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裏一直流傳著這麽一句話: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而如今,省考聯考筆試成績頻出,越來越多的考生開始有這樣一種感受:不考公後悔一輩子,考公後悔一整年。
沒有踏足公考的時候,每到公考季看到或聽到別人上岸的喜訊,總是莫名中帶著點懊惱。後悔自己也有報考的機會,也有備考的條件,卻白白錯過了考試。而當自己真正投身公考時,又無時無刻不在懷疑這條路能否走得通。
假如一輩子都不曾參加公考,那大多數人至死都會確信自己是被耽誤的。正如現在那些打著當初沒有條件報考的旗號要求放開年齡限製的人一樣,一天不去考就會後悔一天。但真正花了一整年時間走下來,大多數人又後悔白白浪費了一年陪跑。
公考一視同仁
很多人隻看到了如今公考信息的全透明和職位的全覆蓋,動輒歸咎於自己沒趕上好時代,當年沒有能選的好崗位。
可是,在那個借口“沒有崗位可選”的年代,恰恰是公考最容易上岸的年代,也是公考限製條件最模糊的年代。在公考裏沒有崗位可選不是上個時代特有的尷尬,當下的公考人也在被迫選擇著鄉鎮三不限。
不能考的一口一個不公平,考完的一問一個不吱聲。如果在那個相對還容易的年代都沒能考上或者沒去考,又何來的自信在如今的公考難度下要“公平考試”的機會呢?
我當年沒考上清華北大不是我不想考,隻不過是我自己沒實力考上。我當年沒報考清華北大也不是因為它限製我報考,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考不上。如果總是在割裂時代背景後談公平,那就永遠隻會沉浸在“時運不濟”而非“實力不濟”的幻想裏不能自拔。
公考的現狀
如果說打著年齡旗號被禁考的人喊冤是在攪局,那花了一整年最後陪跑的就是在複刻真相。不公考一輩子都在喊冤,考完一整年都在抑鬱。從結果上說,考不上才是常態,大多數人自始至終都沒有進入公考的狀態。
如果說非要給當下考生的狀態下個定義,那就是投機。沒一個人會去嘲諷一個全職考研的考生,但大多數人不會勸一個考生全職考公。花費一年考研失敗也是英雄,但花費一年考公失敗就成了笑柄。
這裏並不是說全職考公就一定會成功,但對考公這種有所保留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考公群體的投機傾向。
考公群體固定
在社會層麵,公考的表象熱一直備受爭議。但從本質上講,公考因為有越來越多的投機群體加入,呈現出來的競爭很多都是無效競爭。
有考生就曾很直白地問,家庭條件一般,畢業院校一般,有必要考公嗎?這本身就是個本末倒置的問題,如果家裏有礦,身後有人,你何必苦哈哈的去遭考公的罪呢?是繼承家產不香還是玩世不恭不爽呢?
如果師出名門,三顧茅廬,你又何必在公考裏人間清醒呢?公考本來就是一次就業嚐試,如果覺得備考影響到了就業,那公考從一開始就不是你最想要的就業選擇。
不是公考太有性價比,而是公考有它固化的群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公考的表象熱會一直持續下去。但具體到公考有效的競爭群體,會越來越固定和專業。
沒有踏足公考的時候,每到公考季看到或聽到別人上岸的喜訊,總是莫名中帶著點懊惱。後悔自己也有報考的機會,也有備考的條件,卻白白錯過了考試。而當自己真正投身公考時,又無時無刻不在懷疑這條路能否走得通。
假如一輩子都不曾參加公考,那大多數人至死都會確信自己是被耽誤的。正如現在那些打著當初沒有條件報考的旗號要求放開年齡限製的人一樣,一天不去考就會後悔一天。但真正花了一整年時間走下來,大多數人又後悔白白浪費了一年陪跑。
公考一視同仁
很多人隻看到了如今公考信息的全透明和職位的全覆蓋,動輒歸咎於自己沒趕上好時代,當年沒有能選的好崗位。
可是,在那個借口“沒有崗位可選”的年代,恰恰是公考最容易上岸的年代,也是公考限製條件最模糊的年代。在公考裏沒有崗位可選不是上個時代特有的尷尬,當下的公考人也在被迫選擇著鄉鎮三不限。
不能考的一口一個不公平,考完的一問一個不吱聲。如果在那個相對還容易的年代都沒能考上或者沒去考,又何來的自信在如今的公考難度下要“公平考試”的機會呢?
我當年沒考上清華北大不是我不想考,隻不過是我自己沒實力考上。我當年沒報考清華北大也不是因為它限製我報考,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考不上。如果總是在割裂時代背景後談公平,那就永遠隻會沉浸在“時運不濟”而非“實力不濟”的幻想裏不能自拔。
公考的現狀
如果說打著年齡旗號被禁考的人喊冤是在攪局,那花了一整年最後陪跑的就是在複刻真相。不公考一輩子都在喊冤,考完一整年都在抑鬱。從結果上說,考不上才是常態,大多數人自始至終都沒有進入公考的狀態。
如果說非要給當下考生的狀態下個定義,那就是投機。沒一個人會去嘲諷一個全職考研的考生,但大多數人不會勸一個考生全職考公。花費一年考研失敗也是英雄,但花費一年考公失敗就成了笑柄。
這裏並不是說全職考公就一定會成功,但對考公這種有所保留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考公群體的投機傾向。
考公群體固定
在社會層麵,公考的表象熱一直備受爭議。但從本質上講,公考因為有越來越多的投機群體加入,呈現出來的競爭很多都是無效競爭。
有考生就曾很直白地問,家庭條件一般,畢業院校一般,有必要考公嗎?這本身就是個本末倒置的問題,如果家裏有礦,身後有人,你何必苦哈哈的去遭考公的罪呢?是繼承家產不香還是玩世不恭不爽呢?
如果師出名門,三顧茅廬,你又何必在公考裏人間清醒呢?公考本來就是一次就業嚐試,如果覺得備考影響到了就業,那公考從一開始就不是你最想要的就業選擇。
不是公考太有性價比,而是公考有它固化的群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公考的表象熱會一直持續下去。但具體到公考有效的競爭群體,會越來越固定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