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
有傳令兵前來,說是監軍有令,
城中議事
李少嚴和李如璋兩人,一起騎馬進城
進城時,還能看到城牆上,一片片發黑的斑斑印記。
來不及多想,進得城中
自然有人引路,
這還是來到潼關,第一次進城裏,
裏麵一片狼藉,有的是被城外起炮砸的
有的是自家軍隊,缺少滾石檑木,
拆房破屋導致的
至於百姓?戰爭打贏了,他們還能活命,
要是打輸了,要麽逃難,要麽就死在屠刀之下。
此時,哪裏還能顧得上那麽多?
李如璋一邊看著這些場景,一邊走一邊思考。
正在想著,旁邊李少嚴勒馬駐足,
原來是到了潼關府衙,也就是現在的議事廳,
這並不是正經的議事廳,
隻是因為,監軍就住這裏麵,便作為臨時的議事場所,
各路軍將已然齊聚,
隻有李少嚴李如璋二人,從城外來,路途稍遠一些。
所以,變成等他二人,
如今,他們一到,便是各路人員齊備,
監軍端坐中央交椅之上,給人一身正氣的感覺。
若不是昨日見識過他的麵目,誰見了都會忍不住讚歎
“當真是,運籌帷幄之中,”
“肅靜,軍議開始。”
矗立監軍身後的小校,開口喝止了階下眾人的交頭接耳,
監軍率先開口道
“北虜盤踞日久,擅加刀兵之禍,屠戮百姓,毀我居所,壞我耕耘,
“眾將皆為朝廷官軍,食祿朝廷恩養,當下應思慮報國,擔匡扶社稷之任。”
“此前潼關,兵微將寡,自保無暇,無以言戰,”
“幸賴當今帝君,英明神武,調兵遣將,居中帷幄,方威加於內,禦敵於外。”
“今日聚將,乃是商討,何以驅逐北虜,還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如今,爾等可有破敵之策,盡可道來。”
李如璋聽的頭都大了,本來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
這監軍非要拽什麽酸文,就差搞姘四儷六了,
非要把簡單的事,搞得這麽複雜?
拖延冗長
有這功夫,孩子都生出來了……
他悄悄環視了一下周圍其他軍將
除了幾個應該是讀過書的,有好些個將校,因為聽的似懂非懂,一臉茫然。
幾個主將,隻是思索,並沒人出聲說話。
他們不說話,下麵的人更不敢說話了,
一時間,整個議事廳內,氣氛壓抑彌漫。
過了良久,監軍顯得不耐,
出言道,
“眾將皆無良策?難道坐視北虜張狂?殺我子民,掠我土地?”
不怪大家不說話,
其實最好的方法,大家都心知肚明
那就是據城而守,
可是這不是你不給機會嗎?
有軍將也壯著膽子問過這個問題,
答複便是:“朝廷財政積貧,不予拖延,整軍備戰,速戰速決。”
這表明了,這一仗必須要打,
打歸打,總要有人去啃硬骨頭,也會有人占便宜,所以,怎麽排兵布陣。
而且,好幾支軍隊湊在一起,
誰來統帥三軍?
大部分軍將確實是粗人,但是,不代表人家是傻子
本地軍官,耿平瀚這一幫子,
是本地人,是主軍,可是偏偏被打殘了,本部如今,隻剩勉強不到兩萬人。
他要是跳出來說他來領軍,其他客軍不會有什麽想法?會不會不服氣?
幽州軍三萬,就比他多,且拋開幽州軍先不談。
益州軍也有兩萬多,那也比他耿平瀚強。
誰統率誰?
兩部客軍的想法也是一樣,他們都是客軍,如何越俎代庖,來領導本地主軍?
萬一,有人不聽號令,延誤軍機,到時候罪責肯定是從上至下,最先問罪的肯定是統帥,
誰敢大馬金刀站出來說,他來統帥,他來擔責?
所以,一時間都無法開口,就這麽僵持著。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不論誰任主帥,
打贏了,那皆大歡喜。
可是,一旦打輸了,不光自己身死道消,還要連累三軍
就算僥幸逃命生還,最終也是逃不過菜市口走一遭的命運。
如今,誰也不敢擔戰敗之責,
李如璋和李少嚴早已商討清楚,
靜觀其變。絕不做出頭鳥。
先看看形式如何,再說
於是,幾位主帥,相互推諉恭維了起來,
頗有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意味
“李將軍,年輕有為,治軍有方,且此次李將軍人馬最多,此戰當以李將軍為帥。”
“哪裏,哪裏,耿將軍,本土人士,安撫鄉梓,老當益壯,守城得當,屢屢挫敗北虜進攻,深得人心。此戰應當耿老將軍為帥才是。”
“秦將軍,英勇善戰,帶兵有方,益州軍將也是兵強馬壯,此戰若敗,後麵北虜可就劍指益州了,事關生死存亡之際,秦將軍當力挽狂瀾啊。”
“哎~,不敢不敢,枉食國家俸祿,未有寸功,何敢擔當此大任。”
整個會議看似一團和氣,實則都在推諉,
誰讓這個朝代是重文輕武,矯枉過正呢?
文官犯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而武官呢,很多時候,有功略獎,有錯重罰
文官還名曰:“武人粗鄙,不知恩義,事不可為,便生反複。”
說武人天生粗魯,不懂得感恩,一旦到了事情敗壞的地步,便不顧恩澤,不會恪守禮義廉恥,
所以,一直打壓武將集團,武將這邊,多年以來,也被打壓慣了。
幹脆秉持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原則,
誰都不願意往自己身上攬責,
看到下方幾人相互推諉,
監軍是氣憤不已,當場氣的拍桌子,
指著一眾軍官道
“爾等……爾等……,枉負皇恩。”
說著,竟然拂袖而去
底下的人,又各自緘默
罵歸罵唄,反正最後,還是要我們這幫人賣命,
不過,怎麽賣命,總要商討出個大致章程,最起碼的公平還是要的。
推諉歸推諉,此時幾人又拿起麵前的茶盞,相互敬茶,
仿佛剛才的爭論,沒有發生一樣。
李如璋感到鬱悶,既然來商討,事情總歸要有個章程吧?
監軍現在走了,會議還要不要繼續了?
又沉默許久,李如璋在底下,悄悄拿手碰了碰自家大哥。
李少嚴看了一眼自家兄弟,沒有反應,如同老僧入定一般。
最終,第一次的軍議就以這種,草草了事的方式結束了。
有傳令兵前來,說是監軍有令,
城中議事
李少嚴和李如璋兩人,一起騎馬進城
進城時,還能看到城牆上,一片片發黑的斑斑印記。
來不及多想,進得城中
自然有人引路,
這還是來到潼關,第一次進城裏,
裏麵一片狼藉,有的是被城外起炮砸的
有的是自家軍隊,缺少滾石檑木,
拆房破屋導致的
至於百姓?戰爭打贏了,他們還能活命,
要是打輸了,要麽逃難,要麽就死在屠刀之下。
此時,哪裏還能顧得上那麽多?
李如璋一邊看著這些場景,一邊走一邊思考。
正在想著,旁邊李少嚴勒馬駐足,
原來是到了潼關府衙,也就是現在的議事廳,
這並不是正經的議事廳,
隻是因為,監軍就住這裏麵,便作為臨時的議事場所,
各路軍將已然齊聚,
隻有李少嚴李如璋二人,從城外來,路途稍遠一些。
所以,變成等他二人,
如今,他們一到,便是各路人員齊備,
監軍端坐中央交椅之上,給人一身正氣的感覺。
若不是昨日見識過他的麵目,誰見了都會忍不住讚歎
“當真是,運籌帷幄之中,”
“肅靜,軍議開始。”
矗立監軍身後的小校,開口喝止了階下眾人的交頭接耳,
監軍率先開口道
“北虜盤踞日久,擅加刀兵之禍,屠戮百姓,毀我居所,壞我耕耘,
“眾將皆為朝廷官軍,食祿朝廷恩養,當下應思慮報國,擔匡扶社稷之任。”
“此前潼關,兵微將寡,自保無暇,無以言戰,”
“幸賴當今帝君,英明神武,調兵遣將,居中帷幄,方威加於內,禦敵於外。”
“今日聚將,乃是商討,何以驅逐北虜,還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如今,爾等可有破敵之策,盡可道來。”
李如璋聽的頭都大了,本來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
這監軍非要拽什麽酸文,就差搞姘四儷六了,
非要把簡單的事,搞得這麽複雜?
拖延冗長
有這功夫,孩子都生出來了……
他悄悄環視了一下周圍其他軍將
除了幾個應該是讀過書的,有好些個將校,因為聽的似懂非懂,一臉茫然。
幾個主將,隻是思索,並沒人出聲說話。
他們不說話,下麵的人更不敢說話了,
一時間,整個議事廳內,氣氛壓抑彌漫。
過了良久,監軍顯得不耐,
出言道,
“眾將皆無良策?難道坐視北虜張狂?殺我子民,掠我土地?”
不怪大家不說話,
其實最好的方法,大家都心知肚明
那就是據城而守,
可是這不是你不給機會嗎?
有軍將也壯著膽子問過這個問題,
答複便是:“朝廷財政積貧,不予拖延,整軍備戰,速戰速決。”
這表明了,這一仗必須要打,
打歸打,總要有人去啃硬骨頭,也會有人占便宜,所以,怎麽排兵布陣。
而且,好幾支軍隊湊在一起,
誰來統帥三軍?
大部分軍將確實是粗人,但是,不代表人家是傻子
本地軍官,耿平瀚這一幫子,
是本地人,是主軍,可是偏偏被打殘了,本部如今,隻剩勉強不到兩萬人。
他要是跳出來說他來領軍,其他客軍不會有什麽想法?會不會不服氣?
幽州軍三萬,就比他多,且拋開幽州軍先不談。
益州軍也有兩萬多,那也比他耿平瀚強。
誰統率誰?
兩部客軍的想法也是一樣,他們都是客軍,如何越俎代庖,來領導本地主軍?
萬一,有人不聽號令,延誤軍機,到時候罪責肯定是從上至下,最先問罪的肯定是統帥,
誰敢大馬金刀站出來說,他來統帥,他來擔責?
所以,一時間都無法開口,就這麽僵持著。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不論誰任主帥,
打贏了,那皆大歡喜。
可是,一旦打輸了,不光自己身死道消,還要連累三軍
就算僥幸逃命生還,最終也是逃不過菜市口走一遭的命運。
如今,誰也不敢擔戰敗之責,
李如璋和李少嚴早已商討清楚,
靜觀其變。絕不做出頭鳥。
先看看形式如何,再說
於是,幾位主帥,相互推諉恭維了起來,
頗有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意味
“李將軍,年輕有為,治軍有方,且此次李將軍人馬最多,此戰當以李將軍為帥。”
“哪裏,哪裏,耿將軍,本土人士,安撫鄉梓,老當益壯,守城得當,屢屢挫敗北虜進攻,深得人心。此戰應當耿老將軍為帥才是。”
“秦將軍,英勇善戰,帶兵有方,益州軍將也是兵強馬壯,此戰若敗,後麵北虜可就劍指益州了,事關生死存亡之際,秦將軍當力挽狂瀾啊。”
“哎~,不敢不敢,枉食國家俸祿,未有寸功,何敢擔當此大任。”
整個會議看似一團和氣,實則都在推諉,
誰讓這個朝代是重文輕武,矯枉過正呢?
文官犯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而武官呢,很多時候,有功略獎,有錯重罰
文官還名曰:“武人粗鄙,不知恩義,事不可為,便生反複。”
說武人天生粗魯,不懂得感恩,一旦到了事情敗壞的地步,便不顧恩澤,不會恪守禮義廉恥,
所以,一直打壓武將集團,武將這邊,多年以來,也被打壓慣了。
幹脆秉持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原則,
誰都不願意往自己身上攬責,
看到下方幾人相互推諉,
監軍是氣憤不已,當場氣的拍桌子,
指著一眾軍官道
“爾等……爾等……,枉負皇恩。”
說著,竟然拂袖而去
底下的人,又各自緘默
罵歸罵唄,反正最後,還是要我們這幫人賣命,
不過,怎麽賣命,總要商討出個大致章程,最起碼的公平還是要的。
推諉歸推諉,此時幾人又拿起麵前的茶盞,相互敬茶,
仿佛剛才的爭論,沒有發生一樣。
李如璋感到鬱悶,既然來商討,事情總歸要有個章程吧?
監軍現在走了,會議還要不要繼續了?
又沉默許久,李如璋在底下,悄悄拿手碰了碰自家大哥。
李少嚴看了一眼自家兄弟,沒有反應,如同老僧入定一般。
最終,第一次的軍議就以這種,草草了事的方式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