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係,是以太陽為主導的一個行星係統。太陽的赤道半徑為69.6萬公裏,太陽質量約為33萬倍地球質量,自轉軸角度約7.3°。太陽係的所有行星全都受太陽引力的支配。
八大行星,是指太陽係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隻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行星的定義:一是必須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這個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清理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按這樣的劃分,太陽係的行星就隻有這八顆。
水星赤道半徑為2440公裏,質量約為0.06倍地球質量,自轉軸角度(自轉軸相對於行星自己的公轉麵的傾角)接近0°,公轉軌道距太陽 57,910,000千米(0.38天文單位),平均轉動速度為每秒47.89千米。
水星有一圈僅有500到600千米厚的矽酸鹽地幔和地殼。但他是個高密度的行星,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水星有一個小型磁場,磁場強度約為地球的1%。
水星的表麵溫度從90至700 k。水星的大氣很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破壞的原子構成。水星溫度如此之高,使得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這樣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頻繁地被補充更換。
水星有幾個突出的標誌: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顆:直徑約為4880千米。水星在許多方麵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麵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麵,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為5.43克\/立方厘米,月球為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係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水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791萬千米,約為日地距離的0.387倍。由於距離太陽太近,總是被太陽的光輝所湮沒,所以水星是太陽係中最難觀測到的一顆。隻有水星和太陽的角距達到最大即大距時,地球上的人才有望目睹水星。水星“東大距”時,可在黃昏時分西方地平線上找到水星;水星“西大距”時,則在黎明時分東方低空出現;還有一個觀測火星的機會是在日食時刻。
水星是衛星最少的行星:水星和金星一樣,衛星數是“零”,主要原因就是質量太小且離太陽過近。
水星是公轉最快的行星:由於水星離太陽近,所以受到太陽的引力也大,因此他在繞日軌道上比其他行星都跑得快。地球公轉一周大概需要365天,而水星隻用88天。然而水星自轉周期卻很長,為58.65天。也就是說,一個水星年隻有一天半時間。水星上無四季變化,行星中僅有它與太陽軌道共振。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繞太陽公轉兩圈的時間幾乎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公轉,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
水星是表麵溫差最大的行星:由於水星大氣層極為稀薄,無法有效保存熱量,加上離太陽很近,所以水星表麵晝夜溫差極大。朝向太陽的一麵受到太陽的炙烤,赤道地區溫度可達430c;背向太陽的一麵則可降至-170c,溫差高達600c,為太陽係之最。
水星是最少人類探測器造訪的行星:水星和地球的絕對距離並不遙遠,但以霍曼轉移方式(通過轉移航天器軌道,充分借助星體引力產生的能量,以節省燃料)發射水星探測器,卻比發射冥王星探測器還難,更不要說環繞水星了。不過人類還是發射了三次水星探測器,第一次通過與水星的三次相會,拍攝了幾千張照片;第二次在環繞探測完成之後以撞擊水星的方式結束了使命。
通過近前探測,人類了解到,水星的外貌酷似月球,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環形山,還有輻射紋、平原、裂穀、盆地等地形。
水星的表麵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麵,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於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麵的麵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盆地,直徑約為1300千米,人們認為它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於太陽係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麵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
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對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許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隕石所形成的噴出物沉積的結果。
令人驚訝的是,水星北極點的雷達掃描顯示出在一些隕石坑的被完好保護的隱蔽處存在冰的跡象。
第三次探測將通過研究水星的內部結構和磁場產生的特點,確定水星的核心是固體還是液體,並探究水星的起源與演變曆程,從而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太陽係的整體演化曆史。
人類,就是這樣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前進和發展起來的。
八大行星,是指太陽係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隻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行星的定義:一是必須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這個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清理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按這樣的劃分,太陽係的行星就隻有這八顆。
水星赤道半徑為2440公裏,質量約為0.06倍地球質量,自轉軸角度(自轉軸相對於行星自己的公轉麵的傾角)接近0°,公轉軌道距太陽 57,910,000千米(0.38天文單位),平均轉動速度為每秒47.89千米。
水星有一圈僅有500到600千米厚的矽酸鹽地幔和地殼。但他是個高密度的行星,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水星有一個小型磁場,磁場強度約為地球的1%。
水星的表麵溫度從90至700 k。水星的大氣很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破壞的原子構成。水星溫度如此之高,使得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這樣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頻繁地被補充更換。
水星有幾個突出的標誌: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顆:直徑約為4880千米。水星在許多方麵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麵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麵,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為5.43克\/立方厘米,月球為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係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水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791萬千米,約為日地距離的0.387倍。由於距離太陽太近,總是被太陽的光輝所湮沒,所以水星是太陽係中最難觀測到的一顆。隻有水星和太陽的角距達到最大即大距時,地球上的人才有望目睹水星。水星“東大距”時,可在黃昏時分西方地平線上找到水星;水星“西大距”時,則在黎明時分東方低空出現;還有一個觀測火星的機會是在日食時刻。
水星是衛星最少的行星:水星和金星一樣,衛星數是“零”,主要原因就是質量太小且離太陽過近。
水星是公轉最快的行星:由於水星離太陽近,所以受到太陽的引力也大,因此他在繞日軌道上比其他行星都跑得快。地球公轉一周大概需要365天,而水星隻用88天。然而水星自轉周期卻很長,為58.65天。也就是說,一個水星年隻有一天半時間。水星上無四季變化,行星中僅有它與太陽軌道共振。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繞太陽公轉兩圈的時間幾乎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公轉,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
水星是表麵溫差最大的行星:由於水星大氣層極為稀薄,無法有效保存熱量,加上離太陽很近,所以水星表麵晝夜溫差極大。朝向太陽的一麵受到太陽的炙烤,赤道地區溫度可達430c;背向太陽的一麵則可降至-170c,溫差高達600c,為太陽係之最。
水星是最少人類探測器造訪的行星:水星和地球的絕對距離並不遙遠,但以霍曼轉移方式(通過轉移航天器軌道,充分借助星體引力產生的能量,以節省燃料)發射水星探測器,卻比發射冥王星探測器還難,更不要說環繞水星了。不過人類還是發射了三次水星探測器,第一次通過與水星的三次相會,拍攝了幾千張照片;第二次在環繞探測完成之後以撞擊水星的方式結束了使命。
通過近前探測,人類了解到,水星的外貌酷似月球,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環形山,還有輻射紋、平原、裂穀、盆地等地形。
水星的表麵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麵,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於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麵的麵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盆地,直徑約為1300千米,人們認為它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於太陽係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麵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
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對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許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隕石所形成的噴出物沉積的結果。
令人驚訝的是,水星北極點的雷達掃描顯示出在一些隕石坑的被完好保護的隱蔽處存在冰的跡象。
第三次探測將通過研究水星的內部結構和磁場產生的特點,確定水星的核心是固體還是液體,並探究水星的起源與演變曆程,從而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太陽係的整體演化曆史。
人類,就是這樣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前進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