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清月身上有很多他永遠都不會擁有的品質。
「夫君的意思是,我隻需要把我看到的聽到的都告訴她,但對王大虎這個人不做評價。」季清月說道。
袁銘點點頭。
見季清月緊皺著眉頭,袁銘伸手在上麵按了按,輕聲說道:「每個人都有很多麵,我們都不知道的柳姑娘和王大虎成婚之後,他們各自會變成什麽樣。我不希望當他們的婚姻一地雞毛的時候,怪罪在你的身上。」
季清月下意識反駁:「如言姐不是那樣的人。」
袁銘抿了抿唇,正要再說什麽,就被季清月撲了滿懷。
「我知道夫君是為我好,我很開心你為我想這麽多。」他把頭埋在袁銘胸前,聲音有些悶悶的。
「以前從來沒有人教過我這些,所有人都說我任性妄為,但是其實根本就沒人告訴我怎麽做才是對的。」
聽他這麽說,袁銘的心像被針紮了一樣。
他緊緊抱著季清月的腦袋,嘴唇輕吻他的發頂。
「以後有我在。」
「嗯。」季清月閉上了眼睛,把他抱的更緊。
回到十方鎮的時候,季清月已經睡著了,看到他眼角的淚痕,袁銘的心抽痛。
他沒有叫醒季清月,輕柔的抱著他回到了房間。
第二天袁銘又去了山上,帶著他已經寫到一半的書稿,交給庸王過目。
庸王看完之後,嘖嘖感嘆道:「不愧是隻用一本話本就火遍全國的金哥,僅僅是一份稿子,就讓本王心裏癢癢的,想一口氣全部看完。」
袁銘說道:「王爺謬讚了。」
說著,他又從袖籠裏拿出來另外一遝書頁,呈到庸王麵前。
「這是我要寫在十日易讀上麵的版本。」
庸王對他投向了疑惑的目光,但還是接了過來。
這兩版所寫的故事內容大差不差,但是視角不同。前一份的視角是欽差,後一份的視角是危險守衛這本書的主角。
一個是身居高位者,一個是普通市井小民。
他們看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件事,所思所想亦是截然相反。
庸王抬起頭,神色複雜的看著他:「有時候本王真想敲開你的腦袋看看裏麵都裝了什麽。」
「王爺不要嚇唬草民,草民膽子很小的。」
話雖然這麽說,但是他的表情絲毫未變,叫人完全看不出來半點害怕。
庸王笑了笑,不欲與他計較,將兩份書稿都還給了他:「就照你說的寫,兩版就兩版。」
袁銘點點頭。
將書頁收好之後,他沒急著走。
庸王收回看向遠處的視線,好整以暇的看著他:「有什麽事嗎?」
「草民鬥膽,想知道王爺和劉老爺談判買地的過程。」袁銘說道:「要從欽差的視角寫故事,必然少不了對他的心理描寫,草民不敢枉自揣測王爺的心思。」
「大膽!」小武低喝道:「王爺想什麽豈是讓大家都能知道的。」
庸王抬起手往下壓了壓,示意小武稍安勿躁。
「既然是本王叫袁銘來寫這個簡報,有些事情確實不該瞞著他。」
「你想知道什麽?盡管問。」庸王道。
袁銘不卑不亢的拱手:「多謝王爺。」
一個多時辰後,庸王去後麵的房間裏休息了,袁銘依舊坐在涼亭裏,整理零零散散的筆記。
看到紙葉上自己寫上去的那些字,他的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剛才庸王說這些話時候的畫麵。
第54章 離開
庸王說,一開始韓懷英選了劉家準備用作祖墳的地,他是極度反對的。
劉家的地也許是最優解,但並不是唯一解,不到迫不得已之時,他不想讓別人為此付出犧牲。
但是下石村的人比想像中更固執一些,他們的村長顯然不是個目光短淺之輩,為了蔭及子孫後代,他一步也不肯退讓,在高額補償金和肥沃土地之間,他毫不猶豫的選了後者。
於是,韓懷英不得不再次找上庸王,將他的為難訴之於口。
庸王依然不答應韓懷英的提議,並且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然而就在這時,京城傳來了一個重大消息,說到這裏的時候,庸王頓住了。
他沒告訴袁銘這個消息是什麽,隻是告訴他突發變故必須速戰速決,所以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徵用了劉家的地。
袁銘想到這裏,思緒偏得更遠了一些。
在翰林院當官的幾年中,他看完了本朝全部的大事件史,軒宏五年,能稱得上大事的事件,唯有一件。
他的眸光一厲,嘴唇翕動,前朝餘黨捲土重來,十二月西北打響了第一戰,之後的數十年間,邊境都不太平。
袁銘清楚的記得,本國國力強盛,邊境兵強馬壯,持續了多年的混戰,前朝餘黨卻沒有討到半點好處,甚至連西北之外的其他城市都沒有受到影響。
庸王的產業遍布全國各地、富可敵國,又不問朝政,怎麽看也不像是會為了打仗而憂心的人。
所以,庸王口中那個變故,和袁銘記憶中的前朝暴亂應該沒有關係。
不過袁銘覺得,劉家雖然貢獻了祖墳,這樁生意卻明顯是穩賺不賠的。
作為補償,庸王不僅換了同等大小的一座山頭給劉懷仁,而且親自題字送了仁善之家的牌匾,這在整個文州府都是獨一份,即使劉家子孫時代經商,入不了士,也能因為這塊牌匾揚眉吐氣,見官不跪。
「夫君的意思是,我隻需要把我看到的聽到的都告訴她,但對王大虎這個人不做評價。」季清月說道。
袁銘點點頭。
見季清月緊皺著眉頭,袁銘伸手在上麵按了按,輕聲說道:「每個人都有很多麵,我們都不知道的柳姑娘和王大虎成婚之後,他們各自會變成什麽樣。我不希望當他們的婚姻一地雞毛的時候,怪罪在你的身上。」
季清月下意識反駁:「如言姐不是那樣的人。」
袁銘抿了抿唇,正要再說什麽,就被季清月撲了滿懷。
「我知道夫君是為我好,我很開心你為我想這麽多。」他把頭埋在袁銘胸前,聲音有些悶悶的。
「以前從來沒有人教過我這些,所有人都說我任性妄為,但是其實根本就沒人告訴我怎麽做才是對的。」
聽他這麽說,袁銘的心像被針紮了一樣。
他緊緊抱著季清月的腦袋,嘴唇輕吻他的發頂。
「以後有我在。」
「嗯。」季清月閉上了眼睛,把他抱的更緊。
回到十方鎮的時候,季清月已經睡著了,看到他眼角的淚痕,袁銘的心抽痛。
他沒有叫醒季清月,輕柔的抱著他回到了房間。
第二天袁銘又去了山上,帶著他已經寫到一半的書稿,交給庸王過目。
庸王看完之後,嘖嘖感嘆道:「不愧是隻用一本話本就火遍全國的金哥,僅僅是一份稿子,就讓本王心裏癢癢的,想一口氣全部看完。」
袁銘說道:「王爺謬讚了。」
說著,他又從袖籠裏拿出來另外一遝書頁,呈到庸王麵前。
「這是我要寫在十日易讀上麵的版本。」
庸王對他投向了疑惑的目光,但還是接了過來。
這兩版所寫的故事內容大差不差,但是視角不同。前一份的視角是欽差,後一份的視角是危險守衛這本書的主角。
一個是身居高位者,一個是普通市井小民。
他們看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件事,所思所想亦是截然相反。
庸王抬起頭,神色複雜的看著他:「有時候本王真想敲開你的腦袋看看裏麵都裝了什麽。」
「王爺不要嚇唬草民,草民膽子很小的。」
話雖然這麽說,但是他的表情絲毫未變,叫人完全看不出來半點害怕。
庸王笑了笑,不欲與他計較,將兩份書稿都還給了他:「就照你說的寫,兩版就兩版。」
袁銘點點頭。
將書頁收好之後,他沒急著走。
庸王收回看向遠處的視線,好整以暇的看著他:「有什麽事嗎?」
「草民鬥膽,想知道王爺和劉老爺談判買地的過程。」袁銘說道:「要從欽差的視角寫故事,必然少不了對他的心理描寫,草民不敢枉自揣測王爺的心思。」
「大膽!」小武低喝道:「王爺想什麽豈是讓大家都能知道的。」
庸王抬起手往下壓了壓,示意小武稍安勿躁。
「既然是本王叫袁銘來寫這個簡報,有些事情確實不該瞞著他。」
「你想知道什麽?盡管問。」庸王道。
袁銘不卑不亢的拱手:「多謝王爺。」
一個多時辰後,庸王去後麵的房間裏休息了,袁銘依舊坐在涼亭裏,整理零零散散的筆記。
看到紙葉上自己寫上去的那些字,他的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剛才庸王說這些話時候的畫麵。
第54章 離開
庸王說,一開始韓懷英選了劉家準備用作祖墳的地,他是極度反對的。
劉家的地也許是最優解,但並不是唯一解,不到迫不得已之時,他不想讓別人為此付出犧牲。
但是下石村的人比想像中更固執一些,他們的村長顯然不是個目光短淺之輩,為了蔭及子孫後代,他一步也不肯退讓,在高額補償金和肥沃土地之間,他毫不猶豫的選了後者。
於是,韓懷英不得不再次找上庸王,將他的為難訴之於口。
庸王依然不答應韓懷英的提議,並且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然而就在這時,京城傳來了一個重大消息,說到這裏的時候,庸王頓住了。
他沒告訴袁銘這個消息是什麽,隻是告訴他突發變故必須速戰速決,所以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徵用了劉家的地。
袁銘想到這裏,思緒偏得更遠了一些。
在翰林院當官的幾年中,他看完了本朝全部的大事件史,軒宏五年,能稱得上大事的事件,唯有一件。
他的眸光一厲,嘴唇翕動,前朝餘黨捲土重來,十二月西北打響了第一戰,之後的數十年間,邊境都不太平。
袁銘清楚的記得,本國國力強盛,邊境兵強馬壯,持續了多年的混戰,前朝餘黨卻沒有討到半點好處,甚至連西北之外的其他城市都沒有受到影響。
庸王的產業遍布全國各地、富可敵國,又不問朝政,怎麽看也不像是會為了打仗而憂心的人。
所以,庸王口中那個變故,和袁銘記憶中的前朝暴亂應該沒有關係。
不過袁銘覺得,劉家雖然貢獻了祖墳,這樁生意卻明顯是穩賺不賠的。
作為補償,庸王不僅換了同等大小的一座山頭給劉懷仁,而且親自題字送了仁善之家的牌匾,這在整個文州府都是獨一份,即使劉家子孫時代經商,入不了士,也能因為這塊牌匾揚眉吐氣,見官不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