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一想,我不解起來:當日,我初初入宮,尚未掀起軒然大波,她如何送來了瑪瑙盤,竟這般早算計我?難不成亦為著我的容貌與湘貴妃有幾分神似,故而早早暗中算計?若果真如此,隻怕她定然知曉皇帝與湘貴妃之間的往事。然則,連慧妃亦不曾提及皇帝與湘貴妃之間的往事,瑛妃她如何知曉?縱連斂敏身邊的蕊兒有這等能耐,如此神通廣大,亦從無提及皇帝與湘貴妃之間的往事,遑論她人了。如此說來,隻怕瑛妃暗地裏在禦殿之中埋伏下的細作數不勝數,故而對於前朝往事、禦殿舊事皆了若指掌。如此人物,若叫皇帝與帝太後知曉,不知瑛妃可還有活命的機會。
記得前些日子,為著太皇太後、皇太太後、皇太後、諸位太妃一一薨逝,禦殿之內至尊之位落在了帝太後身上,凡位分在一宮主位及之上的諸妃皆由皇後領著,與皇帝一同往寧壽宮紫極殿拜謁帝太後,以盡孝道。除卻已逝的琅貴妃,便屬懿妃墨氏與帝太後血脈相連,係帝太後的外侄女,頗受帝太後疼愛。然則禦殿之內多年的磨練,早已使得懿妃身懷謙遜之氣,帝太後亦為著多年禮佛,身染和藹之韻,二人不過略微親近一些。論起親近,若在民間,倒屬皇後身為帝太後的兒媳婦與其最為親密。皇後素來溫和厚道,縱是經曆安和院一事,亦品格高端,為人敬服。帝太後縱使充耳不聞,此類消息亦紛紛傳入耳中,叫人不得不信服。與當日的琅貴妃相提並論,皇後一言一行堪當一國之母。何況,自皇後身居高位,主宰禦殿一切事宜,並無一絲不妥之處,著實叫人驚歎——縱使當日的琽貴嬪魏氏亦不如。
不知是否禮佛多年的緣故,帝太後總是一身石青色的卍字暗紋滾邊芙蓉妝純金線繡吉祥如意祥雲紋宮裝,滿含淡妝樸素、韻厚平和之氣,與當日皇帝處決姚氏那日的著裝一模一樣,並無更改。
是日,皇後領著諸妃前來拜謁帝太後,隻見帝太後笑容可掬地示意諸妃起身入座。
“不知帝太後近日來鳳體如何?”皇後與皇帝在帝太後下首兩旁落座,神情甚是關切。
“許是念的佛經多了,身子固然老邁,到底日日心平氣和,心胸寬大了,也就不那麽為禦殿之內那些芝麻綠豆大點的小事煩擾,倒輕鬆許多。說來還多虧了皇後你,主理禦殿有方,這才叫前朝禦殿皆各自安邦。”說著,帝太後一壁撥弄著手中十四粒的佛珠手鏈,分毫不差,一壁誇讚皇後,麵帶和悅笑容,仿佛佛祖那般,有普度眾生的慈愛之心。
十四粒佛珠手鏈有觀音菩薩賜予的十四種無畏功德,亦有《純王經》中十四忍的說法。若非禮佛多年,隻怕帝太後絕不會如此熟練地撥弄手中握著的佛珠。
“若非緊急,帝太後素來不幹涉禦殿之事。如今看來,皇後才能著實高超,治理禦殿有方。”聽聞帝太後所言,皇帝滿含讚許地看了一眼皇後,甚是滿意地誇讚道:“早先的六寶雲母屏風與紋布巾扇已然被朕賜予了柔妃與折昭儀,倒是定誠淑妃仙逝前留下的三千彩色鴛鴦錦被附和朕與皇後夫妻同體的意味,不若就將此物賜予皇後,以正龍鳳呈祥之意,如何?”說著,看向帝太後。
皇後品行高出當日的侯賢妃許多,到底不如她美貌出眾、情趣豐富,故而君恩之上不及她那般深厚。三千彩色鴛鴦錦被曾出自琅貴妃之手,係她入宮的嫁妝。如今,斯人已逝,到底物件依舊在,隻怕琅貴妃的繡品亦配得上皇後一國之母的身份了。
“若予未記錯,這三千彩色鴛鴦錦被乃當日琅貴妃的陪嫁之物,一針一線皆出自她之手,繡工精湛而配色繁複無缺,數年繡成如此一件。如此華貴之物,倒配得上皇後如今的身份了。隻是,此物多少出自心腸歹毒之人的手,到底不符皇後溫和敦厚的品行。”帝太後微微蹙眉一番,緩緩道,身上石青色的宮裝彌漫出一股深重的氣息,叫人幾乎窒息。
眼見帝太後如此神態,諸妃心知琅貴妃手段何等毒辣,隻怕心底亦讚同帝太後所言。然則,論起手藝精湛之物,隻怕皇帝的庫房內一時終究翻不出可與之相當的物件賜予皇後。是而個個皆唯唯諾諾,不出隻言片語。
皇帝聽得帝太後如此言論,固然讚同,麵上亦萬分為難,“論及琅貴妃的手藝,隻怕除卻她,便隻有懿妃可與之堪比一二了。”說著,轉向下首的懿妃。
懿妃眼見皇帝如此抬舉,忙起身謙虛道:“妾妃當日曾隨同琅貴妃一同專攻刺繡之道。琅貴妃精通蜀繡,妾妃隻一味專心蘇繡,隻怕一時之間,尚繡不出可與鴛鴦錦被相媲美的繡品。若帝太後、陛下、皇後不嫌棄妾妃手藝粗劣,妾妃倒可繡出一副大家書法,進獻皇後娘娘,以證妾妃崇敬之心。”一襲淺紫色純銀線團繡紫菊鏤空深紫色罩紗綴碎碧玉月華錦宮裝將她修身玉立的身姿襯托得猶如謫仙一般華美。
我心下不由得感歎:怪乎當年慧榮殿內,一見到婺藕的繡品,她便如此輕蔑,原來懿妃與昔日的琅貴妃竟師出同門。隻不知師從何人。
“華兒既有此言,隻怕不出半載,便可進獻皇後了。”帝太後滿含讚許地點點頭,對皇帝嘖嘖稱讚道:“既如此,你今日便開始吧,不必留待來日。”
眼見懿妃受令行禮,皇帝不忘補充一句道:“也不必繡其它的,隻管將‘母儀天下’四字繡出即可——必得用書聖王羲之的楷書。”末了,特特強調‘楷書’二字。
“妾妃遵旨。”眼見自己得皇帝如此看重,福身行禮的懿妃臉上不禁微露笑容。
帝太後身邊的貼身內禦——慎容丁纖人此時躬身提點道:“帝太後,過一會子也該到了誦經念佛的時辰了。說了這麽些,若再繼續下去,隻怕您要受累了。”
皇帝見狀,急忙起身,行禮道:“既如此,兒臣就不打攪帝太後禮佛了。”
皇後與諸妃一同起身,行禮告退。
“也好。說了這會子話,予亦該好生歇息片刻了。”說著,帝太後在吾等的注視下入了內殿。
諸妃跟隨帝後一同出了紫極殿。
眼見著重責大任落在懿妃身上,皇後特特示意秋紫邀懿妃往清寧宮一趟,隻道徽音殿內有諸多王羲之的字帖,可供懿妃臨摹。二來亦可增進懿妃的刺繡手藝。
我原本以為琅貴妃的手藝已然精妙絕倫,熟料此番懿妃的手藝堪稱巧奪天工。
不過數月之久,那日徽音殿內,隨著懿妃的步步深入,殿內諸妃遠遠望去,隻見宮人捧著的‘母儀天下’四字的刺繡頗具一國之母的雍容風範,其華貴之餘不失大方得體,端正之中夾雜著典雅之色,亦可堪稱刺繡國手。
原來懿妃有如此手藝而不為人知,我當初倒當真小覷她了。原本我以為昔日的懿貴人不過心高氣傲,心內並無半分沉穩,孰料今日懿妃倒真叫人刮目相看。如此手藝,自然絕非一朝一夕便可習得。可見懿妃天分之高,平日裏嚴加修習,這才有了這一副堪稱國之瑰寶的繡品。
皇後一襲雲雁紋錦緞滾邊青黛色鸞衣,愈加顯出幾分皇後身為一國之母的端正肅穆,眼見如此,歡喜萬分,連連吩咐秋紫將此物掛在徽音殿正座之上,令諸妃每每晨昏定省之時得以瞻仰懿妃的榮光。皇帝更吩咐豪言壯語:日後但凡朕的一應衣襪,皆交由懿妃縫製。
金口玉言,連我亦不得如此,一時令懿妃驟然成為禦殿之內諸妃矚目的焦點。懿妃眼下固然一時風光,到底記著當日的情狀,故而愈加謙虛得體,忍讓有度,叫意圖看熱鬧的人找不出一絲破綻。
倒是瑛妃,那日,她特特吩咐黃鸝、白鷺帶著金絲銀線,往蕊珠殿去,請教如何刺繡一副絕美矜貴的荼蘼之華。
瑛妃素來喜愛荼蘼,此事禦殿之內人盡皆知。此番特特請教,依我看來,隻怕其中夾雜了幾分阿諛奉承。
固然論及位分,二人旗鼓相當;然則論起出身,瑛妃不及懿妃。瑛妃此番借機討好複寵如初的,亦在情理之中。
數年來的曆練絕非無用之功。懿妃眼見瑛妃謙虛求教,便特特抽了空,每日教授瑛妃一些刺繡技巧,二人時時和睦相處,令帝後二人頗感欣慰。待到瑛妃繡品成功的那日,諸妃受邀前來一觀,隻見精致的繡布一旁另繡著一行詩: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
《花鏡》記載:荼蘼花有三種,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穎著三葉如品字。青跗紅萼,及大放,則純白。有蜜色者,不及黃薔薇,枝梗多刺而香。又有紅者,俗呼番荼蘼,亦不香。
瑛妃繡的便係品字荼蘼,大朵千瓣,色白,而染上了以荼蘼鮮花製成的香粉,色香兼備,令人嘖嘖稱讚,沉醉其中。
皇後眼見繡品上的荼蘼色白如雪,直呼其為“白蔓郎”。自此之後,諸妃皆效仿皇後。
然則我卻瞧出了一絲端倪,故作詫異道:“咦,這白蔓郎上的絲線似乎並非尋常的銀線。”說著,指著日光下泛出銀白色光澤的絲線。
記得前些日子,為著太皇太後、皇太太後、皇太後、諸位太妃一一薨逝,禦殿之內至尊之位落在了帝太後身上,凡位分在一宮主位及之上的諸妃皆由皇後領著,與皇帝一同往寧壽宮紫極殿拜謁帝太後,以盡孝道。除卻已逝的琅貴妃,便屬懿妃墨氏與帝太後血脈相連,係帝太後的外侄女,頗受帝太後疼愛。然則禦殿之內多年的磨練,早已使得懿妃身懷謙遜之氣,帝太後亦為著多年禮佛,身染和藹之韻,二人不過略微親近一些。論起親近,若在民間,倒屬皇後身為帝太後的兒媳婦與其最為親密。皇後素來溫和厚道,縱是經曆安和院一事,亦品格高端,為人敬服。帝太後縱使充耳不聞,此類消息亦紛紛傳入耳中,叫人不得不信服。與當日的琅貴妃相提並論,皇後一言一行堪當一國之母。何況,自皇後身居高位,主宰禦殿一切事宜,並無一絲不妥之處,著實叫人驚歎——縱使當日的琽貴嬪魏氏亦不如。
不知是否禮佛多年的緣故,帝太後總是一身石青色的卍字暗紋滾邊芙蓉妝純金線繡吉祥如意祥雲紋宮裝,滿含淡妝樸素、韻厚平和之氣,與當日皇帝處決姚氏那日的著裝一模一樣,並無更改。
是日,皇後領著諸妃前來拜謁帝太後,隻見帝太後笑容可掬地示意諸妃起身入座。
“不知帝太後近日來鳳體如何?”皇後與皇帝在帝太後下首兩旁落座,神情甚是關切。
“許是念的佛經多了,身子固然老邁,到底日日心平氣和,心胸寬大了,也就不那麽為禦殿之內那些芝麻綠豆大點的小事煩擾,倒輕鬆許多。說來還多虧了皇後你,主理禦殿有方,這才叫前朝禦殿皆各自安邦。”說著,帝太後一壁撥弄著手中十四粒的佛珠手鏈,分毫不差,一壁誇讚皇後,麵帶和悅笑容,仿佛佛祖那般,有普度眾生的慈愛之心。
十四粒佛珠手鏈有觀音菩薩賜予的十四種無畏功德,亦有《純王經》中十四忍的說法。若非禮佛多年,隻怕帝太後絕不會如此熟練地撥弄手中握著的佛珠。
“若非緊急,帝太後素來不幹涉禦殿之事。如今看來,皇後才能著實高超,治理禦殿有方。”聽聞帝太後所言,皇帝滿含讚許地看了一眼皇後,甚是滿意地誇讚道:“早先的六寶雲母屏風與紋布巾扇已然被朕賜予了柔妃與折昭儀,倒是定誠淑妃仙逝前留下的三千彩色鴛鴦錦被附和朕與皇後夫妻同體的意味,不若就將此物賜予皇後,以正龍鳳呈祥之意,如何?”說著,看向帝太後。
皇後品行高出當日的侯賢妃許多,到底不如她美貌出眾、情趣豐富,故而君恩之上不及她那般深厚。三千彩色鴛鴦錦被曾出自琅貴妃之手,係她入宮的嫁妝。如今,斯人已逝,到底物件依舊在,隻怕琅貴妃的繡品亦配得上皇後一國之母的身份了。
“若予未記錯,這三千彩色鴛鴦錦被乃當日琅貴妃的陪嫁之物,一針一線皆出自她之手,繡工精湛而配色繁複無缺,數年繡成如此一件。如此華貴之物,倒配得上皇後如今的身份了。隻是,此物多少出自心腸歹毒之人的手,到底不符皇後溫和敦厚的品行。”帝太後微微蹙眉一番,緩緩道,身上石青色的宮裝彌漫出一股深重的氣息,叫人幾乎窒息。
眼見帝太後如此神態,諸妃心知琅貴妃手段何等毒辣,隻怕心底亦讚同帝太後所言。然則,論起手藝精湛之物,隻怕皇帝的庫房內一時終究翻不出可與之相當的物件賜予皇後。是而個個皆唯唯諾諾,不出隻言片語。
皇帝聽得帝太後如此言論,固然讚同,麵上亦萬分為難,“論及琅貴妃的手藝,隻怕除卻她,便隻有懿妃可與之堪比一二了。”說著,轉向下首的懿妃。
懿妃眼見皇帝如此抬舉,忙起身謙虛道:“妾妃當日曾隨同琅貴妃一同專攻刺繡之道。琅貴妃精通蜀繡,妾妃隻一味專心蘇繡,隻怕一時之間,尚繡不出可與鴛鴦錦被相媲美的繡品。若帝太後、陛下、皇後不嫌棄妾妃手藝粗劣,妾妃倒可繡出一副大家書法,進獻皇後娘娘,以證妾妃崇敬之心。”一襲淺紫色純銀線團繡紫菊鏤空深紫色罩紗綴碎碧玉月華錦宮裝將她修身玉立的身姿襯托得猶如謫仙一般華美。
我心下不由得感歎:怪乎當年慧榮殿內,一見到婺藕的繡品,她便如此輕蔑,原來懿妃與昔日的琅貴妃竟師出同門。隻不知師從何人。
“華兒既有此言,隻怕不出半載,便可進獻皇後了。”帝太後滿含讚許地點點頭,對皇帝嘖嘖稱讚道:“既如此,你今日便開始吧,不必留待來日。”
眼見懿妃受令行禮,皇帝不忘補充一句道:“也不必繡其它的,隻管將‘母儀天下’四字繡出即可——必得用書聖王羲之的楷書。”末了,特特強調‘楷書’二字。
“妾妃遵旨。”眼見自己得皇帝如此看重,福身行禮的懿妃臉上不禁微露笑容。
帝太後身邊的貼身內禦——慎容丁纖人此時躬身提點道:“帝太後,過一會子也該到了誦經念佛的時辰了。說了這麽些,若再繼續下去,隻怕您要受累了。”
皇帝見狀,急忙起身,行禮道:“既如此,兒臣就不打攪帝太後禮佛了。”
皇後與諸妃一同起身,行禮告退。
“也好。說了這會子話,予亦該好生歇息片刻了。”說著,帝太後在吾等的注視下入了內殿。
諸妃跟隨帝後一同出了紫極殿。
眼見著重責大任落在懿妃身上,皇後特特示意秋紫邀懿妃往清寧宮一趟,隻道徽音殿內有諸多王羲之的字帖,可供懿妃臨摹。二來亦可增進懿妃的刺繡手藝。
我原本以為琅貴妃的手藝已然精妙絕倫,熟料此番懿妃的手藝堪稱巧奪天工。
不過數月之久,那日徽音殿內,隨著懿妃的步步深入,殿內諸妃遠遠望去,隻見宮人捧著的‘母儀天下’四字的刺繡頗具一國之母的雍容風範,其華貴之餘不失大方得體,端正之中夾雜著典雅之色,亦可堪稱刺繡國手。
原來懿妃有如此手藝而不為人知,我當初倒當真小覷她了。原本我以為昔日的懿貴人不過心高氣傲,心內並無半分沉穩,孰料今日懿妃倒真叫人刮目相看。如此手藝,自然絕非一朝一夕便可習得。可見懿妃天分之高,平日裏嚴加修習,這才有了這一副堪稱國之瑰寶的繡品。
皇後一襲雲雁紋錦緞滾邊青黛色鸞衣,愈加顯出幾分皇後身為一國之母的端正肅穆,眼見如此,歡喜萬分,連連吩咐秋紫將此物掛在徽音殿正座之上,令諸妃每每晨昏定省之時得以瞻仰懿妃的榮光。皇帝更吩咐豪言壯語:日後但凡朕的一應衣襪,皆交由懿妃縫製。
金口玉言,連我亦不得如此,一時令懿妃驟然成為禦殿之內諸妃矚目的焦點。懿妃眼下固然一時風光,到底記著當日的情狀,故而愈加謙虛得體,忍讓有度,叫意圖看熱鬧的人找不出一絲破綻。
倒是瑛妃,那日,她特特吩咐黃鸝、白鷺帶著金絲銀線,往蕊珠殿去,請教如何刺繡一副絕美矜貴的荼蘼之華。
瑛妃素來喜愛荼蘼,此事禦殿之內人盡皆知。此番特特請教,依我看來,隻怕其中夾雜了幾分阿諛奉承。
固然論及位分,二人旗鼓相當;然則論起出身,瑛妃不及懿妃。瑛妃此番借機討好複寵如初的,亦在情理之中。
數年來的曆練絕非無用之功。懿妃眼見瑛妃謙虛求教,便特特抽了空,每日教授瑛妃一些刺繡技巧,二人時時和睦相處,令帝後二人頗感欣慰。待到瑛妃繡品成功的那日,諸妃受邀前來一觀,隻見精致的繡布一旁另繡著一行詩: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
《花鏡》記載:荼蘼花有三種,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穎著三葉如品字。青跗紅萼,及大放,則純白。有蜜色者,不及黃薔薇,枝梗多刺而香。又有紅者,俗呼番荼蘼,亦不香。
瑛妃繡的便係品字荼蘼,大朵千瓣,色白,而染上了以荼蘼鮮花製成的香粉,色香兼備,令人嘖嘖稱讚,沉醉其中。
皇後眼見繡品上的荼蘼色白如雪,直呼其為“白蔓郎”。自此之後,諸妃皆效仿皇後。
然則我卻瞧出了一絲端倪,故作詫異道:“咦,這白蔓郎上的絲線似乎並非尋常的銀線。”說著,指著日光下泛出銀白色光澤的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