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鍾繇的小心思
三國爭霸,從何太後開始 作者:大文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此同時,宛城。
一封密信悄然落入了鍾繇的手中。他輕輕展開信箋,字裏行間透露出的信息如同春風化雨,瞬間激活了他心中的盤算。
鍾繇,這位曾在潁川因種種誤會而聲名受損的才子,如今在宛城尋得一席之地,卻也難掩心中的不甘與渴望。
而今,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仿佛天際流星,劃破了他生活的沉寂。
他深知,若能成功將劉辯母子護送至雒陽,不僅過往的陰霾可望一掃而空,更有可能借此東風,扶搖直上,重振聲名。
然而,現實卻如寒冰般冷酷,他在宛城的根基尚淺,缺乏足夠的實力實施自己的計劃。
鍾繇沉思片刻,決定去拜訪蔡邕,因為蔡邕作為蔡琰的父親,即便事情敗露,也不會有事,而且有蔡琰打掩護的話,事情會順利很多。
於是,鍾繇踏上拜訪蔡邕的路途,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
蔡邕見鍾繇來訪,自是心生歡喜,對這位書法上頗有建樹的後輩,他始終抱有一份欣賞與期待。
賓主落座,茶香嫋嫋間,二人先是一番寒暄,氣氛溫馨而融洽。
然而,鍾繇並未急於表露來意,而是以一種憂慮的口吻緩緩說道:
“蔡老,眼下的宛城,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風雨如晦,令人憂心如焚。”
蔡邕聞言,輕輕放下茶杯,目光深邃,宛城的局勢他自然心知肚明,但身為淡泊名利之人,他並不願過多涉足。
於是,他淡淡一笑,回應道:
“老夫如今不過是一介布衣,教書育人,世事紛擾,皆非我所願也。”
鍾繇聞言,心中暗自思量,隨即話鋒一轉,以更加懇切的語氣說道:
“蔡老言之有理,但世事往往身不由己。令愛蔡琰與趙風交情匪淺,而今趙風下落不明,宛城旦夕有變,恐累及蔡老及令愛,此等後果,實非我等所願見。”
蔡邕自然也不是傻子,此言一出,頓時回過味來,略帶審視的看著鍾繇,緩緩道:
“既如此,元常有何指教?”
鍾繇見狀,輕咳一聲道:
“指教不敢當,隻是,蔡老先仕董卓,後從趙風,此二人者,皆被諸侯視為亂臣賊子,如今董卓新敗,趙風亦不知所蹤。我知蔡老無心朝堂紛爭,卻也難免會被有心之人秋後算賬。”
說到這裏,鍾繇直視蔡邕的眼睛:
“我聞諸侯有意立弘農王為帝,此乃天賜良機。若蔡老能助弘農王母子重返雒陽,不僅能為自己正名,更能避免日後的無妄之災。”
一番話說得擲地有聲,鍾繇的目光中充滿了堅定與期待。
然而,蔡邕聽後隻是輕輕搖頭:“我雖不喜歡趙風,但亦不會在此刻趁人之危。此事就此作罷,你無需再提。”
鍾繇見狀,還欲再勸,卻見蔡邕隻是閉目養神,一副不想再聽的樣子。
他隻能黯然歎息一聲,獨自離開了蔡府。
蔡邕目送鍾繇離去的背影,在原地沉吟片刻,步履沉重地邁向後院。
踏入後院,隻見蔡琰正埋首於各類藥材之間,精心調配著藥方,那份專注與細膩,讓蔡邕心中五味雜陳。他輕歎一聲,語調中帶著不易察覺的責備:
“文姬,女兒家應知禮儀端莊,這般沉浸於醫術之中,恐有失體統。”
蔡琰聞言,並未立即反駁,隻是溫順地垂下眼簾,默默承受著父親的教誨。
片刻之後,蔡邕語氣柔和下來,道出心中盤算:“文姬,收拾一下行囊,我們需前往泰山郡。”
蔡文姬的姐姐,便是嫁到了泰山郡的羊家,魏晉時期的名將羊祜就是蔡文姬的外甥。
顯然,蔡邕雖然不準備聽從鍾繇的話,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處境的確比較危險,所以打算去泰山郡尋求羊家庇護。
蔡琰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疑惑,抬頭望向蔡邕:“爹爹,您不是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嗎,怎麽突然要去泰山郡?”
蔡邕見狀,輕歎一口氣,解釋道:
“文姬,我亦留戀此地,但世事無常,趙風之事已讓宛城成為風暴中心。一旦城破,你我安危難料。”
蔡琰聞言,心中湧起一股不安與焦慮,她緊緊握住蔡邕的胳膊,聲音中帶著一絲堅定與希望:
“爹爹,趙風他不會的,他一定還活著。我在雒陽時,偶遇仙人,言其有帝王之相,且我的醫術亦源自那位仙人,或許……”
蔡邕輕輕拍了拍蔡琰的手背,眼神中滿是慈愛與無奈:
“琰兒,人心易變,世事難料。我們需為自身打算。宛城局勢緊迫,趙風若真無事,定會歸來,但在此之前,我們需先確保自身安全。你忍心看父親我身處險境嗎?”
蔡琰聞言,心中雖萬般不舍,卻也知父親言之有理,最終隻能黯然低下頭,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蔡邕見狀歎息一聲,吩隨即吩咐下人妥善照看蔡琰,自己則轉身前往府衙尋找郭嘉。
府衙之內,郭嘉正埋首於堆積如山的公務之中,眉宇間透露出一絲疲憊。
聞聽蔡邕來訪,他心中不禁泛起一陣漣漪,稍作沉吟後,終是歎了口氣,吩咐仆從將蔡邕引入客室。
兩人相見,氣氛略顯凝重。郭嘉率先開口:“蔡老先生此來,莫非是有何重要之事相商?”
蔡邕直言不諱:“特來辭行。”
郭嘉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但還是想再勸一下,於是道:
“蔡老,宛城當前的局勢雖複雜多變,但未必如您所想的那般嚴峻。我們尚有轉機,或許……”
蔡邕輕輕擺了擺手,打斷了郭嘉的話,眼中閃過一絲無奈:
“我本無意涉足官場紛爭,隻願得一方淨土,安享晚年。昔日赴雒陽任職,實屬董卓所迫,非我所願。
而在宛城的日子,雖偶有波折,卻也還算寧靜。然而,趙風之事讓我深感世事無常,我已無力再賭。
即便奉孝你能力挽狂瀾,保住宛城一時安寧,但世事難料,若他日太守易人,我這份閑適與安寧,又豈能長久?”
郭嘉看出了蔡邕眼中的決絕,他緩緩站起身,走到蔡邕身旁,以一種尊重而理解的語氣說道:
“既然如此,我也能理解您的苦衷,我會派遣甲士護送,您老保重,他日若有緣,我們再會。”
一封密信悄然落入了鍾繇的手中。他輕輕展開信箋,字裏行間透露出的信息如同春風化雨,瞬間激活了他心中的盤算。
鍾繇,這位曾在潁川因種種誤會而聲名受損的才子,如今在宛城尋得一席之地,卻也難掩心中的不甘與渴望。
而今,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仿佛天際流星,劃破了他生活的沉寂。
他深知,若能成功將劉辯母子護送至雒陽,不僅過往的陰霾可望一掃而空,更有可能借此東風,扶搖直上,重振聲名。
然而,現實卻如寒冰般冷酷,他在宛城的根基尚淺,缺乏足夠的實力實施自己的計劃。
鍾繇沉思片刻,決定去拜訪蔡邕,因為蔡邕作為蔡琰的父親,即便事情敗露,也不會有事,而且有蔡琰打掩護的話,事情會順利很多。
於是,鍾繇踏上拜訪蔡邕的路途,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
蔡邕見鍾繇來訪,自是心生歡喜,對這位書法上頗有建樹的後輩,他始終抱有一份欣賞與期待。
賓主落座,茶香嫋嫋間,二人先是一番寒暄,氣氛溫馨而融洽。
然而,鍾繇並未急於表露來意,而是以一種憂慮的口吻緩緩說道:
“蔡老,眼下的宛城,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風雨如晦,令人憂心如焚。”
蔡邕聞言,輕輕放下茶杯,目光深邃,宛城的局勢他自然心知肚明,但身為淡泊名利之人,他並不願過多涉足。
於是,他淡淡一笑,回應道:
“老夫如今不過是一介布衣,教書育人,世事紛擾,皆非我所願也。”
鍾繇聞言,心中暗自思量,隨即話鋒一轉,以更加懇切的語氣說道:
“蔡老言之有理,但世事往往身不由己。令愛蔡琰與趙風交情匪淺,而今趙風下落不明,宛城旦夕有變,恐累及蔡老及令愛,此等後果,實非我等所願見。”
蔡邕自然也不是傻子,此言一出,頓時回過味來,略帶審視的看著鍾繇,緩緩道:
“既如此,元常有何指教?”
鍾繇見狀,輕咳一聲道:
“指教不敢當,隻是,蔡老先仕董卓,後從趙風,此二人者,皆被諸侯視為亂臣賊子,如今董卓新敗,趙風亦不知所蹤。我知蔡老無心朝堂紛爭,卻也難免會被有心之人秋後算賬。”
說到這裏,鍾繇直視蔡邕的眼睛:
“我聞諸侯有意立弘農王為帝,此乃天賜良機。若蔡老能助弘農王母子重返雒陽,不僅能為自己正名,更能避免日後的無妄之災。”
一番話說得擲地有聲,鍾繇的目光中充滿了堅定與期待。
然而,蔡邕聽後隻是輕輕搖頭:“我雖不喜歡趙風,但亦不會在此刻趁人之危。此事就此作罷,你無需再提。”
鍾繇見狀,還欲再勸,卻見蔡邕隻是閉目養神,一副不想再聽的樣子。
他隻能黯然歎息一聲,獨自離開了蔡府。
蔡邕目送鍾繇離去的背影,在原地沉吟片刻,步履沉重地邁向後院。
踏入後院,隻見蔡琰正埋首於各類藥材之間,精心調配著藥方,那份專注與細膩,讓蔡邕心中五味雜陳。他輕歎一聲,語調中帶著不易察覺的責備:
“文姬,女兒家應知禮儀端莊,這般沉浸於醫術之中,恐有失體統。”
蔡琰聞言,並未立即反駁,隻是溫順地垂下眼簾,默默承受著父親的教誨。
片刻之後,蔡邕語氣柔和下來,道出心中盤算:“文姬,收拾一下行囊,我們需前往泰山郡。”
蔡文姬的姐姐,便是嫁到了泰山郡的羊家,魏晉時期的名將羊祜就是蔡文姬的外甥。
顯然,蔡邕雖然不準備聽從鍾繇的話,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處境的確比較危險,所以打算去泰山郡尋求羊家庇護。
蔡琰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疑惑,抬頭望向蔡邕:“爹爹,您不是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嗎,怎麽突然要去泰山郡?”
蔡邕見狀,輕歎一口氣,解釋道:
“文姬,我亦留戀此地,但世事無常,趙風之事已讓宛城成為風暴中心。一旦城破,你我安危難料。”
蔡琰聞言,心中湧起一股不安與焦慮,她緊緊握住蔡邕的胳膊,聲音中帶著一絲堅定與希望:
“爹爹,趙風他不會的,他一定還活著。我在雒陽時,偶遇仙人,言其有帝王之相,且我的醫術亦源自那位仙人,或許……”
蔡邕輕輕拍了拍蔡琰的手背,眼神中滿是慈愛與無奈:
“琰兒,人心易變,世事難料。我們需為自身打算。宛城局勢緊迫,趙風若真無事,定會歸來,但在此之前,我們需先確保自身安全。你忍心看父親我身處險境嗎?”
蔡琰聞言,心中雖萬般不舍,卻也知父親言之有理,最終隻能黯然低下頭,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蔡邕見狀歎息一聲,吩隨即吩咐下人妥善照看蔡琰,自己則轉身前往府衙尋找郭嘉。
府衙之內,郭嘉正埋首於堆積如山的公務之中,眉宇間透露出一絲疲憊。
聞聽蔡邕來訪,他心中不禁泛起一陣漣漪,稍作沉吟後,終是歎了口氣,吩咐仆從將蔡邕引入客室。
兩人相見,氣氛略顯凝重。郭嘉率先開口:“蔡老先生此來,莫非是有何重要之事相商?”
蔡邕直言不諱:“特來辭行。”
郭嘉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但還是想再勸一下,於是道:
“蔡老,宛城當前的局勢雖複雜多變,但未必如您所想的那般嚴峻。我們尚有轉機,或許……”
蔡邕輕輕擺了擺手,打斷了郭嘉的話,眼中閃過一絲無奈:
“我本無意涉足官場紛爭,隻願得一方淨土,安享晚年。昔日赴雒陽任職,實屬董卓所迫,非我所願。
而在宛城的日子,雖偶有波折,卻也還算寧靜。然而,趙風之事讓我深感世事無常,我已無力再賭。
即便奉孝你能力挽狂瀾,保住宛城一時安寧,但世事難料,若他日太守易人,我這份閑適與安寧,又豈能長久?”
郭嘉看出了蔡邕眼中的決絕,他緩緩站起身,走到蔡邕身旁,以一種尊重而理解的語氣說道:
“既然如此,我也能理解您的苦衷,我會派遣甲士護送,您老保重,他日若有緣,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