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嵩朝這邊,李如璋他們覺得憋屈。
北虜這邊,
乃蠻利野最近也很窩火,不光是窩火,甚至是苦不堪言。
潼關一戰,西路軍四萬軍隊,折損過半。
本部親衛精銳,僅剩最後渡河走脫的那三四千人。
光萬夫長就陣亡兩名。
至於千夫長,百夫長這些,折損更多。
自己若非親衛拚死護衛,才僥幸撿回一條命,如今腿瘸了不說,還被自家國主問罪。
自家軍隊,此前極少有戰敗的時候。
即便是敗,最後也能反敗為勝。
誰沒敗過?強如東路軍統帥納古斯,當初同樣敗過。
當年據說,搶奪烏魯河的那一戰,一開始也是損兵折將。
後來納古斯親率騎兵,為大軍鑿陣,一日四鑿。
硬是打垮了嵩國號稱最強戰力的幽州軍。
不但反敗為勝,還使得對方主帥身死。
後來,圍困幽州之前,同樣是敗了一場。
但是,最終人家勝了啊。
逼得那嵩國朝廷,被迫割讓三州城池土地不說。
還使得大半個幽州地界的嵩國人,如喪家之犬,惶惶南渡。
而自己為何沒有這般好運?
乃蠻利野,最近總是這樣覺得。
自景國建國以來,自己潼關這一仗,是最大的敗仗。
要按正常來說,敗了也就敗了,用嵩國人那句話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
無非,厲兵秣馬,改日再戰便是。
但是,現在問題不光是這麽簡單。
最主要的是,自家國主近兩年,不知道為何,居然想學那懦懦南兒那般,搞什麽集權製度。
如今,恰好自家運氣不好,遭逢大敗,撞刀尖上了。
國主便要拿自己開了刀,
最終,西路軍元帥的職務被罷免不說,
還被罰萬金,罰萬金也就算了,畢竟這些錢財,也是從嵩國人手中奪來的。
乃蠻利野並是很心疼。
罰也就罰了……
但是,
最最重要的,也是他最為窩火的便是。除了罰沒金銀,還要罰沒他本族人口五百丁,到國主帳下,
北地荒涼,本就人煙稀少。
這五百青壯丁口被劃,加上他們家人,那便使得自己帳下,數千帳人口沒了啊!!!
本來自己還要被砍頭。
幸得自家侄女苦苦哀求,加之念及自己侄兒新喪,才免了。
國主的這些做法,未免太過霸道……,
不免讓人覺得,還沒打下江山,便要開始收權了嗎?
如今軍中職位沒了,銀錢被罰沒了,自家侄兒也沒了。
此時的乃蠻利野,便是一隻拔了爪牙的病虎。
北虜是個多民族,多種族組成的國家。
國主烏剌合不勒,年方四十,正是身強力壯的時候。
別看他如今成了國主,平日多居於行宮。
但是弓馬騎射,並未荒廢。
大刀重斧,在他手上如今依舊能舞的虎虎生風。
三五軍士也奈何他不得。
每天早上,一大碗羊奶飲下。
他便要練武一個時辰,
然後再處理國事。
自稱王以來,這個習慣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早先,在邊地起勢之時,
每次作戰,他必親自帶兵,每逢戰事,必身先士卒。
也就是近幾年,攻城略地,地盤大了以後,本錢豐厚了,在眾多大將的請求下,才不再衝鋒陷陣。
他的臉上永遠是一副陰鷙的表情,讓身邊人都猜不透他心裏在想些什麽。
就是這麽一個強悍的人物,麵對國中盤根錯節的各方勢力,卻也不得不妥協讓步。
幾乎自己手下所有大將的本族或是親族,都有女人嫁給他。
為此,他還學嵩國那般,也設立了後宮。
不過,景國的皇後不叫皇後,叫大妃,然後是次妃,再往下是貴人。
後宮說法,有些是自創的,有些則是照搬嵩國那邊的。
正所謂,利益是最可靠的結盟,
北虜的這些大將,以為將族中最漂亮的女人,送給國主,便可以使這種盟約更牢靠。
而烏剌合不勒,也正是利用這些姻親關係,維係著自己和這些大將的關係。
這樣,好也不好,
有親情紐帶的加持,總歸多少是能增進感情的。
各部統帥,談論起來,皆有親緣血脈關係。
每每作戰,必定一致對外。
但是,不好的就是,軍國大事,本該以理服人,以法治國,現在國中許多人,一有大事,便論親疏關係。
烏剌合不勒深知,如果一味的靠著這種姻親關係,來治理國家,必定不是長久之計。
雖然,景國以武力立國,自己底下也是一群能征慣戰的驕兵悍將,無論是衝鋒陷陣也好,還是攻城略地也罷,都不在話下。
然而,他本人並非一個純粹的武夫,
和他手底下大多數統帥不同,他從不固執己見,喜歡博采眾長,聽取眾人意見。
取長補短,納為己用。
以前還在北地冰原的時候,他覺得,前來催收賦稅的軍士,便是大人,人上人。
羈所州郡守大人,那更是了不起。如天神一般的人物。
而他那會覺得,要是能養他個幾百上千頭牲畜,還不用交稅的話,那自己就是頂大頂大的富翁了。
現如今,再回頭看,才知道那時候的自己多可笑。
他還有個優點,
那就是愛讀書,讀那些懦懦南兒的書。
南兒軟弱,固然讓他看不起,
但是,從他收集的那些南兒們寫書籍上,
他學到了很多東西,受到了諸多啟發和感悟。
並且書讀的多了,便越發的覺得自己有多麽渺小。
原來,中原王朝的成就,竟然如此璀璨奪目,曆史傳承,竟然這般源遠流長。
尤其是那些湮沒的朝代,他們雖然滅亡在曆史長河中,但是他們創造的製度和文明,以及國家良好運行的章程,給了他帶來了極大啟發。
製度,可以使軍隊嚴整。高度集權。
製度,可以使政令暢通無阻。上下一心。
製度能讓一個帝國,如臂使指。
這些都是後來自己起兵造反,讀了這許多書以後,才明白的道理。
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曾經在一本書冊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蚍蜉撼巨樹,蜉蝣見青天。”
形象的展示了,如今自己創建的國度,和中原王朝那些璀璨文明的差距。
所以,每每攻下一地,他都會要求收集當地書籍,供他研讀。
也會拜訪當地名門望族,或是德高望重之輩,以期獲得他們支持。
他迫切想要學習更多的東西,討教治國安邦的學問。
隻不過,他搞不懂,為什麽幾乎每次都是被拒絕。
明明自己是強者,自己戰勝了嵩國。
按他們在北地荒原這裏的規矩,強者不是人人敬仰和崇拜嗎?
為何到了嵩國,會被人如此唾罵,輕視,厭棄?
既然,不能為他所用,那自己便隻能殺了他們。
從心底裏來說,他是真不想殺了這些人。
他真的很想心平氣和的和這些人,隔三差五談經論道。
可惜,他們不為自己所用,那自己隻能被迫殺了他們。
就像自己當初被迫起兵造反一樣,誰沒事想造反了?
如果不是北地苦寒,加之嵩國定製的“羊馬稅”太苛責。
誰又願意冒著殺頭的危險起兵造反?
誰不想安安穩穩的生活?
當初,北虜還是嵩國治下子民的時候,
不論年景好壞,
他們畜養的牲畜,都要繳稅,沒有減免。
三頭羊,就得交一頭給官府,五匹馬便要交兩匹給馬政。
牛也一樣,即便是牛病死了,也要交到官府那邊,官府付給他們少的可憐的銀錢或者糧食。
所有上交給官府的牲畜,必須得是成年的。
未長大的,官府一般還不收,如果非要收,隻能兩隻抵作一隻,
這還不算完,羊身上產出的羊毛,幾乎要全部上交。
以至於,他們在起兵造反之前,曾經一度差點連衣服都穿不上,做氈房都隻能拾撿散落地上的羊毛。
所以,被逼到這個地步,如何能不反?
有壓迫,有不公,便會有反抗。
沒有人,生來就是被壓迫的。
你起兵造反,是沒錯,想要推翻強權,打敗不公,這些都是可以的。
但是,壓迫你的是皇權,各種官吏,
你攻城掠地,卻把普通百姓,視作豬狗。
動輒,便屠滅全城幹什麽?
在他們看來,隻要你是嵩國人,
那你就是我的敵人
是敵人就要全部消滅,
確實一開始烏剌合不勒,也是這樣對手底下人說的。
如今,他讀了書,明白了其中道理。
原來他們之前做的很多都是錯的。
現在想要扭轉,
隻可惜現在,屠城滅國,斬盡殺絕的這種思想,如今已經根深蒂固了。
底下人,就是不習文字,不明事理。
也不想想,當初起兵之時,全憑一口血氣之勇。
後來若不是繳獲,自家鑽研、學習鍛造。
如何有如今的甲胄完備,兵強馬壯的局麵?
又比如,一開始自家哪會排兵布陣,行軍打仗?
還不是看了書籍,學以致用,才能百戰百勝?
這一切不就是學習帶來的好處?
底下軍將,隻知道,隻要賣命打仗,打勝了,一番燒殺搶掠,自家便能過上好日子。
說到打仗,就連烏剌合不勒,很多時候,都無法避免和阻止自家軍隊屠城。
所以,烏剌合不勒,一心想要效仿,中原王朝一樣,實行中央集權製度。
這樣的好處就是,以後無論朝中大小事,按製度,按章程行事。
凡事有章程可定,有方圓可依。
而底下軍將,偏偏不能理解。
在他們眼裏,隻要能讓自家兒郎賣命,能讓大家都富庶起來,哪管他什麽宏圖大計,什麽長治久安……
所以,在他們眼裏,自家國主的行為,漸漸的讓他們看不懂。
許多人都覺得自家國主,近些年愈發的像個南兒了。
婆婆媽媽,
每回出兵打仗,都是各種條條框框,這不許,那不允的。
搞得許多軍士,很多時候畏手畏腳。
明麵上,再也不能大肆屠城掠地了,繳獲也遠不如一開始的多了。
很多時候,隻能偷偷摸摸,底下軍士也是怨聲載道。
甚至最近北虜軍隊傳聞,
好像以後,還要往軍中派什麽督察官?
國主這是不信任他們了?
既然不信任,為何還用他們效命?
所以,綜合上麵所說的一切,
北虜這邊,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同樣是派係林立,同樣的,離心離德。
其實說到底,就是各自角度不同,從而產生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起了衝突。
這烏剌合不勒和他手底下的人,誰有錯?
站在自身的角度來說,全是對方的錯。
可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的時候,又發現自己全是錯的。
這就是看問題角度不同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乃蠻利野,雖然對國主對自己的懲罰心懷不滿。
但是,麵對自己親手葬送了無數士兵的族群,他內心卻是無比愧疚。
自從他們回來,悲傷便彌漫在整個草原上,
腐朽的味道,引得天上兀鷲,整日盤旋,
悸哭悲慟之聲,晝夜不絕於耳。乃蠻利野不止一次在深夜裏聽到。
以至於時常在夢裏,夢到自己折損的軍士,在大火中掙紮哀嚎求救。
這也讓乃蠻利野,很久都沒能好好睡一覺了。
加之後來,自家侄女,受國主指使,前來分說道理。
更讓他徹底明白,他的過失到底有多大。
本來,攻伐潼關,景國這邊想的便是。
哪怕後繼無力,但是隻要能占領潼關。
隻要能居高臨下,對中原進行威懾。
哪怕後麵休養生息也好,威逼利誘也好,出兵攻伐也罷。
隻要潼關握在自己手中,那潼關就如同一把利劍,懸在嵩國王朝的頭上,時刻威懾嵩國。
如果不是因為他的盲目自大,大意失察。
怎麽可能導致損失數萬軍士之多?
以至於,戰事糜爛至此?
別說對嵩國進行威懾,
如今,此戰絕大多數將士,連屍骨都找不回來,隻能曝屍荒野。
這此戰敗,不光是對於他們整個西路軍,就是對景國而言,也絕對是傷筋動骨。
丁口啊!!!
人口太少,就是這樣的,數十年以來,攻伐無數,勝仗無數,沒覺得有什麽問題。
如今一朝慘敗,問題便暴露出來了。
此後幾年,他想複起是不可能了,怕是連西路軍對外戰事,都隻能暫且停止。
他們一旦暫停攻勢,
嵩國那邊,國土比他們大,錢糧比他們多,人口更是比他們多出不知道多少。
就算嵩國朝堂,再糜爛不堪,
可是人家底子厚啊,
又地處中原豐腴之地,
你在休養生息的同時,人家也在休養生息,
並且,人家休養生息的速度比你還快,
所以,這才是讓烏剌合不勒食不甘味的地方。
在他心裏,甚至有過想殺了乃蠻利野的心思。
隻不過,初遇大敗而歸,人心惶惶。
不敢再有太大的動作,
這才壓住了心思。
改為罰奉和讓自家大妃去安撫乃蠻利野,畢竟自家大妃是他家侄女,有些話,比自己這個當國主的說,更合適。
而正如之前所說,北虜以武力開國,一切以軍事見長
此次乃蠻利野,雖然逃過被殺頭的命運。
但是,不出意外的話,如今他這一敗,多半也是斷送了自己軍中的前程。
嵩朝這邊,李如璋他們覺得憋屈。
北虜這邊,
乃蠻利野最近也很窩火,不光是窩火,甚至是苦不堪言。
潼關一戰,西路軍四萬軍隊,折損過半。
本部親衛精銳,僅剩最後渡河走脫的那三四千人。
光萬夫長就陣亡兩名。
至於千夫長,百夫長這些,折損更多。
自己若非親衛拚死護衛,才僥幸撿回一條命,如今腿瘸了不說,還被自家國主問罪。
自家軍隊,此前極少有戰敗的時候。
即便是敗,最後也能反敗為勝。
誰沒敗過?強如東路軍統帥納古斯,當初同樣敗過。
當年據說,搶奪烏魯河的那一戰,一開始也是損兵折將。
後來納古斯親率騎兵,為大軍鑿陣,一日四鑿。
硬是打垮了嵩國號稱最強戰力的幽州軍。
不但反敗為勝,還使得對方主帥身死。
後來,圍困幽州之前,同樣是敗了一場。
但是,最終人家勝了啊。
逼得那嵩國朝廷,被迫割讓三州城池土地不說。
還使得大半個幽州地界的嵩國人,如喪家之犬,惶惶南渡。
而自己為何沒有這般好運?
乃蠻利野,最近總是這樣覺得。
自景國建國以來,自己潼關這一仗,是最大的敗仗。
要按正常來說,敗了也就敗了,用嵩國人那句話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
無非,厲兵秣馬,改日再戰便是。
但是,現在問題不光是這麽簡單。
最主要的是,自家國主近兩年,不知道為何,居然想學那懦懦南兒那般,搞什麽集權製度。
如今,恰好自家運氣不好,遭逢大敗,撞刀尖上了。
國主便要拿自己開了刀,
最終,西路軍元帥的職務被罷免不說,
還被罰萬金,罰萬金也就算了,畢竟這些錢財,也是從嵩國人手中奪來的。
乃蠻利野並是很心疼。
罰也就罰了……
但是,
最最重要的,也是他最為窩火的便是。除了罰沒金銀,還要罰沒他本族人口五百丁,到國主帳下,
北地荒涼,本就人煙稀少。
這五百青壯丁口被劃,加上他們家人,那便使得自己帳下,數千帳人口沒了啊!!!
本來自己還要被砍頭。
幸得自家侄女苦苦哀求,加之念及自己侄兒新喪,才免了。
國主的這些做法,未免太過霸道……,
不免讓人覺得,還沒打下江山,便要開始收權了嗎?
如今軍中職位沒了,銀錢被罰沒了,自家侄兒也沒了。
此時的乃蠻利野,便是一隻拔了爪牙的病虎。
北虜是個多民族,多種族組成的國家。
國主烏剌合不勒,年方四十,正是身強力壯的時候。
別看他如今成了國主,平日多居於行宮。
但是弓馬騎射,並未荒廢。
大刀重斧,在他手上如今依舊能舞的虎虎生風。
三五軍士也奈何他不得。
每天早上,一大碗羊奶飲下。
他便要練武一個時辰,
然後再處理國事。
自稱王以來,這個習慣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早先,在邊地起勢之時,
每次作戰,他必親自帶兵,每逢戰事,必身先士卒。
也就是近幾年,攻城略地,地盤大了以後,本錢豐厚了,在眾多大將的請求下,才不再衝鋒陷陣。
他的臉上永遠是一副陰鷙的表情,讓身邊人都猜不透他心裏在想些什麽。
就是這麽一個強悍的人物,麵對國中盤根錯節的各方勢力,卻也不得不妥協讓步。
幾乎自己手下所有大將的本族或是親族,都有女人嫁給他。
為此,他還學嵩國那般,也設立了後宮。
不過,景國的皇後不叫皇後,叫大妃,然後是次妃,再往下是貴人。
後宮說法,有些是自創的,有些則是照搬嵩國那邊的。
正所謂,利益是最可靠的結盟,
北虜的這些大將,以為將族中最漂亮的女人,送給國主,便可以使這種盟約更牢靠。
而烏剌合不勒,也正是利用這些姻親關係,維係著自己和這些大將的關係。
這樣,好也不好,
有親情紐帶的加持,總歸多少是能增進感情的。
各部統帥,談論起來,皆有親緣血脈關係。
每每作戰,必定一致對外。
但是,不好的就是,軍國大事,本該以理服人,以法治國,現在國中許多人,一有大事,便論親疏關係。
烏剌合不勒深知,如果一味的靠著這種姻親關係,來治理國家,必定不是長久之計。
雖然,景國以武力立國,自己底下也是一群能征慣戰的驕兵悍將,無論是衝鋒陷陣也好,還是攻城略地也罷,都不在話下。
然而,他本人並非一個純粹的武夫,
和他手底下大多數統帥不同,他從不固執己見,喜歡博采眾長,聽取眾人意見。
取長補短,納為己用。
以前還在北地冰原的時候,他覺得,前來催收賦稅的軍士,便是大人,人上人。
羈所州郡守大人,那更是了不起。如天神一般的人物。
而他那會覺得,要是能養他個幾百上千頭牲畜,還不用交稅的話,那自己就是頂大頂大的富翁了。
現如今,再回頭看,才知道那時候的自己多可笑。
他還有個優點,
那就是愛讀書,讀那些懦懦南兒的書。
南兒軟弱,固然讓他看不起,
但是,從他收集的那些南兒們寫書籍上,
他學到了很多東西,受到了諸多啟發和感悟。
並且書讀的多了,便越發的覺得自己有多麽渺小。
原來,中原王朝的成就,竟然如此璀璨奪目,曆史傳承,竟然這般源遠流長。
尤其是那些湮沒的朝代,他們雖然滅亡在曆史長河中,但是他們創造的製度和文明,以及國家良好運行的章程,給了他帶來了極大啟發。
製度,可以使軍隊嚴整。高度集權。
製度,可以使政令暢通無阻。上下一心。
製度能讓一個帝國,如臂使指。
這些都是後來自己起兵造反,讀了這許多書以後,才明白的道理。
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曾經在一本書冊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蚍蜉撼巨樹,蜉蝣見青天。”
形象的展示了,如今自己創建的國度,和中原王朝那些璀璨文明的差距。
所以,每每攻下一地,他都會要求收集當地書籍,供他研讀。
也會拜訪當地名門望族,或是德高望重之輩,以期獲得他們支持。
他迫切想要學習更多的東西,討教治國安邦的學問。
隻不過,他搞不懂,為什麽幾乎每次都是被拒絕。
明明自己是強者,自己戰勝了嵩國。
按他們在北地荒原這裏的規矩,強者不是人人敬仰和崇拜嗎?
為何到了嵩國,會被人如此唾罵,輕視,厭棄?
既然,不能為他所用,那自己便隻能殺了他們。
從心底裏來說,他是真不想殺了這些人。
他真的很想心平氣和的和這些人,隔三差五談經論道。
可惜,他們不為自己所用,那自己隻能被迫殺了他們。
就像自己當初被迫起兵造反一樣,誰沒事想造反了?
如果不是北地苦寒,加之嵩國定製的“羊馬稅”太苛責。
誰又願意冒著殺頭的危險起兵造反?
誰不想安安穩穩的生活?
當初,北虜還是嵩國治下子民的時候,
不論年景好壞,
他們畜養的牲畜,都要繳稅,沒有減免。
三頭羊,就得交一頭給官府,五匹馬便要交兩匹給馬政。
牛也一樣,即便是牛病死了,也要交到官府那邊,官府付給他們少的可憐的銀錢或者糧食。
所有上交給官府的牲畜,必須得是成年的。
未長大的,官府一般還不收,如果非要收,隻能兩隻抵作一隻,
這還不算完,羊身上產出的羊毛,幾乎要全部上交。
以至於,他們在起兵造反之前,曾經一度差點連衣服都穿不上,做氈房都隻能拾撿散落地上的羊毛。
所以,被逼到這個地步,如何能不反?
有壓迫,有不公,便會有反抗。
沒有人,生來就是被壓迫的。
你起兵造反,是沒錯,想要推翻強權,打敗不公,這些都是可以的。
但是,壓迫你的是皇權,各種官吏,
你攻城掠地,卻把普通百姓,視作豬狗。
動輒,便屠滅全城幹什麽?
在他們看來,隻要你是嵩國人,
那你就是我的敵人
是敵人就要全部消滅,
確實一開始烏剌合不勒,也是這樣對手底下人說的。
如今,他讀了書,明白了其中道理。
原來他們之前做的很多都是錯的。
現在想要扭轉,
隻可惜現在,屠城滅國,斬盡殺絕的這種思想,如今已經根深蒂固了。
底下人,就是不習文字,不明事理。
也不想想,當初起兵之時,全憑一口血氣之勇。
後來若不是繳獲,自家鑽研、學習鍛造。
如何有如今的甲胄完備,兵強馬壯的局麵?
又比如,一開始自家哪會排兵布陣,行軍打仗?
還不是看了書籍,學以致用,才能百戰百勝?
這一切不就是學習帶來的好處?
底下軍將,隻知道,隻要賣命打仗,打勝了,一番燒殺搶掠,自家便能過上好日子。
說到打仗,就連烏剌合不勒,很多時候,都無法避免和阻止自家軍隊屠城。
所以,烏剌合不勒,一心想要效仿,中原王朝一樣,實行中央集權製度。
這樣的好處就是,以後無論朝中大小事,按製度,按章程行事。
凡事有章程可定,有方圓可依。
而底下軍將,偏偏不能理解。
在他們眼裏,隻要能讓自家兒郎賣命,能讓大家都富庶起來,哪管他什麽宏圖大計,什麽長治久安……
所以,在他們眼裏,自家國主的行為,漸漸的讓他們看不懂。
許多人都覺得自家國主,近些年愈發的像個南兒了。
婆婆媽媽,
每回出兵打仗,都是各種條條框框,這不許,那不允的。
搞得許多軍士,很多時候畏手畏腳。
明麵上,再也不能大肆屠城掠地了,繳獲也遠不如一開始的多了。
很多時候,隻能偷偷摸摸,底下軍士也是怨聲載道。
甚至最近北虜軍隊傳聞,
好像以後,還要往軍中派什麽督察官?
國主這是不信任他們了?
既然不信任,為何還用他們效命?
所以,綜合上麵所說的一切,
北虜這邊,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同樣是派係林立,同樣的,離心離德。
其實說到底,就是各自角度不同,從而產生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起了衝突。
這烏剌合不勒和他手底下的人,誰有錯?
站在自身的角度來說,全是對方的錯。
可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的時候,又發現自己全是錯的。
這就是看問題角度不同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乃蠻利野,雖然對國主對自己的懲罰心懷不滿。
但是,麵對自己親手葬送了無數士兵的族群,他內心卻是無比愧疚。
自從他們回來,悲傷便彌漫在整個草原上,
腐朽的味道,引得天上兀鷲,整日盤旋,
悸哭悲慟之聲,晝夜不絕於耳。乃蠻利野不止一次在深夜裏聽到。
以至於時常在夢裏,夢到自己折損的軍士,在大火中掙紮哀嚎求救。
這也讓乃蠻利野,很久都沒能好好睡一覺了。
加之後來,自家侄女,受國主指使,前來分說道理。
更讓他徹底明白,他的過失到底有多大。
本來,攻伐潼關,景國這邊想的便是。
哪怕後繼無力,但是隻要能占領潼關。
隻要能居高臨下,對中原進行威懾。
哪怕後麵休養生息也好,威逼利誘也好,出兵攻伐也罷。
隻要潼關握在自己手中,那潼關就如同一把利劍,懸在嵩國王朝的頭上,時刻威懾嵩國。
如果不是因為他的盲目自大,大意失察。
怎麽可能導致損失數萬軍士之多?
以至於,戰事糜爛至此?
別說對嵩國進行威懾,
如今,此戰絕大多數將士,連屍骨都找不回來,隻能曝屍荒野。
這此戰敗,不光是對於他們整個西路軍,就是對景國而言,也絕對是傷筋動骨。
丁口啊!!!
人口太少,就是這樣的,數十年以來,攻伐無數,勝仗無數,沒覺得有什麽問題。
如今一朝慘敗,問題便暴露出來了。
此後幾年,他想複起是不可能了,怕是連西路軍對外戰事,都隻能暫且停止。
他們一旦暫停攻勢,
嵩國那邊,國土比他們大,錢糧比他們多,人口更是比他們多出不知道多少。
就算嵩國朝堂,再糜爛不堪,
可是人家底子厚啊,
又地處中原豐腴之地,
你在休養生息的同時,人家也在休養生息,
並且,人家休養生息的速度比你還快,
所以,這才是讓烏剌合不勒食不甘味的地方。
在他心裏,甚至有過想殺了乃蠻利野的心思。
隻不過,初遇大敗而歸,人心惶惶。
不敢再有太大的動作,
這才壓住了心思。
改為罰奉和讓自家大妃去安撫乃蠻利野,畢竟自家大妃是他家侄女,有些話,比自己這個當國主的說,更合適。
而正如之前所說,北虜以武力開國,一切以軍事見長
此次乃蠻利野,雖然逃過被殺頭的命運。
但是,不出意外的話,如今他這一敗,多半也是斷送了自己軍中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