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選一個什麽樣的萬全之策來應付朝廷那邊。
最近幾天李如璋除了實驗火繩槍的以外,他一直在思考到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這日,他恰好去碼頭散心以及查看捕鯨情況如何。
捕鯨情況一切正常,甚至可以說收獲頗豐,
看著鯨魚骨架在碼頭上堆積如山,便可知捕鯨產業欣欣向榮。
但是也為此,招來無數蒼蠅蚊蟲,使得周圍環境無比惡劣。
李如璋深惡痛絕,任何時代,不講究衛生是一切疾病的根本來源,
於是他當即下令,讓人把這些鯨魚骨架處理掉,哪怕扔海裏也比招來蚊蟲疾病要好吧。
然而,就在有人處理之時,一句無意之中的話,卻讓李如璋眼前一亮。
自己正愁沒有地方和借口來編練新軍,眼前的鯨魚骨架不就是最好的理由和借口?
莫說是現在,即便是到了後世的北洋時期,還有人將鯨魚的骨架當做墜龍殘骸。
那自己為什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上這麽一招。
當今帝君是所謂的真龍,那如今海裏出現的便隻能是孽龍。
他李如璋要保聖天子在朝,誅殺孽龍,實乃匡扶社稷,
軍士不夠,調兵駐守島上,想來也是正常吧。
心中打定主意,李如璋當即招來軍士,將其中一部分比較大的鯨魚骨架,弄到島上。
再讓工匠,根據龍的身形,將骨架切割打磨,拚湊起來。
一番操作之後,兩副“龍”的骨架便誕生了,
如果將這些骨架送到帝都,不用猜,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
屆時,一番操作之下,不光能瞞過軍中那些監軍,說不準還能從朝廷那邊討到好處。
畢竟他李如璋率軍搏殺孽龍,保護了帝君的正統,穩固了江山社稷,受賞難道不是應該的?
為此,李如璋放出風聲,說海裏有孽龍興風作浪,
軍士們辛苦鏖戰,奈何實在不敵孽龍威勢,盡管自己率部浴血奮戰,斬殺了一條惡龍。
可自己這邊也損失慘重,然而正所謂,有一就有二,有二再有三。
他不敢保證,是否還有惡龍躲藏海中,若是不探查清楚,怕是帝國有將傾之危。
如今需要調兵前往海島,駐紮海島,隨時出海探查情況,
若是有,應當阻敵於海外,毀其巢穴,戮其屍骨。
為此他將那幅“巨龍”骨架一並運回,還特意修書兩封,一封給朝廷,一封發給李少嚴,
給李少嚴的書信上說,孽龍威勢滔天,軍士海上作戰艱苦,已然是勉力支撐,為防軍心動蕩。
讓自家大哥請那些監軍長史前來督戰,
不過在來之前,請那些監軍先將他們的家人和身後事安排妥當。
畢竟海上不比陸地,一旦遭遇災難,必然是落得個葬身魚腹,魂歸大海的境地。
他這也是為了諸位考慮,提前免去後顧之憂。
給朝廷那邊的書信則是說,如今海上孽龍橫行,有傾覆國運之危,然而他李如璋既然食君俸祿,便要為君分憂。
即便拚得一死,也要帶兵將孽龍誅殺,還帝國安寧泰和。
果然不出李如璋所料,拚湊出來長達數十丈的“龍骨”送到平度大營。
眾人看著眼前巨大無比的骨骼,無人不為之震驚。
大家簡直不敢想象,一具殘骸都如此龐大,那這個生物活著的時候,又是一幅多麽可怖的景象。
尤其是許多人,本就身處北方,連大江大河都沒見到過多少,更不要說大海在他們心裏是什麽景象。
更不能想象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居然能攪動大海翻江倒海,得是多麽恐怖的一幅場景。
他們隻能根據李如璋描述的場景去腦補想象,
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上,深不見底海裏,一群軍士駕駛戰船,尋找孽龍的身形,
漆黑冰冷的海水偶爾泛起清白的浪花,同時也卷起腥臭氣息,熏得讓人幾欲作嘔,
就在士卒們四下探查惡龍的蹤跡的時候,殊不知自身早被潛藏在船底的孽龍盯上。
惡龍自深海騰空而起,掀翻戰船數艘,無數士卒掉在大海之中,最後全部淪為孽龍的食物。
不想還好,一想到李如璋所描述的畫麵,
頓時讓這些文官,遍體生寒,心生恐懼。
然而,這種恐懼肯定不能對外人展示。
監軍對外言稱,倒不是因為他懼怕,而是他們本就是文官,文官隻有督察之責,
戰船狹窄,他們去了也插不上手,即便他們去到海上,也是徒增累贅。
並且,李如璋是帝君看中的人,是帝國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有他的帶領,想來,必定全軍效命,無往不利。
運送回來的孽龍的遺骸他們已經親眼得見,此次他們就不去了,他們相信李如璋此番,定能誅殺孽龍。
何況,孽龍滋生,有擾亂國運氣數之嫌,乃是頭等大事。
李如璋既然要兵要糧,屆時,他們這些文官,也正好可以替他居中調度。
需要多少兵力,盡管調遣,缺了多少糧草,他隻管開口調配。
隻盼他能盡早誅殺孽龍,廓清寰宇。
讓帝君與朝中百官盡早安心。
李如璋無聲的笑了,
這些個文官真是有點意思,怕死都說得如此慷慨正義。
搞定這些監軍,剩下朝廷那邊,想來應該也不會有多大問題。
既然監軍都表示要替自己討要糧草,那自己又怎麽好辜負人家的一番“美意”?
除了讓自家大哥再次送來五千軍士以外,李如璋向監軍索要糧草毫不客氣。
這八千軍士,李如璋是拿來冶煉鋼鐵的,畢竟槍支鍛造,靡費巨大,
若是光靠工匠來全程冶鐵鍛造,不知道要做到猴年馬月。
所以,李如璋動用軍士冶鐵,隻是將槍支鍛造全部交給工匠完成。
為了避免人多嘴雜,走漏風聲,
這就是李如璋為何要設計讓軍士上島的原因。
監軍那邊看到了“龍骨”不疑有他,為了讓李如璋盡快消滅惡龍,不使國器易主,倒也還真心幫他討要糧草。
畢竟,事關國本,茲事體大。
再者李如璋好歹是帝君青睞人選,當初李如璋辭行之時,帝君可是十裏相送,引得朝廷上下,紛紛嫉妒,如今他也算簡在帝心。
若是他們有什麽遷延閃失,回頭說不得李如璋一本奏上,他們多少也會有麻煩。
消息和“巨龍骸骨”送到帝都,帝都方麵果然如他所料,百官驚駭,朝野震動。
孽龍現世,意指帝君?
帝君也是慌亂驚恐,甚至為此特意召開了朝議,
畢竟,事關他的王位,他如何能不在意。
因為此事,朝廷大臣,又分為兩派,
一派說因為帝君聖明,這才使得李如璋這樣的忠臣良將為之效命,故而能絞殺孽龍。
另一派則說,是因為帝君近些年來,疏於國事,大興土木,導致天怒人怨,才會引來孽龍出世,爭奪天下。
說這話的人,是一位新進的翰林院編修,
他本意是為了告誡帝君,改過自新,才能避免此事重蹈覆轍,可他話說的如此直白,當今帝君哪裏又是能接受勸諫的人?
果不其然,帝君雷霆震怒,聲稱此人受到孽龍蠱惑。
前腳孽龍現世,後腳他又得到晉升,此事必然有所關聯。
於是將那名翰林院編修,直接下獄,嚴刑拷打,並且徹查當初錄用提拔此人的一應官員。
因為一具假的骨骼,在帝都引得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這是李如璋沒想到的,
不過他也把事情想得簡單了,能在官場上混的,哪個也不是吃素的。
縱使帝君信以為真,也有一些人,心存懷疑,甚至有的人直言此事多半有假。
盡管沒有從“龍骨”上發現什麽異樣破綻,但是這些人就是篤定,這麽多人裏,從來沒有人見過龍,為何他李如璋就能捕到?
被人這樣一說,帝君倒還真有些猶疑不定,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此次又是左相站出來替李如璋說話。
左相的意思是,龍升於天,或遁於地,騰雲駕霧,可大可小,能隱能顯。
平時沒人去注意,肯定不會發現。
此次的孽龍出世,不是帝君道德有失所致,也不是李如璋諞視聖聽,故意欺騙眾人。
究其原因,乃是北虜興風作浪。
北虜乃粗蠻無德之輩,如今占了天下,奪了一絲氣運,這才引得孽龍現世,攪動天下風雲。
所幸有帝君慧眼識珠,重用李如璋這樣的忠臣良將,才能為國除害。
大家都是同朝為官,對方在前線浴血奮戰,其他人幫不上忙也就算了,卻也不該在背後詆毀國家的有功之臣。
即便右相對左相的態度極為詫異,卻不妨礙他大加讚成左相的意思。
朝堂之上,也難得出現二相同心同德的一幕,
帝君聽完左相的說法,這才釋然,不光消除了對李如璋的猜忌,還真就對李如璋大加犒賞。
若是李如璋知道,他能受到犒賞,全是左相的功勞,想必他也會感歎一句,世事無常吧。
不過左相此舉,屬實怪異。
不說右相一派盡皆疑惑不解,左相一派手底下大臣也是不明所以。
左相難道真願意替李如璋說情,願意幫李如璋邀功?
此事當然沒那麽簡單,
左相人老成精,帝君現在最在乎的什麽?
他難道在乎李如璋是否在欺騙他?
他現在肯定乎是自己座下的皇位是否穩固,
李如璋是帝君青睞人選,此次李如璋剿滅惡龍有功,這不光是替帝君穩固了江山社稷不說,更是將帝君奉為正朔。
誅殺的是惡龍,那帝君便是真龍,這如何能讓帝君不歡喜?
也隻有帝君江山永固,才有心思再做他論,帝君此刻是感謝李如璋的。
至於,李如璋是否欺騙帝君,那是以後的事,
即便查證李如璋真是弄虛作假,那也可以說明世上根本沒有孽龍這一說法,帝君一樣是真龍天子,他的位置同樣是天下正朔,
而李如璋呢,最壞無非讓他滿門抄斬。
可反過來,若是此刻一味問責李如璋,最後發現李如璋所作所為,皆為事實,最後又該如何收場?
非要執意要懷疑李如璋在弄虛作假,豈不是變相在為孽龍開脫?
意思是質疑帝君真龍天子的合法性?真實性?
何況,帝君青睞李如璋,如果此刻處處詆毀他,若是帝君信以為真還好,萬一引得帝君厭惡又該如何?
殺心可以有,可行跡卻不可如此直白明顯。
這便是左相將孽龍身份往北虜身上引的目的。
北虜這個身份,嵩國上下無不痛恨,即便帝君也是如此,將孽龍身份引到北虜身上,是一個極好轉移矛盾的方向。
但是,不僅僅於此,堂堂左相若是把事情處置的如此簡單,又如何當得一朝宰執?
左相一向看不起武將,又怎麽會大發善心,替李如璋開脫。
所以,他此舉,還有另一層意思,那便是驅虎吞狼,為日後埋下伏筆。
既然,他李如璋率領的幽州軍,為帝君所倚仗,且又深為忌憚,那何不如借此機會,借力打力?
一支軍隊太過強盛,在這些文臣看來,傷敵的同時,也容易傷己,所以必須要鉗製掌控。
左相心中已經盤算好了,
日後若對北虜開戰,便可以舉薦李如璋他們,直麵北虜。
他李如璋既然能絞殺北虜那邊的孽龍,想來日後對陣北虜,定然也要奮不顧身。
讓幽州軍和北虜長此以往,廝殺不斷,消耗軍力,不就可以遏製幽州軍做大的可能?
若是日後幽州軍,真能將北虜打敗,那時也必定元氣大傷,屆時更利於朝廷掌握。
若是他李如璋不能和北虜抗衡,那他一個武人身份,卻不能建功立業,到那時朝廷同樣可以將他拿捏。
如此,不論是對帝君而言,或是對他左相而言,都算得上是皆大歡喜。
總之不能放任武將做大,不管能不能掃清外敵,尾大不掉,對內卻是風險極大。
將這些桀驁不馴的武將,盡可能的消磨鉗製,不正是他們這些文臣應該做的事?
正所謂,治國之道,首在製衡。
所以,在左相看來,一時榮辱得失,並不重要,棋有後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李如璋到底是小覷了左相,也可以說,他壓根沒把事情想得如此深奧。
他不會想到,一位朝廷肱骨,居然冒著國家傾覆的風險,也要防範武將。
這就像後世人們所說,知道他們很無恥,沒想到他們如此的無恥。
而且,李如璋現在將火藥槍的製作流程安排妥當以後,他便要和周澤商議地方州治事務,還要一起去巡視州郡,他將會很忙。
所以,他並沒有將心思過多的放在此事上麵。
李如璋和周澤商議,
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建鄉學、縣學、州學的條件,隻要願意上學,人人都可以可以免費上學,教習、先生的費用由官府出資,
李如璋很早就有探查民政的想法,
奈何自從穿越過來,一直都是流離失所,首要目的先是為了保命,所以大多數精力一直都放在軍事上,
如今終於騰出了時間,正好可以四下走訪一番。
李如璋隨周澤四處巡視了各地州郡,尤其是田間地頭的播種情況,以及水利修建的成效。
民政是周澤的主場,每到一地,周澤都會如數家珍的介紹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記憶力非比尋常,
李如璋一度認為,周澤如果在曾經他那個時代,參加什麽最強大腦,一站到底這樣的節目,冠軍估計是十拿九穩。
根據李如璋的了解,古代時期,百姓一般是廣種薄收,一是作物本身,
古時候農作物產量有限,隻能靠大麵積種植以量取勝,量一多,管理的精力就有限,那就會疏於打理,莊稼疏於打理會怎麽樣?那便反過來繼續影響產量,產量降低不夠吃怎麽辦?
隻能再增加播種麵積,如此循環往複,就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老百姓終日在田間地頭埋頭苦幹,最終收獲僅僅勉強果腹,前提還得是這一年風調雨順,而這僅僅是指糧食的本身問題,
另一個便是外界因素,外界因素則是更多,且更不可抗拒,比如各種苛捐雜稅,官府軍隊征糧攤派,土豪劣紳的土地兼並,官商勾結的迫害,這些如果加再一起,便形成另一個黑暗的現象,一個普通的種地百姓,種著種著地,莫名其妙的就背上了各種沉重的欠款,也導致更多的百姓,原本種著自家的地,然後因為各種原因,變成了佃戶甚至奴仆。
所以,李如璋才決定,一定要親自去看看,整個光州的民生土地情況,
不過,他們沿著整個光州視察下來,發現光州自從之前被梳理過之後,治下百姓確實要好過很多,
至少從看到他們這些官府大隊人馬出現,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像之前那樣四散而逃,從這一點來看,他們軍隊和民生建設上多少還是能得到百姓的認可的,
這最少可以說明,官府欺壓的事情應該是沒有了,
這代表著一種公信力,代表百姓的信任,被別人信任,是一種成就和驕傲。
不過就在李如璋感覺良好的時候,
回程途經東萊郡黃縣,
他們便遇到了一件事情,狠狠地打了他的臉,準確來說,是一件案子,
既然撞上了,李如璋一行人便打算旁聽一番,也是打算考校一下治下官員的能力,
最近幾天李如璋除了實驗火繩槍的以外,他一直在思考到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這日,他恰好去碼頭散心以及查看捕鯨情況如何。
捕鯨情況一切正常,甚至可以說收獲頗豐,
看著鯨魚骨架在碼頭上堆積如山,便可知捕鯨產業欣欣向榮。
但是也為此,招來無數蒼蠅蚊蟲,使得周圍環境無比惡劣。
李如璋深惡痛絕,任何時代,不講究衛生是一切疾病的根本來源,
於是他當即下令,讓人把這些鯨魚骨架處理掉,哪怕扔海裏也比招來蚊蟲疾病要好吧。
然而,就在有人處理之時,一句無意之中的話,卻讓李如璋眼前一亮。
自己正愁沒有地方和借口來編練新軍,眼前的鯨魚骨架不就是最好的理由和借口?
莫說是現在,即便是到了後世的北洋時期,還有人將鯨魚的骨架當做墜龍殘骸。
那自己為什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上這麽一招。
當今帝君是所謂的真龍,那如今海裏出現的便隻能是孽龍。
他李如璋要保聖天子在朝,誅殺孽龍,實乃匡扶社稷,
軍士不夠,調兵駐守島上,想來也是正常吧。
心中打定主意,李如璋當即招來軍士,將其中一部分比較大的鯨魚骨架,弄到島上。
再讓工匠,根據龍的身形,將骨架切割打磨,拚湊起來。
一番操作之後,兩副“龍”的骨架便誕生了,
如果將這些骨架送到帝都,不用猜,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
屆時,一番操作之下,不光能瞞過軍中那些監軍,說不準還能從朝廷那邊討到好處。
畢竟他李如璋率軍搏殺孽龍,保護了帝君的正統,穩固了江山社稷,受賞難道不是應該的?
為此,李如璋放出風聲,說海裏有孽龍興風作浪,
軍士們辛苦鏖戰,奈何實在不敵孽龍威勢,盡管自己率部浴血奮戰,斬殺了一條惡龍。
可自己這邊也損失慘重,然而正所謂,有一就有二,有二再有三。
他不敢保證,是否還有惡龍躲藏海中,若是不探查清楚,怕是帝國有將傾之危。
如今需要調兵前往海島,駐紮海島,隨時出海探查情況,
若是有,應當阻敵於海外,毀其巢穴,戮其屍骨。
為此他將那幅“巨龍”骨架一並運回,還特意修書兩封,一封給朝廷,一封發給李少嚴,
給李少嚴的書信上說,孽龍威勢滔天,軍士海上作戰艱苦,已然是勉力支撐,為防軍心動蕩。
讓自家大哥請那些監軍長史前來督戰,
不過在來之前,請那些監軍先將他們的家人和身後事安排妥當。
畢竟海上不比陸地,一旦遭遇災難,必然是落得個葬身魚腹,魂歸大海的境地。
他這也是為了諸位考慮,提前免去後顧之憂。
給朝廷那邊的書信則是說,如今海上孽龍橫行,有傾覆國運之危,然而他李如璋既然食君俸祿,便要為君分憂。
即便拚得一死,也要帶兵將孽龍誅殺,還帝國安寧泰和。
果然不出李如璋所料,拚湊出來長達數十丈的“龍骨”送到平度大營。
眾人看著眼前巨大無比的骨骼,無人不為之震驚。
大家簡直不敢想象,一具殘骸都如此龐大,那這個生物活著的時候,又是一幅多麽可怖的景象。
尤其是許多人,本就身處北方,連大江大河都沒見到過多少,更不要說大海在他們心裏是什麽景象。
更不能想象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居然能攪動大海翻江倒海,得是多麽恐怖的一幅場景。
他們隻能根據李如璋描述的場景去腦補想象,
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上,深不見底海裏,一群軍士駕駛戰船,尋找孽龍的身形,
漆黑冰冷的海水偶爾泛起清白的浪花,同時也卷起腥臭氣息,熏得讓人幾欲作嘔,
就在士卒們四下探查惡龍的蹤跡的時候,殊不知自身早被潛藏在船底的孽龍盯上。
惡龍自深海騰空而起,掀翻戰船數艘,無數士卒掉在大海之中,最後全部淪為孽龍的食物。
不想還好,一想到李如璋所描述的畫麵,
頓時讓這些文官,遍體生寒,心生恐懼。
然而,這種恐懼肯定不能對外人展示。
監軍對外言稱,倒不是因為他懼怕,而是他們本就是文官,文官隻有督察之責,
戰船狹窄,他們去了也插不上手,即便他們去到海上,也是徒增累贅。
並且,李如璋是帝君看中的人,是帝國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有他的帶領,想來,必定全軍效命,無往不利。
運送回來的孽龍的遺骸他們已經親眼得見,此次他們就不去了,他們相信李如璋此番,定能誅殺孽龍。
何況,孽龍滋生,有擾亂國運氣數之嫌,乃是頭等大事。
李如璋既然要兵要糧,屆時,他們這些文官,也正好可以替他居中調度。
需要多少兵力,盡管調遣,缺了多少糧草,他隻管開口調配。
隻盼他能盡早誅殺孽龍,廓清寰宇。
讓帝君與朝中百官盡早安心。
李如璋無聲的笑了,
這些個文官真是有點意思,怕死都說得如此慷慨正義。
搞定這些監軍,剩下朝廷那邊,想來應該也不會有多大問題。
既然監軍都表示要替自己討要糧草,那自己又怎麽好辜負人家的一番“美意”?
除了讓自家大哥再次送來五千軍士以外,李如璋向監軍索要糧草毫不客氣。
這八千軍士,李如璋是拿來冶煉鋼鐵的,畢竟槍支鍛造,靡費巨大,
若是光靠工匠來全程冶鐵鍛造,不知道要做到猴年馬月。
所以,李如璋動用軍士冶鐵,隻是將槍支鍛造全部交給工匠完成。
為了避免人多嘴雜,走漏風聲,
這就是李如璋為何要設計讓軍士上島的原因。
監軍那邊看到了“龍骨”不疑有他,為了讓李如璋盡快消滅惡龍,不使國器易主,倒也還真心幫他討要糧草。
畢竟,事關國本,茲事體大。
再者李如璋好歹是帝君青睞人選,當初李如璋辭行之時,帝君可是十裏相送,引得朝廷上下,紛紛嫉妒,如今他也算簡在帝心。
若是他們有什麽遷延閃失,回頭說不得李如璋一本奏上,他們多少也會有麻煩。
消息和“巨龍骸骨”送到帝都,帝都方麵果然如他所料,百官驚駭,朝野震動。
孽龍現世,意指帝君?
帝君也是慌亂驚恐,甚至為此特意召開了朝議,
畢竟,事關他的王位,他如何能不在意。
因為此事,朝廷大臣,又分為兩派,
一派說因為帝君聖明,這才使得李如璋這樣的忠臣良將為之效命,故而能絞殺孽龍。
另一派則說,是因為帝君近些年來,疏於國事,大興土木,導致天怒人怨,才會引來孽龍出世,爭奪天下。
說這話的人,是一位新進的翰林院編修,
他本意是為了告誡帝君,改過自新,才能避免此事重蹈覆轍,可他話說的如此直白,當今帝君哪裏又是能接受勸諫的人?
果不其然,帝君雷霆震怒,聲稱此人受到孽龍蠱惑。
前腳孽龍現世,後腳他又得到晉升,此事必然有所關聯。
於是將那名翰林院編修,直接下獄,嚴刑拷打,並且徹查當初錄用提拔此人的一應官員。
因為一具假的骨骼,在帝都引得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這是李如璋沒想到的,
不過他也把事情想得簡單了,能在官場上混的,哪個也不是吃素的。
縱使帝君信以為真,也有一些人,心存懷疑,甚至有的人直言此事多半有假。
盡管沒有從“龍骨”上發現什麽異樣破綻,但是這些人就是篤定,這麽多人裏,從來沒有人見過龍,為何他李如璋就能捕到?
被人這樣一說,帝君倒還真有些猶疑不定,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此次又是左相站出來替李如璋說話。
左相的意思是,龍升於天,或遁於地,騰雲駕霧,可大可小,能隱能顯。
平時沒人去注意,肯定不會發現。
此次的孽龍出世,不是帝君道德有失所致,也不是李如璋諞視聖聽,故意欺騙眾人。
究其原因,乃是北虜興風作浪。
北虜乃粗蠻無德之輩,如今占了天下,奪了一絲氣運,這才引得孽龍現世,攪動天下風雲。
所幸有帝君慧眼識珠,重用李如璋這樣的忠臣良將,才能為國除害。
大家都是同朝為官,對方在前線浴血奮戰,其他人幫不上忙也就算了,卻也不該在背後詆毀國家的有功之臣。
即便右相對左相的態度極為詫異,卻不妨礙他大加讚成左相的意思。
朝堂之上,也難得出現二相同心同德的一幕,
帝君聽完左相的說法,這才釋然,不光消除了對李如璋的猜忌,還真就對李如璋大加犒賞。
若是李如璋知道,他能受到犒賞,全是左相的功勞,想必他也會感歎一句,世事無常吧。
不過左相此舉,屬實怪異。
不說右相一派盡皆疑惑不解,左相一派手底下大臣也是不明所以。
左相難道真願意替李如璋說情,願意幫李如璋邀功?
此事當然沒那麽簡單,
左相人老成精,帝君現在最在乎的什麽?
他難道在乎李如璋是否在欺騙他?
他現在肯定乎是自己座下的皇位是否穩固,
李如璋是帝君青睞人選,此次李如璋剿滅惡龍有功,這不光是替帝君穩固了江山社稷不說,更是將帝君奉為正朔。
誅殺的是惡龍,那帝君便是真龍,這如何能讓帝君不歡喜?
也隻有帝君江山永固,才有心思再做他論,帝君此刻是感謝李如璋的。
至於,李如璋是否欺騙帝君,那是以後的事,
即便查證李如璋真是弄虛作假,那也可以說明世上根本沒有孽龍這一說法,帝君一樣是真龍天子,他的位置同樣是天下正朔,
而李如璋呢,最壞無非讓他滿門抄斬。
可反過來,若是此刻一味問責李如璋,最後發現李如璋所作所為,皆為事實,最後又該如何收場?
非要執意要懷疑李如璋在弄虛作假,豈不是變相在為孽龍開脫?
意思是質疑帝君真龍天子的合法性?真實性?
何況,帝君青睞李如璋,如果此刻處處詆毀他,若是帝君信以為真還好,萬一引得帝君厭惡又該如何?
殺心可以有,可行跡卻不可如此直白明顯。
這便是左相將孽龍身份往北虜身上引的目的。
北虜這個身份,嵩國上下無不痛恨,即便帝君也是如此,將孽龍身份引到北虜身上,是一個極好轉移矛盾的方向。
但是,不僅僅於此,堂堂左相若是把事情處置的如此簡單,又如何當得一朝宰執?
左相一向看不起武將,又怎麽會大發善心,替李如璋開脫。
所以,他此舉,還有另一層意思,那便是驅虎吞狼,為日後埋下伏筆。
既然,他李如璋率領的幽州軍,為帝君所倚仗,且又深為忌憚,那何不如借此機會,借力打力?
一支軍隊太過強盛,在這些文臣看來,傷敵的同時,也容易傷己,所以必須要鉗製掌控。
左相心中已經盤算好了,
日後若對北虜開戰,便可以舉薦李如璋他們,直麵北虜。
他李如璋既然能絞殺北虜那邊的孽龍,想來日後對陣北虜,定然也要奮不顧身。
讓幽州軍和北虜長此以往,廝殺不斷,消耗軍力,不就可以遏製幽州軍做大的可能?
若是日後幽州軍,真能將北虜打敗,那時也必定元氣大傷,屆時更利於朝廷掌握。
若是他李如璋不能和北虜抗衡,那他一個武人身份,卻不能建功立業,到那時朝廷同樣可以將他拿捏。
如此,不論是對帝君而言,或是對他左相而言,都算得上是皆大歡喜。
總之不能放任武將做大,不管能不能掃清外敵,尾大不掉,對內卻是風險極大。
將這些桀驁不馴的武將,盡可能的消磨鉗製,不正是他們這些文臣應該做的事?
正所謂,治國之道,首在製衡。
所以,在左相看來,一時榮辱得失,並不重要,棋有後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李如璋到底是小覷了左相,也可以說,他壓根沒把事情想得如此深奧。
他不會想到,一位朝廷肱骨,居然冒著國家傾覆的風險,也要防範武將。
這就像後世人們所說,知道他們很無恥,沒想到他們如此的無恥。
而且,李如璋現在將火藥槍的製作流程安排妥當以後,他便要和周澤商議地方州治事務,還要一起去巡視州郡,他將會很忙。
所以,他並沒有將心思過多的放在此事上麵。
李如璋和周澤商議,
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建鄉學、縣學、州學的條件,隻要願意上學,人人都可以可以免費上學,教習、先生的費用由官府出資,
李如璋很早就有探查民政的想法,
奈何自從穿越過來,一直都是流離失所,首要目的先是為了保命,所以大多數精力一直都放在軍事上,
如今終於騰出了時間,正好可以四下走訪一番。
李如璋隨周澤四處巡視了各地州郡,尤其是田間地頭的播種情況,以及水利修建的成效。
民政是周澤的主場,每到一地,周澤都會如數家珍的介紹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記憶力非比尋常,
李如璋一度認為,周澤如果在曾經他那個時代,參加什麽最強大腦,一站到底這樣的節目,冠軍估計是十拿九穩。
根據李如璋的了解,古代時期,百姓一般是廣種薄收,一是作物本身,
古時候農作物產量有限,隻能靠大麵積種植以量取勝,量一多,管理的精力就有限,那就會疏於打理,莊稼疏於打理會怎麽樣?那便反過來繼續影響產量,產量降低不夠吃怎麽辦?
隻能再增加播種麵積,如此循環往複,就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老百姓終日在田間地頭埋頭苦幹,最終收獲僅僅勉強果腹,前提還得是這一年風調雨順,而這僅僅是指糧食的本身問題,
另一個便是外界因素,外界因素則是更多,且更不可抗拒,比如各種苛捐雜稅,官府軍隊征糧攤派,土豪劣紳的土地兼並,官商勾結的迫害,這些如果加再一起,便形成另一個黑暗的現象,一個普通的種地百姓,種著種著地,莫名其妙的就背上了各種沉重的欠款,也導致更多的百姓,原本種著自家的地,然後因為各種原因,變成了佃戶甚至奴仆。
所以,李如璋才決定,一定要親自去看看,整個光州的民生土地情況,
不過,他們沿著整個光州視察下來,發現光州自從之前被梳理過之後,治下百姓確實要好過很多,
至少從看到他們這些官府大隊人馬出現,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像之前那樣四散而逃,從這一點來看,他們軍隊和民生建設上多少還是能得到百姓的認可的,
這最少可以說明,官府欺壓的事情應該是沒有了,
這代表著一種公信力,代表百姓的信任,被別人信任,是一種成就和驕傲。
不過就在李如璋感覺良好的時候,
回程途經東萊郡黃縣,
他們便遇到了一件事情,狠狠地打了他的臉,準確來說,是一件案子,
既然撞上了,李如璋一行人便打算旁聽一番,也是打算考校一下治下官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