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在幼童的年月裏,啟蒙老師教授認識漢字,有了一些漢字的儲備積累之後,便慢慢開始了閱讀文章。起初,多為一些現當代散文名家們書寫的白話文文章,文字淺顯易懂,讀起來不會很吃力。其中有很多散文中都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給秀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沒有太在意是哪位先賢說的,隻是覺得蠻有道理的,估摸著應該是古代的某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說的吧!直到好多年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三國中蜀漢皇帝劉備在彌留之際教給他兒子劉禪的,慢慢的開始學會體會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深刻含義。中國古代的帝王很多,但是有著名的警世格言流傳後世的卻極少,劉備便是其中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劉備是帝王,自古以來,最是無情帝王家,有什麽好談論的呢!非也,劉備稱帝也不過短短數年的時間便駕崩了,在他長達近四十年的奮鬥曆程中,基本都是在艱難困苦中,在寄人籬下中,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絕對稱得上是百戰艱難,終成大業的一位雄主。若以現代的眼光來評判劉備的話,他是一位敦毅堅定的創業者,長達四十年堅守一片領域,那麽他是怎麽做到的呢?
深刻的認識一個人,有時候來自頂級競爭對手的評價往往最為深刻、最客觀,不偏不倚。百年罕見,文韜武略的曹操在煮酒論英雄之時,天下的英雄具不入法眼,唯有麵前的劉備和自己可堪為英雄。什麽是英雄?曹操給出的定義要求極高。“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曹操在那時已經將劉備視為自己競爭天下的最強大的潛在競爭對手了,憑此一點,劉備在三國亂世中的真正地位,無與倫比。
劉備的出身如何呢?不用多說啦,帝王後裔,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借故坐酎金讓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貞失去了爵位,流落的一個支脈在河北涿州,到劉備這代已經完全失勢沒落,淪為了織席販履之徒,名聲上是皇室後代,看其處境其實與黎民百姓已經沒啥區別了,沒有任何官位,沒有任何財產,家徒四壁,徒有的虛名,是祖上留給他的唯一“資產”。
可謂是一手爛牌,爛到了極致。那麽他是如何將一手爛牌給徹底翻過來的呢!劉備沒有權位和兵馬錢糧,但是卻有見識、有抱負、有宏大的理想。“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這與他的現實處境相比,又是那麽的截然不同,三國一開篇,上來就給他如此高的評價,這裏麵雖然有羅貫中先生的個人偏愛,但是也並不是肆意無憑據的誇大,劉備一出場便是飽經風霜、堅韌穩重的形象,沒有經過亂世現實生活的捶打和曆練不可能有這種風格。這種“潛在的成功人士”的特質,劉備具有了,帶頭大哥的領袖氣質已經開始嶄露頭角,潛龍久困於淺灘,他日若有風雨相助,必然會龍入大海,掀起驚濤駭浪!
宴桃園三結義,三國亂世末年人數最少的創業團隊成立了。劉備是貴族之後,有可能與平民的關羽和張飛結拜為兄弟嗎?按照當時森嚴的等級製度,不太可能,是羅貫中先生的文學藝術包裝的需要無疑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劉備與關羽和張飛的感情篤深,這點可以從後來的很多事件中得到印證。在舉國文武重臣都建議先伐魏在取吳的大背景下,劉備為了二弟關羽的情義,力排眾議,孤注一擲伐吳,最後兵敗夷陵山下,病逝於白帝城。若沒有刺骨的悲痛和勝敗交織的刺激,劉備多活一些年月應當是沒啥大問題的。
身為帝王,卻用情至深,舉全國之力踐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諾言,為二弟和三弟報仇雪恨。孫權和周瑜說劉備是假仁假義,那是政治對手之間的貶詞,劉備絕對是重感情的,否則誰會拿自己的國家和性命冒險呢!是政治家沒錯,但政治家也是血肉之軀,怎會沒有感情,沒有軟肋呢!
劉備自身的雄才大略,仁義愛民,非凡的治理能力,再加上兩位悍將的輔佐,麾下的兵馬日漸增加。但是終究因為實力相差懸殊,有沒有自己的地盤,為了生存圖變,隻能今日依附於這位諸侯,明日依附於那位諸侯,顛沛流離失所,處境十分尷尬。徐州陶謙本想將徐州讓與劉備,但是他堅辭不受,後又被呂布和陳宮賺走,他隱忍不發,仁義與冷靜,此時展現的淋淋盡致。
劉備與趙雲的相遇,之前秀才有多次述說過,不再贅述。總之,是英雄相惜,劉備不具備雄才大略的氣魄和中興漢室的宏大誌向和深入骨髓的仁義之心,是不可能吸引趙雲這樣的頂級武將加盟的。
三顧草廬,請得臥龍諸葛亮出山相助,從此三分天下的格局開始顯現。劉備如蛟龍得大海,如猛虎添飛翼。為何是三顧?若是袁紹、袁術等財大氣粗的主子們會如此嗎?“哼,哪裏來的小子,沽名釣譽,擺那麽大的譜幹嘛呢,不用也罷!”劉備卻不是如此,他每次拜訪之前必然焚香沐浴齋戒,虔誠之心日月可鑒,求賢若渴之心天地可表,最終感化諸葛亮出山相助,從此開啟了中國曆史長河中濃重的一筆,不僅僅是蜀漢政權的建立,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洗禮和堅守。
還有那位道號為鳳雛的龐統,那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刺頭,恃才傲物,為了試探吳候的雅量,居然跑到周瑜的靈前數落他的不是,這犯了國太的大忌,最終被嫌棄,別說重用,壓根是不願意用。最後還是劉備的心胸寬廣,禮賢下士,屈尊誠意相邀,被委以重任。龐統加入劉備帳下之後,忠心耿耿,以生命為代價,用計謀將西川合理的納入麾下,知遇之恩深重,他用生命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上古重義!至此,我們大體上對劉備為何能夠成就一番偉業有了感性的認知,希望對諸君有一些啟發,閱讀曆史,可以使人明智,絕非虛言呀!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劉備是帝王,自古以來,最是無情帝王家,有什麽好談論的呢!非也,劉備稱帝也不過短短數年的時間便駕崩了,在他長達近四十年的奮鬥曆程中,基本都是在艱難困苦中,在寄人籬下中,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絕對稱得上是百戰艱難,終成大業的一位雄主。若以現代的眼光來評判劉備的話,他是一位敦毅堅定的創業者,長達四十年堅守一片領域,那麽他是怎麽做到的呢?
深刻的認識一個人,有時候來自頂級競爭對手的評價往往最為深刻、最客觀,不偏不倚。百年罕見,文韜武略的曹操在煮酒論英雄之時,天下的英雄具不入法眼,唯有麵前的劉備和自己可堪為英雄。什麽是英雄?曹操給出的定義要求極高。“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曹操在那時已經將劉備視為自己競爭天下的最強大的潛在競爭對手了,憑此一點,劉備在三國亂世中的真正地位,無與倫比。
劉備的出身如何呢?不用多說啦,帝王後裔,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借故坐酎金讓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貞失去了爵位,流落的一個支脈在河北涿州,到劉備這代已經完全失勢沒落,淪為了織席販履之徒,名聲上是皇室後代,看其處境其實與黎民百姓已經沒啥區別了,沒有任何官位,沒有任何財產,家徒四壁,徒有的虛名,是祖上留給他的唯一“資產”。
可謂是一手爛牌,爛到了極致。那麽他是如何將一手爛牌給徹底翻過來的呢!劉備沒有權位和兵馬錢糧,但是卻有見識、有抱負、有宏大的理想。“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這與他的現實處境相比,又是那麽的截然不同,三國一開篇,上來就給他如此高的評價,這裏麵雖然有羅貫中先生的個人偏愛,但是也並不是肆意無憑據的誇大,劉備一出場便是飽經風霜、堅韌穩重的形象,沒有經過亂世現實生活的捶打和曆練不可能有這種風格。這種“潛在的成功人士”的特質,劉備具有了,帶頭大哥的領袖氣質已經開始嶄露頭角,潛龍久困於淺灘,他日若有風雨相助,必然會龍入大海,掀起驚濤駭浪!
宴桃園三結義,三國亂世末年人數最少的創業團隊成立了。劉備是貴族之後,有可能與平民的關羽和張飛結拜為兄弟嗎?按照當時森嚴的等級製度,不太可能,是羅貫中先生的文學藝術包裝的需要無疑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劉備與關羽和張飛的感情篤深,這點可以從後來的很多事件中得到印證。在舉國文武重臣都建議先伐魏在取吳的大背景下,劉備為了二弟關羽的情義,力排眾議,孤注一擲伐吳,最後兵敗夷陵山下,病逝於白帝城。若沒有刺骨的悲痛和勝敗交織的刺激,劉備多活一些年月應當是沒啥大問題的。
身為帝王,卻用情至深,舉全國之力踐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諾言,為二弟和三弟報仇雪恨。孫權和周瑜說劉備是假仁假義,那是政治對手之間的貶詞,劉備絕對是重感情的,否則誰會拿自己的國家和性命冒險呢!是政治家沒錯,但政治家也是血肉之軀,怎會沒有感情,沒有軟肋呢!
劉備自身的雄才大略,仁義愛民,非凡的治理能力,再加上兩位悍將的輔佐,麾下的兵馬日漸增加。但是終究因為實力相差懸殊,有沒有自己的地盤,為了生存圖變,隻能今日依附於這位諸侯,明日依附於那位諸侯,顛沛流離失所,處境十分尷尬。徐州陶謙本想將徐州讓與劉備,但是他堅辭不受,後又被呂布和陳宮賺走,他隱忍不發,仁義與冷靜,此時展現的淋淋盡致。
劉備與趙雲的相遇,之前秀才有多次述說過,不再贅述。總之,是英雄相惜,劉備不具備雄才大略的氣魄和中興漢室的宏大誌向和深入骨髓的仁義之心,是不可能吸引趙雲這樣的頂級武將加盟的。
三顧草廬,請得臥龍諸葛亮出山相助,從此三分天下的格局開始顯現。劉備如蛟龍得大海,如猛虎添飛翼。為何是三顧?若是袁紹、袁術等財大氣粗的主子們會如此嗎?“哼,哪裏來的小子,沽名釣譽,擺那麽大的譜幹嘛呢,不用也罷!”劉備卻不是如此,他每次拜訪之前必然焚香沐浴齋戒,虔誠之心日月可鑒,求賢若渴之心天地可表,最終感化諸葛亮出山相助,從此開啟了中國曆史長河中濃重的一筆,不僅僅是蜀漢政權的建立,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洗禮和堅守。
還有那位道號為鳳雛的龐統,那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刺頭,恃才傲物,為了試探吳候的雅量,居然跑到周瑜的靈前數落他的不是,這犯了國太的大忌,最終被嫌棄,別說重用,壓根是不願意用。最後還是劉備的心胸寬廣,禮賢下士,屈尊誠意相邀,被委以重任。龐統加入劉備帳下之後,忠心耿耿,以生命為代價,用計謀將西川合理的納入麾下,知遇之恩深重,他用生命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上古重義!至此,我們大體上對劉備為何能夠成就一番偉業有了感性的認知,希望對諸君有一些啟發,閱讀曆史,可以使人明智,絕非虛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