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華夏大地正處於風雲變幻、動蕩不安之時。外有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那不平等條約如一道道枷鎖,束縛著國家的命脈;內則軍閥混戰,硝煙四起,各路軍閥為了爭搶地盤、擴充勢力,全然不顧百姓死活,使得生靈塗炭,田園荒蕪,百姓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可即便在這亂世之中,仍有一群心懷壯誌、渴望救國的熱血青年,他們不願眼睜睜看著國家就此沉淪,聽聞赴法勤工儉學能尋得救國之良方,習得先進之學問,便紛紛響應,由此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猶如那暗夜之中燃起的點點星火,給這灰暗的世道帶來了一絲別樣的光亮。


    據《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簡史》記載:“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最初是由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發起倡導的。他們認為,青年學生到法國去半工半讀,既能以勤工的手段解決求學費用,又可直接接受歐洲文明的教育和熏陶,回國後可以致力於改良中國社會。這一倡議,得到了眾多進步青年的響應,各地紛紛組織相關機構,協助青年們辦理赴法事宜。自1919年至1920年,赴法人數劇增,諸多青年懷揣著理想與抱負,踏上了這條遠渡重洋的求學之路。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學識素養,但都懷著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期望在法蘭西的土地上汲取知識的養分,為拯救祖國尋覓一條光明大道。”這一場赴法勤工儉學潮,承載著無數青年的希望與憧憬,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印記,影響著諸多領域的發展,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軌跡,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叫林宇軒,本是北平城裏一個家境普通的教書先生之子,自幼便在父親的熏陶下,讀了不少聖賢之書,心中對國家的命運有著深深的憂慮,也懷揣著滿腔的報國之誌。平日裏,我常與一幫誌同道合的同窗好友聚在一起,談論著時政,探討著如何才能讓這飽受苦難的國家重新煥發生機,可總是愁於找不到那切實可行的法子。這赴法勤工儉學潮的消息傳來,仿佛在我那迷茫的心頭點亮了一盞明燈,讓我看到了一絲曙光,心中萌生出了也去法蘭西闖蕩一番的念頭,想著或許能在那裏學到些救國救民的真本事,回來好為這破碎的山河貢獻一份力量。


    起初,這消息隻是在學校裏、街巷間的一些進步青年圈子裏悄悄傳開,大家私下裏都在熱烈地討論著,那眼中閃爍著的,皆是興奮與期待的光芒。


    一日,我與好友陳啟明在街邊的茶館裏相聚,剛一坐下,他便迫不及待地說道:“宇軒,你聽說了沒?如今這赴法勤工儉學可是越來越熱了,好多人都打算去呢,我想著咱們是不是也該去試一試呀?”


    我微微點頭,眼中滿是向往之色,回應道:“我也正有此意啊,如今國內這局勢,咱們空有一腔熱血,卻難有施展之地,若能去法國,既能學習先進知識,又能親身感受那西洋的文明,說不定回來就能幹一番大事業了。”


    陳啟明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笑著打趣道:“哈哈,那倒是,到時候咱們學成歸來,可就是有大本事的人了,定要讓這亂世變個模樣,讓那些列強和軍閥都瞧瞧咱們的厲害!”


    我也跟著笑了起來,可笑著笑著,心中卻又湧起一絲憂慮,說道:“不過,這一去畢竟路途遙遠,又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啊。”


    陳啟明拍了拍我的肩膀,一臉堅定地說:“怕什麽,咱們連這亂世都不怕,還怕那點困難?隻要能學到本事,回來救國,啥苦咱吃不得呀!”


    我聽了他的話,心中的憂慮稍稍散去,重新燃起了赴法的決心。


    而在這背後,那些倡導赴法勤工儉學的先輩們,正不辭辛勞地四處奔走,為青年們籌備著一切。


    李石曾先生忙著聯絡法國的學校、工廠,希望能為學生們爭取到更多合適的勤工儉學崗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他整日裏不是在與人商討相關事宜,就是在寫信、發電報,那忙碌的身影,仿佛不知疲倦一般。


    蔡元培先生則在國內積極組織宣傳活動,發表演講,向青年們介紹赴法勤工儉學的種種好處,鼓勵大家踴躍報名。他言辭懇切,句句都說到了青年們的心坎裏,讓更多人堅定了赴法的想法。


    隨著宣傳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報名參與,這其中,有像我和陳啟明這般家境普通但誌向高遠的學子,也有一些家境稍好,卻同樣心係國家命運的富家子弟。


    我家隔壁住著個叫趙海濤的富家少爺,平日裏看著就是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可當聽說了赴法勤工儉學的事兒後,竟也動了心思。


    一日,他跑到我家來找我,一臉認真地說:“宇軒兄,我聽說你也要去法國了,我尋思著我也跟著去湊湊熱鬧,你可別嫌棄我呀。”


    我有些詫異,笑著打趣道:“海濤兄,你這平日裏逍遙自在的,怎麽突然也想去法國吃苦了呀?”


    趙海濤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說:“哎呀,我雖然平日裏看著沒個正形,但心裏也想著為咱這國家做點事兒啊,如今這赴法勤工儉學看著是個好機會,我也想去試試,說不定能改掉我這一身的毛病,回來當個有用的人呢。”


    我看著他那誠懇的模樣,心中對他也多了幾分認可,說道:“海濤兄,你有這份心意就好,這赴法之路可不輕鬆,到時候可得做好吃苦的準備呀。”


    趙海濤拍著胸脯說道:“放心吧,宇軒兄,我都準備好了,再苦能苦過那些受苦的老百姓嗎?”


    就這樣,報名的人越來越多,各地的相關機構也開始忙碌起來,組織大家學習法語、了解法國的風俗習慣,同時辦理各種繁雜的出國手續。


    在學習法語的課堂上,大家那認真的模樣,仿佛忘記了周遭的一切煩惱。有的同學發音不準,引得旁人一陣善意的哄笑,然後大家又會互相幫忙糾正,那氛圍既緊張又充滿著歡樂。


    我因為之前跟著父親學過一點法語,學起來還算輕鬆些,便時常幫著身邊的同學。陳啟明總是笑著說:“宇軒,多虧有你呀,不然我這法語可真學不會了,到了法國,估計連話都講不利索呢。”


    我也笑著回應道:“咱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去的,互相幫忙那是應該的,等咱們到了法國,可得一起好好努力呀。”


    日子一天天過去,終於到了出發的日子。我們這群懷揣著夢想的青年,背著簡單的行囊,告別了家人,踏上了前往法國的輪船。那輪船碼頭,站滿了送行的人,父母們眼中滿是不舍與擔憂,可還是強忍著淚水,叮囑著孩子們要照顧好自己,好好學習,早日歸來。


    我看著父親那日漸蒼老的麵容,心中一陣酸楚,眼眶泛紅,說道:“父親,您放心吧,兒子一定會學有所成,回來報效國家,您和母親要保重身體啊。”


    父親緊緊握住我的手,聲音有些哽咽:“去吧,孩子,為父相信你,盼著你早日歸來,莫要忘了自己的初心。”


    輪船緩緩起航,我們站在甲板上,望著漸漸遠去的家鄉,心中滿是感慨,既有對未知的忐忑,又有對未來的憧憬,暗暗發誓一定要在法國闖出個名堂來。


    在輪船上的日子,起初大家還覺得新鮮,看著那茫茫的大海,感歎著世界的廣闊。可沒過幾天,就開始有人暈船了,吐得那叫一個難受。趙海濤也沒能幸免,他躺在船艙裏,有氣無力地說:“宇軒兄,我這遭的是啥罪呀,早知道這麽難受,我當初真該好好鍛煉鍛煉身子骨了。”


    我一邊照顧著他,一邊笑著說:“海濤兄,這才剛開始呢,等你到了法國,那辛苦的日子還在後頭呢,你可得挺住啊。”


    經過漫長的海上航行,我們終於抵達了法國。剛一下船,就感受到了那異國他鄉的別樣氛圍,街道、建築都與國內大不相同,人們說著我們還不太熟練的法語,一切既陌生又新奇。


    然而,現實很快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尋找勤工儉學的崗位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順利,有的工廠一聽我們是中國人,又是初來乍到,便拒絕了我們。


    陳啟明有些沮喪地說:“宇軒,這可咋辦呀,找不到工作,咱們怎麽維持生活,又怎麽學習呢?”


    我安慰他道:“別急,咱們再找找看,總會有地方願意接納我們的,咱們這麽遠都來了,可不能輕易放棄啊。”


    終於,經過一番周折,我們幾個人在一家機械廠找到了工作,主要就是做一些簡單的零件加工,雖然工作辛苦,環境也很嘈雜,但大家都很珍惜這個機會,幹得格外賣力。


    每天下班後,我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簡陋的住處,還要堅持學習法語、閱讀一些進步書籍,探討著國內的局勢以及如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救國之中。


    趙海濤手上磨出了水泡,疼得直咧嘴,可還是笑著說:“哎呀,我這手上的水泡就是我努力的見證呀,等我回去了,可得跟別人好好講講我這在法國的奮鬥史呢。”


    大家聽了,都被他逗笑了,可心裏也明白,這每一份辛苦都是在為了心中的那個理想在積累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在法國結識了更多同樣來勤工儉學的同胞,大家互相鼓勵、互相幫助,還時常聚在一起交流學習心得、分享工作經驗。


    在一次聚會上,我認識了一位叫王逸飛的學長,他來法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這裏的情況很熟悉,也頗有見識。


    他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同學們,咱們來法國可不容易,一定要珍惜這機會,多學本事,多了解這西方的社會製度、思想文化,將來回國才能更好地改變咱們國家的麵貌啊。”


    我們都紛紛點頭,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心中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法國的日子裏,我們不僅要麵對工作和學習的壓力,還要應對一些法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和歧視。


    有一回,在工廠裏,一個法國工人故意找茬,嘲笑我們中國人幹活慢,還說了一些難聽的話。陳啟明氣得就要和他理論,我趕忙拉住他,說道:“啟明,別衝動,咱們現在在這裏代表的是中國青年的形象,和他爭吵也解決不了問題,咱們要用實際行動證明咱們不比他們差。”


    陳啟明咬著牙,狠狠瞪了那法國工人一眼,然後轉身繼續幹活,那一天,我們都憋著一股勁兒,幹得比往常更快更好,讓那些原本瞧不起我們的人都刮目相看。


    就這樣,我們在法國一邊勤工,一邊儉學,日子雖然艱苦,但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心中的那份愛國之情也愈發濃烈,都盼望著早日學成歸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情況,且與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潮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一戰後的恢複與調整階段,工業生產雖在逐步複蘇,但社會矛盾依舊突出,工人階級為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和薪資待遇,罷工運動此起彼伏。英國的教育體係相對完善,國內的青年學子更多是在本土的學府中接受係統的教育,雖也有一些留學交流活動,但規模遠不及中國赴法勤工儉學這般熱烈,且英國青年留學多是基於學術深造、拓展視野等個人發展層麵的考量,不像中國青年那般懷揣著救國圖存的沉重使命,體現出不同國家青年留學目的與背後社會背景的差異,英國重個人發展導向的留學模式,中國則是救國使命驅動的留學模式。


    在法國,其作為一戰的主要戰勝國之一,戰後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提升,國內的工業、文化等領域都在蓬勃發展,吸引著各國青年前來學習交流。然而,法國社會本身也存在著階層分化等問題,貧富差距較為明顯。對於中國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來說,一方麵能接觸到先進的工業技術和思想文化,可另一方麵也麵臨著融入當地社會、應對社會不公等諸多挑戰,與法國本土青年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成長、發展形成對比,體現出不同國家青年成長環境與麵臨問題的差異,法國本土青年依托熟悉環境發展,中國赴法青年則在異國他鄉艱難探索以求發展。


    在德國,一戰後的德國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麵臨著巨額的戰爭賠款以及領土被分割等諸多困境,國內經濟萎靡不振,通貨膨脹嚴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的青年們更多地關注國內的經濟重建和民族複興,出國留學的人數相對較少,即便有部分外出求學的,也是側重於學習那些能幫助德國盡快恢複經濟、增強國力的專業知識,與中國青年赴法勤工儉學追求救國真理、全麵學習西方以改變國家命運有著不同的側重點,體現出不同國家青年在不同國情下求學方向的差異,德國重國內複興導向的求學模式,中國則是全方位借鑒西方以救國的求學模式。


    在俄國,當時正處於十月革命後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國內正大力推行新的經濟政策,努力恢複和發展經濟,整個國家充滿著新生的活力與希望。俄國的青年們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參與到工廠、農場的建設和生產中,接受著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和熏陶。與中國赴法勤工儉學青年前往資本主義國家尋求救國道路不同,俄國青年在本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探索國家發展之路,體現出不同國家政治製度與青年發展道路選擇的差異,俄國青年立足本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中國赴法青年則寄望於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經驗來救國。


    在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迅速增強,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其國內教育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培養出了一批具有現代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不過,日本當時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