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首輔現在雖然依舊是內閣之首,但他自知餘家現在處於劣勢,根本不會明著和林雲紫作對。
但龐靖那十萬大軍的震懾力太強,他必須把人弄回雲州去。
其餘人也明白,先皇將龐靖召回京是因為擔心他病重之時,京中局勢不穩。
現在看來,京城一切平穩。
太皇太後聽聞此事,很是擔憂。
她也覺得龐靖的雲州軍可以回去了。但林雲紫不一定願意。
此前林雲紫一直表現得很溫和,但雲州軍是她的底氣,她不見得會妥協。
哪知上朝時,林雲紫卻首肯了此事。
「眾位大人言之有理,雲州隻留十萬軍隊,本宮也頗為擔憂。既如此,讓龐將軍年後就帶兵回雲州,如何?」
坐在林雲紫身側的端謹皇太後忍不住側頭看了她一眼,她實在想不透,林雲紫為何如此輕易就應下此事?
餘首輔也奇怪了,本以為會有一番拉扯,誰知如此順利?
而林雲紫監國以來,一係列的舉動,讓不少原本的中立派都隱隱有了支持她的跡象。
一開始,不少人擔心兩個女人監國,且還是對立的兩派人。朝政會混亂。
但端怡皇太後顯然很顧及大局,她監國以來,從未謀過私利,也從未為娘家永寧伯府謀利。
這讓不少官員對她有了些許期待。
林文康在臘月二十趕回了京城。
林文康回京這一日,林雲珠和林雲曉也回了永寧伯府。
「二妹妹昨日進宮,娘娘可有交代什麽?」劉心瑤對著林雲珠問道。
「大姐姐說,餘家雖勢弱,但餘首輔的野心一直在,看他如今的行事便知。現在最緊要的是保證朝堂平穩,並非對付餘家的好時候。」林雲珠回道。
林文傑贊同道:「現在內閣雖然以餘首輔為尊,但四位閣老,曾閣老和向閣老都是我們的人,張閣老中立。餘首輔憑藉餘家的威望,看似對朝堂的影響大,可決策層麵上,卻並不占優勢。
且我們有兩門武將做姻親。若沒有大的變故,餘家幾乎沒有機會。所以你大姐姐說現在求一個穩,最為重要。」
現在的局勢的確如此。
要說向閣老站隊,秦老大人出了不少力。
本來他們請秦老大人出馬,目的是讓向閣老保持中立。但秦老大人生生勸服了向閣老站過來。
為此,兩家還結了親。
秦老大人為孫子秦五公子求娶了向閣老的小孫女。
這事在皇上駕崩前,都是兩家私下在商議,並未公開。當然,林家、曾家這些姻親知道。
直到最近,餘首輔才知曉此事。
「但有餘首輔在旁掣肘,娘娘以後行事恐不太方便!」劉心瑤嘆道。
任何一個當權者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都絕非易事。即便是歷代帝王獨攬大權,但凡政令不能做到令各方滿意,依舊會受到阻礙。林雲紫還有餘家這個政敵。
所以,不管是為了給林雲紫掃清障礙,還是防止餘家今後反撲,他們都得想辦法把餘家人踢出權力中心。
林文康此時插話道:「得等一個時機!既不被天下人詬病,又能一擊中的。」
這話的意思,以軍權震懾餘家,壓迫餘首輔屈服,就會被天下文人詬病。
林文康接著對眾人道:「餘家作為江南文人之首,對江南的學子和入仕的江南官員有極大的影響力。
且餘家清貴,一向口碑極好。整個大幹的文人對餘家也很是推崇。這是餘首輔如今最大的倚仗。我們想要徹底將餘首輔踢出局,就得從這一點入手。」
林雲珠聽他這樣說,以為他有了想法。
便問道:「二哥可是有什麽好辦法?」
林文康卻是搖頭,「隻是有些想法,但具體如何操作,能不能成?得尋到一個天時地利的時機。」
林雲珠倒是不奇怪他這樣說,餘家這種頂級世家,幾乎每一代都有人進入中樞。他們對朝堂的滲透是各種方麵的。哪有那麽容易就被扳倒?
看餘首輔最近的動作,依舊很有章法。
自從皇上的遺詔公開後,餘家再也不敢對林雲紫出手。
因為林雲紫一旦出事,嫌疑最大的就是餘家人。
就算餘家不在意名聲,弄死了林雲紫挾持小皇上。永寧伯府立馬就可以打著清君策的名義,憑壽春侯府的軍隊,或是鎮南王府的軍隊反攻京城。
林雲紫身後的軍權是餘首輔最害怕的事。
他現在行事很謹慎,絕對不會讓林家人逮到可以動用軍權的機會。
而林雲紫為了不被天下人詬病,也不會輕易動用。
餘首輔最近在內閣弄了一係列收攏民心的政令下達出去。
比如,對北方雪災地區減免賦稅,西南部分幹旱地區免除了徭役,對取得了童生功名的貧困學子予以幫扶,等等。
這些政令由餘首輔提出後,還要在朝堂上討論,最後由內閣和兩位太後決斷。
現在國庫也不算緊張,且戶部本就是餘首輔在管,又是體恤百姓的政策,大家也沒什麽意見。
林文傑派去各地打探消息的人回來說,各地的讀書人都在討論最近朝廷這些利民的政策。
但是,明顯有人在帶風向。
這些人把功勞全都歸在了餘首輔身上。
「皇上還是個嬰孩,兩位太後都是女子,哪裏懂朝政?內閣中張閣老管兵部,隻會為將士打算。曾閣老年輕,沒有經驗。向閣老年紀大,精力不濟。」<="<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但龐靖那十萬大軍的震懾力太強,他必須把人弄回雲州去。
其餘人也明白,先皇將龐靖召回京是因為擔心他病重之時,京中局勢不穩。
現在看來,京城一切平穩。
太皇太後聽聞此事,很是擔憂。
她也覺得龐靖的雲州軍可以回去了。但林雲紫不一定願意。
此前林雲紫一直表現得很溫和,但雲州軍是她的底氣,她不見得會妥協。
哪知上朝時,林雲紫卻首肯了此事。
「眾位大人言之有理,雲州隻留十萬軍隊,本宮也頗為擔憂。既如此,讓龐將軍年後就帶兵回雲州,如何?」
坐在林雲紫身側的端謹皇太後忍不住側頭看了她一眼,她實在想不透,林雲紫為何如此輕易就應下此事?
餘首輔也奇怪了,本以為會有一番拉扯,誰知如此順利?
而林雲紫監國以來,一係列的舉動,讓不少原本的中立派都隱隱有了支持她的跡象。
一開始,不少人擔心兩個女人監國,且還是對立的兩派人。朝政會混亂。
但端怡皇太後顯然很顧及大局,她監國以來,從未謀過私利,也從未為娘家永寧伯府謀利。
這讓不少官員對她有了些許期待。
林文康在臘月二十趕回了京城。
林文康回京這一日,林雲珠和林雲曉也回了永寧伯府。
「二妹妹昨日進宮,娘娘可有交代什麽?」劉心瑤對著林雲珠問道。
「大姐姐說,餘家雖勢弱,但餘首輔的野心一直在,看他如今的行事便知。現在最緊要的是保證朝堂平穩,並非對付餘家的好時候。」林雲珠回道。
林文傑贊同道:「現在內閣雖然以餘首輔為尊,但四位閣老,曾閣老和向閣老都是我們的人,張閣老中立。餘首輔憑藉餘家的威望,看似對朝堂的影響大,可決策層麵上,卻並不占優勢。
且我們有兩門武將做姻親。若沒有大的變故,餘家幾乎沒有機會。所以你大姐姐說現在求一個穩,最為重要。」
現在的局勢的確如此。
要說向閣老站隊,秦老大人出了不少力。
本來他們請秦老大人出馬,目的是讓向閣老保持中立。但秦老大人生生勸服了向閣老站過來。
為此,兩家還結了親。
秦老大人為孫子秦五公子求娶了向閣老的小孫女。
這事在皇上駕崩前,都是兩家私下在商議,並未公開。當然,林家、曾家這些姻親知道。
直到最近,餘首輔才知曉此事。
「但有餘首輔在旁掣肘,娘娘以後行事恐不太方便!」劉心瑤嘆道。
任何一個當權者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都絕非易事。即便是歷代帝王獨攬大權,但凡政令不能做到令各方滿意,依舊會受到阻礙。林雲紫還有餘家這個政敵。
所以,不管是為了給林雲紫掃清障礙,還是防止餘家今後反撲,他們都得想辦法把餘家人踢出權力中心。
林文康此時插話道:「得等一個時機!既不被天下人詬病,又能一擊中的。」
這話的意思,以軍權震懾餘家,壓迫餘首輔屈服,就會被天下文人詬病。
林文康接著對眾人道:「餘家作為江南文人之首,對江南的學子和入仕的江南官員有極大的影響力。
且餘家清貴,一向口碑極好。整個大幹的文人對餘家也很是推崇。這是餘首輔如今最大的倚仗。我們想要徹底將餘首輔踢出局,就得從這一點入手。」
林雲珠聽他這樣說,以為他有了想法。
便問道:「二哥可是有什麽好辦法?」
林文康卻是搖頭,「隻是有些想法,但具體如何操作,能不能成?得尋到一個天時地利的時機。」
林雲珠倒是不奇怪他這樣說,餘家這種頂級世家,幾乎每一代都有人進入中樞。他們對朝堂的滲透是各種方麵的。哪有那麽容易就被扳倒?
看餘首輔最近的動作,依舊很有章法。
自從皇上的遺詔公開後,餘家再也不敢對林雲紫出手。
因為林雲紫一旦出事,嫌疑最大的就是餘家人。
就算餘家不在意名聲,弄死了林雲紫挾持小皇上。永寧伯府立馬就可以打著清君策的名義,憑壽春侯府的軍隊,或是鎮南王府的軍隊反攻京城。
林雲紫身後的軍權是餘首輔最害怕的事。
他現在行事很謹慎,絕對不會讓林家人逮到可以動用軍權的機會。
而林雲紫為了不被天下人詬病,也不會輕易動用。
餘首輔最近在內閣弄了一係列收攏民心的政令下達出去。
比如,對北方雪災地區減免賦稅,西南部分幹旱地區免除了徭役,對取得了童生功名的貧困學子予以幫扶,等等。
這些政令由餘首輔提出後,還要在朝堂上討論,最後由內閣和兩位太後決斷。
現在國庫也不算緊張,且戶部本就是餘首輔在管,又是體恤百姓的政策,大家也沒什麽意見。
林文傑派去各地打探消息的人回來說,各地的讀書人都在討論最近朝廷這些利民的政策。
但是,明顯有人在帶風向。
這些人把功勞全都歸在了餘首輔身上。
「皇上還是個嬰孩,兩位太後都是女子,哪裏懂朝政?內閣中張閣老管兵部,隻會為將士打算。曾閣老年輕,沒有經驗。向閣老年紀大,精力不濟。」<="<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