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它的天然衛星--月球構成了一個天體係統,稱為地月係。
在地月係中,地球是中心天體,因此一般把地月係的運動描述為月球對於地球的繞轉運動。
然而,地月係的實際運動,是地球與月球對於它們的公共質心的繞轉運動。他們旋轉一周的時間為27天7小時43分11.51秒,也就是27.天,公共質心的位置在離地心約4671公裏的地球體內。
由於地球質量同月球質量的相差懸殊(成81.1:1),地月係的質量中心距地球表麵隻有約1650公裏。通常所說的日地距離,實際上是太陽中心和地月係質心的距離。
由於地球和月球相對於它們共同質心的公轉,共同質心在地球內部有以地球恒星月為周期的位移。
月亮與恒星兩次同時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繞地球運動的真正周期。
一個恒星月比一個朔望月要少。
朔望月,又稱“太陰月”。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
人們把月亮從朔到望或從望到朔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一天稱“朔日”,定為陰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望日”,為陰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朔望月的長度並不是固定的,有時長達29天19小時多,有時僅為29天6小時4分多,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也就是29.天。
朔望月因為是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與地球上漲潮落潮有關,與航海、捕魚有密切的關係,對人們夜間的活動有較大的影響,所以人們自然地以朔望月作為比日更長的記時單位。
由此可以看出,在天文學中,有三種主要的旋轉周期:天(太陽--地球)、恒星月(月球--地球--恒星)、年(太陽--地球--恒星)。
關於地月係的形成,人類曾經用分裂說,雙星吸積說,俘獲說,宇宙飛船說,星雲學說來解釋,但這些假說各有各的見解,都有缺點,無法接受。
目前的主流觀點是“大碰撞”理論,也就是撞擊成因說。因為這一假說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目前最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在遠古時期的某個時間裏,有一顆火星般大小的月球突然撞擊地球,在極其強大的衝擊能量作用下進入地殼,高溫高壓引發的能量爆炸使月球與地球的接觸部分產生極其強烈的汽化,大量物質噴向空中。這是在引發的極其巨大的膨脹能量的作用下,迫使南北美洲板塊與非(洲)歐(洲)板塊相互分離。使南美洲板塊脫離北美板塊向南向西移去。使非洲板塊脫離歐洲板塊向南向東移去。使格陵蘭板塊直接移至北方。
當月球與地球的碰撞進入最大值,相互間的能量也轉化到最大值時,加上板塊,泥土,石沙,海水等回歸地球時的反衝力,再加上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使月球脫離地球而去。
月球離去,地月係誕生。
就在這次比較暴烈的親密接觸之後,地球與月亮共同接納了對方,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和睦相處起來。
月亮本身並不發光,但月亮幾乎沒有大氣層,所以太陽光照射到月球,一部分被他的表麵吸收,另一部分就被反射。雖然月亮反射的光隻有百分之七能到達地球,但足以照亮地球上的黑夜。
月亮對地球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第一,使地球自轉變慢,讓生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同時為地球阻擋一些小行星,減少了災難。第二,月球給地球帶來的最大作用是引力造成了潮汐,增加海洋的活力,有很多生物的生存依賴與此,同時也給人類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潮汐能。人們把白天海水的漲落叫做潮,晚上海水的漲落叫做汐。隻要站在海邊觀察,就會發現海麵總是按時漲上來,又按時退下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永不停頓。第三,便於觀測太陽;夜晚還起到照明作用,保持了陰陽平衡。
由於地球和月球的旋轉速度存在差異,因此,地球上的潮汐凸起試圖將月球拉向其軌道的前方並趨向於使其加速(盡管速度很小)。由於每個動作都具有相等且相反的反應,因此月亮也會向後退回潮汐,導致地球自轉速度降低。
地球旋轉速度的這種下降會導致角動量(旋轉能量)的損失,然後通過潮汐力將其轉移到月球軌道上,使其逐年增大。
所有這些的結果是,月球繞地球的圓形路徑以每年3.8厘米(1.49英寸)的速度增加。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月亮離開地球3.8厘米。
同樣,地球的旋轉速度正在以這樣的速度降低,即從現在開始100年後,地球上的一天將比現在長2毫秒。
這是地球和月球在相依相伴中互相磨合的結果。
當太陽忙著照耀另個半球的時候,月亮總會悄然掛上枝頭。雖說他不像太陽那樣溫暖,但那準時和明亮,同樣得到敬仰。
在地月係中,地球是中心天體,因此一般把地月係的運動描述為月球對於地球的繞轉運動。
然而,地月係的實際運動,是地球與月球對於它們的公共質心的繞轉運動。他們旋轉一周的時間為27天7小時43分11.51秒,也就是27.天,公共質心的位置在離地心約4671公裏的地球體內。
由於地球質量同月球質量的相差懸殊(成81.1:1),地月係的質量中心距地球表麵隻有約1650公裏。通常所說的日地距離,實際上是太陽中心和地月係質心的距離。
由於地球和月球相對於它們共同質心的公轉,共同質心在地球內部有以地球恒星月為周期的位移。
月亮與恒星兩次同時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繞地球運動的真正周期。
一個恒星月比一個朔望月要少。
朔望月,又稱“太陰月”。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
人們把月亮從朔到望或從望到朔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一天稱“朔日”,定為陰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望日”,為陰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朔望月的長度並不是固定的,有時長達29天19小時多,有時僅為29天6小時4分多,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也就是29.天。
朔望月因為是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與地球上漲潮落潮有關,與航海、捕魚有密切的關係,對人們夜間的活動有較大的影響,所以人們自然地以朔望月作為比日更長的記時單位。
由此可以看出,在天文學中,有三種主要的旋轉周期:天(太陽--地球)、恒星月(月球--地球--恒星)、年(太陽--地球--恒星)。
關於地月係的形成,人類曾經用分裂說,雙星吸積說,俘獲說,宇宙飛船說,星雲學說來解釋,但這些假說各有各的見解,都有缺點,無法接受。
目前的主流觀點是“大碰撞”理論,也就是撞擊成因說。因為這一假說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目前最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在遠古時期的某個時間裏,有一顆火星般大小的月球突然撞擊地球,在極其強大的衝擊能量作用下進入地殼,高溫高壓引發的能量爆炸使月球與地球的接觸部分產生極其強烈的汽化,大量物質噴向空中。這是在引發的極其巨大的膨脹能量的作用下,迫使南北美洲板塊與非(洲)歐(洲)板塊相互分離。使南美洲板塊脫離北美板塊向南向西移去。使非洲板塊脫離歐洲板塊向南向東移去。使格陵蘭板塊直接移至北方。
當月球與地球的碰撞進入最大值,相互間的能量也轉化到最大值時,加上板塊,泥土,石沙,海水等回歸地球時的反衝力,再加上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使月球脫離地球而去。
月球離去,地月係誕生。
就在這次比較暴烈的親密接觸之後,地球與月亮共同接納了對方,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和睦相處起來。
月亮本身並不發光,但月亮幾乎沒有大氣層,所以太陽光照射到月球,一部分被他的表麵吸收,另一部分就被反射。雖然月亮反射的光隻有百分之七能到達地球,但足以照亮地球上的黑夜。
月亮對地球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第一,使地球自轉變慢,讓生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同時為地球阻擋一些小行星,減少了災難。第二,月球給地球帶來的最大作用是引力造成了潮汐,增加海洋的活力,有很多生物的生存依賴與此,同時也給人類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潮汐能。人們把白天海水的漲落叫做潮,晚上海水的漲落叫做汐。隻要站在海邊觀察,就會發現海麵總是按時漲上來,又按時退下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永不停頓。第三,便於觀測太陽;夜晚還起到照明作用,保持了陰陽平衡。
由於地球和月球的旋轉速度存在差異,因此,地球上的潮汐凸起試圖將月球拉向其軌道的前方並趨向於使其加速(盡管速度很小)。由於每個動作都具有相等且相反的反應,因此月亮也會向後退回潮汐,導致地球自轉速度降低。
地球旋轉速度的這種下降會導致角動量(旋轉能量)的損失,然後通過潮汐力將其轉移到月球軌道上,使其逐年增大。
所有這些的結果是,月球繞地球的圓形路徑以每年3.8厘米(1.49英寸)的速度增加。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月亮離開地球3.8厘米。
同樣,地球的旋轉速度正在以這樣的速度降低,即從現在開始100年後,地球上的一天將比現在長2毫秒。
這是地球和月球在相依相伴中互相磨合的結果。
當太陽忙著照耀另個半球的時候,月亮總會悄然掛上枝頭。雖說他不像太陽那樣溫暖,但那準時和明亮,同樣得到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