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有\"三個半聖人\"的說法,三個聖人指的是孔子、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則入列半個聖人,後世還推崇他是\"千古第一完人\"。


    算不上天資聰慧,還殘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湖南人曾國藩,何以得到這些至高稱號呢?


    一、曾國藩是傑出的政治家,晚清的守護神,位列\"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1811年出生於湖南婁底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曾國藩,字伯涵,據考,係曾子七十四孫。


    小時候的曾國藩並不出眾,不算天資聰慧之人。但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吃得苦中苦,是千古人傑中\"笨鳥先飛\"的光輝典範。


    \"勤能補拙\"下,曾國藩8歲時,即對\"四書五經\"熟稔於心;14歲時,就能通讀《周禮》、《史記》等古典讀物。可以說,憑著苦學,年少時的曾國藩便掌握了較為紮實的文化知識底蘊,遠遠超過同時代的青年才俊及自詡聰明的所謂\"天縱英才\"們。


    曾國藩在27歲時,遊刃有餘地參加道光十八年軍機大臣穆彰阿主持的科舉考試,圓滿高中進士,由此步入晚清悲壯的政壇。


    入仕後,曾國藩先後在翰林院、文淵閣、詹事府任職,因愛崗敬業,從沒有出過差錯,於道光二十七年,37歲時,平穩晉升為內閣學士。之後運氣與實力爆棚,順利地青雲直上,累遷禮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工部左待郎、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務。


    曾國藩在寶貴的年華曆經多崗鍛煉後,穩紮穩打地成長為晚清複合型全能人才,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大顯光芒。


    1851年,洪秀全領導太平軍在廣西金田起義,聲勢浩大,迅速席卷半個中國,腐朽的清朝八旗軍、綠營軍不堪一擊。


    無奈之下,鹹豐皇帝隻好命令地方組建團練遏製太平天國運動。


    這個時期,正值不惑之年的曾國藩因母親過逝,辭去了吏部左侍郎的職務,正\"丁憂\"在家。聞迅勢如破竹的太平軍已讓朝廷岌岌可危,便臨危受命,在湖南組建\"湘勇\",急訓練兵,並著手籌建\"水師\"。


    這支地方團練在曾國藩\"軍紀嚴明、訓練有素\"的治軍下,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就發展為5千人以上守紀律、有戰鬥力的部隊,時稱\"湘軍\"。


    曾國藩依靠這支部隊追剿太平天國運動,擊殺撚軍,從而力挽狂瀾,成為晚清的守護神,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救世英雄\"。


    在鹹豐皇帝期間,曾國藩被提任為兩江總督,領兵部尚書銜;在同治皇帝期間,曆任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直隸總督等正一品職務,授一等毅勇侯爵,賞戴雙眼花翎。


    曾國藩身居高位後,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尤如\"定海神針\",更加傾其所能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奉獻了畢生心血:


    他主辦洋務,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送走第一批留學生,打開了中國近代代建設的大門。


    麵對晩清腐敗衰落的局麵,以傑出政治家大無畏的勇氣迎難而上,實施了一係列革新:


    整肅吏治,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員;強調\"民生多艱\",當\"以重農為第一要務\";主張\"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為官不可自傲,當\"修身律己,以忠謀政\";倡導廉政之風,施行仁政,發展國民經濟;不盲目排外,認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曾國藩的這些政治主張,對病入膏肓的晚清而言,就像打了一針強心針,起到了延緩晚清死亡的一時之效。


    1872年,曾國藩為晚清滴盡最後一滴血,病逝於南京,被追贈太傅,諡號\"文正\",卒年62歲。


    二、曾國藩是有名的軍事戰略家


    曾國藩在風雨飄搖的晚清,臨危受命,著手創立先進理念指導下的地方武裝\"湘軍\",有力助推了近代軍事的發展和進步。


    曾國藩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忠君衛道是第一位的。他注重精神教育,力主用\"仁禮忠信\"陶冶官兵,維係軍心,強調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認為\"用兵必先自治,而後製敵。\"


    其次,在選將上,堅持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標準。曾國藩把\"德\"放在首位,提出為將者,須\"忠義血性\",且應從優秀的儒生士子中篩選。


    在這條標準的把控下,曾國藩的\"湘軍\"將領,儒生出身的,多達上百人,比例高達58%。


    第三,在募兵上,曾國藩改革了晚清的世兵製,主張在樸實壯健的鄉農中招募兵員,招募時,兵勇須取具保結,造冊備查。\"凡無保者,概不招募。\"此舉,實際上是繼承了戚繼光的募兵思想,保障了兵員的質量。


    第四,改變了綠營編製,以\"將必親選、兵必自找、層層節製\"的原則組建綠營,以營為作戰單元,營以下逐層設哨、隊(船)、棚,各營直屬曾國藩管轄,清除原軍隊中\"兵與兵不相知,兵與將不相習\"的問題,主張\"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此舉,提升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也開創了軍事史上\"兵為將有\"的先河。


    第五,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於精\",主張用先進的武器裝備軍隊。曾國藩的\"湘軍\",配有洋槍、洋炮、洋船。此舉,助推了軍隊的近代化建設,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遠見卓識。


    從曾國藩治軍的戰略思想及付諸實施的效果而言,無疑是開明而又先進的,影響深遠。近代軍事家亦從中得到借鑒,對之推崇備至。民國有名的軍事專家蔣方震還曾盛讚曾國藩為\"一個軍事天才家\"。


    三、曾國藩是自成一體的理學家


    曾國藩在多年的致仕治軍生涯中,在奉行程朱理學的基礎上,自成一體。


    一方麵,他不盲目崇拜程理學,客觀看待其時代局限,在汲取精華中秉持理解、多元和包容的態度。對後來的陸王心學,亦兼容並包,揚長避短。


    另一方麵,曾國藩認為,理學之局限,可用氣學資源來彌補。根據氣學\"稟氣而生\"的理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元,天地萬物實則\"同體\",不過是稟有之氣不同罷了。


    故人勝於物,聖人不同於常人,常人多濁而氣薄。


    不得不說,曾國藩在理學上的研究是有獨到之處的,堪稱一代理學大家。


    四、曾國藩是卓著的文學家、教育家,還是優秀的書法家


    全能人才就是厲害,各個領域都能涉獵,且都有建樹。


    曾國藩即如此。


    他在文學上亦卓有成效,創立了代表湖湘文化別具一格的\"湘鄉派\",對古文強調聲調鏗鏘,著力於營造雄奇瑰瑋的意境,一振方苞、姚鼐代表的桐城派文風之枯淡。


    在自立風格的倡導下,曾國藩著作賴豐。他不僅選編了古文典範之作《經史百家雜鈔》,還著有《為學之道》、《五箴》、《奏議》、《日記》、《家書》、《家訓》、《讀書錄》、《詩集》、《求闕齋文集》等,均收錄於《曾文正公全集》中。


    尤其是曾國藩的《家書》、《家訓》,體現了他\"和以治家\"、\"勤以持家\"的治家方略。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其後代子孫中,湧現了許多蜚聲中外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如曾紀澤、曾紀鴻等等。


    曾國藩在書法上也有突出的成就。


    他與包世臣、何紹基齊名,同為晚清的大書法家。他的楷書以\"勁健剛拔\"著稱、行書以\"華美遒俊\"聞名,都是剛柔兼濟的一麵旗幟,譽為整個清代的典範。


    他還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書法理論,這就是\"乾坤大源之說\",對書法的本源有獨到的認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樂天派流浪的貓並收藏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