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璋此次帝都之行,雖是擔驚受怕,不過也收獲頗多。
不止是錢財,還有帝王權術,以及天下大勢走向等等。
接下來和他要和周澤一起去遍訪光州民生問題,
有些事,他要提前和自家大哥說清楚。
一早,李如璋便來到李少嚴大帳。
和自家大哥無需那些彎彎繞繞,他開門見山道
“大哥,咱們造反的事,得擱置一下了。”
李少嚴聞言,詫異道
“怎麽?你不準備扯大旗了?”
“莫非,你是被帝君的手段嚇破了膽?”
李如璋搖了搖頭反問李少嚴
“大哥,你去過帝都嗎?”
李少嚴雖被這句話問得莫名其妙,但是仍然回答道
“當然,如何沒去過?當年我隨父親馳援涼州,戰事完畢,回來也被如今這位帝君召見。”
“你問這幹什麽?莫非被帝都的花花世界迷了眼?不想那件事了?”
李如璋見自己大哥誤會了自己的意思
當即笑著說道
“大哥想哪兒去了,我是說……”
“坐,我們弟兄兩個,好久都沒坐在一起聊天了。”
來到大廳,李少嚴招呼李如璋坐下。
又吩咐讓人沏茶,
李如璋這才接著剛才的話說道
“大哥,剛才的話,我沒說完便被你給打斷。”
“我是說,這次我去帝都,發現一些問題。”
“什麽問題?”李少嚴當即追問道
“當今帝君,確實昏庸無能,朝中也的確奸臣當道。”
“照你這麽說,那豈不是正好方便我們起事?”
李少嚴打斷李如璋的話奇怪道
聽到李少嚴的話,李如璋搖了搖頭
“不,大哥你錯了,雖然我前麵說這兩點是事實,
但是,我話還沒說完,朝中不光有這種人,還有另外一幫人存在,我把他們叫做保皇派。”
聽著李如璋這樣說,李少嚴若有所思,
“保皇派?你說這個保皇派,是不是站在帝君那邊的意思。”
李如璋點點頭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比如說,就以右相那一派為代表,也可以說隻要是忠於帝君的人,
他們這些人裏,又分為兩類,一類人從來不會質疑帝君所作所為,對與不對,完全唯帝君馬首是瞻,帝君說什麽,他們就是什麽,以帝君的想法為自己的想法。”
“愚忠!!!”李少嚴忍不住說了一句。
“還有一種人,他們知道帝君的所作所為是不對的,
但是,他們覺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帝君有過錯,那是他們做臣子的失職,是他們沒有做到匡扶社稷的責任。
他們覺得,隻要多督促帝君,匡正帝君的所作所為,那麽,漸漸的帝君遲早會有所改變。”
“就連帝君的弟弟,陳王殿下,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很清楚帝君所作所為,並不對,但是,他覺得帝君是可以改正的。”
“而且,除了陳王殿下,其他這種人不在少數。”
李少嚴嗤笑了一聲道
“可是,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你覺得帝君能痛改前非,勵精圖治嗎?”
二人相互對視,彼此都搖了搖頭。
李如璋接著往下說
“所以,這次我去了一趟帝都,讓我感受頗多,我感覺,現在還不是時候。”
“當然,我不是說,就這麽作罷,我們仍然有許多事要做,比如儲備錢糧物資,補充人口兵員,厲兵秣馬,靜待時機。”
“如果沒有北虜的存在,我們隨時都可以起兵,可如今,有北虜在外虎視眈眈。
若是我們這個時候起兵,百姓們一呼百應倒還好,若是民心仍然向著當今朝廷,一旦我們遭遇抵抗,或是久戰不利,到那時,北虜再犯,我們便是腹背受敵。”
“兩邊都是龐然大物,咱們就這一州之地,到時候毫無勝算。”
李少嚴,越聽麵色越沉重,自家兄弟分析的不是沒有道理,更不是危言聳聽。
若是真像自己兄弟說的這樣,按兵不動是最佳選擇。
不過李少嚴,仍然不死心繼續追問李如璋
“那要等到什麽時候,萬一等他個十年八年,這個帝國仍然氣數未盡怎麽辦?”
李如璋笑了笑說道
“如果這個帝國真變好了,那我們輔佐帝王不是也挺好?
但是我以為,等不了那麽久,百姓這個群體,既不能說他們純善,也不能說他們凶惡,最合適他們的詞是平庸。”
“也可以說簡單純粹,這個群體,很簡單直接,在他們承受範圍之內,他們可以一直忍耐,一旦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他們必然爆發起義。”
“正因為他們簡單,所以,極少有人懂得鑽研時局,他們不會隱忍,不會以待天時。”
“所以說,大哥,你發現沒有,曆朝曆代,爆發起義最多的便是農民,
“當然了,這也和他們生存條件太過脆弱,也有關係,一有什麽天災人禍,首當其衝受害的便是他們。”
然而,最終能成功的有幾個?隻有……”
李如璋說到興起,侃侃而談,差點將他後世所熟知的明太祖給說了出來,
在李如璋曾經那個世界,曆史上下五千年,真正的底層起事,成就一番王圖霸業的,隻有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他們二人。
並且他們這二人裏,還有一個是軍頭出身,並非純粹的底層百姓,
真要說起來,還得是開局一個碗,乞丐出身的朱元璋。
其他零星零散的起義先不說,
光說說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起義。
如先秦時期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東漢末年時期天公將軍張角的黃巾起義,
又或是唐帝國末期鹽商黃巢領導的黃巢起義,
再往下又是宋代時期的王小波、李順所領導蜀中起義。
元朝末年韓山童、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以及張士誠、方國珍、徐壽輝等人,都組織領導過起義。
明末時期又出了個闖王李自成和八大王的張獻忠所領導的農民起義
清代……太平天國洪秀全……
縱觀以上如此眾多,且聲勢浩大的農民軍起義,他們的結局怎麽樣?
起勢之時,如疾風烈火般轟轟烈烈,敗亡之時,又極其迅速的土崩瓦解。
原因是什麽?
“想什麽呢?”
李少嚴敲了敲桌子,把李如璋拉回了現實當中。
見李如璋回過神來,李少嚴點了點頭對李如璋說道
“不過,兄弟你說的也對,就拿前朝來說,當初天下也是烽煙四起,
“各地百姓紛紛爆發起義,一開始也是好幾處老百姓組織的起義軍聲勢浩大。”
“據說最大的一支起義軍,南征北戰,吞並了其他幾支人馬,又幾經輾轉征戰了大半個帝國。”
“最鼎盛的時候,甚至包圍了前朝帝都。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這支軍隊必定會開創下一個新帝國的時候。”
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如璋本身就是個軍事愛好者,他讀過曾經那個世界上眾多曆史書籍,
卻對如今這個世界的曆史淵源,知之甚少。
聽到事有反複,頓時也來了興趣,
又變成他追問李少嚴
“然後呢?大哥。”
“快說快說,你別賣關子啊。”
見自家兄弟來了興趣,李少嚴不再賣關子,接著說道
“沒想到,這一切都是一個巨大的陰謀。”
“是本朝太祖武皇帝,當時他還是前朝大司馬,為這些農民軍所設下的圈套,”
“這些百姓組成的農民軍,拿上武器是兵,放下武器便是民,人數眾多且極難分辨。”
你說放任他們不管吧,他們攻城掠地,
去征剿吧,一遇到打不過的時候,他們又化作鳥獸散。
官軍又抓不住他們。
最初,前朝也是派兵四處圍剿,可是收效甚微。”
“反而是軍官被調動得,四處撲火,疲憊不堪,甚至很多時候,反而被農民軍所偷襲,搞得處處被動。”
“當時,前朝廷也是束手無策,隻能坐視這些起義軍聲勢越來越浩大。”
“後來,還是太祖武皇帝,力排眾議。”
“他提議,既然亂軍行蹤不定,難以圍剿,那便不剿,想辦法讓他們自投羅網。”
“示敵以弱,誘他們來攻打帝都,最後將他們一網打盡。”
“當初這個太祖提議的時候,被很多人猜疑謾罵,有人說他異想天開,也有人說他是亂臣賊子,是想和那些亂軍,裏應外合,合謀奪取前朝江山。”
“然而,當時朝廷也對起義軍束手無策,於是幹脆死馬當活馬醫,同意讓太祖皇帝試一試,太祖皇帝先是用計,讓朝廷大軍,幾次詐敗做誘餌。”
“讓那些農民軍以為,帝國氣數已盡,紛紛聚攏在帝都城下,意在奪取帝都。”
“把這些起義軍誘過來以後,太祖皇帝,仍然沒有著急出擊,而是又在帝都城下,大敗一場。”
“這一敗,使得還有一些,原本保持懷疑的起義軍,也選擇相信,前帝國確實山窮水盡。”
“這時,前朝那些人,以為,這下肯定可以出擊的時候,”
“太祖皇帝,又龜縮不出,若是起義軍來攻,就守城,反正就是死守不戰。”
“避而不戰,三月之久。”
“期間,起義軍,各種方法都試了,整日在城下叫陣辱罵,汙言穢語甚是刺耳。”
“以至於底下軍將都忍不住,紛紛請戰,要和城外叛軍決一死戰。”
“當時太祖說什麽?”你可知道?
李少嚴又開始吊起了胃口,
“怎麽說?哎呀,大哥,我的好大哥,你就告訴我吧,別讓我猜了。”
看著自家弟兄被急得抓耳撓腮的樣子,李少嚴強忍著笑意。
端起桌案上的茶盞,悠然的呷了一口茶,又清了清嗓子才繼續說道
“底下亂軍,百萬之眾,可他們日罵到夜,夜罵到明。唾沫橫飛,我可曾少掉一塊皮肉?”
“大丈夫,若是這點肚量都沒有,這點委屈都受不得,又如何能成大事?”
“還是繼續阻止手底下將士請戰。”
“後來,亂軍不知道從哪兒打探到,是太祖皇帝領兵守城,便特意派人去太祖皇帝祖籍,掘了他的祖墳。
“並讓人將他祖墳上的墓碑,馱到城下,讓起義軍軍士,當著太祖皇帝的麵,往太祖皇帝祖宗墓碑上便溺。”
“這如何能忍?”
李如璋插話道
“太祖皇帝手下那些軍將也這麽想,甚至有兩位將領,聲稱主將受辱,累及三軍,然後不聽軍令,擅自出擊。”
“最後得勝而回,”
“本以為定然會受到褒獎,結果,反而吃了軍棍。”
“太祖對外言稱,家國天下,國事乃大,家事最小。
如今,毀我一人小家,保全國家,有何不可?”
“那些起義軍,見太祖這般懦弱,徹底拿太祖皇帝沒奈何,但是同樣也愈發的肆意妄為,甚至敢在兩軍陣前,直接生火做飯。”
“後麵城外亂兵又陸續往城中,投了幾次勸降書信,都如同泥牛入海,這下徹底沒招了。”
“太祖皇帝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城外的亂軍看不起他,就連當時,太祖皇帝自己手下的軍將,都在背後唾棄太祖,說他貪生怕死到連祖宗都不顧了。”
“據說當時,其他大臣很多都去前朝末代帝君麵前,哭訴,懇求,希望能斬了太祖這個養寇自重的亂臣賊子。”
“另外據傳言說,當時,那些大臣光是彈劾太祖皇帝的奏章,摞在一起,竟有一人等高。”
“不過,前朝帝君最後還是選擇相信太祖,而太祖也沒讓前朝皇帝失望。”
“避戰半年之久,就在大家已經懶散,戰意全無的時候,
突然有一天,太祖皇帝,下令,全軍整備,突襲城外敵軍,據說當時,太祖皇帝下達的軍令是
“斬盡殺絕,永絕後患。”
“敵軍完全沒有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被關在城中的軍士,原本心中憤怒早已經積壓多日,如今又得了軍令,於是,肆無忌憚。”
“那一仗,城中官兵,追殺亂軍三天三夜,從鎮南城下一直追出數百裏,幾乎將亂軍殺絕。
一路上亂軍屍橫遍野,血流漂杵,許多軍士,手中兵刃都砍崩了數把。
據說最後清理屍體的時候,整整清理了一個月,屍首多達百萬之巨。”
說道這兒,李少嚴也癟了癟嘴,表示不可思議,隨即又說道
“最後朝廷將這些屍體,盡數沉入太淵澤,據說自那以後,
太淵澤的大魚就變得異常的多,有的甚至大到能吞下整艘小舟。”
“為此,有人說那些魚是啃食了太多屍體,所以才長那麽大的,也有人說,是吸收了太多死人怨氣長大的。”
“不過,前朝帝都“鎮南城”遠在千裏之外的南方,我也沒去過,反正是眾說紛紜。”
說道這兒,李少嚴幹脆湊近李如璋耳邊,煞有介事神秘說道
“而且當年沉屍的地方,據傳,每逢陰雨連綿的時候,總會傳來各種淒厲慘叫,當地人都說是那些人,死不瞑目,怨氣太重導致的。”
李如璋有些不太相信,百萬之眾的屍體,要是真的,連想都不敢想是多麽恐怖。
而且,在這個時代,天下九州,一個大州人口也就百十萬人。
怎麽可能一場戰爭就死這麽多人。
再結合後世,自己看到的那些史書記載描述,
一場戰役,有幾萬士兵就敢稱幾十萬,有十幾萬就敢假稱百萬,誇張手法而已。
自己大哥剛才所說,估計和自己後世寫史書的如出一轍。
所以李如璋怎麽也不相信,自家大哥後麵那些話。
不過,他對本朝開國帝君,倒是挺佩服,忍耐心性非比常人,雷霆一擊,殺伐果決。
而且,李如璋發現,自家大哥,當將軍真是可惜了,應該做個做說書先生,那每天估計場場爆滿。
最後二人都無限感慨,能成大事者,無不是非同凡響。
不止是錢財,還有帝王權術,以及天下大勢走向等等。
接下來和他要和周澤一起去遍訪光州民生問題,
有些事,他要提前和自家大哥說清楚。
一早,李如璋便來到李少嚴大帳。
和自家大哥無需那些彎彎繞繞,他開門見山道
“大哥,咱們造反的事,得擱置一下了。”
李少嚴聞言,詫異道
“怎麽?你不準備扯大旗了?”
“莫非,你是被帝君的手段嚇破了膽?”
李如璋搖了搖頭反問李少嚴
“大哥,你去過帝都嗎?”
李少嚴雖被這句話問得莫名其妙,但是仍然回答道
“當然,如何沒去過?當年我隨父親馳援涼州,戰事完畢,回來也被如今這位帝君召見。”
“你問這幹什麽?莫非被帝都的花花世界迷了眼?不想那件事了?”
李如璋見自己大哥誤會了自己的意思
當即笑著說道
“大哥想哪兒去了,我是說……”
“坐,我們弟兄兩個,好久都沒坐在一起聊天了。”
來到大廳,李少嚴招呼李如璋坐下。
又吩咐讓人沏茶,
李如璋這才接著剛才的話說道
“大哥,剛才的話,我沒說完便被你給打斷。”
“我是說,這次我去帝都,發現一些問題。”
“什麽問題?”李少嚴當即追問道
“當今帝君,確實昏庸無能,朝中也的確奸臣當道。”
“照你這麽說,那豈不是正好方便我們起事?”
李少嚴打斷李如璋的話奇怪道
聽到李少嚴的話,李如璋搖了搖頭
“不,大哥你錯了,雖然我前麵說這兩點是事實,
但是,我話還沒說完,朝中不光有這種人,還有另外一幫人存在,我把他們叫做保皇派。”
聽著李如璋這樣說,李少嚴若有所思,
“保皇派?你說這個保皇派,是不是站在帝君那邊的意思。”
李如璋點點頭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比如說,就以右相那一派為代表,也可以說隻要是忠於帝君的人,
他們這些人裏,又分為兩類,一類人從來不會質疑帝君所作所為,對與不對,完全唯帝君馬首是瞻,帝君說什麽,他們就是什麽,以帝君的想法為自己的想法。”
“愚忠!!!”李少嚴忍不住說了一句。
“還有一種人,他們知道帝君的所作所為是不對的,
但是,他們覺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帝君有過錯,那是他們做臣子的失職,是他們沒有做到匡扶社稷的責任。
他們覺得,隻要多督促帝君,匡正帝君的所作所為,那麽,漸漸的帝君遲早會有所改變。”
“就連帝君的弟弟,陳王殿下,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很清楚帝君所作所為,並不對,但是,他覺得帝君是可以改正的。”
“而且,除了陳王殿下,其他這種人不在少數。”
李少嚴嗤笑了一聲道
“可是,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你覺得帝君能痛改前非,勵精圖治嗎?”
二人相互對視,彼此都搖了搖頭。
李如璋接著往下說
“所以,這次我去了一趟帝都,讓我感受頗多,我感覺,現在還不是時候。”
“當然,我不是說,就這麽作罷,我們仍然有許多事要做,比如儲備錢糧物資,補充人口兵員,厲兵秣馬,靜待時機。”
“如果沒有北虜的存在,我們隨時都可以起兵,可如今,有北虜在外虎視眈眈。
若是我們這個時候起兵,百姓們一呼百應倒還好,若是民心仍然向著當今朝廷,一旦我們遭遇抵抗,或是久戰不利,到那時,北虜再犯,我們便是腹背受敵。”
“兩邊都是龐然大物,咱們就這一州之地,到時候毫無勝算。”
李少嚴,越聽麵色越沉重,自家兄弟分析的不是沒有道理,更不是危言聳聽。
若是真像自己兄弟說的這樣,按兵不動是最佳選擇。
不過李少嚴,仍然不死心繼續追問李如璋
“那要等到什麽時候,萬一等他個十年八年,這個帝國仍然氣數未盡怎麽辦?”
李如璋笑了笑說道
“如果這個帝國真變好了,那我們輔佐帝王不是也挺好?
但是我以為,等不了那麽久,百姓這個群體,既不能說他們純善,也不能說他們凶惡,最合適他們的詞是平庸。”
“也可以說簡單純粹,這個群體,很簡單直接,在他們承受範圍之內,他們可以一直忍耐,一旦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他們必然爆發起義。”
“正因為他們簡單,所以,極少有人懂得鑽研時局,他們不會隱忍,不會以待天時。”
“所以說,大哥,你發現沒有,曆朝曆代,爆發起義最多的便是農民,
“當然了,這也和他們生存條件太過脆弱,也有關係,一有什麽天災人禍,首當其衝受害的便是他們。”
然而,最終能成功的有幾個?隻有……”
李如璋說到興起,侃侃而談,差點將他後世所熟知的明太祖給說了出來,
在李如璋曾經那個世界,曆史上下五千年,真正的底層起事,成就一番王圖霸業的,隻有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他們二人。
並且他們這二人裏,還有一個是軍頭出身,並非純粹的底層百姓,
真要說起來,還得是開局一個碗,乞丐出身的朱元璋。
其他零星零散的起義先不說,
光說說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起義。
如先秦時期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東漢末年時期天公將軍張角的黃巾起義,
又或是唐帝國末期鹽商黃巢領導的黃巢起義,
再往下又是宋代時期的王小波、李順所領導蜀中起義。
元朝末年韓山童、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以及張士誠、方國珍、徐壽輝等人,都組織領導過起義。
明末時期又出了個闖王李自成和八大王的張獻忠所領導的農民起義
清代……太平天國洪秀全……
縱觀以上如此眾多,且聲勢浩大的農民軍起義,他們的結局怎麽樣?
起勢之時,如疾風烈火般轟轟烈烈,敗亡之時,又極其迅速的土崩瓦解。
原因是什麽?
“想什麽呢?”
李少嚴敲了敲桌子,把李如璋拉回了現實當中。
見李如璋回過神來,李少嚴點了點頭對李如璋說道
“不過,兄弟你說的也對,就拿前朝來說,當初天下也是烽煙四起,
“各地百姓紛紛爆發起義,一開始也是好幾處老百姓組織的起義軍聲勢浩大。”
“據說最大的一支起義軍,南征北戰,吞並了其他幾支人馬,又幾經輾轉征戰了大半個帝國。”
“最鼎盛的時候,甚至包圍了前朝帝都。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這支軍隊必定會開創下一個新帝國的時候。”
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如璋本身就是個軍事愛好者,他讀過曾經那個世界上眾多曆史書籍,
卻對如今這個世界的曆史淵源,知之甚少。
聽到事有反複,頓時也來了興趣,
又變成他追問李少嚴
“然後呢?大哥。”
“快說快說,你別賣關子啊。”
見自家兄弟來了興趣,李少嚴不再賣關子,接著說道
“沒想到,這一切都是一個巨大的陰謀。”
“是本朝太祖武皇帝,當時他還是前朝大司馬,為這些農民軍所設下的圈套,”
“這些百姓組成的農民軍,拿上武器是兵,放下武器便是民,人數眾多且極難分辨。”
你說放任他們不管吧,他們攻城掠地,
去征剿吧,一遇到打不過的時候,他們又化作鳥獸散。
官軍又抓不住他們。
最初,前朝也是派兵四處圍剿,可是收效甚微。”
“反而是軍官被調動得,四處撲火,疲憊不堪,甚至很多時候,反而被農民軍所偷襲,搞得處處被動。”
“當時,前朝廷也是束手無策,隻能坐視這些起義軍聲勢越來越浩大。”
“後來,還是太祖武皇帝,力排眾議。”
“他提議,既然亂軍行蹤不定,難以圍剿,那便不剿,想辦法讓他們自投羅網。”
“示敵以弱,誘他們來攻打帝都,最後將他們一網打盡。”
“當初這個太祖提議的時候,被很多人猜疑謾罵,有人說他異想天開,也有人說他是亂臣賊子,是想和那些亂軍,裏應外合,合謀奪取前朝江山。”
“然而,當時朝廷也對起義軍束手無策,於是幹脆死馬當活馬醫,同意讓太祖皇帝試一試,太祖皇帝先是用計,讓朝廷大軍,幾次詐敗做誘餌。”
“讓那些農民軍以為,帝國氣數已盡,紛紛聚攏在帝都城下,意在奪取帝都。”
“把這些起義軍誘過來以後,太祖皇帝,仍然沒有著急出擊,而是又在帝都城下,大敗一場。”
“這一敗,使得還有一些,原本保持懷疑的起義軍,也選擇相信,前帝國確實山窮水盡。”
“這時,前朝那些人,以為,這下肯定可以出擊的時候,”
“太祖皇帝,又龜縮不出,若是起義軍來攻,就守城,反正就是死守不戰。”
“避而不戰,三月之久。”
“期間,起義軍,各種方法都試了,整日在城下叫陣辱罵,汙言穢語甚是刺耳。”
“以至於底下軍將都忍不住,紛紛請戰,要和城外叛軍決一死戰。”
“當時太祖說什麽?”你可知道?
李少嚴又開始吊起了胃口,
“怎麽說?哎呀,大哥,我的好大哥,你就告訴我吧,別讓我猜了。”
看著自家弟兄被急得抓耳撓腮的樣子,李少嚴強忍著笑意。
端起桌案上的茶盞,悠然的呷了一口茶,又清了清嗓子才繼續說道
“底下亂軍,百萬之眾,可他們日罵到夜,夜罵到明。唾沫橫飛,我可曾少掉一塊皮肉?”
“大丈夫,若是這點肚量都沒有,這點委屈都受不得,又如何能成大事?”
“還是繼續阻止手底下將士請戰。”
“後來,亂軍不知道從哪兒打探到,是太祖皇帝領兵守城,便特意派人去太祖皇帝祖籍,掘了他的祖墳。
“並讓人將他祖墳上的墓碑,馱到城下,讓起義軍軍士,當著太祖皇帝的麵,往太祖皇帝祖宗墓碑上便溺。”
“這如何能忍?”
李如璋插話道
“太祖皇帝手下那些軍將也這麽想,甚至有兩位將領,聲稱主將受辱,累及三軍,然後不聽軍令,擅自出擊。”
“最後得勝而回,”
“本以為定然會受到褒獎,結果,反而吃了軍棍。”
“太祖對外言稱,家國天下,國事乃大,家事最小。
如今,毀我一人小家,保全國家,有何不可?”
“那些起義軍,見太祖這般懦弱,徹底拿太祖皇帝沒奈何,但是同樣也愈發的肆意妄為,甚至敢在兩軍陣前,直接生火做飯。”
“後麵城外亂兵又陸續往城中,投了幾次勸降書信,都如同泥牛入海,這下徹底沒招了。”
“太祖皇帝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城外的亂軍看不起他,就連當時,太祖皇帝自己手下的軍將,都在背後唾棄太祖,說他貪生怕死到連祖宗都不顧了。”
“據說當時,其他大臣很多都去前朝末代帝君麵前,哭訴,懇求,希望能斬了太祖這個養寇自重的亂臣賊子。”
“另外據傳言說,當時,那些大臣光是彈劾太祖皇帝的奏章,摞在一起,竟有一人等高。”
“不過,前朝帝君最後還是選擇相信太祖,而太祖也沒讓前朝皇帝失望。”
“避戰半年之久,就在大家已經懶散,戰意全無的時候,
突然有一天,太祖皇帝,下令,全軍整備,突襲城外敵軍,據說當時,太祖皇帝下達的軍令是
“斬盡殺絕,永絕後患。”
“敵軍完全沒有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被關在城中的軍士,原本心中憤怒早已經積壓多日,如今又得了軍令,於是,肆無忌憚。”
“那一仗,城中官兵,追殺亂軍三天三夜,從鎮南城下一直追出數百裏,幾乎將亂軍殺絕。
一路上亂軍屍橫遍野,血流漂杵,許多軍士,手中兵刃都砍崩了數把。
據說最後清理屍體的時候,整整清理了一個月,屍首多達百萬之巨。”
說道這兒,李少嚴也癟了癟嘴,表示不可思議,隨即又說道
“最後朝廷將這些屍體,盡數沉入太淵澤,據說自那以後,
太淵澤的大魚就變得異常的多,有的甚至大到能吞下整艘小舟。”
“為此,有人說那些魚是啃食了太多屍體,所以才長那麽大的,也有人說,是吸收了太多死人怨氣長大的。”
“不過,前朝帝都“鎮南城”遠在千裏之外的南方,我也沒去過,反正是眾說紛紜。”
說道這兒,李少嚴幹脆湊近李如璋耳邊,煞有介事神秘說道
“而且當年沉屍的地方,據傳,每逢陰雨連綿的時候,總會傳來各種淒厲慘叫,當地人都說是那些人,死不瞑目,怨氣太重導致的。”
李如璋有些不太相信,百萬之眾的屍體,要是真的,連想都不敢想是多麽恐怖。
而且,在這個時代,天下九州,一個大州人口也就百十萬人。
怎麽可能一場戰爭就死這麽多人。
再結合後世,自己看到的那些史書記載描述,
一場戰役,有幾萬士兵就敢稱幾十萬,有十幾萬就敢假稱百萬,誇張手法而已。
自己大哥剛才所說,估計和自己後世寫史書的如出一轍。
所以李如璋怎麽也不相信,自家大哥後麵那些話。
不過,他對本朝開國帝君,倒是挺佩服,忍耐心性非比常人,雷霆一擊,殺伐果決。
而且,李如璋發現,自家大哥,當將軍真是可惜了,應該做個做說書先生,那每天估計場場爆滿。
最後二人都無限感慨,能成大事者,無不是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