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技藝傳承
重生閃嫁軍官,清冷美人醫術興國 作者:在明明德8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中醫角度辨證白內障,成因也是極其複雜的。
沐懷夕細細問診,最終得出結論,這位婆婆一開始是脾虛失運,髒腑精氣不能上養目竅,若是早些尋醫,吃些湯劑就能減緩,但她如今年老體衰,精血不足,就算吃藥也很難消除白內障。
最好的辦法就是做手術。
而金針撥障術其實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代詩人劉禹錫便有詩《贈眼醫婆羅門僧》,講的就是他罹患白內障後去找印度醫僧做手術的事。
“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蒙?”
金篦術便是金針撥障術,據傳白居易也接受過這種手術,此術在明清時期已大成,沐懷夕便是從沐家一位清代老祖那裏學來的,醫書上隻有寥寥幾句,好在感氣可見他的操作,這才敢提出給白眼婆婆做手術。
當然手術有風險,沐懷夕提出等衛生院操作建成了後可以為婆婆實施金針撥障術,白眼婆婆的孩子們也表示他們要考慮考慮。
蔣文遠其實不太同意,覺得病人年紀太大風險太大,而沐懷夕還在勸說他,“也不是所有白內障都能以金針撥障術治的,婆婆身子還算硬朗,右眼的正在成熟期,左眼已經過熟,再拖下去反倒不妙。”
“你會金針撥障術?”蔣文遠的師兄原本要走,聽到他們倆的交談好奇地停下了腳步,聽到沐懷夕的話後來了興趣,細細打量了她幾眼。
他回想了下師弟的介紹,“小沐醫生是吧?你師從何處?”
“我醫術是家傳的,父親爺爺太爺爺都是中醫”,沐懷夕感受到了他的審視,悄悄挺直了背。
“朱師兄,我之前跟你說過,小沐的手很穩,金針也準,是個外科人才。”
沐懷夕詫異地看了蔣文遠一眼,屬實沒想到他在外這麽稱讚自己。
“家傳的啊...”朱師兄摸了摸下巴,心想那倒是有可能,便問她能不能看看做手術的家夥。
沐懷夕點點頭,將朱師兄請回診室,從小醫櫥裏拿出了一卷器具,跟常用的金針不同,撥障術用的針器更像是扁頭小刀,便於切割。
“審機、點睛、射複、探驪、擾海、卷簾、圓鏡、完璧,此乃沐家醫術中記載的八法”,沐懷夕站在書桌後,氣定神閑地說出了家傳之術,她其實看出了朱師兄的質疑,但一個外科大夫,又憑什麽來質疑她這個中醫呢?
朱師兄捏著針器的時候就已經相信她會這項絕技,等聽她說完金針撥障術八法後更是欣賞地彎起了嘴角,“你這個小姑娘倒是真有些傳承,你可知金針撥障術已經失傳很久了。”
沐懷夕一愣,她還真不知道這竟是失傳的絕學,沐家雖有醫書傳下來,但從太爺爺那代就盤桓鄉野,對外界風雲也不甚了解。
金針撥障術其實是有醫書記載,但比起筆書墨載,中醫傳承更重要的其實是言傳身教,畢竟是在脆弱的眼珠上施針,隻看醫書就敢動手的,怕是隻有沐懷夕一個。
朱師兄見她怔愣,又問她,“你可願將金針撥障術具體步驟公之於眾,讓更多醫生學到這一絕技?”
這便是要將沐家家傳絕學公布出去了,擱古代這是要搶奪一家吃飯的手藝,搶人飯碗了。
蔣文遠不太同意,但剛要開口就挨了師兄一眼,隻能摸著鼻子站在一旁了。
沐懷夕看了朱師兄一眼,“我怎麽知道你會將這絕技公布給全部人知道?”
她倒不是不願意,隻是怕家傳醫術成了旁人拿出去招搖的招牌,到時候不能幫沐家醫術揚名,反倒惹的一身騷。
朱師兄笑了,從帶來的資料中拿出了一本書,“瞧見這本書了麽?是公開發行的第一醫刊,你整理之後會發表在這上麵,保證定了書的人都能看到,至少是公立醫院的人都能看到。怎麽樣,你願意麽?”
沐懷夕看了一眼蔣醫生,見他對自己點了點頭,證實朱師兄並沒有撒謊騙她,便點了點頭,“我願意。”
“可以啊,小丫頭”,朱師兄笑的比剛才更歡,“既然你願意的話,那我也不能小氣。”
“金針撥障術雖然失傳了,但又有大能將其複原了,甚至在這基礎上改良創造出了白內障針撥套出術、白內障針撥吸出術,還成功給國內外多位領導人做了手術。”
“怎麽樣,你想學麽?”
沐懷夕如遭重擊,不過很快就回過神來追問道,“朱師兄,您說的是真的麽?”
“當然!”朱師兄翻開手中拿著的醫刊,“你瞧,這是唐先生親自寫的文章,裏麵記錄的都有。”
沐懷夕迫不及待地接過書刊,一目十行地讀了起來:
“1972年,榮幸應邀為柬埔寨賓努親王做眼科手術,因其罹患嚴重頭部震顫症,隻能以雙手夾住親王臉頰,雙手隨之搖擺,同頻施術,所幸樹後親王無並發症,重獲光明。”
“1975年,榮幸應邀為主席做眼科手術,以自創套出器圈住白內障晶體並粉碎,減少後續青光眼發作幾率。”
唐先生並不以自己為多位國內外政要做過手術為傲,反而謙遜地分享了自己創造的針撥套出術的思路與手術過程,更貼出了自創的幾樣手術工具,還提出了一些改進暢想,希望與讀者共同探討。
沐懷夕眼前漸漸浮現出一位和善的中年男大夫,他微笑著坐在病人麵前,親切地安慰著緊張的患者,以無比穩當的手輕輕劃開西醫視為禁區的睫狀體平坦部,以針撥器切斷白內障晶體吸附在眼球上的韌帶,再用套出器將囊膜固定,再精準粉碎,最後將其吸出,掀開遮在患者眼上的簾子。
“《目經大成》中有記載,應於風輪與外毗相半正中插入,但此處卻為西醫禁區,印度同行在此處做五百餘例手術,術後兩年後均失明,無一幸免。”
“可見中醫有領先西方醫術之處,吾輩不可妄自菲薄。”
沐懷夕細細問診,最終得出結論,這位婆婆一開始是脾虛失運,髒腑精氣不能上養目竅,若是早些尋醫,吃些湯劑就能減緩,但她如今年老體衰,精血不足,就算吃藥也很難消除白內障。
最好的辦法就是做手術。
而金針撥障術其實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代詩人劉禹錫便有詩《贈眼醫婆羅門僧》,講的就是他罹患白內障後去找印度醫僧做手術的事。
“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蒙?”
金篦術便是金針撥障術,據傳白居易也接受過這種手術,此術在明清時期已大成,沐懷夕便是從沐家一位清代老祖那裏學來的,醫書上隻有寥寥幾句,好在感氣可見他的操作,這才敢提出給白眼婆婆做手術。
當然手術有風險,沐懷夕提出等衛生院操作建成了後可以為婆婆實施金針撥障術,白眼婆婆的孩子們也表示他們要考慮考慮。
蔣文遠其實不太同意,覺得病人年紀太大風險太大,而沐懷夕還在勸說他,“也不是所有白內障都能以金針撥障術治的,婆婆身子還算硬朗,右眼的正在成熟期,左眼已經過熟,再拖下去反倒不妙。”
“你會金針撥障術?”蔣文遠的師兄原本要走,聽到他們倆的交談好奇地停下了腳步,聽到沐懷夕的話後來了興趣,細細打量了她幾眼。
他回想了下師弟的介紹,“小沐醫生是吧?你師從何處?”
“我醫術是家傳的,父親爺爺太爺爺都是中醫”,沐懷夕感受到了他的審視,悄悄挺直了背。
“朱師兄,我之前跟你說過,小沐的手很穩,金針也準,是個外科人才。”
沐懷夕詫異地看了蔣文遠一眼,屬實沒想到他在外這麽稱讚自己。
“家傳的啊...”朱師兄摸了摸下巴,心想那倒是有可能,便問她能不能看看做手術的家夥。
沐懷夕點點頭,將朱師兄請回診室,從小醫櫥裏拿出了一卷器具,跟常用的金針不同,撥障術用的針器更像是扁頭小刀,便於切割。
“審機、點睛、射複、探驪、擾海、卷簾、圓鏡、完璧,此乃沐家醫術中記載的八法”,沐懷夕站在書桌後,氣定神閑地說出了家傳之術,她其實看出了朱師兄的質疑,但一個外科大夫,又憑什麽來質疑她這個中醫呢?
朱師兄捏著針器的時候就已經相信她會這項絕技,等聽她說完金針撥障術八法後更是欣賞地彎起了嘴角,“你這個小姑娘倒是真有些傳承,你可知金針撥障術已經失傳很久了。”
沐懷夕一愣,她還真不知道這竟是失傳的絕學,沐家雖有醫書傳下來,但從太爺爺那代就盤桓鄉野,對外界風雲也不甚了解。
金針撥障術其實是有醫書記載,但比起筆書墨載,中醫傳承更重要的其實是言傳身教,畢竟是在脆弱的眼珠上施針,隻看醫書就敢動手的,怕是隻有沐懷夕一個。
朱師兄見她怔愣,又問她,“你可願將金針撥障術具體步驟公之於眾,讓更多醫生學到這一絕技?”
這便是要將沐家家傳絕學公布出去了,擱古代這是要搶奪一家吃飯的手藝,搶人飯碗了。
蔣文遠不太同意,但剛要開口就挨了師兄一眼,隻能摸著鼻子站在一旁了。
沐懷夕看了朱師兄一眼,“我怎麽知道你會將這絕技公布給全部人知道?”
她倒不是不願意,隻是怕家傳醫術成了旁人拿出去招搖的招牌,到時候不能幫沐家醫術揚名,反倒惹的一身騷。
朱師兄笑了,從帶來的資料中拿出了一本書,“瞧見這本書了麽?是公開發行的第一醫刊,你整理之後會發表在這上麵,保證定了書的人都能看到,至少是公立醫院的人都能看到。怎麽樣,你願意麽?”
沐懷夕看了一眼蔣醫生,見他對自己點了點頭,證實朱師兄並沒有撒謊騙她,便點了點頭,“我願意。”
“可以啊,小丫頭”,朱師兄笑的比剛才更歡,“既然你願意的話,那我也不能小氣。”
“金針撥障術雖然失傳了,但又有大能將其複原了,甚至在這基礎上改良創造出了白內障針撥套出術、白內障針撥吸出術,還成功給國內外多位領導人做了手術。”
“怎麽樣,你想學麽?”
沐懷夕如遭重擊,不過很快就回過神來追問道,“朱師兄,您說的是真的麽?”
“當然!”朱師兄翻開手中拿著的醫刊,“你瞧,這是唐先生親自寫的文章,裏麵記錄的都有。”
沐懷夕迫不及待地接過書刊,一目十行地讀了起來:
“1972年,榮幸應邀為柬埔寨賓努親王做眼科手術,因其罹患嚴重頭部震顫症,隻能以雙手夾住親王臉頰,雙手隨之搖擺,同頻施術,所幸樹後親王無並發症,重獲光明。”
“1975年,榮幸應邀為主席做眼科手術,以自創套出器圈住白內障晶體並粉碎,減少後續青光眼發作幾率。”
唐先生並不以自己為多位國內外政要做過手術為傲,反而謙遜地分享了自己創造的針撥套出術的思路與手術過程,更貼出了自創的幾樣手術工具,還提出了一些改進暢想,希望與讀者共同探討。
沐懷夕眼前漸漸浮現出一位和善的中年男大夫,他微笑著坐在病人麵前,親切地安慰著緊張的患者,以無比穩當的手輕輕劃開西醫視為禁區的睫狀體平坦部,以針撥器切斷白內障晶體吸附在眼球上的韌帶,再用套出器將囊膜固定,再精準粉碎,最後將其吸出,掀開遮在患者眼上的簾子。
“《目經大成》中有記載,應於風輪與外毗相半正中插入,但此處卻為西醫禁區,印度同行在此處做五百餘例手術,術後兩年後均失明,無一幸免。”
“可見中醫有領先西方醫術之處,吾輩不可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