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虎雖然與李少嚴年齡相仿,
不過,大約一直生在他父親羽翼下的緣故,所以,更像一個大孩子,爭強好勝。
最近迷上了角力,但總是敗在帖木兒手下,他不服,為什麽自己老是摔不過對方,
於是,他每天都會來幽州軍找帖木兒挑戰。
雖然一次沒贏,但是他仍然樂此不疲,
李如璋撞見耿虎的時候,又是他戰敗的時候,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正往自家大營方向走著。
李如璋揶揄道
“耿將軍,又來練習角力啊,帖木兒將軍在這方麵,是把好手,你們相互之間是可以好好討教討教。”
耿虎聽他這樣說,當即鬧了個大紅臉,將頭一扭,轉身就走,走了幾步,又大聲嚷道
“總有一天,我要贏回來的,你們就看好吧!!!”
說完還一臉傲嬌的自信滿滿的整理了一下身上鎧甲,才繼續邁開步子。
李如璋見耿虎這個樣子,也是失聲一笑無奈的搖了搖頭,
其實,他挺羨慕耿虎,或者說是挺佩服耿虎的。
心態挺好,金戈鐵馬的戰場廝殺生活,沒有消磨他的天性和銳氣。
也許是他還沒有意識到,末世王朝即將到來。
不像李如璋,已經看清楚了事態的走向,
所以,凡事都想親力親為,這也讓他感覺分身乏術和疲憊不堪,卻又不敢鬆懈。
李如璋突然想到一件事大聲對耿虎喊道
“耿將軍,回去之後請你父親到府衙議事。”
想到這件事,李如璋氣憤不已,甚至可以說是幾欲吐血。
可悲可歎可恨可恥!!!
這邊將士們拚死搏殺,朝中那位帝君和隻會誇誇其談的大臣們,竟然要和北虜和談!!!
世上哪有這種道理?
這比打了敗仗還令人憤怒。
這次是右相有意透露風聲,他想借各路軍將和數萬將士請願,以期讓帝君收回成命,
這一步棋,很危險,雖然右相是為了帝君和整個帝國考慮,
但是,若是被有心人抓到把柄,扣上一頂勾連武將,意圖謀反的罪名,那便是抄家滅門的大罪。
右相也清楚這樣的後果,但是,家國大義容不得他顧慮這麽多了。
李如璋讓耿虎請他父親一起議事,便是商討這件事,
對於李如璋而言,他其實並不太介意帝君想與北虜談和的做法,
畢竟,帝君越是荒誕不經,百姓就會越來越離心離德,對自己反而更有利。
到時候,自己造反便是一呼百應。
李少嚴和李如璋剛到府衙,後腳其他兩部主帥便也緊接著趕到,
一個個都麵帶憤怒或是震驚,
益州軍統帥秦彝率先開口說道
“諸位,朝廷旨意和右相的書信,大家看了嗎?是真的還是假的?”
“朝廷旨意說是北虜遣使來和,主動低頭做小,還要歸還上黨,西河二郡。
“可右相又說,北虜假借求和,實際上是高價將二郡賣與我們,趁此時機,休養生息,也不知道到底誰說的是真的。”
耿平瀚略微遲疑正準備開口說話,耿虎是個急性子搶先道
“肯定是朝廷那幫隻顧著享樂唄,太荒唐了,咱們這麽多將士,浴血奮戰,就落了這麽個結局,自己的地盤,還有花錢買,他奶奶的……”
其他將領也紛紛表示不滿
“真他娘的窩囊……”
“朝廷此舉不是等於把咱們給賣了嗎?”
“朝廷這般做法,不怕大家寒心嗎?”
耿平瀚最終長歎一聲
原本想要說的話隻化作一聲歎息,
帖木兒環視眾人一圈後,說道
“或許朝廷也有難處,肯定是議和的人太多,想必也不是帝君一個人的意見,隻不過此事的確考慮欠佳……”
若是沒有最後一句,帖木兒就要被其他人一頓痛罵了,
可就算這樣,耿虎還是心直口快道
“你是不是瘋了?你手底下那些弟兄,可是你的親族袍澤,他們不是人是吧?”
“他們戰死,你居然還向著朝廷那幫……”
“咳咳……”
耿平瀚眼見自己兒子要說出言辭激利的話語,連忙製止。
帖木兒不甘示弱道
“我是向著朝廷說話嗎,我隻是說朝廷自有他們的考量,對與不對,我們不是也在這兒商議嗎……”
李少嚴見二人有些劍拔弩張,也連忙出聲製止道
“大家都是從刀槍死人堆兒裏滾出來的,也算是過命的交情了。”
“議事而已,不必起爭執。”
“可他……哼!!!”
耿虎憤憤不平還準備要指責帖木兒,最終還是忍住了,冷哼一聲,將頭扭到一邊。
場麵一度冷了下來
李如璋這時候站出來道
“諸位都是為國分憂,盡心勠力之輩,若不是一心報國,諸位當初便也不會浴血奮戰,拚死疆場了。”
“可朝廷此番作為,終究不合情理,哪怕是監軍大人在此,我依舊要說,此次朝廷有失妥當,
“如果右相說的屬實,那相當於是朝廷那我們當籌碼,將我們給賣了,我等可以坐視不管,但是底下軍士該怎麽想?”
“若將士們心冷了,以後誰還願意為帝國賣命?”
“右相是周澤周大人的學生,我觀府君大人言行,便知右相人品,我相信右相不會信口開河。”
李如璋一邊說,一邊望著李少嚴,李少嚴也點頭表示讚同。
張文誠一時左右為難,因為他不光收到朝廷旨意和右相的書信,還收到了朝中其他好友的書信加以佐證,證實右相的確屬實。
其實即便沒有朝中好友的書信佐證,張文誠一樣可以相信右相,
畢竟,他久在朝中,對右相為人相當了解,
而且,任誰也不願意冒抄家滅族的風險,串聯武將,歪曲事實。
最主要,右相給他的書信裏,最後一句話,深深的觸動他的內心,
右相在書信裏最後一句是這麽說的,
“望文誠慎重行事,以國事為重,莫失文人風骨。”
這句話,一直回蕩在張文誠腦海裏,
是啊,文人要有文人的風骨。
文人風骨是什麽?
這個定義太過廣泛,張文誠也不一定說得明白。
但是,此刻,他明白,自己應該站出來,
想到這兒,張文誠麵色凝重道
“此事我亦是不忿,我欲呈情帝君,請帝君收回成命,諸位若是有匡扶社稷之意,可隨我一起署名,聯名上書。”
“諸位若是願意,還可以讓自己統領所部,一同請願。”
“若是我們大家一同懇請帝君收回成命,定可以改變此事。”
“諸位意下如何?”
“好”
“我讚成”
“就這麽辦……”
“此事……”
張文誠說完,一眾軍將紛紛附和,當然也有人抱有遲疑態度……
一方麵是因為忌憚帝君猜忌,此事並沒有張文誠說的那般簡單,
眾人請願,若是帝君認可還好,但是如果帝君一意孤行,那大家此舉,便是有逼宮造反之嫌。
到那時,事態反而會更加嚴重。
所以,耿平瀚沒有第一時間表示支持,
李如璋也同樣沒有表示讚同,並且他直接將疑慮說了出來。
眾人的原本高漲的情緒,頓時被潑了一盆冷水。
張文誠急切道
“諸位,請聽我一言,此事由我牽頭,朝廷屆時即便問罪,也由我一人承擔,我等不能看著帝君這般行將就錯,匡扶朝政本就是我等大臣分內之事。”
張文誠不說這話還好,一說這話,頓時人人側目,
當初,張文誠也是這樣信誓旦旦給將士們保證,一定能拿到朝廷撫恤和賞賜,可最後呢?
越想越不對勁,原本還群情高漲的眾人,反而更加猶豫了起來,
畢竟,萬一帝君怪罪,武將的罪責可比文臣要重得多,最主要,若隻是文臣串聯勸諫,因為不涉及軍權的原因,再怎麽樣,也不至於被當成謀反。
這便是文臣武將的區別,有些雷池一點也不敢逾越。
此時,李如璋站出來建議道
“大人,非是我等不願跟隨你,實在是此事風險極大,若是被認定串聯,意圖逼宮造反,那我等武將實在吃罪不起。”
“不如,我們各自書寫呈情奏章,言明心意,這樣若是能規勸最好,若是實在不能奏效,也能免去被人誣陷文武串聯的口實。”
“至於對下麵將士,我的意思是,瞞住他們,若真要讓將士和我們一起請願,
“還是那句話,若朝廷同意則罷,若是再給我們安一個裹挾軍士,我等又該如何?”
“瞞住他們不是為了欺騙他們,而是安撫軍心,所以,此次我等上書便是,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一聽,眼前為之一亮。
紛紛表示讚同,
張文誠有心要反駁,可一想,李如璋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便也隻得點頭答應了下來,何況,總不能逼著數萬軍士和自己一起諫言吧。
就這樣,一上午,終於將此事商議妥當,各自散去。
李如璋真心覺得此事,和他關係不大,從他內心來講。
一個不願撫恤賞賜自己士卒的帝君,卻願意花重金贖買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
本末倒置,不可理喻。
何其昏聵,何其恥辱。
如今這天下,百姓沒有半點受益,反而要被帝君無端連累。
既然帝君喜歡糟蹋自己的江山,那何不隨他去?
隻是可憐了這天下百姓,
不過,這對於自己來說,反而算得上好事一樁。
此事雖然對他有利,但是,李如璋竊喜不起來,反而是憤怒且無力。
可恨自己實力不足,不然他定然要打到北虜割地稱臣不可,哪至於這般窩囊。
右相果然不出所料,此次是下定決心要和帝君作對。
她不光鼓動李如璋他們這些軍將請願帝君,更是將他那一派的這些大臣串聯一起,上書帝君,
一時聲勢浩大,引得朝中內外議論紛紛,
支持右相的人,誇讚他是中流砥柱,道德楷模,有文人忠良之風骨。
左相一派則是果然如李如璋猜測那般,紛紛質疑右相以下犯上,有逼宮之嫌。
對此,右相並不解釋,隻是一味的懇求帝君收回成命,切莫留下罵名,遺臭萬年。
帝君先是雷霆震怒,揚言要將右相這些人,罷官奪職,抄家下獄。
可惜,右相為首的一眾大臣,仍然不為所動,帝君犯了難,最終居然選擇了退讓,減少贖買二郡所耗錢財。
不過也僅僅是退讓,而不是收回成命,畢竟,帝君懼怕北虜至深,如何敢否決之前決議激怒北虜?
帝君本打算以左相牽頭,和北虜使臣商討,減少贖買二郡金銀錢財,
左相領命,但隨即以自己年邁昏聵,精力有限,談和之事,細節繁多,恐誤國事,
便舉薦了自己這邊禮部尚書擔任和談之首,
禮部尚書本就有負擔朝中禮儀,以及藩國和屬國之間往來事務的接待,按理說當是當仁不讓。
然而,禮部尚書堅決不受,聲稱自己才疏學淺,難當大任。恐有負聖托和耽誤國家大事。
卻被左相一句,
“汝放心施為便是,老朽在後麵幫你拾遺補缺。”給架住了。
個個都是人精,帝君見右相緊追不放,便退而求其次,減少贖買銀錢,又怕自己背上罵名,改為左相與北虜和談,
左相更是老而彌辣,帝君為了讓步右相,提出減少對方索要錢財數額,把難題甩給他。
屆時,自己談得好叫不辱使命,談得不好,引發北虜不滿,再動兵戈,那自己便是辦事不力,誤國誤民,
那時,若是真到這種地步,自己也隻能咬牙受著,莫非還敢把責任推到帝君身上。
何不如,一開始便把這份差事,推給別人,在外人看來,他不光算是放權下屬,也是提攜後進。
禮部尚書,又豈是白癡?
帝君和左相都不敢將此事攬在身上,那他禮部尚書肯定也不願意,
讚同議和,不代表願意將自己的署名落在那白紙黑字之上,若是這般,無異於留下罪名,受萬世唾棄。
可官大一級壓死人,左相以權壓人,自己又能如何?
頂撞上官?他沒那麽大膽。棄官不做?他更沒有那份魄力。
罷了罷了,自己既然從中斡旋,背負如此罵名,那就別怪自己從中漁利了。
若是自己不能從中漁利,那背負罵名,豈不是白白受那千夫所指?
打定主意,禮部尚書心中怨氣,才多少有所消散。
樓行舟一行人,等待了數日,仍然不見嵩國這邊,提出議事章程。
也有些心急了,畢竟遲則生變,於是質問帝君,是否想再次引動兵戈之亂?
聲稱自家國主本著上天有好生之德,才不願動兵戈,改為談和,如今國主那邊已然耐心有限,自己一行人離開嵩國之日,便是兩國再起兵禍之時。
本來,樓行舟隻是色厲內荏,若北虜真有攻伐嵩國餘力,又豈會願意低頭做小,拖延時間。
偏偏帝君膽小怕事,被這番質問,驚嚇不已,越發催促左相和禮部尚書,盡快促成和談,
而他本人不知道是為了躲避右相以及諸位大臣的勸諫,還是沒有勇氣再麵對北虜使臣的咄咄逼人。
幹脆稱病不朝,整日隻在後宮花天酒地,飲酒作樂。
一國之君,昏聵至斯。
不過,大約一直生在他父親羽翼下的緣故,所以,更像一個大孩子,爭強好勝。
最近迷上了角力,但總是敗在帖木兒手下,他不服,為什麽自己老是摔不過對方,
於是,他每天都會來幽州軍找帖木兒挑戰。
雖然一次沒贏,但是他仍然樂此不疲,
李如璋撞見耿虎的時候,又是他戰敗的時候,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正往自家大營方向走著。
李如璋揶揄道
“耿將軍,又來練習角力啊,帖木兒將軍在這方麵,是把好手,你們相互之間是可以好好討教討教。”
耿虎聽他這樣說,當即鬧了個大紅臉,將頭一扭,轉身就走,走了幾步,又大聲嚷道
“總有一天,我要贏回來的,你們就看好吧!!!”
說完還一臉傲嬌的自信滿滿的整理了一下身上鎧甲,才繼續邁開步子。
李如璋見耿虎這個樣子,也是失聲一笑無奈的搖了搖頭,
其實,他挺羨慕耿虎,或者說是挺佩服耿虎的。
心態挺好,金戈鐵馬的戰場廝殺生活,沒有消磨他的天性和銳氣。
也許是他還沒有意識到,末世王朝即將到來。
不像李如璋,已經看清楚了事態的走向,
所以,凡事都想親力親為,這也讓他感覺分身乏術和疲憊不堪,卻又不敢鬆懈。
李如璋突然想到一件事大聲對耿虎喊道
“耿將軍,回去之後請你父親到府衙議事。”
想到這件事,李如璋氣憤不已,甚至可以說是幾欲吐血。
可悲可歎可恨可恥!!!
這邊將士們拚死搏殺,朝中那位帝君和隻會誇誇其談的大臣們,竟然要和北虜和談!!!
世上哪有這種道理?
這比打了敗仗還令人憤怒。
這次是右相有意透露風聲,他想借各路軍將和數萬將士請願,以期讓帝君收回成命,
這一步棋,很危險,雖然右相是為了帝君和整個帝國考慮,
但是,若是被有心人抓到把柄,扣上一頂勾連武將,意圖謀反的罪名,那便是抄家滅門的大罪。
右相也清楚這樣的後果,但是,家國大義容不得他顧慮這麽多了。
李如璋讓耿虎請他父親一起議事,便是商討這件事,
對於李如璋而言,他其實並不太介意帝君想與北虜談和的做法,
畢竟,帝君越是荒誕不經,百姓就會越來越離心離德,對自己反而更有利。
到時候,自己造反便是一呼百應。
李少嚴和李如璋剛到府衙,後腳其他兩部主帥便也緊接著趕到,
一個個都麵帶憤怒或是震驚,
益州軍統帥秦彝率先開口說道
“諸位,朝廷旨意和右相的書信,大家看了嗎?是真的還是假的?”
“朝廷旨意說是北虜遣使來和,主動低頭做小,還要歸還上黨,西河二郡。
“可右相又說,北虜假借求和,實際上是高價將二郡賣與我們,趁此時機,休養生息,也不知道到底誰說的是真的。”
耿平瀚略微遲疑正準備開口說話,耿虎是個急性子搶先道
“肯定是朝廷那幫隻顧著享樂唄,太荒唐了,咱們這麽多將士,浴血奮戰,就落了這麽個結局,自己的地盤,還有花錢買,他奶奶的……”
其他將領也紛紛表示不滿
“真他娘的窩囊……”
“朝廷此舉不是等於把咱們給賣了嗎?”
“朝廷這般做法,不怕大家寒心嗎?”
耿平瀚最終長歎一聲
原本想要說的話隻化作一聲歎息,
帖木兒環視眾人一圈後,說道
“或許朝廷也有難處,肯定是議和的人太多,想必也不是帝君一個人的意見,隻不過此事的確考慮欠佳……”
若是沒有最後一句,帖木兒就要被其他人一頓痛罵了,
可就算這樣,耿虎還是心直口快道
“你是不是瘋了?你手底下那些弟兄,可是你的親族袍澤,他們不是人是吧?”
“他們戰死,你居然還向著朝廷那幫……”
“咳咳……”
耿平瀚眼見自己兒子要說出言辭激利的話語,連忙製止。
帖木兒不甘示弱道
“我是向著朝廷說話嗎,我隻是說朝廷自有他們的考量,對與不對,我們不是也在這兒商議嗎……”
李少嚴見二人有些劍拔弩張,也連忙出聲製止道
“大家都是從刀槍死人堆兒裏滾出來的,也算是過命的交情了。”
“議事而已,不必起爭執。”
“可他……哼!!!”
耿虎憤憤不平還準備要指責帖木兒,最終還是忍住了,冷哼一聲,將頭扭到一邊。
場麵一度冷了下來
李如璋這時候站出來道
“諸位都是為國分憂,盡心勠力之輩,若不是一心報國,諸位當初便也不會浴血奮戰,拚死疆場了。”
“可朝廷此番作為,終究不合情理,哪怕是監軍大人在此,我依舊要說,此次朝廷有失妥當,
“如果右相說的屬實,那相當於是朝廷那我們當籌碼,將我們給賣了,我等可以坐視不管,但是底下軍士該怎麽想?”
“若將士們心冷了,以後誰還願意為帝國賣命?”
“右相是周澤周大人的學生,我觀府君大人言行,便知右相人品,我相信右相不會信口開河。”
李如璋一邊說,一邊望著李少嚴,李少嚴也點頭表示讚同。
張文誠一時左右為難,因為他不光收到朝廷旨意和右相的書信,還收到了朝中其他好友的書信加以佐證,證實右相的確屬實。
其實即便沒有朝中好友的書信佐證,張文誠一樣可以相信右相,
畢竟,他久在朝中,對右相為人相當了解,
而且,任誰也不願意冒抄家滅族的風險,串聯武將,歪曲事實。
最主要,右相給他的書信裏,最後一句話,深深的觸動他的內心,
右相在書信裏最後一句是這麽說的,
“望文誠慎重行事,以國事為重,莫失文人風骨。”
這句話,一直回蕩在張文誠腦海裏,
是啊,文人要有文人的風骨。
文人風骨是什麽?
這個定義太過廣泛,張文誠也不一定說得明白。
但是,此刻,他明白,自己應該站出來,
想到這兒,張文誠麵色凝重道
“此事我亦是不忿,我欲呈情帝君,請帝君收回成命,諸位若是有匡扶社稷之意,可隨我一起署名,聯名上書。”
“諸位若是願意,還可以讓自己統領所部,一同請願。”
“若是我們大家一同懇請帝君收回成命,定可以改變此事。”
“諸位意下如何?”
“好”
“我讚成”
“就這麽辦……”
“此事……”
張文誠說完,一眾軍將紛紛附和,當然也有人抱有遲疑態度……
一方麵是因為忌憚帝君猜忌,此事並沒有張文誠說的那般簡單,
眾人請願,若是帝君認可還好,但是如果帝君一意孤行,那大家此舉,便是有逼宮造反之嫌。
到那時,事態反而會更加嚴重。
所以,耿平瀚沒有第一時間表示支持,
李如璋也同樣沒有表示讚同,並且他直接將疑慮說了出來。
眾人的原本高漲的情緒,頓時被潑了一盆冷水。
張文誠急切道
“諸位,請聽我一言,此事由我牽頭,朝廷屆時即便問罪,也由我一人承擔,我等不能看著帝君這般行將就錯,匡扶朝政本就是我等大臣分內之事。”
張文誠不說這話還好,一說這話,頓時人人側目,
當初,張文誠也是這樣信誓旦旦給將士們保證,一定能拿到朝廷撫恤和賞賜,可最後呢?
越想越不對勁,原本還群情高漲的眾人,反而更加猶豫了起來,
畢竟,萬一帝君怪罪,武將的罪責可比文臣要重得多,最主要,若隻是文臣串聯勸諫,因為不涉及軍權的原因,再怎麽樣,也不至於被當成謀反。
這便是文臣武將的區別,有些雷池一點也不敢逾越。
此時,李如璋站出來建議道
“大人,非是我等不願跟隨你,實在是此事風險極大,若是被認定串聯,意圖逼宮造反,那我等武將實在吃罪不起。”
“不如,我們各自書寫呈情奏章,言明心意,這樣若是能規勸最好,若是實在不能奏效,也能免去被人誣陷文武串聯的口實。”
“至於對下麵將士,我的意思是,瞞住他們,若真要讓將士和我們一起請願,
“還是那句話,若朝廷同意則罷,若是再給我們安一個裹挾軍士,我等又該如何?”
“瞞住他們不是為了欺騙他們,而是安撫軍心,所以,此次我等上書便是,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一聽,眼前為之一亮。
紛紛表示讚同,
張文誠有心要反駁,可一想,李如璋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便也隻得點頭答應了下來,何況,總不能逼著數萬軍士和自己一起諫言吧。
就這樣,一上午,終於將此事商議妥當,各自散去。
李如璋真心覺得此事,和他關係不大,從他內心來講。
一個不願撫恤賞賜自己士卒的帝君,卻願意花重金贖買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
本末倒置,不可理喻。
何其昏聵,何其恥辱。
如今這天下,百姓沒有半點受益,反而要被帝君無端連累。
既然帝君喜歡糟蹋自己的江山,那何不隨他去?
隻是可憐了這天下百姓,
不過,這對於自己來說,反而算得上好事一樁。
此事雖然對他有利,但是,李如璋竊喜不起來,反而是憤怒且無力。
可恨自己實力不足,不然他定然要打到北虜割地稱臣不可,哪至於這般窩囊。
右相果然不出所料,此次是下定決心要和帝君作對。
她不光鼓動李如璋他們這些軍將請願帝君,更是將他那一派的這些大臣串聯一起,上書帝君,
一時聲勢浩大,引得朝中內外議論紛紛,
支持右相的人,誇讚他是中流砥柱,道德楷模,有文人忠良之風骨。
左相一派則是果然如李如璋猜測那般,紛紛質疑右相以下犯上,有逼宮之嫌。
對此,右相並不解釋,隻是一味的懇求帝君收回成命,切莫留下罵名,遺臭萬年。
帝君先是雷霆震怒,揚言要將右相這些人,罷官奪職,抄家下獄。
可惜,右相為首的一眾大臣,仍然不為所動,帝君犯了難,最終居然選擇了退讓,減少贖買二郡所耗錢財。
不過也僅僅是退讓,而不是收回成命,畢竟,帝君懼怕北虜至深,如何敢否決之前決議激怒北虜?
帝君本打算以左相牽頭,和北虜使臣商討,減少贖買二郡金銀錢財,
左相領命,但隨即以自己年邁昏聵,精力有限,談和之事,細節繁多,恐誤國事,
便舉薦了自己這邊禮部尚書擔任和談之首,
禮部尚書本就有負擔朝中禮儀,以及藩國和屬國之間往來事務的接待,按理說當是當仁不讓。
然而,禮部尚書堅決不受,聲稱自己才疏學淺,難當大任。恐有負聖托和耽誤國家大事。
卻被左相一句,
“汝放心施為便是,老朽在後麵幫你拾遺補缺。”給架住了。
個個都是人精,帝君見右相緊追不放,便退而求其次,減少贖買銀錢,又怕自己背上罵名,改為左相與北虜和談,
左相更是老而彌辣,帝君為了讓步右相,提出減少對方索要錢財數額,把難題甩給他。
屆時,自己談得好叫不辱使命,談得不好,引發北虜不滿,再動兵戈,那自己便是辦事不力,誤國誤民,
那時,若是真到這種地步,自己也隻能咬牙受著,莫非還敢把責任推到帝君身上。
何不如,一開始便把這份差事,推給別人,在外人看來,他不光算是放權下屬,也是提攜後進。
禮部尚書,又豈是白癡?
帝君和左相都不敢將此事攬在身上,那他禮部尚書肯定也不願意,
讚同議和,不代表願意將自己的署名落在那白紙黑字之上,若是這般,無異於留下罪名,受萬世唾棄。
可官大一級壓死人,左相以權壓人,自己又能如何?
頂撞上官?他沒那麽大膽。棄官不做?他更沒有那份魄力。
罷了罷了,自己既然從中斡旋,背負如此罵名,那就別怪自己從中漁利了。
若是自己不能從中漁利,那背負罵名,豈不是白白受那千夫所指?
打定主意,禮部尚書心中怨氣,才多少有所消散。
樓行舟一行人,等待了數日,仍然不見嵩國這邊,提出議事章程。
也有些心急了,畢竟遲則生變,於是質問帝君,是否想再次引動兵戈之亂?
聲稱自家國主本著上天有好生之德,才不願動兵戈,改為談和,如今國主那邊已然耐心有限,自己一行人離開嵩國之日,便是兩國再起兵禍之時。
本來,樓行舟隻是色厲內荏,若北虜真有攻伐嵩國餘力,又豈會願意低頭做小,拖延時間。
偏偏帝君膽小怕事,被這番質問,驚嚇不已,越發催促左相和禮部尚書,盡快促成和談,
而他本人不知道是為了躲避右相以及諸位大臣的勸諫,還是沒有勇氣再麵對北虜使臣的咄咄逼人。
幹脆稱病不朝,整日隻在後宮花天酒地,飲酒作樂。
一國之君,昏聵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