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王不答,身後那群官員見縫插針,奉承著皇帝,一時不尷不尬。


    前邊的人不敢出言,後邊的倒是自由些。


    程茂淳見衛思易看得出神,冷不丁冒出一句,“文隱,你怎麽看?”


    未及衛思易反應過來,離程茂淳較近的楊揚清倒是先出手了,他拍了一下程茂淳的肩膀,邊說,“你怕不是要嚇死我,好少一個競爭對手!”


    程茂淳被他推得後退了一小步,抿著唇不說話。


    衛思易奇怪地問,“什麽怎麽看?”


    程茂淳不太想問了,但話已出口,不說清楚也不好,隻好梗著頭皮問,“齊王,你怎麽看?”


    問得毫無厘頭,衛思易卻是認真思索後答,“我隻見過他兩次,至今未曾與他說過半句話。”


    良久,程茂淳才“……哦”了一聲。


    真的沒什麽好看的嗎?那為什麽一直盯著上頭看?離這麽遠明明看不清。


    心中縱有千萬疑問,程茂淳也是問不出口的,隻斂了眸,緘默不言。


    眾人回過神來之際,裏頭殿試又續上了。剛剛考到一半,聽聞齊王來了,皇上忙率人出來迎,暫停了考試而已,現下安定了,就又開始了。


    禮部太監照著出來宣人。


    才一會兒,又一位王爺來了。


    大雲王朝僅剩兩位王爺,一是剛剛的齊王韓庭,另一就是這位康王韓祝了。說起這兩位王爺的種種關係,那也真是世間少有的。


    往前的不甚清楚了,但當下擺明了就是齊王受寵康王不受寵,值得一提的是齊王與今上是同父異母兄弟,而康王與今上卻實實在在是同父同母所出。


    齊王實麵上掌韓家軍軍權,掛名刑部尚書,虛麵上得多多少少榮恩,獲大大小小美名。而康王,若不是雲朝王爺少,人們怕是都不知道有這麽個人。


    今上對兩人的態度,那也是兩個級別的。比如,齊王不上朝,那是嫻靜,康王不上朝,那是懶惰。卻也就是這麽兩個不愛上朝的人,今日前後腳到了這昭明殿。


    再有,聽聞齊王來了,忙帶人出來迎,聽聞康王、沒聽聞,康王到了殿門前了也沒幾人在意。隻近處幾個太監行了禮。


    樹下,隻蔡守禮識得康王。


    他是貴族末端,他本人也融不入這等烏煙瘴氣環繞的貴圈,所以見著這情狀悠悠涼涼道:“今日當真是稀奇啊,什麽稀客都齊齊進了宮。”


    楊揚清也瞧見了康王,他不懂就問,“這誰呀?”


    蔡守禮說,“皇上親胞弟,康王。”


    “哦~。”


    這邊說幾句話的時間,那邊康王就自己進了殿了。


    沒多久,禮部太監又出來宣人,“下一位,衛思易衛文隱!”


    衛思易進殿後先暗自打量了一番。


    殿內上座是當今皇帝韓奕,下設兩座,右座是齊王韓庭,左座便是皇帝親胞弟康王韓祝,下階再設有四座,右二兩人身著袈裟,代表佛教,左二兩人身著道袍,代表道教。再下一階,是考官,右舊左新。


    衛思易朝上座行大禮,再向左右拱手作揖,餘光瞥見有一身穿袈裟的圓滑腦袋正兩眼放光,雙目精明盯著他,好似發現了什麽寶貝。


    若是尋常,衛思易對這種眼光早就習以為常了,貪圖美色的人常這樣看他,但那人穿著袈裟。


    這不尋常,怎麽看都不尋常!


    當下縱有千萬個疑惑,衛思易也隻能先壓在心裏。


    兩手自然垂於身側,恭謹等著問題。


    半晌無人吭聲,衛思易微抬頭,看到太監向皇帝諂媚,估計是在提醒皇帝。


    聽聞皇帝不好美色,今日看來,傳聞不盡然啊。


    皇帝也是,以手握拳,置於口前,輕咳以掩飾自己剛剛盯著考生發呆的尷尬。


    這殿內,估計也就齊王一人神色如常。


    他淡淡地看向殿下,然後淡淡看著。臉上無半分波瀾,至於心裏是否也如此,那旁人就不得而知了。


    這麽無故耽擱了有些時間,才聽座上問:“儒正盛行,佛道興起,當如何?”


    衛思易答:“儒、佛、道並行不悖,可引佛道入儒,三教並行。”


    上座一袈裟與二道袍互相觀望。


    皇帝再問:“文吏之爭,當如何?”


    衛思易再答:“儒為本,法為末,禮法並施,恩威並重。”


    座上點點頭。


    三問:“新舊相爭,當如何?”


    衛思易三答:“古有外戚隻手遮天,內侍操縱柄權,今有新舊兩黨之爭,看似波雲詭異,實則變則通,不變則亡。舊貴享樂成風,縱之隻會侵蝕國本,新貴力爭上遊,助之可使國力昌盛,故應抑舊揚新。若新貴有負皇恩,縱之隻會助紂為虐,舊貴改頭換麵,助之可使國定邦寧,故可抑新揚舊。”


    答完,見皇帝揮揮手,衛思易便拱手退下了。


    新舊該揚還是該抑,實則在於他們自己的所為所為,而不僅是帝王好惡。


    這便是帝王想聽的。


    皇帝不掩讚賞神色,問道:“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麵麵相覷,他們如何聽不出這話裏話。


    一向見人不聞音的齊王忽然開口:“恭喜皇兄,得此實才。”


    其他人訝然,紛紛跟著祝賀。


    這兩位都發話了,那這榜首便是一錘定音了。


    重新落了座,眾人各有所思,考完即定,這在我朝還是頭一遭。


    衛思易考完了,未考之人的考試仍在繼續,於是聽到禮部太監接著喊。


    考完之人被安排在另一個偏殿,衛思易踏出殿門之際便想到了:考題可能不一,但殿內的人卻是變不了的,這便是今日考試玄機所在。巧在剛剛因著齊王,殿內的主官們都出去過,但偏生沒人想到這一層,畢竟大家都知道今日主考的是皇帝。


    實是坑得很。


    衛思易是四人中最先進去的,也是最先到這來的。


    這會子滿殿考完的人,都不熟識。他席地而坐,獨自想著剛剛考題中暗含的玄機。


    第一問問的是三教,若沒猜錯的話,那四個穿道袍袈裟的人應是道教佛教大家,和著滿座大臣,三教代表都在,稍有不慎,得罪的可是某一教甚至是某兩教!


    第二問問的是文吏,若真就文吏來答,根本就答不了!重文輕吏勢必得罪吏,重吏輕文勢必得罪文,若像處置三教般文吏並行,這跟沒答有何區別?所以自己避重就輕答儒法,儒法乃文吏之根,且儒為本、法為末乃聖賢書所言,萬變不離其宗,皇帝刁鑽,但萬想不到自己繞個彎子又把問題拋了回去。


    第三問問的是新舊,先前考生照“身份”坐,挑了考官,到時考官評“自家”卷子自然會有所偏頗,而這次,新舊考官雖坐在兩側,但考生的最後結果卻是一起評的,這一回答難在既要答了皇帝的問,又不能同時得罪兩派!或者要揣摩皇帝的心,皇帝究竟更側重哪一派,考生可適當抬高那一派,迎合皇帝的心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謀虎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遊九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遊九霄並收藏謀虎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