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寶自那日鸚鵡之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那隻鸚鵡的聲聲呼喊仿佛仍在耳邊回響,讓她對孫子楚的牽掛愈發濃烈。終於,她按捺不住內心的煎熬,悄悄派了一位心腹老婦人前往孫子楚家中探視。
老婦人匆匆趕到孫子楚的住處,剛踏入家門,便被屋內緊張的氛圍所籠罩。隻見家人正圍聚在床邊,臉上滿是驚愕與欣喜交織的神情。原來,孫子楚竟已悠悠轉醒,那原本毫無血色的麵龐此刻也漸漸有了一絲紅潤。
而就在此時,一隻鸚鵡撲棱著翅膀飛進了屋子,嘴裏銜著一隻精美的繡花鞋。它徑直飛到屋子中央,隨後力竭般地墜落在地,沒了氣息。這突如其來的一幕讓在場的家人都驚得目瞪口呆,誰也未曾料到會發生如此奇異之事。
孫子楚緩緩睜開雙眼,意識尚未完全清醒,便急切地開口問道:“鞋子何在?”眾人皆麵麵相覷,不明所以,無人能回答他這突兀的問題。
恰逢此時,阿寶派來的老婦人走進屋內。她先是環顧了一圈屋內的景象,眼中閃過一絲詫異,隨後將目光落在孫子楚身上,問道:“公子,您在尋何物?”孫子楚聽聞,目光急切地看向老婦人,說道:“這繡花鞋乃是阿寶姑娘給我的信物。勞煩您轉告她,我孫子楚定不會忘記對她的承諾,生死相隨,矢誌不渝。”老婦人將信將疑地記下這番話,心中暗自感歎這二人感情之奇,便趕忙回去向阿寶複命。
阿寶聽完老婦人的轉述,心中的驚奇更甚。她沒想到,自己的一個玩笑之舉,竟讓孫子楚如此執著情深。反複思量之下,阿寶終是難以抑製內心的情感,於是讓貼身婢女將自己對孫子楚的心意悄悄透露給了母親。母親聽聞此事,心中大驚,急忙喚來阿寶,細細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阿寶紅著臉,將與孫子楚的種種過往一一道出,眼中滿是深情與堅定。母親看著女兒的模樣,心中雖仍有疑慮,但也知曉女兒心意已決。她微微皺起眉頭,說道:“這年輕人的才華和名聲倒是不錯,隻是家境貧寒,如同昔日之相如。我們挑選了這麽多年的女婿,若是選了他,恐怕會遭那些顯貴們的嘲笑。”阿寶聽聞此言,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她拿起那隻被鸚鵡銜回的繡花鞋,輕聲說道:“母親,女兒既已將這信物給了他,便已認定此生非他不嫁。即便日後生活清苦,住茅屋、食粗茶淡飯,女兒也絕不後悔,絕不抱怨。”母親看著阿寶堅定的神情,又想到那隻奇異的鸚鵡和種種巧合,心中長歎一聲,終是與阿寶的父親商議後,同意了這門親事,並急忙派人將這個喜訊告知孫子楚。
孫子楚得知阿寶父母應允婚事,欣喜若狂,那積壓已久的病痛竟也瞬間減輕了許多,不久便全然康複。阿寶的父親見此情形,考慮到孫子楚的家境,便提議讓他入贅到家中。阿寶聽聞,立刻搖頭拒絕,說道:“女婿若是長時間住在嶽父家,終究不妥。何況郎君如今家境貧寒,住得越久,越會被人輕視。我既已答應嫁給他,便早已做好了與他同甘共苦的準備,無論生活如何艱難,我都心甘情願。”
於是,孫子楚滿懷欣喜地籌備婚禮,親自將阿寶迎娶入門。二人相見之時,眼中滿是深情與眷戀,仿佛曆經了無數滄桑,此刻終得圓滿,那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婚後,阿寶帶著豐厚的嫁妝嫁入孫子楚家,使得原本貧寒的家境漸漸有了起色,日子也過得日益富裕起來。孫子楚一心沉醉於書中的聖賢之理,對管理家業之事一竅不通,阿寶卻聰慧過人,擅長理財持家,她將家中大小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從不讓其他瑣事打擾到孫子楚的讀書求進。二人的生活雖然簡單質樸,卻處處洋溢著幸福與滿足,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琴瑟和鳴,成為鄰裏間傳頌的佳話。
然而,命運的軌跡總是難以捉摸。平靜而幸福的日子僅僅過了三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便降臨在這個小家庭之上。孫子楚突然患上了消渴症,這病症來勢洶洶,他的身體每況愈下,盡管阿寶四處求醫問藥,日夜悉心照料,卻依然無法阻擋病情的惡化。最終,孫子楚還是拋下了阿寶,撒手人寰。
阿寶悲痛欲絕,淚水如決堤之水,洶湧而出,她日夜守在孫子楚的靈前,哀傷過度,以至於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家人和朋友們紛紛前來勸慰,勸她節哀順變,保重自己,但阿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對這些勸慰之語充耳不聞。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阿寶便覺得自己的世界已然崩塌,活下去的勇氣也漸漸消散,甚至多次試圖自盡,追隨孫子楚而去。幸好婢女機靈警醒,時刻留意著阿寶的舉動,多次在關鍵時刻將她救下。
盡管如此,阿寶依舊無法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她拒絕進食,身體日漸虛弱,生命之光也仿佛在一點點熄滅。三天後,家人和親戚們看著阿寶日漸憔悴的模樣,心疼不已,他們無奈地聚集在一起,含著淚準備為孫子楚入殮,希望能讓逝者早日安息。
就在眾人將孫子楚的遺體緩緩放入棺材之際,突然,一聲微弱的呻吟聲從棺材內傳出。眾人皆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嚇得臉色慘白,麵麵相覷。然而,那呻吟聲卻再次清晰地響起,眾人這才回過神來,急忙七手八腳地打開棺材。隻見孫子楚竟然緩緩睜開了雙眼,氣息微弱卻真真切切地複活了過來!
眾人驚得合不攏嘴,孫子楚環顧四周,看到眾人驚愕的神情,緩緩開口說道:“我仿佛做了一場漫長的夢,夢中我見到了冥王。冥王念我生平樸實誠懇,無甚惡行,便命我擔任部曹一職。可就在我準備赴任之時,突然有人來報‘孫部曹的妻子即將到來。’冥王隨即查看了鬼錄,說道‘她陽壽未盡,不應該這麽早離世。’緊接著,又有人報告說‘她已經三天未曾進食,恐怕性命不保。’冥王看著我,長歎一聲,說道‘感念你妻子的節義情深,暫且賜她重生,讓你們夫妻二人繼續相伴。’隨後,便派人騎著快馬將我送了回來。”
眾人聽聞,皆感歎不已,紛紛稱這是阿寶與孫子楚的深情感動了冥王,才使得二人逃過這一劫。從此,孫子楚在阿寶的悉心照料下,身體逐漸恢複了健康,往昔的神采也慢慢回到了他的臉上。
那年,正值科舉大比之年,孫子楚為了能考取功名,日夜苦讀。一日,他在路上被幾個年輕人攔住,那些人滿臉嬉笑,眼中卻帶著一絲狡黠。他們將孫子楚引到一處僻靜之地,拿出七張寫滿字的紙張,神秘兮兮地對他說:“孫兄,這可是某家好不容易得來的關節,今日我們兄弟幾個敬重你,便偷偷告知於你,你可要好生準備。”孫子楚生性單純,聽聞此言,心中感激不已,並未多想,便接過紙張,日夜琢磨其中之意,精心製成了七篇文章,滿心期待著科舉之時能一展身手。
那些年輕人看著孫子楚離去的背影,卻暗自嘲笑他的愚笨,原來這隻是他們設下的一個惡作劇,那些題目皆是他們隨意擬定的偏僻之題,根本不可能是科舉的真題。
然而,世事難料。當時的主考官為了選拔真正有才華的學子,避免出現抄襲舞弊的現象,特意反其道而行之,摒棄了那些常見的題目,精心挑選了一些冷門且新穎的題目。待到題目公布之時,眾人皆驚,而孫子楚卻欣喜若狂,因為那七道題目竟然與他之前準備的文章完全契合。他滿懷信心地提筆作答,文章行雲流水,才華橫溢,見解獨到。閱卷官們看到他的文章後,無不拍案叫絕,最終,孫子楚脫穎而出,被選為頭名。
次年,孫子楚憑借著紮實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再次考中進士,被授予詞林之職。他的名聲漸漸傳開,成為了當地的佳話。皇帝聽聞了他的這些奇異經曆後,心中好奇不已,便召他進宮詢問。孫子楚進宮後,恭敬地向皇帝詳細匯報了自己與阿寶的種種故事,從最初的求娶,到後來的生死離合,每一個細節都未曾遺漏。皇帝聽後,龍顏大悅,對他的深情和才華讚賞有加,同時也對阿寶的節義之舉深感欽佩。
不久後,皇帝召見了阿寶,當麵誇讚她的節義,認為她的品德值得天下女子學習,並賜予了她豐厚的賞賜。阿寶謝恩後,眼中閃爍著幸福的淚光,她知道,自己與孫子楚曆經磨難,如今終於苦盡甘來,這份榮耀不僅僅屬於她個人,更是她與孫子楚愛情的見證。
異史氏聽聞此事後,感慨萬千,歎道:“世人常言,性格癡狂者,其意誌必能專注如一。故而癡迷於書海者,文章必精妙絕倫;醉心於技藝者,其術必登峰造極。反觀世間那些落魄失意、一事無成之人,皆因自認為精明世故,不肯專注於一事,反落得一事無成。就如那些沉迷於女色而傾家蕩產者,深陷於賭博而家破人亡者,他們何嚐不是癡迷於這些不良之事呢?由此可見,那些自以為聰明狡猾、四處鑽營之人,實則才是真正的癡狂之徒。如此看來,孫子楚又哪裏算得上癡狂呢?他的癡,是對情的執著,對義的堅守,這份癡,當為世人所讚,為後世所傳。”
老婦人匆匆趕到孫子楚的住處,剛踏入家門,便被屋內緊張的氛圍所籠罩。隻見家人正圍聚在床邊,臉上滿是驚愕與欣喜交織的神情。原來,孫子楚竟已悠悠轉醒,那原本毫無血色的麵龐此刻也漸漸有了一絲紅潤。
而就在此時,一隻鸚鵡撲棱著翅膀飛進了屋子,嘴裏銜著一隻精美的繡花鞋。它徑直飛到屋子中央,隨後力竭般地墜落在地,沒了氣息。這突如其來的一幕讓在場的家人都驚得目瞪口呆,誰也未曾料到會發生如此奇異之事。
孫子楚緩緩睜開雙眼,意識尚未完全清醒,便急切地開口問道:“鞋子何在?”眾人皆麵麵相覷,不明所以,無人能回答他這突兀的問題。
恰逢此時,阿寶派來的老婦人走進屋內。她先是環顧了一圈屋內的景象,眼中閃過一絲詫異,隨後將目光落在孫子楚身上,問道:“公子,您在尋何物?”孫子楚聽聞,目光急切地看向老婦人,說道:“這繡花鞋乃是阿寶姑娘給我的信物。勞煩您轉告她,我孫子楚定不會忘記對她的承諾,生死相隨,矢誌不渝。”老婦人將信將疑地記下這番話,心中暗自感歎這二人感情之奇,便趕忙回去向阿寶複命。
阿寶聽完老婦人的轉述,心中的驚奇更甚。她沒想到,自己的一個玩笑之舉,竟讓孫子楚如此執著情深。反複思量之下,阿寶終是難以抑製內心的情感,於是讓貼身婢女將自己對孫子楚的心意悄悄透露給了母親。母親聽聞此事,心中大驚,急忙喚來阿寶,細細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阿寶紅著臉,將與孫子楚的種種過往一一道出,眼中滿是深情與堅定。母親看著女兒的模樣,心中雖仍有疑慮,但也知曉女兒心意已決。她微微皺起眉頭,說道:“這年輕人的才華和名聲倒是不錯,隻是家境貧寒,如同昔日之相如。我們挑選了這麽多年的女婿,若是選了他,恐怕會遭那些顯貴們的嘲笑。”阿寶聽聞此言,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她拿起那隻被鸚鵡銜回的繡花鞋,輕聲說道:“母親,女兒既已將這信物給了他,便已認定此生非他不嫁。即便日後生活清苦,住茅屋、食粗茶淡飯,女兒也絕不後悔,絕不抱怨。”母親看著阿寶堅定的神情,又想到那隻奇異的鸚鵡和種種巧合,心中長歎一聲,終是與阿寶的父親商議後,同意了這門親事,並急忙派人將這個喜訊告知孫子楚。
孫子楚得知阿寶父母應允婚事,欣喜若狂,那積壓已久的病痛竟也瞬間減輕了許多,不久便全然康複。阿寶的父親見此情形,考慮到孫子楚的家境,便提議讓他入贅到家中。阿寶聽聞,立刻搖頭拒絕,說道:“女婿若是長時間住在嶽父家,終究不妥。何況郎君如今家境貧寒,住得越久,越會被人輕視。我既已答應嫁給他,便早已做好了與他同甘共苦的準備,無論生活如何艱難,我都心甘情願。”
於是,孫子楚滿懷欣喜地籌備婚禮,親自將阿寶迎娶入門。二人相見之時,眼中滿是深情與眷戀,仿佛曆經了無數滄桑,此刻終得圓滿,那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婚後,阿寶帶著豐厚的嫁妝嫁入孫子楚家,使得原本貧寒的家境漸漸有了起色,日子也過得日益富裕起來。孫子楚一心沉醉於書中的聖賢之理,對管理家業之事一竅不通,阿寶卻聰慧過人,擅長理財持家,她將家中大小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從不讓其他瑣事打擾到孫子楚的讀書求進。二人的生活雖然簡單質樸,卻處處洋溢著幸福與滿足,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琴瑟和鳴,成為鄰裏間傳頌的佳話。
然而,命運的軌跡總是難以捉摸。平靜而幸福的日子僅僅過了三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便降臨在這個小家庭之上。孫子楚突然患上了消渴症,這病症來勢洶洶,他的身體每況愈下,盡管阿寶四處求醫問藥,日夜悉心照料,卻依然無法阻擋病情的惡化。最終,孫子楚還是拋下了阿寶,撒手人寰。
阿寶悲痛欲絕,淚水如決堤之水,洶湧而出,她日夜守在孫子楚的靈前,哀傷過度,以至於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家人和朋友們紛紛前來勸慰,勸她節哀順變,保重自己,但阿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對這些勸慰之語充耳不聞。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阿寶便覺得自己的世界已然崩塌,活下去的勇氣也漸漸消散,甚至多次試圖自盡,追隨孫子楚而去。幸好婢女機靈警醒,時刻留意著阿寶的舉動,多次在關鍵時刻將她救下。
盡管如此,阿寶依舊無法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她拒絕進食,身體日漸虛弱,生命之光也仿佛在一點點熄滅。三天後,家人和親戚們看著阿寶日漸憔悴的模樣,心疼不已,他們無奈地聚集在一起,含著淚準備為孫子楚入殮,希望能讓逝者早日安息。
就在眾人將孫子楚的遺體緩緩放入棺材之際,突然,一聲微弱的呻吟聲從棺材內傳出。眾人皆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嚇得臉色慘白,麵麵相覷。然而,那呻吟聲卻再次清晰地響起,眾人這才回過神來,急忙七手八腳地打開棺材。隻見孫子楚竟然緩緩睜開了雙眼,氣息微弱卻真真切切地複活了過來!
眾人驚得合不攏嘴,孫子楚環顧四周,看到眾人驚愕的神情,緩緩開口說道:“我仿佛做了一場漫長的夢,夢中我見到了冥王。冥王念我生平樸實誠懇,無甚惡行,便命我擔任部曹一職。可就在我準備赴任之時,突然有人來報‘孫部曹的妻子即將到來。’冥王隨即查看了鬼錄,說道‘她陽壽未盡,不應該這麽早離世。’緊接著,又有人報告說‘她已經三天未曾進食,恐怕性命不保。’冥王看著我,長歎一聲,說道‘感念你妻子的節義情深,暫且賜她重生,讓你們夫妻二人繼續相伴。’隨後,便派人騎著快馬將我送了回來。”
眾人聽聞,皆感歎不已,紛紛稱這是阿寶與孫子楚的深情感動了冥王,才使得二人逃過這一劫。從此,孫子楚在阿寶的悉心照料下,身體逐漸恢複了健康,往昔的神采也慢慢回到了他的臉上。
那年,正值科舉大比之年,孫子楚為了能考取功名,日夜苦讀。一日,他在路上被幾個年輕人攔住,那些人滿臉嬉笑,眼中卻帶著一絲狡黠。他們將孫子楚引到一處僻靜之地,拿出七張寫滿字的紙張,神秘兮兮地對他說:“孫兄,這可是某家好不容易得來的關節,今日我們兄弟幾個敬重你,便偷偷告知於你,你可要好生準備。”孫子楚生性單純,聽聞此言,心中感激不已,並未多想,便接過紙張,日夜琢磨其中之意,精心製成了七篇文章,滿心期待著科舉之時能一展身手。
那些年輕人看著孫子楚離去的背影,卻暗自嘲笑他的愚笨,原來這隻是他們設下的一個惡作劇,那些題目皆是他們隨意擬定的偏僻之題,根本不可能是科舉的真題。
然而,世事難料。當時的主考官為了選拔真正有才華的學子,避免出現抄襲舞弊的現象,特意反其道而行之,摒棄了那些常見的題目,精心挑選了一些冷門且新穎的題目。待到題目公布之時,眾人皆驚,而孫子楚卻欣喜若狂,因為那七道題目竟然與他之前準備的文章完全契合。他滿懷信心地提筆作答,文章行雲流水,才華橫溢,見解獨到。閱卷官們看到他的文章後,無不拍案叫絕,最終,孫子楚脫穎而出,被選為頭名。
次年,孫子楚憑借著紮實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再次考中進士,被授予詞林之職。他的名聲漸漸傳開,成為了當地的佳話。皇帝聽聞了他的這些奇異經曆後,心中好奇不已,便召他進宮詢問。孫子楚進宮後,恭敬地向皇帝詳細匯報了自己與阿寶的種種故事,從最初的求娶,到後來的生死離合,每一個細節都未曾遺漏。皇帝聽後,龍顏大悅,對他的深情和才華讚賞有加,同時也對阿寶的節義之舉深感欽佩。
不久後,皇帝召見了阿寶,當麵誇讚她的節義,認為她的品德值得天下女子學習,並賜予了她豐厚的賞賜。阿寶謝恩後,眼中閃爍著幸福的淚光,她知道,自己與孫子楚曆經磨難,如今終於苦盡甘來,這份榮耀不僅僅屬於她個人,更是她與孫子楚愛情的見證。
異史氏聽聞此事後,感慨萬千,歎道:“世人常言,性格癡狂者,其意誌必能專注如一。故而癡迷於書海者,文章必精妙絕倫;醉心於技藝者,其術必登峰造極。反觀世間那些落魄失意、一事無成之人,皆因自認為精明世故,不肯專注於一事,反落得一事無成。就如那些沉迷於女色而傾家蕩產者,深陷於賭博而家破人亡者,他們何嚐不是癡迷於這些不良之事呢?由此可見,那些自以為聰明狡猾、四處鑽營之人,實則才是真正的癡狂之徒。如此看來,孫子楚又哪裏算得上癡狂呢?他的癡,是對情的執著,對義的堅守,這份癡,當為世人所讚,為後世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