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二月,無為城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這批客人身份各異,有的是江南一帶的名門望族,有的是地方官員,還有一些則是社會名流和文人墨客。他們之所以聚集在這裏,是因為大華時報發布了一則公告,邀請各界人士組成一支戰地觀察團,前往戰場實地考察。
這個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了社會上的軒然大波。一時間,無數人踴躍報名參加這個戰地觀察團。負責此事的陳子龍對此感到十分為難,他沒想到會有這麽多人對這個活動感興趣。最後,隻得請葉風來決定最終人選。
葉風在眾多報名者中仔細篩選,最終選出了十六位代表人物,並從鬆江大華軍的工坊中挑選了四位表現優異的工匠,一同加入這個觀察團。此外,南京時報也派出了兩名記者參與此次活動。然而,他們卻遭到了大華軍官員的冷遇。
這位官員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如果想要參加觀察團,可以,但必須自行承擔車馬、食宿等費用,大華軍一概不負責任。麵對這樣的條件,南京時報的記者們雖然有些不滿,但還是無奈地接受了。畢竟,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大華軍的真實情況,揭露其所謂的\"暴行\"
可誰知還沒有回到南京,聽到了從南京傳來的消息,南京時報停辦了,這幾人還是不明白原因,但葉風卻知道這是為何。
周延儒在張溥等複社成員的幫助下,去年成功地再次登上了首輔的寶座。然而,張溥自恃有功,時常在周延儒麵前指手畫腳,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
這種行為逐漸引起了周延儒的忌恨,但張溥卻毫無自知之明。與此同時,葉風想了想還是派人給張溥送了一封信,信中無頭無尾,僅寫有“小心周延儒”五個字。
起初,張溥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隻是將其視為葉風的離間之計。然而,出於謹慎考慮,他還是多留了一個心眼,暗中派遣人手收買了周延儒的心腹。
果不其然,通過這名心腹,張溥成功打探到周延儒確實有害他之心,而且連毒藥都已準備,準備在當晚宴請他時下手。
得到這個消息後,張溥當機立斷,連夜迅速的逃離了京師,返回南京。總算是逃過一劫。
回到南京後,張溥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以《南京時報》無法維持開支為由,停止該報的發行,並解散了所有相關人員。
對於這一決定,劉澤清也感到無可奈何。當初創辦《南京時報》的初衷本就是為了打擊葉風,但這幾年來收效甚微,如今既然已經停刊,也就隻能順其自然了。
葉皓站在一旁,看著眼前這群人,不禁皺起了眉頭。他實在想不通伯爺為何要組織這樣一個觀察團,難道不怕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嗎?但既然伯爺已經做出了決定,他隻能盡心盡力地完成,確保一切順利進行。
好在這些人的安全不用他負責,葉風從警衛團中抽了一個排的警衛,直接負責這群人的安保,但有他們在這裏,大華軍還能像以前一樣對欺壓百姓的官兵們下手嗎?
在隨軍的後勤部人員將這群人帶走安置後,葉皓對身邊的宋獻策苦笑一聲:“總參謀長,伯爺這是何意,這不是給我們套上了一個枷鎖嗎?”
宋獻策卻是輕輕的一笑,對葉皓道:“葉司令,真得是這麽認為得?”
“我也覺得伯爺應該是另有深意,但一時也是不得理解。”葉皓搖搖頭道。
“伯爺高瞻遠矚,所思所想遠非我等能夠猜測。”宋獻策接著道。
“那總參謀長,今後我們的行事就要受這些人的製約了。”葉皓還是歎了口氣。
“伯爺在信中可有提到觀察團後,我們應該注意的事項?”宋獻策不答反問道。
“這倒是沒有,也不知伯爺是何意。”葉皓皺著眉頭道。
“既然伯爺沒有專門囑咐我們,那就不必顧忌,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宋獻策爽朗一笑。
“那我們接下來該做什麽?”聽到宋獻策的解釋,葉皓也不由得鬆了口氣。
“兵發廬州,以雷霆手段取之,讓觀察團見識到我們大華軍的風采!”宋南策大手一揮。
在無為失利後,張定國帶領殘兵退守廬江,但大華軍並沒有給張定國喘息之機,而是將廬江圍困,而潘獨鼇的水軍不是大華軍蒸汽戰艦的對手,也退了回去。
而據守廬州的張可望並沒有向廬江派出一兵一卒的援兵,最後李定國隻得無奈的撤退回了廬州,因此受到了張獻忠的斥責。現在與張可望合兵近三萬人據守廬州,隻是大權都在張可望的手中。
而黃得功與劉良佐率京營相救六安州,卻不想張獻忠親率大軍,在夾山關一戰,京營不敵人多勢眾的張獻忠部,退出了六安州。
高光鬥、盧九德、劉良佐率大軍在六安州附近與張部對峙,而黃得功奉盧九德之命,率兩千京營殘兵、三千高光鬥的府兵,清剿廬州附近州縣的張獻忠部。
在宋獻策派人聯絡黃得功一起進攻廬州後,他一刻也沒有停歇,立即又組織了近五千鄉勇,共萬餘人馬,浩浩蕩蕩地將廬州城圍了個水泄不通。等到人馬在城外紮好營後,黃得功便立刻帶著二十餘名親兵,親自前往大華軍營拜會宋獻策和葉皓。
得知這個消息的宋獻策和葉皓早已在營門外等候著。他們站在一起,神情嚴肅,目光堅定,仿佛已經做好了應對任何挑戰的準備。
不久之後,黃得功率領的隊伍出現在視野之中。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氣勢洶洶,讓人不禁為之震撼。黃得功下馬後,宋獻策和葉皓立刻迎了上去,拱手行禮,表示歡迎。
“在下宋獻策、鬆江副總兵葉皓見過總鎮!”兩人齊聲說道。
黃得功哈哈一笑,還了一禮:“宋先生、葉副總兵,本鎮也是久仰二位之威名啊!雖然我們的部下有過幾次合作,但卻一直無緣相見,這次合圍廬州倒是成全了我們!”
這個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了社會上的軒然大波。一時間,無數人踴躍報名參加這個戰地觀察團。負責此事的陳子龍對此感到十分為難,他沒想到會有這麽多人對這個活動感興趣。最後,隻得請葉風來決定最終人選。
葉風在眾多報名者中仔細篩選,最終選出了十六位代表人物,並從鬆江大華軍的工坊中挑選了四位表現優異的工匠,一同加入這個觀察團。此外,南京時報也派出了兩名記者參與此次活動。然而,他們卻遭到了大華軍官員的冷遇。
這位官員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如果想要參加觀察團,可以,但必須自行承擔車馬、食宿等費用,大華軍一概不負責任。麵對這樣的條件,南京時報的記者們雖然有些不滿,但還是無奈地接受了。畢竟,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大華軍的真實情況,揭露其所謂的\"暴行\"
可誰知還沒有回到南京,聽到了從南京傳來的消息,南京時報停辦了,這幾人還是不明白原因,但葉風卻知道這是為何。
周延儒在張溥等複社成員的幫助下,去年成功地再次登上了首輔的寶座。然而,張溥自恃有功,時常在周延儒麵前指手畫腳,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
這種行為逐漸引起了周延儒的忌恨,但張溥卻毫無自知之明。與此同時,葉風想了想還是派人給張溥送了一封信,信中無頭無尾,僅寫有“小心周延儒”五個字。
起初,張溥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隻是將其視為葉風的離間之計。然而,出於謹慎考慮,他還是多留了一個心眼,暗中派遣人手收買了周延儒的心腹。
果不其然,通過這名心腹,張溥成功打探到周延儒確實有害他之心,而且連毒藥都已準備,準備在當晚宴請他時下手。
得到這個消息後,張溥當機立斷,連夜迅速的逃離了京師,返回南京。總算是逃過一劫。
回到南京後,張溥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以《南京時報》無法維持開支為由,停止該報的發行,並解散了所有相關人員。
對於這一決定,劉澤清也感到無可奈何。當初創辦《南京時報》的初衷本就是為了打擊葉風,但這幾年來收效甚微,如今既然已經停刊,也就隻能順其自然了。
葉皓站在一旁,看著眼前這群人,不禁皺起了眉頭。他實在想不通伯爺為何要組織這樣一個觀察團,難道不怕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嗎?但既然伯爺已經做出了決定,他隻能盡心盡力地完成,確保一切順利進行。
好在這些人的安全不用他負責,葉風從警衛團中抽了一個排的警衛,直接負責這群人的安保,但有他們在這裏,大華軍還能像以前一樣對欺壓百姓的官兵們下手嗎?
在隨軍的後勤部人員將這群人帶走安置後,葉皓對身邊的宋獻策苦笑一聲:“總參謀長,伯爺這是何意,這不是給我們套上了一個枷鎖嗎?”
宋獻策卻是輕輕的一笑,對葉皓道:“葉司令,真得是這麽認為得?”
“我也覺得伯爺應該是另有深意,但一時也是不得理解。”葉皓搖搖頭道。
“伯爺高瞻遠矚,所思所想遠非我等能夠猜測。”宋獻策接著道。
“那總參謀長,今後我們的行事就要受這些人的製約了。”葉皓還是歎了口氣。
“伯爺在信中可有提到觀察團後,我們應該注意的事項?”宋獻策不答反問道。
“這倒是沒有,也不知伯爺是何意。”葉皓皺著眉頭道。
“既然伯爺沒有專門囑咐我們,那就不必顧忌,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宋獻策爽朗一笑。
“那我們接下來該做什麽?”聽到宋獻策的解釋,葉皓也不由得鬆了口氣。
“兵發廬州,以雷霆手段取之,讓觀察團見識到我們大華軍的風采!”宋南策大手一揮。
在無為失利後,張定國帶領殘兵退守廬江,但大華軍並沒有給張定國喘息之機,而是將廬江圍困,而潘獨鼇的水軍不是大華軍蒸汽戰艦的對手,也退了回去。
而據守廬州的張可望並沒有向廬江派出一兵一卒的援兵,最後李定國隻得無奈的撤退回了廬州,因此受到了張獻忠的斥責。現在與張可望合兵近三萬人據守廬州,隻是大權都在張可望的手中。
而黃得功與劉良佐率京營相救六安州,卻不想張獻忠親率大軍,在夾山關一戰,京營不敵人多勢眾的張獻忠部,退出了六安州。
高光鬥、盧九德、劉良佐率大軍在六安州附近與張部對峙,而黃得功奉盧九德之命,率兩千京營殘兵、三千高光鬥的府兵,清剿廬州附近州縣的張獻忠部。
在宋獻策派人聯絡黃得功一起進攻廬州後,他一刻也沒有停歇,立即又組織了近五千鄉勇,共萬餘人馬,浩浩蕩蕩地將廬州城圍了個水泄不通。等到人馬在城外紮好營後,黃得功便立刻帶著二十餘名親兵,親自前往大華軍營拜會宋獻策和葉皓。
得知這個消息的宋獻策和葉皓早已在營門外等候著。他們站在一起,神情嚴肅,目光堅定,仿佛已經做好了應對任何挑戰的準備。
不久之後,黃得功率領的隊伍出現在視野之中。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氣勢洶洶,讓人不禁為之震撼。黃得功下馬後,宋獻策和葉皓立刻迎了上去,拱手行禮,表示歡迎。
“在下宋獻策、鬆江副總兵葉皓見過總鎮!”兩人齊聲說道。
黃得功哈哈一笑,還了一禮:“宋先生、葉副總兵,本鎮也是久仰二位之威名啊!雖然我們的部下有過幾次合作,但卻一直無緣相見,這次合圍廬州倒是成全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