,確定碳十四測年樣品與陶片的地層等時關係,證實以前發掘的考古地層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原生堆積,不存在自然過程或者後期活動的攪擾,所測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層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證實仙人洞遺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萬年,是世界上已發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蒙古和西伯利亞也有個別遺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萬年。但這個地區的磨製石器一直不很發達,農業出現的年代也很晚,與西亞情況正好相反。這個地區的陶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筒形罐特別流行,一般為灰褐色,飾刻劃紋或壓印紋。在日本,陶器多繩紋,故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稱繩紋時代。朝鮮和西伯利亞的陶器則多施篦紋。
朝鮮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影響,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發展起旱地農業,種植粟和黍。蒙古東部地區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種黍,並飼養牛羊等家畜。日本的農業隻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因受大陸的影響,才急速發展起來的。西伯利亞則一直以漁獵和采集經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