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此乃飄石
都穿越了還不興我和李二對著幹? 作者:村長也是幹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曾親眼見證江曉從草中取鹽的神奇,但要說把石頭扔到百步開外,楊媛還是斷然不信的,因為這確實遠遠超出了人力可為的範圍。
“小郎君,如此遠的距離,怕是得三石以上的強弓投矢方可。”秦家老丈笑道,顯然他也不信。
江曉也不說話,上前一步揪住劉大,剛才就屬丫笑得歡。
“小郎君這是幹嘛?”劉大嚇得直叫。
“借你束帶一用!”江曉三下五除二解下劉大的束腰帶,並提醒劉大:“提好了,小心露了屁股!”
劉大穿的是短褐,束腰帶就是一塊寬布條,正合江曉的意。
江曉將這布條一端綁在劉大找來的木杆的五分之一處,一端做個圓扣,試一下鬆緊,然後挑了一塊渾圓的鵝卵石,放在了布條上。
“諸位,且後退!”江曉掃一眼眾人,臉上掛著“你們真沒見過世麵”的嘲笑,慢慢搖動木杆,當感覺離心力足夠大時,突然大喝一聲,“去!”
就見江曉一壓木杆,布袋順勢甩開,而其中的鵝卵石如流星一般遽然飛出,瞬息便飛到了山牆處,並將山牆砸出一股煙塵。
“如何?”
江曉瀟灑回頭,看著一個個目瞪口呆的人笑吟吟地問道。
無人回答,因為所有人都呆住了。
片刻後。
“饑餓之憂可解矣!”楊仲英大叫。
江曉心道,還是楊老頭心思敏捷,立馬就想到這玩意兒可以幹嘛用。
“此法無須弓矢,威力卻甚大,莫說小獸,豺狼虎豹亦是難敵,且力弱之人亦可為之,若用於軍中……”蘇定方也喃喃說。他出身行伍,卻是想到了這東西的另一個用途,畢竟是他的老本行。
秦家老丈聽楊仲英和蘇定方這麽一說,略一思索也即想通其中關節,隨即暴發喜極的大笑,直道:“小郎君又出妙手,真當世奇才,奇才也!”
這個彩虹屁拍得,江曉一陣舒坦。
說起來,江曉展示出來的這一手段還真是優點突出,正適合現在的塢堡。
首先,這玩意製作極其簡單,一根棍一條布,簡直不要太容易,甚至連那根棍都可以省了。
其二,正如蘇定方所說,力弱者亦可為之。
說不好聽點,即便塢堡之中真有弓箭,能正兒八經開弓射箭的除了蘇定方還有誰?
就以隋唐軍中所需力氣最小的一石弓為例,拉開它都要一百來斤的力氣,這可不是胡說八道,隋唐承漢,按《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一漢石大約120斤,所以指望塢堡中這群婦孺老幼開弓?純屬扯淡。
而且,就算有個別能拉開的,又能開幾回?
反正江曉知道自己最多能開四回。他曾經在射箭場開過仿唐長弓,據說拉力是真唐工拉力的七成,就這連射四次之後,都徹底進入不應期。
而這東西簡直不需要什麽力氣,說不定小七都能用這個東西把石頭扔出個幾十米。
要說缺點嘛,自然也有,那就是精度較差。但江曉就沒打算玩精準打擊,主打的就是一個人海戰術。
試想,婦孺老幼齊上陣,如果有100個人一起投石,就算一個人的命中率是1%,那總體的命中率就有100%了,如果有101個人,哼哼,那就有101%的命中率!
嗯,別問我怎麽知道的,打小數學好。
“逐月是如何想到此法的?”楊仲英問。
“呃……乃是受令儀啟發,靈光乍現。”
楊媛這時候還覺得不可思議呢,沒想到這個家夥居然真的將拳頭大的鵝卵石投到了百步開外,雖說似乎是借助了器物,但這辦法總歸是他想出來的。
這家夥……
楊媛還沒想好怎麽評價江曉,忽聽江曉提到她,不由又一愣,這事兒和她有什麽關係?
當然沒關係,這不過是江曉的借口,他總不能說這是白嫖來的吧?
沒錯,這東西就是歐洲中世紀電影中常見的武器——投石索。
投石索這東西在西方和一些遊牧民族有比較長的使用曆史,並曾經大規模應用於戰爭,但在華夏曆史上卻直到宋朝時才有記載,《武經總要前集》稱之為“手炮”,清版《武備輯要續編》稱之為“飄石”。
手炮和飄石之間還是略有差別,手炮以臂投石,而飄石則加上了木杆,力矩更長,所產生的離心力更大,投石的威力自然更上一層樓。
據說,戚繼光當年曾用“飄石”砸得小八嘎抱頭鼠竄。
華夏曆史上投石索出現的較晚倒不是說同時期的西方或遊牧民族領先於華夏。
恰恰相反,是因為華夏的冶金技術和鐵器的應用遠早於西方,以致華夏先民根本就沒想到再用石頭去打仗和狩獵。
換句話說,就是:都騎上摩托車了還要啥自行車,要啥自行車!
也正是因為受老祖宗的影響,江曉才一直想著“鐵器”,沒有第一時間想起“石器”來。
說白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老祖宗從來沒重視過這東西。“守城宜用”,乃“鄉守器具”就是華夏先民給它的定位。
怎麽理解?就是說老祖宗認為這東西是民間械鬥用的,壓根兒看不上!
好吧,咱們的祖宗是傲嬌的,該批評還得批評哈。
“此物可有命名?”蘇定方問道。
“小弟想稱其為飄石。”江曉回答,技術已經剽竊了,名字還是老老實實用人家曆史上的本名吧。
“飄,回風也,勢急,恰如其分。”楊仲英笑道。
“小郎君,你的意思是我們可以用此法去狩獵?”劉大小心翼翼地插話,這個小機靈鬼這時也猜到了江曉的用意。
“不錯。現在還覺得某在戲耍你們嗎?還不快去多找些木杆來!”江曉拍一下劉大的後腦。
“小郎君英明神武!”劉大興奮大叫,轉身就跑,誰知一條破褲一滑到底,露出兩片屁股,眾人哄堂大笑。
劉大也不管別人的笑話,提起褲子繼續跑,口中還大喊:“我的雞!”
“還有我的驢!”王三郎跟著大喊。隨後,一群小屁孩都跟著去了。
“諸位,某家還需要一些手掌寬的布帶,還請幫某家拆解。”小屁孩們去了,江曉轉頭對婦人們說道。
“小郎君說話恁地客氣。”
“破衣爛裳拆了就是。”
“小郎君稍待,我等現在就去。”
眾婦人們此時也都喜笑顏開,紛紛響應。
“諸位且慢,某家還有一小小要求,若能在此處做一布兜最好,還有,此端能否直接做一個可鬆緊的繩套?”
江曉剛才投石的時候就感覺劉大的束腰帶上下同寬,不容易定位,也影響投石精度,所以這時便拿起劉大的束腰帶衝婦人們比劃起來。
“隻是沒有針線,不知……”
“嗐,這等粗活還用針線?找一鬆針,係一尾扣,一樣引線。耕種漁獵我等婦人家不行,針線活卻都拿手,放心便是。”
經過一天時間,江曉已開始慢慢熟悉塢堡中的每一個人。現在說話的是個小寡婦,正是小七的母親,被人喚作呂家的。
至於長相,看小七就知道了。小七很瘦小,但江曉相信,如果長開了,絕對屬於“騙我生女兒”係列的。
“小郎君,如此遠的距離,怕是得三石以上的強弓投矢方可。”秦家老丈笑道,顯然他也不信。
江曉也不說話,上前一步揪住劉大,剛才就屬丫笑得歡。
“小郎君這是幹嘛?”劉大嚇得直叫。
“借你束帶一用!”江曉三下五除二解下劉大的束腰帶,並提醒劉大:“提好了,小心露了屁股!”
劉大穿的是短褐,束腰帶就是一塊寬布條,正合江曉的意。
江曉將這布條一端綁在劉大找來的木杆的五分之一處,一端做個圓扣,試一下鬆緊,然後挑了一塊渾圓的鵝卵石,放在了布條上。
“諸位,且後退!”江曉掃一眼眾人,臉上掛著“你們真沒見過世麵”的嘲笑,慢慢搖動木杆,當感覺離心力足夠大時,突然大喝一聲,“去!”
就見江曉一壓木杆,布袋順勢甩開,而其中的鵝卵石如流星一般遽然飛出,瞬息便飛到了山牆處,並將山牆砸出一股煙塵。
“如何?”
江曉瀟灑回頭,看著一個個目瞪口呆的人笑吟吟地問道。
無人回答,因為所有人都呆住了。
片刻後。
“饑餓之憂可解矣!”楊仲英大叫。
江曉心道,還是楊老頭心思敏捷,立馬就想到這玩意兒可以幹嘛用。
“此法無須弓矢,威力卻甚大,莫說小獸,豺狼虎豹亦是難敵,且力弱之人亦可為之,若用於軍中……”蘇定方也喃喃說。他出身行伍,卻是想到了這東西的另一個用途,畢竟是他的老本行。
秦家老丈聽楊仲英和蘇定方這麽一說,略一思索也即想通其中關節,隨即暴發喜極的大笑,直道:“小郎君又出妙手,真當世奇才,奇才也!”
這個彩虹屁拍得,江曉一陣舒坦。
說起來,江曉展示出來的這一手段還真是優點突出,正適合現在的塢堡。
首先,這玩意製作極其簡單,一根棍一條布,簡直不要太容易,甚至連那根棍都可以省了。
其二,正如蘇定方所說,力弱者亦可為之。
說不好聽點,即便塢堡之中真有弓箭,能正兒八經開弓射箭的除了蘇定方還有誰?
就以隋唐軍中所需力氣最小的一石弓為例,拉開它都要一百來斤的力氣,這可不是胡說八道,隋唐承漢,按《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一漢石大約120斤,所以指望塢堡中這群婦孺老幼開弓?純屬扯淡。
而且,就算有個別能拉開的,又能開幾回?
反正江曉知道自己最多能開四回。他曾經在射箭場開過仿唐長弓,據說拉力是真唐工拉力的七成,就這連射四次之後,都徹底進入不應期。
而這東西簡直不需要什麽力氣,說不定小七都能用這個東西把石頭扔出個幾十米。
要說缺點嘛,自然也有,那就是精度較差。但江曉就沒打算玩精準打擊,主打的就是一個人海戰術。
試想,婦孺老幼齊上陣,如果有100個人一起投石,就算一個人的命中率是1%,那總體的命中率就有100%了,如果有101個人,哼哼,那就有101%的命中率!
嗯,別問我怎麽知道的,打小數學好。
“逐月是如何想到此法的?”楊仲英問。
“呃……乃是受令儀啟發,靈光乍現。”
楊媛這時候還覺得不可思議呢,沒想到這個家夥居然真的將拳頭大的鵝卵石投到了百步開外,雖說似乎是借助了器物,但這辦法總歸是他想出來的。
這家夥……
楊媛還沒想好怎麽評價江曉,忽聽江曉提到她,不由又一愣,這事兒和她有什麽關係?
當然沒關係,這不過是江曉的借口,他總不能說這是白嫖來的吧?
沒錯,這東西就是歐洲中世紀電影中常見的武器——投石索。
投石索這東西在西方和一些遊牧民族有比較長的使用曆史,並曾經大規模應用於戰爭,但在華夏曆史上卻直到宋朝時才有記載,《武經總要前集》稱之為“手炮”,清版《武備輯要續編》稱之為“飄石”。
手炮和飄石之間還是略有差別,手炮以臂投石,而飄石則加上了木杆,力矩更長,所產生的離心力更大,投石的威力自然更上一層樓。
據說,戚繼光當年曾用“飄石”砸得小八嘎抱頭鼠竄。
華夏曆史上投石索出現的較晚倒不是說同時期的西方或遊牧民族領先於華夏。
恰恰相反,是因為華夏的冶金技術和鐵器的應用遠早於西方,以致華夏先民根本就沒想到再用石頭去打仗和狩獵。
換句話說,就是:都騎上摩托車了還要啥自行車,要啥自行車!
也正是因為受老祖宗的影響,江曉才一直想著“鐵器”,沒有第一時間想起“石器”來。
說白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老祖宗從來沒重視過這東西。“守城宜用”,乃“鄉守器具”就是華夏先民給它的定位。
怎麽理解?就是說老祖宗認為這東西是民間械鬥用的,壓根兒看不上!
好吧,咱們的祖宗是傲嬌的,該批評還得批評哈。
“此物可有命名?”蘇定方問道。
“小弟想稱其為飄石。”江曉回答,技術已經剽竊了,名字還是老老實實用人家曆史上的本名吧。
“飄,回風也,勢急,恰如其分。”楊仲英笑道。
“小郎君,你的意思是我們可以用此法去狩獵?”劉大小心翼翼地插話,這個小機靈鬼這時也猜到了江曉的用意。
“不錯。現在還覺得某在戲耍你們嗎?還不快去多找些木杆來!”江曉拍一下劉大的後腦。
“小郎君英明神武!”劉大興奮大叫,轉身就跑,誰知一條破褲一滑到底,露出兩片屁股,眾人哄堂大笑。
劉大也不管別人的笑話,提起褲子繼續跑,口中還大喊:“我的雞!”
“還有我的驢!”王三郎跟著大喊。隨後,一群小屁孩都跟著去了。
“諸位,某家還需要一些手掌寬的布帶,還請幫某家拆解。”小屁孩們去了,江曉轉頭對婦人們說道。
“小郎君說話恁地客氣。”
“破衣爛裳拆了就是。”
“小郎君稍待,我等現在就去。”
眾婦人們此時也都喜笑顏開,紛紛響應。
“諸位且慢,某家還有一小小要求,若能在此處做一布兜最好,還有,此端能否直接做一個可鬆緊的繩套?”
江曉剛才投石的時候就感覺劉大的束腰帶上下同寬,不容易定位,也影響投石精度,所以這時便拿起劉大的束腰帶衝婦人們比劃起來。
“隻是沒有針線,不知……”
“嗐,這等粗活還用針線?找一鬆針,係一尾扣,一樣引線。耕種漁獵我等婦人家不行,針線活卻都拿手,放心便是。”
經過一天時間,江曉已開始慢慢熟悉塢堡中的每一個人。現在說話的是個小寡婦,正是小七的母親,被人喚作呂家的。
至於長相,看小七就知道了。小七很瘦小,但江曉相信,如果長開了,絕對屬於“騙我生女兒”係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