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重掌金鸞
和變成親哥的白月光搶皇位 作者:小星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慕無錚領銜眾人,赫赫行於宮道,禁衛相隨,甲胄生寒。
薛情款步趨前,輕喚:“錚兒。”
雙手遞一白玉上前,瑩潤生光,正是南境虎符。
“錚兒,此乃你物,今當歸位。”
薛情眼中似是解脫,似是欣慰。
慕無錚垂眸,目光落在那白玉之上細細端詳,瞬間便認出這竟是象征著南境軍權的虎符。心中了然,想必是薛皇後費了一番周折,從那昏庸無道的狗皇帝身上取來的。
遂斂容接過,微揖道:“母後有心。”
傅雲起站在一旁容色冷峻道,“殿下,皇帝近侍曹護芝已生擒。”
慕無錚唇角輕勾,逸出一聲哂笑:“既得此人,罪己詔便著他宣讀罷。”
周身氣勢愈發迫人,周遭宮人皆悚然不敢出聲,唯聞風過宮牆之聲。
慕無錚一襲玄色錦袍,闊步踏入金鑾殿。
入殿內,隻見諸臣齊聚,恰似群鴉噪林,沸反盈天。
戶部與吏部官員垂首靜立一隅,神色安然若淵,忠心昭然。
而帝黨諸臣則怒容滿麵。
所有人的目光皆聚焦於殿中那道冷峻的身影 —— 慕無錚。
禦史中丞黃崇禮搶前一步,緋袍亂顫,目眥盡裂,喝問道:“慕無錚!陛下何在?我等要見陛下!你怎敢勾結傅氏,封鎖皇城!”
吏部尚書趙文遠抬眸,目中隱有輕蔑,哂笑一聲,不屑道:“諸君如今竟還看不清局勢,真是冥頑不靈。”
朝光初透金鑾,慕無錚一襲玄袍勁挺,長身玉立殿中,宛若青鬆傲立崖巔。
薛後鳳儀雍容,傅雲起冷峻如刃,二人伴慕無錚左右,更添其威嚴。
慕無錚麵若寒星,目藏幽芒,冷峻之氣四溢,似蒼鷹俯瞰群雀。
他聲沉如淵雷,震徹殿宇:“今日本王踏入這金鑾寶殿,諸公皆為朝堂棟梁,豈會不明就裏?這蒼茫大地、錦繡山河,本就是我慕氏一族世代承襲的江山……奸佞竊據二十載,以至社稷傾頹,蒼生蒙難。如今,本王既回,自當奪回權柄,撥亂反正,重塑乾坤!”
“順者昌,逆者亡,帝位之尊,當歸本王.......本王承天命,看誰敢擋道,必叫他灰飛煙滅!”
言罷,殿內瞬間死寂,針落可聞。
殿閣、戶部與吏部的官員們垂首立於一側,麵色沉靜如水,波瀾不驚。
而帝黨諸臣卻紛起而斥,禦史大夫王崇義額上青筋暴起,恨恨道:“慕無錚你何德何能覬覦皇位?此為謀逆乃大逆不道!我等深受陛下隆恩,今日就是血濺金鑾殿!也不容你這般放肆踐踏我永晝朝堂!”
禮部尚書張正源亦蹙眉搖頭,附和道:“正是!先皇豈有傳位於你這螟蛉義子之意?你這般行徑,必是用了醃臢手段,我等不能坐視你這亂臣賊子顛倒乾坤!”
眾人交頭接耳,言辭激烈如火,似欲將慕無錚此番野心焚於殿中。
兵部尚書孫載此刻更是怒火攻心,再難抑製。
他猛地向前踏出一步,聲音幾乎震動殿梁:“慕無錚!你心狠手辣黨同伐異便罷了,如今竟還勾結皇後謀朝篡位,就不怕太子殿下自北境凱旋,將你這奸佞之徒斬於馬下?”
刑部尚書劉正風亦緊跟其後,目光冷峻似冰,寒聲道:“我等執掌刑獄,豈容你這等亂臣賊子無視綱紀法度!今日便要昭告天下你這奸佞犯上謀逆!”
其身後兵部與刑部眾臣紛紛響應,挺胸昂首、高聲斥責,聲浪滔滔,幾欲掀翻這金鑾殿頂。
慕無錚麵色冷峻,對此番亂象卻似早有預料,他從容不迫地自袖中取出一份詔書,雙手高舉,詔書迎風展動,發出微弱聲響。
“本王並非皇帝義子,乃先太子慕如瑛遺孤,慕氏一族正統血脈…… 此乃罪己詔,乃那昏君親手寫下,諸君盡可來看。”
言罷,禁軍押著戰戰兢兢的曹護芝入殿。
隻見曹護芝身形顫抖如篩糠,臉色慘白如紙,在眾人目光的逼視下,哆哆嗦嗦地展開詔書。
他斷斷續續、顫顫巍巍地念出那罪己詔,每吐一字,皆似用盡全身力氣:“朕乃慕如祺,在位二十餘載。昔年,先皇抱朕自老安王一脈入宮,更名入籍慕氏,然朕無慕氏血脈,所立詔書亦偽。朕與薛忠謀逆,毒弑先皇,私通沒疆,致先太子與陳王稷山兵敗,北境二十六城淪陷,且毒殺先太子妃,構陷姚氏叛國。朕罪孽深重,今書下罪己詔,昭惡行於天下……幸江山歸先太子遺孤慕無錚,朕願退位贖罪……向北境遺民及冤魂懺悔,以贖前愆……望後世為鑒,莫效朕之惡行......”
朝下瞬間嘩然,如巨石投入平湖,瞬間激起千層浪。
眾人聞此詔神色各異,或驚惶,或狐疑,或憤懣。
朝臣蹙眉而思,帝黨舊臣站出來道:“此詔所言,真假難辨。先前未聞端王身世絲毫風聲,如今突兀現世,怎會為真?”
更有性急者上前一步厲聲喝問:“此詔莫不是端王殿下嚴刑逼供陛下所得?且若端王殿下果真是先太子遺孤……可有確鑿證物?若僅憑這一紙詔書,如何能服眾!我朝傳承已久,豈容不明不白之人覬覦大寶!”
此語一出,殿內附和聲浪起,眾人對慕無錚所言身世血脈充滿質疑,皆覺此事太過蹊蹺。
慕無錚神色未變,目光緩緩掃過眾人,冷笑道:“狗皇帝殺我雙親,奪我慕氏江山,實乃無恥霄小!對他用些手段又何妨?社稷豈容他等小人竊據?”
言罷,眼中寒意更甚。
緊接著,慕無錚雙手再動,竟又取出南北兩境虎符,虎符之上的紋路清晰可見。
“諸位可曾想過,我慕氏皇族百年來何以能定鼎天下?皆因我慕氏文能安邦治國,武能平定四方!看清楚了,這是南、北兩境虎符,且皆是君符!”
“本王願與諸位講理,是念在曾同朝為官,亦是希望諸位能誠心輔佐本王這慕氏遺孤,為慕氏江山、天下蒼生謀福,而非本王無手段.......莫要逼本王動用雷霆之力!”
慕無錚言罷之際,隨手一揮。
隻見一列身著玄甲的禁軍魚貫而入,瞬間將金鑾殿層層圍困。
虎符乍現,幽芒閃爍,紋路神秘威嚴。
兵部眾人見狀,臉色驟變,眼中滿是震驚與猶疑,認出竟是南北兩境的君符,心內駭浪翻湧。
意識到太子慕無離竟當真臣服於“先太子遺孤”,眾人更是心亂如麻!
見眾人猶疑,慕無錚再次開口:“本王身世,有人證在。林甫乃當年照料先太子妃醫官,可為證。”
此言一出,朝臣中質疑聲又起:“林甫不過區區小醫官,安知不是與你勾結,謊言欺世?”
就在眾人吵嚷不休之際,殿閣大學士紀聞殊緩緩走出,向著慕無錚躬身一拜,而後麵向群臣,沉聲道:“二十年前,我紀氏之女紀雨梅,毅然拋家棄族,所為……正是保護先太子僅存血脈。”
眾人皆驚愕萬分,未曾料到紀聞殊竟會挺身而出,為慕無錚身世作證。
一時間,諸朝臣麵麵相覷,眼中神色複雜難辨,似是在對局勢分辨權衡。
“紀大人,此事關乎重大,僅憑你一人之言,如何能信?誰知道這不是你與端王慕無錚私下串通好的戲碼?”
禦史中丞黃崇禮眉頭緊皺,滿臉狐疑地質問,聲音尖銳高亢,引起一陣竊竊私語。
“諸位大人,我紀聞殊在朝為官多年,可曾有過半點不忠不信、弄虛作假之事?老夫不問黨爭多年......今既敢站出來,便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又豈會拿家族百年聲譽開玩笑?當年小女紀雨梅為護先太子血脈,曆經千難萬險,甚至與家族斷絕關係,隱姓埋名多年,此等大義之舉,我紀氏上下皆引以為榮,斷不會有半分欺瞞!”
殿中死寂沉沉,百官睨視禁軍與紀聞殊,惶然相顧。
直到殿閣首輔歐陽恪振袂而起,聲音穿梁繞柱:“臣等願輔佐陛下,萬歲千秋,帝祚永延!吾皇萬歲萬萬歲!”
諸朝臣如大夢初醒,不僅因心憂身家性命,亦深知大勢所趨。
眾人緩緩屈膝跪地,俯身叩首,額頭觸地,姿態恭順,林霜絳身著官服隨眾而拜,隱沒於一片伏拜之軀中,星眸含喜。
刹那間,眾人齊聲高呼:“臣等願輔佐陛下,萬歲千秋,帝祚永延!吾皇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萬歲!”
呼聲初起,猶有參差,片刻間便如百川歸海,直上雲霄,久久回蕩。
慕無錚獨立高台,終於轉身在那張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上緩緩落座。
遙瞻那一張張熟悉的麵孔,四目相對間,眸中感慨欣慰紛湧交織。
舊日的艱辛宛若潮浪翻湧心頭,終化作無聲長歎,徐徐而出,似卸千鈞重負。
大仇得報,社稷重歸。
他不再是北境那個饑寒交迫、亡命奔逃的孤兒姚錚了。
他是永晝新的江山之主,慕無錚。
因慕無錚還未正式行登基儀式,於是首場朝議便是探討慕無錚的尊號。
群臣皆列,目光齊聚於高台,慕無錚已有君臨天下之威。
歐陽恪出列,手撫長須,躬身而拜,沉聲道:“陛下戡亂反正,救社稷於水火。依老臣之見,當以‘昭’字為號,彰陛下之明德,顯聖恩之昭著,可稱‘昭帝’。”
話音方落,林霜絳竟上前,一身清俊無雙緩緩開口:“歐陽大人說得極是,隻是陛下亦縱橫捭闔,靖平四方,臣以為‘靖’字更為相宜,可加入靖之一字,號為‘昭靖帝’,方能顯陛下武功靖亂,威服四海,開啟萬世太平。”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先是短暫靜默,繼而紛紛頷首稱是。
慕無錚端坐於上,神色不動,眸中亦有認可之色。
林霜絳與歐陽恪定是為他的尊號字斟句酌許久,所提議必是經過深思熟慮。
良久,司禮官高聲唱喏:“既如此,陛下尊號定矣,為昭靖帝,永晝改元‘昭靖元年’。
慕無錚最後自取禦字為懷璧,十五日後行登基大典。
了結這第一件事後,慕無錚沉聲道:“朕雖未踐祚,然我朝以孝為先,追封雙親自當先行。生父先太子慕如瑛生前累立戰功,著追諡乾元睿武皇帝;生母傅靜殊,才高擅文,詩章傳世,宜追封惠文昭慈皇後。”
“有功之臣亦當嘉獎……昔日罪臣薛忠謀逆,命懸一線,幾近絕境。幸有殿閣大學士歐陽大人秉持忠義,攜姚氏一眾遺孤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護朕周全,方使朕得以安然脫厄;且於朝堂諸事之上,歐陽大人殫精竭慮,悉心輔佐,導朕於正途,助朕得以從容應對朝局紛擾,此恩義厚重如山,朕感懷於心,隻是愛卿早已位居人臣之極,朕一番苦思,特賜爵……文翰侯,以酬其德。自此,歐陽一族皆沐皇恩,福澤綿延。”
歐陽恪當下撩起衣袍下擺,雙膝跪地,俯身向前,行了一個莊重至極的叩拜大禮。
高呼道:“臣蒙聖恩,萬幸之至!”
言罷,又深深叩首三次,方緩緩起身。
慕無錚順著思緒道,“再有姚氏一族,遭罪人安氏蓄意構陷,冠以叛國之名,致其全族蒙難。此罪己詔,當速傳永晝四方,以昭雪其冤,慰藉亡魂。”
話到此處,他微歎,續道:“朕意已決,恢複姚氏一族爵位……隻是今姚氏無男嗣可繼,隻能令其嫡女姚冬易承爵,雖無往例女子襲爵之說,然朕情之所至,亦不惜破此陳規,聊表朕對養母姚氏一番追思與愧疚。”
“再者,已逝紀氏長女紀雨梅,昔日授業於朕,且於危難之際舍身護朕,忠勇節義,朕感懷於心。今追封紀氏一族,賜紀聞殊大學士文淵輔國公之位,以酬其恩義,亦使忠良之後世享尊榮,為天下人所敬仰。”
提及死去的愛女,紀聞殊眼眶隱有濕潤,伏地叩首:“老臣,謝陛下隆恩!”
慕無錚雙眸微抬,視線徐徐掃過傅雲起與薛情,神色沉穩而莊重,緩聲道:“朕之母族傅氏,世代忠心耿耿,久戍皇城,功載千秋。舅父傅老將軍戎馬半生,如今榮休於京,然其威名猶存。現今禁軍之重任,由傅雲起擔之,朕觀其忠勇兼備,治軍有方,特晉其為禁衛軍都督,總攝皇城防務,望其繼往開來,保我朝之安寧。舅父傅老將軍,一生為國,功不可沒,朕賜爵定寰侯,以彰其德,令其家族世享尊榮,福澤綿延。”
傅雲起跪地受封,叩謝慕無錚。
“薛皇後,雖曾為安氏之妻,然於朕之大業傾心相助,其功不可磨滅。其親子慕無離更是遠赴北境苦寒之地,為永晝江山奮力收複失地,戰功赫赫屢建殊勳,且此前平定災亂亦仁心昭著。朕念其赤心報國,又念其母之殊勳,特以其功抵罪。朕生母早逝,今願奉薛皇後為太後,於宮中悉心頤養天年。至於其子慕無離……”
慕無錚語頓,眸中眷戀乍現即逝,旋即被決然取代:“朕決意,不令其複姓安氏,特賜姓慕,彰其軍功。望其續為我朝效力,拓土靖邊,澤被蒼生,便冊封為……”
“宸王。”
一語既出,階下群臣麵色驟變,或驚惶、或疑慮,諸般神情不一。
慕無錚心間如有鵲鳥歡騰。
他做到了。
他說過,慕無離的王位必由自己親手封賜。
而今,他真的做到了。
未等底下朝臣反應,慕無錚又緩聲道,“大公主慕無雙,亦曾南境揚威,調和朕與定國侯相和,朕仍留其公主之位,待以長姐之禮。瑞王慕無寂武勇超群,亦隨朕戡定南下氏族與雍王之亂,保其名爵。至於罪人安氏其餘子嗣,皆逐出慕氏族譜,此前尚未封王的二皇子慕無鑒,因其心智未開,留於薛太後側照料,免其株連之罪。
群臣乍聽之下皆瞠目結舌,各個麵露驚愕,心內駭浪滔天,卻如鯁在喉難以發聲,唯呆立當場,良久未緩過神來。
此番朝局更迭……真是玄之又玄!
就不能來個人為他們解釋解釋?
新帝不僅從昔日政敵手中輕易拿到北境另一半兵權,如今又善待對方親眷,賜皇族之姓,且封以 “宸” 字王爵!
“宸” 者,北極星所居,帝王之位也,其尊非凡,鮮有用此字者,向來用作賜妃之號,以示臥榻君王側之恩寵,豈有封王之稱?
此非尋常之舉……莫非陛下竟欲與宸王共主天下?
群臣相視,皆露駭色,可新帝之意高深莫測,無人敢多言。
禮部尚書張正源見場麵已無異議,便整了整朝服,收斂神色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道:“臣領旨,封賞及詔書待禮部擬定後,即傳至各府邸。”
慕無錚輕點下頜,目含嘉許之色,靜靜地凝視著禮部一班臣子,薄唇輕勾,緩緩開口道:“禮部經辦此事,事關重大,卿等務必傾盡全力,周全操辦,定要讓滿朝文武、天下臣民皆能真切感受到朝廷對功臣的敬重與厚待……尤其宸王的冊封詔書,需即刻擬就,選派最為得力的信使,快馬加鞭,八百裏加急送往北境,不得有分毫延誤。”
禮部尚書張正源心下隱隱泛起一絲難以名狀的異樣之感,麵上卻不露聲色,垂首應道:“臣遵旨,定當全力以赴,不負聖望。”
薛情款步趨前,輕喚:“錚兒。”
雙手遞一白玉上前,瑩潤生光,正是南境虎符。
“錚兒,此乃你物,今當歸位。”
薛情眼中似是解脫,似是欣慰。
慕無錚垂眸,目光落在那白玉之上細細端詳,瞬間便認出這竟是象征著南境軍權的虎符。心中了然,想必是薛皇後費了一番周折,從那昏庸無道的狗皇帝身上取來的。
遂斂容接過,微揖道:“母後有心。”
傅雲起站在一旁容色冷峻道,“殿下,皇帝近侍曹護芝已生擒。”
慕無錚唇角輕勾,逸出一聲哂笑:“既得此人,罪己詔便著他宣讀罷。”
周身氣勢愈發迫人,周遭宮人皆悚然不敢出聲,唯聞風過宮牆之聲。
慕無錚一襲玄色錦袍,闊步踏入金鑾殿。
入殿內,隻見諸臣齊聚,恰似群鴉噪林,沸反盈天。
戶部與吏部官員垂首靜立一隅,神色安然若淵,忠心昭然。
而帝黨諸臣則怒容滿麵。
所有人的目光皆聚焦於殿中那道冷峻的身影 —— 慕無錚。
禦史中丞黃崇禮搶前一步,緋袍亂顫,目眥盡裂,喝問道:“慕無錚!陛下何在?我等要見陛下!你怎敢勾結傅氏,封鎖皇城!”
吏部尚書趙文遠抬眸,目中隱有輕蔑,哂笑一聲,不屑道:“諸君如今竟還看不清局勢,真是冥頑不靈。”
朝光初透金鑾,慕無錚一襲玄袍勁挺,長身玉立殿中,宛若青鬆傲立崖巔。
薛後鳳儀雍容,傅雲起冷峻如刃,二人伴慕無錚左右,更添其威嚴。
慕無錚麵若寒星,目藏幽芒,冷峻之氣四溢,似蒼鷹俯瞰群雀。
他聲沉如淵雷,震徹殿宇:“今日本王踏入這金鑾寶殿,諸公皆為朝堂棟梁,豈會不明就裏?這蒼茫大地、錦繡山河,本就是我慕氏一族世代承襲的江山……奸佞竊據二十載,以至社稷傾頹,蒼生蒙難。如今,本王既回,自當奪回權柄,撥亂反正,重塑乾坤!”
“順者昌,逆者亡,帝位之尊,當歸本王.......本王承天命,看誰敢擋道,必叫他灰飛煙滅!”
言罷,殿內瞬間死寂,針落可聞。
殿閣、戶部與吏部的官員們垂首立於一側,麵色沉靜如水,波瀾不驚。
而帝黨諸臣卻紛起而斥,禦史大夫王崇義額上青筋暴起,恨恨道:“慕無錚你何德何能覬覦皇位?此為謀逆乃大逆不道!我等深受陛下隆恩,今日就是血濺金鑾殿!也不容你這般放肆踐踏我永晝朝堂!”
禮部尚書張正源亦蹙眉搖頭,附和道:“正是!先皇豈有傳位於你這螟蛉義子之意?你這般行徑,必是用了醃臢手段,我等不能坐視你這亂臣賊子顛倒乾坤!”
眾人交頭接耳,言辭激烈如火,似欲將慕無錚此番野心焚於殿中。
兵部尚書孫載此刻更是怒火攻心,再難抑製。
他猛地向前踏出一步,聲音幾乎震動殿梁:“慕無錚!你心狠手辣黨同伐異便罷了,如今竟還勾結皇後謀朝篡位,就不怕太子殿下自北境凱旋,將你這奸佞之徒斬於馬下?”
刑部尚書劉正風亦緊跟其後,目光冷峻似冰,寒聲道:“我等執掌刑獄,豈容你這等亂臣賊子無視綱紀法度!今日便要昭告天下你這奸佞犯上謀逆!”
其身後兵部與刑部眾臣紛紛響應,挺胸昂首、高聲斥責,聲浪滔滔,幾欲掀翻這金鑾殿頂。
慕無錚麵色冷峻,對此番亂象卻似早有預料,他從容不迫地自袖中取出一份詔書,雙手高舉,詔書迎風展動,發出微弱聲響。
“本王並非皇帝義子,乃先太子慕如瑛遺孤,慕氏一族正統血脈…… 此乃罪己詔,乃那昏君親手寫下,諸君盡可來看。”
言罷,禁軍押著戰戰兢兢的曹護芝入殿。
隻見曹護芝身形顫抖如篩糠,臉色慘白如紙,在眾人目光的逼視下,哆哆嗦嗦地展開詔書。
他斷斷續續、顫顫巍巍地念出那罪己詔,每吐一字,皆似用盡全身力氣:“朕乃慕如祺,在位二十餘載。昔年,先皇抱朕自老安王一脈入宮,更名入籍慕氏,然朕無慕氏血脈,所立詔書亦偽。朕與薛忠謀逆,毒弑先皇,私通沒疆,致先太子與陳王稷山兵敗,北境二十六城淪陷,且毒殺先太子妃,構陷姚氏叛國。朕罪孽深重,今書下罪己詔,昭惡行於天下……幸江山歸先太子遺孤慕無錚,朕願退位贖罪……向北境遺民及冤魂懺悔,以贖前愆……望後世為鑒,莫效朕之惡行......”
朝下瞬間嘩然,如巨石投入平湖,瞬間激起千層浪。
眾人聞此詔神色各異,或驚惶,或狐疑,或憤懣。
朝臣蹙眉而思,帝黨舊臣站出來道:“此詔所言,真假難辨。先前未聞端王身世絲毫風聲,如今突兀現世,怎會為真?”
更有性急者上前一步厲聲喝問:“此詔莫不是端王殿下嚴刑逼供陛下所得?且若端王殿下果真是先太子遺孤……可有確鑿證物?若僅憑這一紙詔書,如何能服眾!我朝傳承已久,豈容不明不白之人覬覦大寶!”
此語一出,殿內附和聲浪起,眾人對慕無錚所言身世血脈充滿質疑,皆覺此事太過蹊蹺。
慕無錚神色未變,目光緩緩掃過眾人,冷笑道:“狗皇帝殺我雙親,奪我慕氏江山,實乃無恥霄小!對他用些手段又何妨?社稷豈容他等小人竊據?”
言罷,眼中寒意更甚。
緊接著,慕無錚雙手再動,竟又取出南北兩境虎符,虎符之上的紋路清晰可見。
“諸位可曾想過,我慕氏皇族百年來何以能定鼎天下?皆因我慕氏文能安邦治國,武能平定四方!看清楚了,這是南、北兩境虎符,且皆是君符!”
“本王願與諸位講理,是念在曾同朝為官,亦是希望諸位能誠心輔佐本王這慕氏遺孤,為慕氏江山、天下蒼生謀福,而非本王無手段.......莫要逼本王動用雷霆之力!”
慕無錚言罷之際,隨手一揮。
隻見一列身著玄甲的禁軍魚貫而入,瞬間將金鑾殿層層圍困。
虎符乍現,幽芒閃爍,紋路神秘威嚴。
兵部眾人見狀,臉色驟變,眼中滿是震驚與猶疑,認出竟是南北兩境的君符,心內駭浪翻湧。
意識到太子慕無離竟當真臣服於“先太子遺孤”,眾人更是心亂如麻!
見眾人猶疑,慕無錚再次開口:“本王身世,有人證在。林甫乃當年照料先太子妃醫官,可為證。”
此言一出,朝臣中質疑聲又起:“林甫不過區區小醫官,安知不是與你勾結,謊言欺世?”
就在眾人吵嚷不休之際,殿閣大學士紀聞殊緩緩走出,向著慕無錚躬身一拜,而後麵向群臣,沉聲道:“二十年前,我紀氏之女紀雨梅,毅然拋家棄族,所為……正是保護先太子僅存血脈。”
眾人皆驚愕萬分,未曾料到紀聞殊竟會挺身而出,為慕無錚身世作證。
一時間,諸朝臣麵麵相覷,眼中神色複雜難辨,似是在對局勢分辨權衡。
“紀大人,此事關乎重大,僅憑你一人之言,如何能信?誰知道這不是你與端王慕無錚私下串通好的戲碼?”
禦史中丞黃崇禮眉頭緊皺,滿臉狐疑地質問,聲音尖銳高亢,引起一陣竊竊私語。
“諸位大人,我紀聞殊在朝為官多年,可曾有過半點不忠不信、弄虛作假之事?老夫不問黨爭多年......今既敢站出來,便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又豈會拿家族百年聲譽開玩笑?當年小女紀雨梅為護先太子血脈,曆經千難萬險,甚至與家族斷絕關係,隱姓埋名多年,此等大義之舉,我紀氏上下皆引以為榮,斷不會有半分欺瞞!”
殿中死寂沉沉,百官睨視禁軍與紀聞殊,惶然相顧。
直到殿閣首輔歐陽恪振袂而起,聲音穿梁繞柱:“臣等願輔佐陛下,萬歲千秋,帝祚永延!吾皇萬歲萬萬歲!”
諸朝臣如大夢初醒,不僅因心憂身家性命,亦深知大勢所趨。
眾人緩緩屈膝跪地,俯身叩首,額頭觸地,姿態恭順,林霜絳身著官服隨眾而拜,隱沒於一片伏拜之軀中,星眸含喜。
刹那間,眾人齊聲高呼:“臣等願輔佐陛下,萬歲千秋,帝祚永延!吾皇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萬歲!”
呼聲初起,猶有參差,片刻間便如百川歸海,直上雲霄,久久回蕩。
慕無錚獨立高台,終於轉身在那張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上緩緩落座。
遙瞻那一張張熟悉的麵孔,四目相對間,眸中感慨欣慰紛湧交織。
舊日的艱辛宛若潮浪翻湧心頭,終化作無聲長歎,徐徐而出,似卸千鈞重負。
大仇得報,社稷重歸。
他不再是北境那個饑寒交迫、亡命奔逃的孤兒姚錚了。
他是永晝新的江山之主,慕無錚。
因慕無錚還未正式行登基儀式,於是首場朝議便是探討慕無錚的尊號。
群臣皆列,目光齊聚於高台,慕無錚已有君臨天下之威。
歐陽恪出列,手撫長須,躬身而拜,沉聲道:“陛下戡亂反正,救社稷於水火。依老臣之見,當以‘昭’字為號,彰陛下之明德,顯聖恩之昭著,可稱‘昭帝’。”
話音方落,林霜絳竟上前,一身清俊無雙緩緩開口:“歐陽大人說得極是,隻是陛下亦縱橫捭闔,靖平四方,臣以為‘靖’字更為相宜,可加入靖之一字,號為‘昭靖帝’,方能顯陛下武功靖亂,威服四海,開啟萬世太平。”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先是短暫靜默,繼而紛紛頷首稱是。
慕無錚端坐於上,神色不動,眸中亦有認可之色。
林霜絳與歐陽恪定是為他的尊號字斟句酌許久,所提議必是經過深思熟慮。
良久,司禮官高聲唱喏:“既如此,陛下尊號定矣,為昭靖帝,永晝改元‘昭靖元年’。
慕無錚最後自取禦字為懷璧,十五日後行登基大典。
了結這第一件事後,慕無錚沉聲道:“朕雖未踐祚,然我朝以孝為先,追封雙親自當先行。生父先太子慕如瑛生前累立戰功,著追諡乾元睿武皇帝;生母傅靜殊,才高擅文,詩章傳世,宜追封惠文昭慈皇後。”
“有功之臣亦當嘉獎……昔日罪臣薛忠謀逆,命懸一線,幾近絕境。幸有殿閣大學士歐陽大人秉持忠義,攜姚氏一眾遺孤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護朕周全,方使朕得以安然脫厄;且於朝堂諸事之上,歐陽大人殫精竭慮,悉心輔佐,導朕於正途,助朕得以從容應對朝局紛擾,此恩義厚重如山,朕感懷於心,隻是愛卿早已位居人臣之極,朕一番苦思,特賜爵……文翰侯,以酬其德。自此,歐陽一族皆沐皇恩,福澤綿延。”
歐陽恪當下撩起衣袍下擺,雙膝跪地,俯身向前,行了一個莊重至極的叩拜大禮。
高呼道:“臣蒙聖恩,萬幸之至!”
言罷,又深深叩首三次,方緩緩起身。
慕無錚順著思緒道,“再有姚氏一族,遭罪人安氏蓄意構陷,冠以叛國之名,致其全族蒙難。此罪己詔,當速傳永晝四方,以昭雪其冤,慰藉亡魂。”
話到此處,他微歎,續道:“朕意已決,恢複姚氏一族爵位……隻是今姚氏無男嗣可繼,隻能令其嫡女姚冬易承爵,雖無往例女子襲爵之說,然朕情之所至,亦不惜破此陳規,聊表朕對養母姚氏一番追思與愧疚。”
“再者,已逝紀氏長女紀雨梅,昔日授業於朕,且於危難之際舍身護朕,忠勇節義,朕感懷於心。今追封紀氏一族,賜紀聞殊大學士文淵輔國公之位,以酬其恩義,亦使忠良之後世享尊榮,為天下人所敬仰。”
提及死去的愛女,紀聞殊眼眶隱有濕潤,伏地叩首:“老臣,謝陛下隆恩!”
慕無錚雙眸微抬,視線徐徐掃過傅雲起與薛情,神色沉穩而莊重,緩聲道:“朕之母族傅氏,世代忠心耿耿,久戍皇城,功載千秋。舅父傅老將軍戎馬半生,如今榮休於京,然其威名猶存。現今禁軍之重任,由傅雲起擔之,朕觀其忠勇兼備,治軍有方,特晉其為禁衛軍都督,總攝皇城防務,望其繼往開來,保我朝之安寧。舅父傅老將軍,一生為國,功不可沒,朕賜爵定寰侯,以彰其德,令其家族世享尊榮,福澤綿延。”
傅雲起跪地受封,叩謝慕無錚。
“薛皇後,雖曾為安氏之妻,然於朕之大業傾心相助,其功不可磨滅。其親子慕無離更是遠赴北境苦寒之地,為永晝江山奮力收複失地,戰功赫赫屢建殊勳,且此前平定災亂亦仁心昭著。朕念其赤心報國,又念其母之殊勳,特以其功抵罪。朕生母早逝,今願奉薛皇後為太後,於宮中悉心頤養天年。至於其子慕無離……”
慕無錚語頓,眸中眷戀乍現即逝,旋即被決然取代:“朕決意,不令其複姓安氏,特賜姓慕,彰其軍功。望其續為我朝效力,拓土靖邊,澤被蒼生,便冊封為……”
“宸王。”
一語既出,階下群臣麵色驟變,或驚惶、或疑慮,諸般神情不一。
慕無錚心間如有鵲鳥歡騰。
他做到了。
他說過,慕無離的王位必由自己親手封賜。
而今,他真的做到了。
未等底下朝臣反應,慕無錚又緩聲道,“大公主慕無雙,亦曾南境揚威,調和朕與定國侯相和,朕仍留其公主之位,待以長姐之禮。瑞王慕無寂武勇超群,亦隨朕戡定南下氏族與雍王之亂,保其名爵。至於罪人安氏其餘子嗣,皆逐出慕氏族譜,此前尚未封王的二皇子慕無鑒,因其心智未開,留於薛太後側照料,免其株連之罪。
群臣乍聽之下皆瞠目結舌,各個麵露驚愕,心內駭浪滔天,卻如鯁在喉難以發聲,唯呆立當場,良久未緩過神來。
此番朝局更迭……真是玄之又玄!
就不能來個人為他們解釋解釋?
新帝不僅從昔日政敵手中輕易拿到北境另一半兵權,如今又善待對方親眷,賜皇族之姓,且封以 “宸” 字王爵!
“宸” 者,北極星所居,帝王之位也,其尊非凡,鮮有用此字者,向來用作賜妃之號,以示臥榻君王側之恩寵,豈有封王之稱?
此非尋常之舉……莫非陛下竟欲與宸王共主天下?
群臣相視,皆露駭色,可新帝之意高深莫測,無人敢多言。
禮部尚書張正源見場麵已無異議,便整了整朝服,收斂神色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道:“臣領旨,封賞及詔書待禮部擬定後,即傳至各府邸。”
慕無錚輕點下頜,目含嘉許之色,靜靜地凝視著禮部一班臣子,薄唇輕勾,緩緩開口道:“禮部經辦此事,事關重大,卿等務必傾盡全力,周全操辦,定要讓滿朝文武、天下臣民皆能真切感受到朝廷對功臣的敬重與厚待……尤其宸王的冊封詔書,需即刻擬就,選派最為得力的信使,快馬加鞭,八百裏加急送往北境,不得有分毫延誤。”
禮部尚書張正源心下隱隱泛起一絲難以名狀的異樣之感,麵上卻不露聲色,垂首應道:“臣遵旨,定當全力以赴,不負聖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