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黃得功的話,宋獻策和葉皓對視一眼,都露出了笑容。接著,葉皓急忙說道:“我家伯爺也是常常提起總鎮,吩咐我等若見到了總鎮,當以兄禮而待!”


    黃得功聽了這話,更是哈哈大笑起來:“哈哈哈,痛快!我這賢弟真是沒有白交,這些年我南征北戰,但不管在哪裏總能收到美酒,這都是你家伯爺對我的關照啊!”


    “既然我家伯爺認黃總鎮為兄,這都是應當的!”宋獻策在一旁笑道:“好,宋先生說得好,我就不客氣了!隻是不知今日可有美酒!”黃得功得意地笑了笑,這一輩子,最讓他得意的就是交了葉風這個兄弟後,天下最好的美酒他就沒有斷過。


    “美酒當然是有的,隻是在下可沒有我家伯爺的量,恐怕是陪不住黃總兵了!”葉皓立即答道。


    “你也別磨磨唧唧了,這黃總鎮叫得也太別扭,就叫我一聲黃兄吧!我三杯你們一杯如何?”黃得功大手一揮,拍在葉皓的肩頭上。


    “這......”葉皓仍有些猶豫。


    “葉司令,黃總鎮難得來此,不如你就陪黃總鎮盡歡,軍中之事就交給我了!我想今日是因陪黃總鎮,破例一次,伯爺也不會怪罪的!”宋獻策接口道。隻因軍中有規定,戰時不得飲酒。


    三人進得大帳中,葉皓一聲吩咐,早有親兵將準備好的酒菜送了上來。黃得功一見,不禁感歎道:“還是大華軍的待遇好啊!這幾個月,如果不是你們大華軍送來的軍糧,恐怕我軍也無法支撐到現在了!”


    得到葉風的指令後,葉皓也是源源不斷地接濟著黃得功的京營官兵。否則,在這個戰亂紛飛、物資匱乏的地區,以黃得功京營那嚴格的軍紀,真有可能會出現斷糧的情況。


    三人又是一陣寒暄之後,黃得功突然正色說道:“不知兩位打算如何攻打這廬州城呢?我黃闖子願意聽從二位的命令!”


    聽到這話,葉皓連忙擺手道:“黃總鎮,這可使不得啊!您可是堂堂一鎮總兵,現在手下還有萬餘兵馬。至於如何攻打廬州,還請黃總鎮來下令吧!”


    這時,一旁的宋獻策開口道:“黃總鎮,我們雖然來自不同陣營,但如今都是朝廷的軍隊。您不必如此客氣,有什麽想法盡管說出來便是。”


    黃得功趕忙拱手道:“宋先生,您太謙虛了。我這總兵的職位,比起您這位先生來說,實在是不值一提。別看我現在有萬餘兵馬,可與葉老弟手中的幾千人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所以,這作戰之事,還請先生來下令!”


    “好,既然如此,宋某就不客氣了!我們的計劃是大華軍主攻南門,黃總鎮負責東門,而北門和西門就請黃總鎮命令府兵和鄉勇們負責。”宋獻策也不猶豫,直接說出了他的計劃。


    聽了宋獻策的話,黃得功稍微猶豫一下,說道:“宋先生,這東門我有兩千京營自然是守得住,不會主流寇從這裏逃走,隻是北門和西門的兵力恐怕難以阻止流寇啊!”


    宋獻策笑了笑,回答說:“黃總鎮,困獸猶鬥,這城中有近三萬流寇,如果不讓他們看到一絲逃跑的希望,隻恐這次的攻堅戰會使我們傷亡巨大。留著北麵和西麵就是讓他們逃,這樣才能順利拿下廬州。”


    他看了看若有所思的黃得功,接著道:“這三萬流寇,真正的老營人馬不過幾千人,在城破或逃離時,大部分流寇是無法逃走的。如果黃總兵帶領京營兩千騎兵追擊,定能大破敵軍。”


    黃得功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但還是有些擔心地問:“那萬一這些流寇不走北門和西門,而堅守城池呢?”


    宋獻策自信地笑道:“黃總鎮放心,流寇本性貪婪,現在我大軍圍城,按他們的習慣是不可能在此堅守得,隻要給他們一點機會,必然會嚐試逃脫。北門和西門兵力較弱,但也是他們唯一的生路。”


    黃得功低頭沉思片刻之後,終於下定了決心:“好吧,既然如此,那便如宋先生所言,我回去後立刻安排下去。不過,還望先生告知具體的進攻時間。”


    宋獻策眼神堅定,語氣激昂地說道:“後日清晨,我們將發起總攻,一舉拿下廬州!”


    聽到這話,黃得功不禁皺起眉頭,擔憂地說:“一戰下廬州?先生真有這般把握嗎?若采取強攻之策,恐怕我軍會遭受重大損失啊!”他深知大華軍實力強大,但畢竟未曾親眼目睹其真正的戰鬥力,心中難免疑慮重重。


    宋獻策信心滿滿地回答道:“黃總鎮大可放心,明日我軍的秘密武器將會抵達戰場。有此神器在手,大華軍無需強攻廬州。況且,若我軍傷亡過重,我也難以向伯爺交代啊!”


    “黃兄,如果流寇撤離,一定不要追擊太遠,畢竟你手中隻有京營兩千騎兵,一旦陷入流寇的包圍,也會吃虧的!而且李定國此人有勇有謀,沿途定會有埋伏!”葉皓也對黃得功道。


    一陣悠揚的銅號聲傳來,張定國屹立於廬州城東門城樓之上,目光凝視著大華軍整齊列隊,緩緩逼近廬州城。他心中暗自歎息,意識到這座城池怕是守不住了。


    然而,他堅信自己能在此堅守幾日,盡管大華軍的野戰炮威力驚人,但在攻城方麵仍顯不足。如果義父能夠及時率大軍回援,廬州也是能保住得,隻是義父會怎麽安排,自己現在是無從得知。


    自從在無為、廬江接連失利後,張獻忠已經幾次來信斥責,廬州城內他可以直接指揮的兵馬也隻有他的千餘騎兵,其餘人馬盡歸張可望。在探知大華軍與黃得功的京營要圍攻廬州時,張可望與張定國立即派人前往六安稟明情況,隻是張可望與張定國執不同的態度。


    孫可望的意見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反正逃跑已經是他們的家常便飯;而張定國卻是建議大軍立即回援,朝廷的軍隊並不可怕,隻有東海伯的五千大華軍讓他感到壓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驚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棲湖的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棲湖的刀並收藏明末驚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