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前麵他提出的那些問題之外,李如璋還決定學習帝君,創建內衛。
由他直接管轄。
不過他和帝君創建內衛的初衷不同,帝君是為了掌控朝堂,監察百官對他是否忠心。
而李如璋創建的內衛則不同,
他創立的內衛分為兩部,分別是內衛軍情司和內衛督察,
軍情司專司軍中刺探軍情,和各地安插間諜,用於作戰需要。
而內衛督察則是監督管理的軍中和各地官員是否清廉奉公。
為此他特意邀請了周澤和李少嚴一同商議。
誰知道他的想法竟然遭到了二人同時反對。
這倒是讓李如璋沒想到。
李少嚴覺得,軍中已有斥候,何必再搞個軍情司出來?
至於督察,都是袍澤弟兄,這樣做,反而會寒了弟兄們的心。
周澤反對的原因則是覺得,朝廷已有禦史台、都察院,也沒必要再折騰。
但是,他們二人都忽略了一些問題,
軍中斥候隻是用於戰前刺探情報和戰時遮蔽戰場。
都是兩軍交戰時才動用的力量,
可若是想要事先獲得大量情報,非間諜不可。
李如璋要成立的軍情司,則是類似於間諜組織更多一些,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為何北虜以寡擊眾,卻能屢戰屢勝?
除了士卒精良敢戰之外,和對方善於使用間諜也有關,北虜每次要攻伐一個地方,都是提前便安排人手,刺探這個地方的情報。
等到真正對某個地方用兵的時候,其實早已是對此處了如指掌。
這也是李如璋從當初北虜諜子馮道文身上獲得的啟發。
督察文武官員則是因為,都察院、禦史台這些官員,和地方官員同屬文官,難免有相互串通,沆瀣一氣的可能。
而朝廷和朝廷派下來的這些文官,對武將,極盡苛責壓製,這樣文武有別,很不公平,甚至說是畸形。
想當初,李如璋他們逃難初來光州的時候,朝廷不就是對周澤和對自家大哥區別對待。
所以李如璋決定,成立內衛督察的時候,分別從軍中選拔能識文斷字者。
以及從各地官員中挑選人員,
然後實行文武對調辦案,文官若是犯事,便由軍中派人查證,軍中若有人犯事,案件就由文官來辦理,
本朝不是文武間隙頗深嗎?
那正好利用這一點,這樣就能盡可能保證不會有串聯包庇之嫌。
辦案之時,不論是地方還是軍中,膽敢橫加阻攔者,視為同謀,殺無赦。
同樣,若是以文武嫌疑,故意構陷攀汙他人者,同罪。
李如璋表示,正值亂世,若是法不能行,則理不能公,理不公正,則民心盡失。
亂世,當用重典。
經過李如璋這一番解釋之後,這才讓李少嚴和周澤鬆口。
不過,也僅僅是同意讓李如璋先試一試,看看效果。
忙完這邊,李如璋又重賞了之前跟隨他一起前去帝都的親衛,尤其是他的親衛隊長李順。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帝都此行,雖然最後自己有驚無險,但是這些弟兄在自己落難的時候,想方設法營救自己,這份恩情,卻是實打實的,
賞賜完畢,李如璋又將李順留下,李順是李少嚴的族親,這也是當初李少嚴讓他護衛李如璋的原因,
李如璋下獄李順第一時間探視,李如璋讓他想辦法送信讓李少嚴營救自己,他又星夜兼程逃回光州送信。
一路艱辛,毫不猶豫。
當初送信的時候,縱使他善於騎射,依舊將大腿雙側磨得血肉模糊,馬也累死兩匹,消息送到那一刻,他便昏迷高燒不醒。
可即便如此,因為擔心自家元帥不熟悉沿途情況,誤了營救,
身體稍微痊愈,便又跟隨李少嚴一起折返。
這也能看出來,李如璋平時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世人都不傻,你對將士們怎麽樣,將士們心裏完全明白。
正如李如璋曾經看過一篇曆史記載
春秋時期,一位名叫豫讓的刺客,因為得到了智伯的優待,後來智伯被人所殺,豫讓發誓要為智伯報仇,便說了一句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意思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回報你。
如今經過這件事之後,有了這種過命的交情,他與這些軍士的感情更加的深厚。
李如璋打算讓李順來擔任內衛統領。
起初李順一聽,是連忙推辭。
他雖是李少嚴的族親,可並未上過私塾鄉學這些,
他之所以能識文斷字還是當年跟隨李少嚴身邊耳濡目染才學會的。
他擔心自己無法勝任,也不會被底下人服眾,尤其是下屬裏麵還有文官。
他還是願意跟在李如璋手下,當個親衛隊長更好。
氣的李如璋將他一頓痛罵,不思進取。
最後,李如璋告訴他,不要以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就一定聰明絕頂,天資聰慧。
很多下位者也不一定就是愚鈍、平庸。
正所謂時也命也。
他李順慢慢的官職越做越大,自然而然思維和眼界以及能力就不一樣了。
他看中李順忠誠,隻要李順在以後的位置上,行事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其他的,可以慢慢學。
當然,李如璋所謂的忠誠,並不是指忠誠於他本人,而是忠誠於他目前所進行的這一番事業。
不過,李如璋還有些話沒對李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至於能不能用好,完全取決於任用者的眼光和安排是否妥當合理,
就拿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為例,
一郭一縣之人,便可以湊出整個帝國統治階層的人才,而且還是很優秀的人才。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再借用李如璋後世所學的那句,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經過李如璋的一番鼓勵,李順這才忐忑應承下來,
李如璋讓他先從親衛中挑選機敏果敢的弟兄,組成骨幹,再讓他們挑選合適的軍士。
尤其是做間諜這方麵,必須要嚴格篩選。
挑選機智勇猛,膽大心細者充任。
到時候,他會親自教授他們一些做間諜的技巧。
重情義的人,往往也心軟,所以李如璋又再三提醒李順,嚴禁因私廢公。
大家都沒有經驗,有短板是正常的,摸著石頭過河,將來肯定也會出不少問題。
但是,來自外界的因素,是未知不可避免的,但是,若是由自身原因導致的,那便是不可饒恕。
所以,務必一開始便嚴格甄選。
李順再三保證,絕對不會辜負李如璋的重托。
將李順送走,李如璋再度陷入沉思。
他還是在思考軍隊的問題。
裁撤之後的軍隊人數,隻有四萬左右。
比起之前少了整整兩萬有餘。
乍一聽起來,感覺是少了了很多,似乎對光州而言,減少了不少壓力。
然而,實際上,此時的光州,加上當初從幽州逃難的數十萬百姓,撐死也就三四十萬人。
想以這三四十萬百姓,養這四萬軍士,肯定能養得起,當初六萬軍士都養了,如何會養不起這四萬?
之前是供養十分吃力,如今隻能說相對好了一些。
但是,也僅僅是養得起,想要達到富養,全部成為精兵強將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且,一直讓百姓承受賦稅錢糧重擔,也並非李如璋想看到的。
這就是為什麽李如璋一直與朝廷虛與委蛇的原因。
如果不是他們當初自己屯田加上朝廷輸送物資糧餉,軍隊戰力早崩了。
可即便如此,這次李如璋回來檢閱軍隊,仍然發現一些問題。
比如,訓練強度加大,許多將士的胃口便也隨之增大。
糧食依舊不夠吃。
可若不加強訓練力度,又成不了強軍。
這是個死結。
還有就是夜晚,許多將士視力極差,
這還是李如璋在潼關巡城的時候發現的,好幾次他夜間巡城,走到近處,守城軍士都看不清他是誰,
明明李如璋已經看到了對方,可對方隻說能聽甲葉振作的聲響,看不清人。
甚至有幾次,都到了彎弓搭箭亮兵刃的程度。
後來,李如璋詢問了好多人,才發現,這兩個問題,一個是身體缺少油水引起的,另一個則是夜盲症。
前者是因為身體消耗太大,缺少油水,隻能大量補充碳水進行身體補充。
而後者,則是因為缺少維生素,畢竟,軍中夥食還是太差,幾乎常年以醬菜佐飯,所以導致夜盲症。
必須要想辦法解決,將來征戰,少不了夜間作戰,夜盲症是一個巨大的弊端。
糧食的問題,盡管李如璋已經讓人想法培育優選種子好幾年了,但是不知道是方法不對還是其他原因,產量提高的效果收效甚微。
他無比懷念後世的糧食豐收產量。
在後世,那是真正的盛世,五穀豐登,天下太平。
步履維艱啊……
看來,還得想辦法,
千萬別被其他穿越小說所誤導,主角如何富民強軍,沒錢了,鑄造銅錢,販賣私鹽,便能瘋狂斂財,最終一統天下。
騙小白呢?
哪個朝廷不是將鹽鐵專賣,打上官營的標識。
與官爭利,活的不耐煩了?
有人膽敢走私販賣,那是殺頭的罪過。
沒看見自己開礦冶鐵,都是躲在山穀裏,封鎖消息,做的極其隱蔽。
除了幾個主要官員,其他人一概不知。
至於鑄幣,那是九族消消樂的獎勵。
這就是為什麽李如璋寧願開采金礦,再兌換銀子給軍中籌措糧餉,也不願意鑄幣。
先不說你鑄幣,會不會擾亂整個市場經濟,百姓認不認可,即便你強逼著百姓用你鑄造的銅錢,
民心要不要了?
朝廷那邊不管不問?
一旦鑄幣,表示你與朝廷決裂,成為亂臣賊子,朝廷要不要派兵攻伐?
鑄幣這一步是要走,但不是現在。
該怎麽辦呢?
思索一番後,李如璋有了主意。
既然陸地上的事目前解決不了,那就轉戰海洋。
還是可以開鹽場,不過要將鹽場開到島上,隱蔽行事。
而且不能直接販賣私鹽,要用販賣海魚的借口,夾帶私貨。
你說我販賣私鹽?
我明明是賣鹹魚,路途遙遠,隻不過鹽多放了一點點,怕魚壞了。
如果再有人較真,那就再花點錢打點一下,問題想來也不大。
很多事,你若是借個由頭,那事情便可大可小。
可若是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直接擺到明麵上來做,那你就是自尋死路。
再者,糧食問題,也不是放任不管,挑選一部分戰船,沿海一路南下去揚州買糧。
雖然揚州受了災,可不代表整個揚州都出了問題,
俗話說,荊揚熟,天下足。
即便整個揚州出了問題,不是還有荊州嗎?
反正從招遠金礦淘了這麽多黃金,不用出去幹什麽?
市場經濟就是需要靠流通運轉才能活躍起來。
不過這次李如璋並不打算一起去揚州,首先是他並不清楚揚州那邊糧食買賣如何,
這次去,也隻是先派幾艘船去探探路。
若是可行,後續他才會考慮要不要親自走一趟。
再者,他一個深居內陸的旱鴨子,十有八九是經受不住海上的顛簸。
之前從幽州撤退,這麽短的海途,就幾乎要了他半條命,何況從光州到揚州這麽遠的路途。
別到時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可就有意思了。
二世為人,除了必要的情況下,該苟就得苟。
但是,他也不會就這麽閑著,
他可以帶領士卒捕撈鯨魚。
給軍隊補充夥食。
整個光州,三麵環海,天然優越的漁場資源,若是不加以利用,那簡直是暴殄天物。
何況如今的海洋,還沒有像他後世那樣,過度捕撈和汙染嚴重。
海裏的鯨魚無數,之前李如璋他們攜帶難民渡海的時候,就遇到過無數次換氣的鯨群。
鯨魚肉可以吃,魚肝可以拿來給將士治療夜盲症,而鯨魚的油同樣可以食用,更是好東西,
可以說,鯨魚一身都是寶。
在後世他那個時代,鯨魚是保護動物,可在此時,它們可不是。
說幹就幹,除了要調配給下揚州買糧的戰船,再從其中挑選一部分改造成捕鯨船,人手也直接從軍中挑選。
真可謂是萬事俱備,也不欠東風。
和李少嚴及其他幾部軍將商議以後,李如璋從軍中挑選擅長水性的兵士,成立捕撈艦隊。
並且將床子弩也搬上了戰船,將床子弩固定好,再將箭矢用繩索連接,繩索另一頭固定在絞盤上。
這樣,一旦捕獲到鯨魚,便可以直接通過絞盤拉上船。
就這樣,李如璋挑選了十艘戰船,
每船三百人,時間定在三天後出發。
海上不比陸地,遇到風浪,葬身魚腹便是常事,
所以出海其實和出征差不多,都是一個運氣和概率問題。
留下時間,讓將士和家人道別,和完成一些未了的心願,
三日之期,轉瞬即逝。
李如璋帶領眾人準備出海之時,意外卻發生了。
原來,沿海漁民聽說李如璋他們要出海捕鯨,自發組織,紛紛請願,懇求李如璋他們不要捕捉鯨魚,
因為,在這個時代,百姓見鯨魚巨大無比,加之翻騰海麵的時候,翻江倒海,波濤洶湧。隻當它們是海龍王的子嗣或是部屬。
他們認為,若是捕捉了這些鯨魚,必定會引起龍王的報複。
屆時降下懲罰,掀起驚濤駭浪,使得整個海洋不得安寧,那樣的話,他們都會絕了生路。
所以,懇求李如璋他們給這些打魚的漁民,一條生路。
李如璋哭笑不得,看來,自己建立免費的私塾和書院讓大家啟智是對的。
真是子不語怪力亂神。
不過也不能怪這些百姓,從古至今,許多人將未解之謎,都歸於鬼神之說,曆來如此。
於是,他耐心向眾人解釋,他將親手捕捉鯨魚,屆時他要讓所有百姓都看看,到底會不會被降下懲罰。
不光由他親手捕捉,他還要動手處置鯨魚,並且當著眾人麵吃鯨魚肉。
如果老天爺或是海龍王要降下懲罰,他定然首當其衝。
若是無事,那這些傳言,自然是無稽之談。
他還鼓勵他們這些百姓,屆時也可以加入捕捉行列,既可以販賣賺錢,又可以讓自己這些軍士解脫出來,重新回到軍事訓練。
按理說,李如璋手握重兵,他有必要和百姓解釋這麽多嗎?
若是按照一般將領,甚至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來說,都不會顧及老百姓的想法。
利刃在手裏,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
但是,他是李如璋,他是一個以百姓為重的人。
百姓也有百姓的智慧,隻要你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他們好,你把道理掰開了揉碎了,說給他們聽,他們又如何不能理解?
那些說百姓愚鈍無知的人,隻是想以一些手段,故意蒙蔽百姓,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
才借口不能跟百姓將道理。
反過來,倒還若百姓愚昧無知,不通教化。
比如皇權,就是要高高在上,和百姓拉開距離,增加權威和神秘。
使百姓敬畏,這樣才方便其統治。
李如璋不這樣想,他要讓天下所有百姓,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
無饑饉凍餓之虞,知禮儀,明事理。
他要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環境。
所有人都可以有尊嚴,有自由,有思想的自由國度。
在他的理念中,民強則國強,民富則國富。
不過這些話,他此刻並沒有說出來,
他覺得,與其現在這樣說,不如先埋頭做。
現在就算他這樣說,可能隻有極少數人會信,隻有以後做到了,那才會令百姓擁護,令天下人信服。
由他直接管轄。
不過他和帝君創建內衛的初衷不同,帝君是為了掌控朝堂,監察百官對他是否忠心。
而李如璋創建的內衛則不同,
他創立的內衛分為兩部,分別是內衛軍情司和內衛督察,
軍情司專司軍中刺探軍情,和各地安插間諜,用於作戰需要。
而內衛督察則是監督管理的軍中和各地官員是否清廉奉公。
為此他特意邀請了周澤和李少嚴一同商議。
誰知道他的想法竟然遭到了二人同時反對。
這倒是讓李如璋沒想到。
李少嚴覺得,軍中已有斥候,何必再搞個軍情司出來?
至於督察,都是袍澤弟兄,這樣做,反而會寒了弟兄們的心。
周澤反對的原因則是覺得,朝廷已有禦史台、都察院,也沒必要再折騰。
但是,他們二人都忽略了一些問題,
軍中斥候隻是用於戰前刺探情報和戰時遮蔽戰場。
都是兩軍交戰時才動用的力量,
可若是想要事先獲得大量情報,非間諜不可。
李如璋要成立的軍情司,則是類似於間諜組織更多一些,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為何北虜以寡擊眾,卻能屢戰屢勝?
除了士卒精良敢戰之外,和對方善於使用間諜也有關,北虜每次要攻伐一個地方,都是提前便安排人手,刺探這個地方的情報。
等到真正對某個地方用兵的時候,其實早已是對此處了如指掌。
這也是李如璋從當初北虜諜子馮道文身上獲得的啟發。
督察文武官員則是因為,都察院、禦史台這些官員,和地方官員同屬文官,難免有相互串通,沆瀣一氣的可能。
而朝廷和朝廷派下來的這些文官,對武將,極盡苛責壓製,這樣文武有別,很不公平,甚至說是畸形。
想當初,李如璋他們逃難初來光州的時候,朝廷不就是對周澤和對自家大哥區別對待。
所以李如璋決定,成立內衛督察的時候,分別從軍中選拔能識文斷字者。
以及從各地官員中挑選人員,
然後實行文武對調辦案,文官若是犯事,便由軍中派人查證,軍中若有人犯事,案件就由文官來辦理,
本朝不是文武間隙頗深嗎?
那正好利用這一點,這樣就能盡可能保證不會有串聯包庇之嫌。
辦案之時,不論是地方還是軍中,膽敢橫加阻攔者,視為同謀,殺無赦。
同樣,若是以文武嫌疑,故意構陷攀汙他人者,同罪。
李如璋表示,正值亂世,若是法不能行,則理不能公,理不公正,則民心盡失。
亂世,當用重典。
經過李如璋這一番解釋之後,這才讓李少嚴和周澤鬆口。
不過,也僅僅是同意讓李如璋先試一試,看看效果。
忙完這邊,李如璋又重賞了之前跟隨他一起前去帝都的親衛,尤其是他的親衛隊長李順。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帝都此行,雖然最後自己有驚無險,但是這些弟兄在自己落難的時候,想方設法營救自己,這份恩情,卻是實打實的,
賞賜完畢,李如璋又將李順留下,李順是李少嚴的族親,這也是當初李少嚴讓他護衛李如璋的原因,
李如璋下獄李順第一時間探視,李如璋讓他想辦法送信讓李少嚴營救自己,他又星夜兼程逃回光州送信。
一路艱辛,毫不猶豫。
當初送信的時候,縱使他善於騎射,依舊將大腿雙側磨得血肉模糊,馬也累死兩匹,消息送到那一刻,他便昏迷高燒不醒。
可即便如此,因為擔心自家元帥不熟悉沿途情況,誤了營救,
身體稍微痊愈,便又跟隨李少嚴一起折返。
這也能看出來,李如璋平時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世人都不傻,你對將士們怎麽樣,將士們心裏完全明白。
正如李如璋曾經看過一篇曆史記載
春秋時期,一位名叫豫讓的刺客,因為得到了智伯的優待,後來智伯被人所殺,豫讓發誓要為智伯報仇,便說了一句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意思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回報你。
如今經過這件事之後,有了這種過命的交情,他與這些軍士的感情更加的深厚。
李如璋打算讓李順來擔任內衛統領。
起初李順一聽,是連忙推辭。
他雖是李少嚴的族親,可並未上過私塾鄉學這些,
他之所以能識文斷字還是當年跟隨李少嚴身邊耳濡目染才學會的。
他擔心自己無法勝任,也不會被底下人服眾,尤其是下屬裏麵還有文官。
他還是願意跟在李如璋手下,當個親衛隊長更好。
氣的李如璋將他一頓痛罵,不思進取。
最後,李如璋告訴他,不要以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就一定聰明絕頂,天資聰慧。
很多下位者也不一定就是愚鈍、平庸。
正所謂時也命也。
他李順慢慢的官職越做越大,自然而然思維和眼界以及能力就不一樣了。
他看中李順忠誠,隻要李順在以後的位置上,行事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其他的,可以慢慢學。
當然,李如璋所謂的忠誠,並不是指忠誠於他本人,而是忠誠於他目前所進行的這一番事業。
不過,李如璋還有些話沒對李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至於能不能用好,完全取決於任用者的眼光和安排是否妥當合理,
就拿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為例,
一郭一縣之人,便可以湊出整個帝國統治階層的人才,而且還是很優秀的人才。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再借用李如璋後世所學的那句,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經過李如璋的一番鼓勵,李順這才忐忑應承下來,
李如璋讓他先從親衛中挑選機敏果敢的弟兄,組成骨幹,再讓他們挑選合適的軍士。
尤其是做間諜這方麵,必須要嚴格篩選。
挑選機智勇猛,膽大心細者充任。
到時候,他會親自教授他們一些做間諜的技巧。
重情義的人,往往也心軟,所以李如璋又再三提醒李順,嚴禁因私廢公。
大家都沒有經驗,有短板是正常的,摸著石頭過河,將來肯定也會出不少問題。
但是,來自外界的因素,是未知不可避免的,但是,若是由自身原因導致的,那便是不可饒恕。
所以,務必一開始便嚴格甄選。
李順再三保證,絕對不會辜負李如璋的重托。
將李順送走,李如璋再度陷入沉思。
他還是在思考軍隊的問題。
裁撤之後的軍隊人數,隻有四萬左右。
比起之前少了整整兩萬有餘。
乍一聽起來,感覺是少了了很多,似乎對光州而言,減少了不少壓力。
然而,實際上,此時的光州,加上當初從幽州逃難的數十萬百姓,撐死也就三四十萬人。
想以這三四十萬百姓,養這四萬軍士,肯定能養得起,當初六萬軍士都養了,如何會養不起這四萬?
之前是供養十分吃力,如今隻能說相對好了一些。
但是,也僅僅是養得起,想要達到富養,全部成為精兵強將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且,一直讓百姓承受賦稅錢糧重擔,也並非李如璋想看到的。
這就是為什麽李如璋一直與朝廷虛與委蛇的原因。
如果不是他們當初自己屯田加上朝廷輸送物資糧餉,軍隊戰力早崩了。
可即便如此,這次李如璋回來檢閱軍隊,仍然發現一些問題。
比如,訓練強度加大,許多將士的胃口便也隨之增大。
糧食依舊不夠吃。
可若不加強訓練力度,又成不了強軍。
這是個死結。
還有就是夜晚,許多將士視力極差,
這還是李如璋在潼關巡城的時候發現的,好幾次他夜間巡城,走到近處,守城軍士都看不清他是誰,
明明李如璋已經看到了對方,可對方隻說能聽甲葉振作的聲響,看不清人。
甚至有幾次,都到了彎弓搭箭亮兵刃的程度。
後來,李如璋詢問了好多人,才發現,這兩個問題,一個是身體缺少油水引起的,另一個則是夜盲症。
前者是因為身體消耗太大,缺少油水,隻能大量補充碳水進行身體補充。
而後者,則是因為缺少維生素,畢竟,軍中夥食還是太差,幾乎常年以醬菜佐飯,所以導致夜盲症。
必須要想辦法解決,將來征戰,少不了夜間作戰,夜盲症是一個巨大的弊端。
糧食的問題,盡管李如璋已經讓人想法培育優選種子好幾年了,但是不知道是方法不對還是其他原因,產量提高的效果收效甚微。
他無比懷念後世的糧食豐收產量。
在後世,那是真正的盛世,五穀豐登,天下太平。
步履維艱啊……
看來,還得想辦法,
千萬別被其他穿越小說所誤導,主角如何富民強軍,沒錢了,鑄造銅錢,販賣私鹽,便能瘋狂斂財,最終一統天下。
騙小白呢?
哪個朝廷不是將鹽鐵專賣,打上官營的標識。
與官爭利,活的不耐煩了?
有人膽敢走私販賣,那是殺頭的罪過。
沒看見自己開礦冶鐵,都是躲在山穀裏,封鎖消息,做的極其隱蔽。
除了幾個主要官員,其他人一概不知。
至於鑄幣,那是九族消消樂的獎勵。
這就是為什麽李如璋寧願開采金礦,再兌換銀子給軍中籌措糧餉,也不願意鑄幣。
先不說你鑄幣,會不會擾亂整個市場經濟,百姓認不認可,即便你強逼著百姓用你鑄造的銅錢,
民心要不要了?
朝廷那邊不管不問?
一旦鑄幣,表示你與朝廷決裂,成為亂臣賊子,朝廷要不要派兵攻伐?
鑄幣這一步是要走,但不是現在。
該怎麽辦呢?
思索一番後,李如璋有了主意。
既然陸地上的事目前解決不了,那就轉戰海洋。
還是可以開鹽場,不過要將鹽場開到島上,隱蔽行事。
而且不能直接販賣私鹽,要用販賣海魚的借口,夾帶私貨。
你說我販賣私鹽?
我明明是賣鹹魚,路途遙遠,隻不過鹽多放了一點點,怕魚壞了。
如果再有人較真,那就再花點錢打點一下,問題想來也不大。
很多事,你若是借個由頭,那事情便可大可小。
可若是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直接擺到明麵上來做,那你就是自尋死路。
再者,糧食問題,也不是放任不管,挑選一部分戰船,沿海一路南下去揚州買糧。
雖然揚州受了災,可不代表整個揚州都出了問題,
俗話說,荊揚熟,天下足。
即便整個揚州出了問題,不是還有荊州嗎?
反正從招遠金礦淘了這麽多黃金,不用出去幹什麽?
市場經濟就是需要靠流通運轉才能活躍起來。
不過這次李如璋並不打算一起去揚州,首先是他並不清楚揚州那邊糧食買賣如何,
這次去,也隻是先派幾艘船去探探路。
若是可行,後續他才會考慮要不要親自走一趟。
再者,他一個深居內陸的旱鴨子,十有八九是經受不住海上的顛簸。
之前從幽州撤退,這麽短的海途,就幾乎要了他半條命,何況從光州到揚州這麽遠的路途。
別到時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可就有意思了。
二世為人,除了必要的情況下,該苟就得苟。
但是,他也不會就這麽閑著,
他可以帶領士卒捕撈鯨魚。
給軍隊補充夥食。
整個光州,三麵環海,天然優越的漁場資源,若是不加以利用,那簡直是暴殄天物。
何況如今的海洋,還沒有像他後世那樣,過度捕撈和汙染嚴重。
海裏的鯨魚無數,之前李如璋他們攜帶難民渡海的時候,就遇到過無數次換氣的鯨群。
鯨魚肉可以吃,魚肝可以拿來給將士治療夜盲症,而鯨魚的油同樣可以食用,更是好東西,
可以說,鯨魚一身都是寶。
在後世他那個時代,鯨魚是保護動物,可在此時,它們可不是。
說幹就幹,除了要調配給下揚州買糧的戰船,再從其中挑選一部分改造成捕鯨船,人手也直接從軍中挑選。
真可謂是萬事俱備,也不欠東風。
和李少嚴及其他幾部軍將商議以後,李如璋從軍中挑選擅長水性的兵士,成立捕撈艦隊。
並且將床子弩也搬上了戰船,將床子弩固定好,再將箭矢用繩索連接,繩索另一頭固定在絞盤上。
這樣,一旦捕獲到鯨魚,便可以直接通過絞盤拉上船。
就這樣,李如璋挑選了十艘戰船,
每船三百人,時間定在三天後出發。
海上不比陸地,遇到風浪,葬身魚腹便是常事,
所以出海其實和出征差不多,都是一個運氣和概率問題。
留下時間,讓將士和家人道別,和完成一些未了的心願,
三日之期,轉瞬即逝。
李如璋帶領眾人準備出海之時,意外卻發生了。
原來,沿海漁民聽說李如璋他們要出海捕鯨,自發組織,紛紛請願,懇求李如璋他們不要捕捉鯨魚,
因為,在這個時代,百姓見鯨魚巨大無比,加之翻騰海麵的時候,翻江倒海,波濤洶湧。隻當它們是海龍王的子嗣或是部屬。
他們認為,若是捕捉了這些鯨魚,必定會引起龍王的報複。
屆時降下懲罰,掀起驚濤駭浪,使得整個海洋不得安寧,那樣的話,他們都會絕了生路。
所以,懇求李如璋他們給這些打魚的漁民,一條生路。
李如璋哭笑不得,看來,自己建立免費的私塾和書院讓大家啟智是對的。
真是子不語怪力亂神。
不過也不能怪這些百姓,從古至今,許多人將未解之謎,都歸於鬼神之說,曆來如此。
於是,他耐心向眾人解釋,他將親手捕捉鯨魚,屆時他要讓所有百姓都看看,到底會不會被降下懲罰。
不光由他親手捕捉,他還要動手處置鯨魚,並且當著眾人麵吃鯨魚肉。
如果老天爺或是海龍王要降下懲罰,他定然首當其衝。
若是無事,那這些傳言,自然是無稽之談。
他還鼓勵他們這些百姓,屆時也可以加入捕捉行列,既可以販賣賺錢,又可以讓自己這些軍士解脫出來,重新回到軍事訓練。
按理說,李如璋手握重兵,他有必要和百姓解釋這麽多嗎?
若是按照一般將領,甚至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來說,都不會顧及老百姓的想法。
利刃在手裏,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
但是,他是李如璋,他是一個以百姓為重的人。
百姓也有百姓的智慧,隻要你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他們好,你把道理掰開了揉碎了,說給他們聽,他們又如何不能理解?
那些說百姓愚鈍無知的人,隻是想以一些手段,故意蒙蔽百姓,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
才借口不能跟百姓將道理。
反過來,倒還若百姓愚昧無知,不通教化。
比如皇權,就是要高高在上,和百姓拉開距離,增加權威和神秘。
使百姓敬畏,這樣才方便其統治。
李如璋不這樣想,他要讓天下所有百姓,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
無饑饉凍餓之虞,知禮儀,明事理。
他要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環境。
所有人都可以有尊嚴,有自由,有思想的自由國度。
在他的理念中,民強則國強,民富則國富。
不過這些話,他此刻並沒有說出來,
他覺得,與其現在這樣說,不如先埋頭做。
現在就算他這樣說,可能隻有極少數人會信,隻有以後做到了,那才會令百姓擁護,令天下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