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改變豐安城百姓的生產方式!
修行從清理萬界垃圾場開始 作者:北岸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能用的人手太多,黃安的手下們,自然是怎麽方便怎麽來了。
完全就是賣方市場。
至於造成當事人多少的黯然神傷,怕也沒有幾個人會記得。
連黃安都不會考慮這些小事情。
所謂慈不掌兵,就是這樣的道理。
他能做的,就是為大多數提供便利,至於剩下的那批可憐人,就隨他們去吧。
要想做事,做大事,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要麵臨諸多困境。
黃安打算,用兩天的時間,將整個工程隊的人手,給安排完畢。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用時不到八個小時,所有人手招收完畢。
甚至,連招收到的成員名冊,都整理好了。
等晚上太陽下山,五個大隊長和五個副大隊長,拿著隊伍名冊找上門時,黃安、趙顏和駱飛瑤都驚住了。
名冊不僅僅是今日放出去的那7000個名額,還有之前就安排好的7622個和李家有關的那些人。
至於還剩下的空額,自然是為那些還未加入工程隊的“有賢名”之人準備的。
他之前就派專人,調查這些人去了,結果明日一早就會出來。
黃安他們三人今天忙著,給工程隊中的一部分,安頓住所,所以對招收工程隊員的事情,關注的比較少。
兩天的計劃,一天就完成了。
這個工作效率,刷新了黃安對大明人辦事效率的認知。
黃安三人自然是歡喜的。
“大哥,現在人手招收齊了,是不是可以提前召集他們做事了?”
張讓顯得興致勃勃,摩拳擦掌。
他知道大哥是在培養他們,故而對此萬分期待,主動性極強。
其他人臉上,也露出了期待之色。
“不急!”
黃安擺了擺手,衝院內所有人解釋道:
“工程隊的人手很多,事情也很雜!”
“按照約定,後日一早,叫他們聚集到約定好的地方去。明日一天,你們先過去,熟悉一下基本流程!”
黃安解釋過後,又叮囑了他們幾句,隨後打發眾人離去。
接下來,黃安又和趙師姐、駱飛瑤三人,繼續商量起住所的問題。
李家人的所有財產,現在都被抄了。
除了一身衣物之外,李家人啥也沒有,他們和逃難來到豐安的那些流民,沒有區別。
這兩天就暫時住在府邸內各大庭院的空地處。
公審大會已經結束,黃安需要讓他們盡快安頓下來,讓他們開始新的生活。
尤其是那些李家罪人,他們可是帶罪幹活。
就像是老家那些關進監獄中,踩縫紉機的罪犯一樣。
這些人的行動和活動區域,需要被限製和監控起來。
這些事情,都要他一手操持。
因為這種獨特的管理和懲罰機製,在大明這片土地上,從未出現過。
對手下的那批人,都是完全陌生的。
黃安作為策劃人,必須要給其他人,做一個合格的藍本。
“現在是夏季,距離天氣嚴寒,還有至少四個月的時間。他們的屋子,讓他們自己建立!”
黃安指著地圖,給駱飛瑤講述晁穆提供給自己的解決辦法。
“你看城外這五個農莊,再看看李家這些耕田。我們完全可以新擴建村莊,讓城內的流民、孤寡等無立足之地的人,進入這些村莊生活。”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炭塊,在地圖上選定好的新村莊的位置,畫上了圓圈。
“按照我們之前說好的,李家罪人需要分散開來,既然如此,就讓他們分散在這十個農村當中。”
黃安一一解釋,解決棘手的難題。
衣食住行,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哪怕是暫時被限製了行動的李家罪人,無法顧忌到“行”的問題,但基本的“住”的問題,還是需要第一時間來解決。
黃安不打算讓他們聚在一起,形成新的村落,那不是和老家那裏的袋鼠國一樣了嗎?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分開,和其他正常百姓居住在一起。
然後,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慢慢改造。
工業化必然伴隨著人口城市化,也就是所謂的人口集中。
但在整個大明,包括幽州豐安縣在內,都是農業社會。
這裏連工業主義的萌芽都沒有。
所以,人口的大規模聚集情況,在大明是非常少見的。
從表麵看,豐安城內和城外,人口數量都極多。
作為一個邊境的偏僻之地的小縣城,豐安城三十萬的人口數量,比起老家很多縣城,都不會低到哪裏去。
甚至,比老家西部的很多縣城的人口,還要多很多。
這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人類對環境的需求,實在是太大了。
沒有充足的物質保證,人類是不會冒險聚在一起的。
所以,豐安城這麽龐大的人口,其實也是分散開來的。
城內的百姓,占據的總人口數量,不超過百分之十五。
其他絕大部分百姓,都分布在城外四周。
豐安城這個龐大的人口數量,完全是建立在豐安城廣袤的土地疆域上的。
以黃安對豐安城麵積的大致估算,豐安城的總占地麵積,可能有超過一萬平方公裏。
而這個數字,是老家那裏的,十分之一的南朝鮮的總麵積了。
而豐安城的人口密度,完全無法和老家那裏的縣城相比。
以豐安城的土地肥沃程度、種子質量和農田耕種技術來看,養活一個人,至少需要二三畝地。
有田產的每一家,幾乎都在自家耕田方圓五百米內的範圍中,生產生活。
這樣的生產勞作方式,決定了幽州城外的百姓,是很難集中在一起的。
他們的家園,都比較分散。
兩三戶,或者五六戶,構成一個小村落,然後在本地繁衍生息。
這就是常態。
從黃安的角度看,村落的規模,也非常小。
人口分布的分散方式,帶來的好處極少。
最起碼,對心中有追求的黃安,是這樣的。
黃安要做的,就是改變這樣的稀疏的人口分布方式。
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力方式,也就是改變農業生產的方式,達成自己將豐安城打造成根據地的目標。
他要將生活在城外的百姓,盡可能地聚集起來,統一管理,讓他們發揮群體的巨大力量。
分散的人類,力量可以忽略不計。
但等人群匯聚,有了統一的管理,統一的目標。
那可以說,就初步具備了“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磅礴力量。
其中道理,黃安無法和趙師姐、駱飛瑤細說。
因為沒有切身體會過黃安老家現代生活的便利,沒有站在另一個生產力更發達的時代看問題。
解釋得再多,她們也很難感同身受,並且真正的理解開來。
完全就是賣方市場。
至於造成當事人多少的黯然神傷,怕也沒有幾個人會記得。
連黃安都不會考慮這些小事情。
所謂慈不掌兵,就是這樣的道理。
他能做的,就是為大多數提供便利,至於剩下的那批可憐人,就隨他們去吧。
要想做事,做大事,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要麵臨諸多困境。
黃安打算,用兩天的時間,將整個工程隊的人手,給安排完畢。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用時不到八個小時,所有人手招收完畢。
甚至,連招收到的成員名冊,都整理好了。
等晚上太陽下山,五個大隊長和五個副大隊長,拿著隊伍名冊找上門時,黃安、趙顏和駱飛瑤都驚住了。
名冊不僅僅是今日放出去的那7000個名額,還有之前就安排好的7622個和李家有關的那些人。
至於還剩下的空額,自然是為那些還未加入工程隊的“有賢名”之人準備的。
他之前就派專人,調查這些人去了,結果明日一早就會出來。
黃安他們三人今天忙著,給工程隊中的一部分,安頓住所,所以對招收工程隊員的事情,關注的比較少。
兩天的計劃,一天就完成了。
這個工作效率,刷新了黃安對大明人辦事效率的認知。
黃安三人自然是歡喜的。
“大哥,現在人手招收齊了,是不是可以提前召集他們做事了?”
張讓顯得興致勃勃,摩拳擦掌。
他知道大哥是在培養他們,故而對此萬分期待,主動性極強。
其他人臉上,也露出了期待之色。
“不急!”
黃安擺了擺手,衝院內所有人解釋道:
“工程隊的人手很多,事情也很雜!”
“按照約定,後日一早,叫他們聚集到約定好的地方去。明日一天,你們先過去,熟悉一下基本流程!”
黃安解釋過後,又叮囑了他們幾句,隨後打發眾人離去。
接下來,黃安又和趙師姐、駱飛瑤三人,繼續商量起住所的問題。
李家人的所有財產,現在都被抄了。
除了一身衣物之外,李家人啥也沒有,他們和逃難來到豐安的那些流民,沒有區別。
這兩天就暫時住在府邸內各大庭院的空地處。
公審大會已經結束,黃安需要讓他們盡快安頓下來,讓他們開始新的生活。
尤其是那些李家罪人,他們可是帶罪幹活。
就像是老家那些關進監獄中,踩縫紉機的罪犯一樣。
這些人的行動和活動區域,需要被限製和監控起來。
這些事情,都要他一手操持。
因為這種獨特的管理和懲罰機製,在大明這片土地上,從未出現過。
對手下的那批人,都是完全陌生的。
黃安作為策劃人,必須要給其他人,做一個合格的藍本。
“現在是夏季,距離天氣嚴寒,還有至少四個月的時間。他們的屋子,讓他們自己建立!”
黃安指著地圖,給駱飛瑤講述晁穆提供給自己的解決辦法。
“你看城外這五個農莊,再看看李家這些耕田。我們完全可以新擴建村莊,讓城內的流民、孤寡等無立足之地的人,進入這些村莊生活。”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炭塊,在地圖上選定好的新村莊的位置,畫上了圓圈。
“按照我們之前說好的,李家罪人需要分散開來,既然如此,就讓他們分散在這十個農村當中。”
黃安一一解釋,解決棘手的難題。
衣食住行,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哪怕是暫時被限製了行動的李家罪人,無法顧忌到“行”的問題,但基本的“住”的問題,還是需要第一時間來解決。
黃安不打算讓他們聚在一起,形成新的村落,那不是和老家那裏的袋鼠國一樣了嗎?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分開,和其他正常百姓居住在一起。
然後,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慢慢改造。
工業化必然伴隨著人口城市化,也就是所謂的人口集中。
但在整個大明,包括幽州豐安縣在內,都是農業社會。
這裏連工業主義的萌芽都沒有。
所以,人口的大規模聚集情況,在大明是非常少見的。
從表麵看,豐安城內和城外,人口數量都極多。
作為一個邊境的偏僻之地的小縣城,豐安城三十萬的人口數量,比起老家很多縣城,都不會低到哪裏去。
甚至,比老家西部的很多縣城的人口,還要多很多。
這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人類對環境的需求,實在是太大了。
沒有充足的物質保證,人類是不會冒險聚在一起的。
所以,豐安城這麽龐大的人口,其實也是分散開來的。
城內的百姓,占據的總人口數量,不超過百分之十五。
其他絕大部分百姓,都分布在城外四周。
豐安城這個龐大的人口數量,完全是建立在豐安城廣袤的土地疆域上的。
以黃安對豐安城麵積的大致估算,豐安城的總占地麵積,可能有超過一萬平方公裏。
而這個數字,是老家那裏的,十分之一的南朝鮮的總麵積了。
而豐安城的人口密度,完全無法和老家那裏的縣城相比。
以豐安城的土地肥沃程度、種子質量和農田耕種技術來看,養活一個人,至少需要二三畝地。
有田產的每一家,幾乎都在自家耕田方圓五百米內的範圍中,生產生活。
這樣的生產勞作方式,決定了幽州城外的百姓,是很難集中在一起的。
他們的家園,都比較分散。
兩三戶,或者五六戶,構成一個小村落,然後在本地繁衍生息。
這就是常態。
從黃安的角度看,村落的規模,也非常小。
人口分布的分散方式,帶來的好處極少。
最起碼,對心中有追求的黃安,是這樣的。
黃安要做的,就是改變這樣的稀疏的人口分布方式。
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力方式,也就是改變農業生產的方式,達成自己將豐安城打造成根據地的目標。
他要將生活在城外的百姓,盡可能地聚集起來,統一管理,讓他們發揮群體的巨大力量。
分散的人類,力量可以忽略不計。
但等人群匯聚,有了統一的管理,統一的目標。
那可以說,就初步具備了“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磅礴力量。
其中道理,黃安無法和趙師姐、駱飛瑤細說。
因為沒有切身體會過黃安老家現代生活的便利,沒有站在另一個生產力更發達的時代看問題。
解釋得再多,她們也很難感同身受,並且真正的理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