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陽昏黃,餘輝慘淡。
冬日朔風刺骨,
刮得那麵殘破的,不知道被多少箭矢穿透的耿字將旗,獵獵作響。
潼關城頭和城牆,釘滿了無數箭矢。
城牆外,還未燒盡的攻城器械濃煙滾滾,以及填滿壕溝的屍體,讓人觸目驚心。
四處倉惶奔走和一些受傷哀嚎不止的士兵
無不顯示著,這裏剛剛經曆了一場大戰。
耿平瀚所料不錯,
自幽州下屬三州割讓至今。
僅僅才過去,不到兩年
北虜的獠牙就迫不及待亮了出來。
北虜,在並州的軍隊,先借口自己失蹤了兩名士兵,要進豫州地界搜查。
豫州是什麽地方?豫州再不濟,那也是帝國的國都,中樞所在。
不說朝中一直主戰的大臣,這次就連一向對北虜有求必應的帝君,也沒有同意北虜的要求。
一怒之下,北虜,又掀起了這場才持續了不到兩年和平的戰爭,
並放狠話,要麽交出兩名失蹤士兵,
要麽,主動割讓雍州,
如果不給,那他們便自己來取,這還不算完。
到時候,他們不光要拿了雍州,還要打豫州。
帝君雖是驚懼,不過好歹在主戰派的請求下,婉言拒絕了北虜的無理要求。
並表示,對景國失蹤的兩位士兵的遭遇,非常遺憾也願意出錢,替這兩位失蹤的軍士,撫恤他們的家人。
一番拉扯過後,北虜終究是迫不及待了……
於是,北虜先是假意攻打豫州,
待益州率軍勤王,雍州後方無人支援之際。
涼州方麵,又突然發起猛攻。
如果不是耿平瀚,有先見之明,預料北虜遲早犯境。
鎮守潼關這一年多裏,加固城防工事,訓練士卒
北虜雷霆一擊之下,潼關很有可能已經失守了,
如今潼關,雖然是守住了
但是,
南下的北虜,足足有四萬之眾。
形式危機萬分。
如果是嵩國的四萬軍隊,大家隻會嫌少。
但是,這可是北虜的四萬大軍,
要知道,按照戰力而言,北虜四萬足可以抵嵩國二十萬大軍,
北虜人少,不擅耕種,不事生產,
但是,正因如此,
北虜首重軍功,一切以軍功論功行賞。
所以,這就使得整個景國,就如同一架巨大的戰爭機器,
北虜的將士,作戰異常勇猛。
景國也就是靠著這些軍隊,
拳打腳踢,四處攻伐,偏偏還屢戰屢勝。
耿虎氣喘籲籲,跑到耿平瀚跟前:“父……將軍,受傷的將士我以讓人安排救治,
陣亡的將士……,也以集中安葬了。”
“末將覺得,北虜今日,和之前一樣,隻是試探進攻,意在,試探我軍城防薄弱,消耗我軍的軍資器械”
“我看了城牆下的屍體,多數都是百姓,
將軍,北虜這群畜生,和之前一樣,拿我們嵩國的百姓,驅之如牛羊牲畜”
耿虎飛快的朝自己父親匯報了這一切。
又狠狠的一拳,砸在了城垛上,滿臉的不甘和憤怒
耿平瀚倒是麵色平靜
:“耿虎,你隨我征戰多久了?”
“回稟將軍,我是豐泰三年從軍的,今年是豐泰十三年
至今,正好十年整。”
耿平瀚喃喃道:“十年,居然已經十年了啊。”
耿平瀚仰頭長歎了一聲,對自家兒子道
“北虜的暴虐,你我早已知曉,勿做他想,用心兵事。”
“去忙吧”
自己兒子剛才說的一切,耿平瀚都知道,
今天射殺的那些屍體,全是無甲之人,刀劍也是駑鈍不堪,
不是百姓又會是什麽人?
今日,隻不過是戰端伊始,
至於戰端結束是什麽時候,誰也不知道。
是城破,自己全軍覆沒,還是朝廷支援,自己打退北虜。
想了想,後者幾乎不可能,
反而是前者,倒更像是既定的宿命。
“勿作他想,就像自己和兒子說的那樣,用心眼前的軍事才是最重要的。”
帝都朝廷,依舊和往常一樣
紛亂,爭吵不休,
打?不打?守?不守?打如何打?守又如何守?
打該怎麽打?守該怎麽守?
就北虜來犯這件事上,諸多臣工,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引得朝堂上,口誅筆伐,甚至於攻訐謾罵
如果不是這大殿宏偉壯觀,這些大臣穿的體麵得體。
任誰看了,聽了,都以為是哪條菜市口大街。
右相一如既往的堅持,雍州必須救,
這次北虜猶然過份,覬覦帝都不說,竟然還辱沒當今帝君。
嶽文謙道:“當日我曾言,北虜不可信,不能信,北虜定然得寸進尺,
左相等人,一意孤行,如今已然被我說中,
潼關一旦丟失,整個關中平原,乃至整個豫州,將無險可守,
屆時,隻要北虜遣一部騎兵,
過潼關,再破函穀關,便可長驅直入,直抵中原。
這一番話,引起了帝君和朝中大臣們的騷動不安”
朝中這些文臣就算再不知兵,最起碼的地形地貌還是知道些的。
帝君麵帶驚慌的問道
“那……那依右相之言,該當如何,右相可有妥當人選?
帝君發問,嶽文謙躬身行禮
“陛下莫慌,臣以為,如今益州兵馬,已經在回援路上,
隻要,潼關守將再堅持一二,待到益州兵馬回轉,危機自然好轉。
不過,這還不夠,益州兵馬來回奔走,定然疲敝,還要留守駐防本地,兵力到時候也會捉襟見肘
豫州兵馬不能動,此乃國本,
如今,陛下應當下令,命其他幾州,速派兵馬,支援雍州。
然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時,當先行運送糧草,早日到達潼關,
也能安定軍心,讓潼關將士知道,朝廷沒有放棄他們,
再者,也為後續軍隊,提供支援。”
“好,好,就依右相之言。
命荊、揚二州,速速征集糧草,運送潼關。”
“此事,右相全權處理。”
帝君忙不迭的吩咐
整個過程中,左相這邊幾乎都是噤若寒蟬,
左相也是默不作聲,一副高深莫測樣子。
不是他們不想說話,
主要,事關軍事,實在是沒有太多可以讓他們說話的機會。
“右相實乃國之柱石,朕的肱股之臣,諸君當以為榜樣”,這次帝君再次感慨誇讚道,
而且這次絕對是發自肺腑,
左相眼皮跳了兩下,出列道
“啟奏陛下,幽州軍將乃我朝敢戰之軍,
此前他們不服王命,幸得陛下寬宏,此時,正當他們效命之即。
陛下可下詔書,命他們前去救援。”
“這……”
帝君欲言又止,麵露擔憂之色
帝君是在擔憂,害怕,本就外敵入侵,
這個時候,讓幽州軍將知道這個消息,如果他們願意出兵救援,那還好
如果,他們繼續不服王命,怎麽辦?
不問罪,朝廷麵子掛不住,
問罪。到時候再把幽州軍也逼反了,那就是天大的笑話了
更為深沉的疑慮是,萬一屆時幽州軍和北虜來個裏應外合,那才是最致命的,
“陛下,臣以為,當初是您寬宏,加之右相力保他們,於幽州軍將而言,右相有恩於他們,
此事也當是右相,出麵說服他們出兵,想必,幽州軍將自然俯首聽命。”
要說人家能做到丞相,玩弄政治的手段的確高明
當今帝君,疑心甚重,他的這一番話,
即將幽州軍的命運給定下了調子,
關鍵是將幽州軍這群叛軍,安排去增援,如果不反自己有舉薦功勞,
反了,則是右相當初的識人不明。
再者,安排幽州軍去前線,消耗他們的兵力,在帝君心裏也是最妥當的想法,
左相這一招,既有了爭功的機會,也有了推卸責任的借口,又迎合了上意。
他雖不知兵法,卻擅政治,更懂人心。
冬日朔風刺骨,
刮得那麵殘破的,不知道被多少箭矢穿透的耿字將旗,獵獵作響。
潼關城頭和城牆,釘滿了無數箭矢。
城牆外,還未燒盡的攻城器械濃煙滾滾,以及填滿壕溝的屍體,讓人觸目驚心。
四處倉惶奔走和一些受傷哀嚎不止的士兵
無不顯示著,這裏剛剛經曆了一場大戰。
耿平瀚所料不錯,
自幽州下屬三州割讓至今。
僅僅才過去,不到兩年
北虜的獠牙就迫不及待亮了出來。
北虜,在並州的軍隊,先借口自己失蹤了兩名士兵,要進豫州地界搜查。
豫州是什麽地方?豫州再不濟,那也是帝國的國都,中樞所在。
不說朝中一直主戰的大臣,這次就連一向對北虜有求必應的帝君,也沒有同意北虜的要求。
一怒之下,北虜,又掀起了這場才持續了不到兩年和平的戰爭,
並放狠話,要麽交出兩名失蹤士兵,
要麽,主動割讓雍州,
如果不給,那他們便自己來取,這還不算完。
到時候,他們不光要拿了雍州,還要打豫州。
帝君雖是驚懼,不過好歹在主戰派的請求下,婉言拒絕了北虜的無理要求。
並表示,對景國失蹤的兩位士兵的遭遇,非常遺憾也願意出錢,替這兩位失蹤的軍士,撫恤他們的家人。
一番拉扯過後,北虜終究是迫不及待了……
於是,北虜先是假意攻打豫州,
待益州率軍勤王,雍州後方無人支援之際。
涼州方麵,又突然發起猛攻。
如果不是耿平瀚,有先見之明,預料北虜遲早犯境。
鎮守潼關這一年多裏,加固城防工事,訓練士卒
北虜雷霆一擊之下,潼關很有可能已經失守了,
如今潼關,雖然是守住了
但是,
南下的北虜,足足有四萬之眾。
形式危機萬分。
如果是嵩國的四萬軍隊,大家隻會嫌少。
但是,這可是北虜的四萬大軍,
要知道,按照戰力而言,北虜四萬足可以抵嵩國二十萬大軍,
北虜人少,不擅耕種,不事生產,
但是,正因如此,
北虜首重軍功,一切以軍功論功行賞。
所以,這就使得整個景國,就如同一架巨大的戰爭機器,
北虜的將士,作戰異常勇猛。
景國也就是靠著這些軍隊,
拳打腳踢,四處攻伐,偏偏還屢戰屢勝。
耿虎氣喘籲籲,跑到耿平瀚跟前:“父……將軍,受傷的將士我以讓人安排救治,
陣亡的將士……,也以集中安葬了。”
“末將覺得,北虜今日,和之前一樣,隻是試探進攻,意在,試探我軍城防薄弱,消耗我軍的軍資器械”
“我看了城牆下的屍體,多數都是百姓,
將軍,北虜這群畜生,和之前一樣,拿我們嵩國的百姓,驅之如牛羊牲畜”
耿虎飛快的朝自己父親匯報了這一切。
又狠狠的一拳,砸在了城垛上,滿臉的不甘和憤怒
耿平瀚倒是麵色平靜
:“耿虎,你隨我征戰多久了?”
“回稟將軍,我是豐泰三年從軍的,今年是豐泰十三年
至今,正好十年整。”
耿平瀚喃喃道:“十年,居然已經十年了啊。”
耿平瀚仰頭長歎了一聲,對自家兒子道
“北虜的暴虐,你我早已知曉,勿做他想,用心兵事。”
“去忙吧”
自己兒子剛才說的一切,耿平瀚都知道,
今天射殺的那些屍體,全是無甲之人,刀劍也是駑鈍不堪,
不是百姓又會是什麽人?
今日,隻不過是戰端伊始,
至於戰端結束是什麽時候,誰也不知道。
是城破,自己全軍覆沒,還是朝廷支援,自己打退北虜。
想了想,後者幾乎不可能,
反而是前者,倒更像是既定的宿命。
“勿作他想,就像自己和兒子說的那樣,用心眼前的軍事才是最重要的。”
帝都朝廷,依舊和往常一樣
紛亂,爭吵不休,
打?不打?守?不守?打如何打?守又如何守?
打該怎麽打?守該怎麽守?
就北虜來犯這件事上,諸多臣工,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引得朝堂上,口誅筆伐,甚至於攻訐謾罵
如果不是這大殿宏偉壯觀,這些大臣穿的體麵得體。
任誰看了,聽了,都以為是哪條菜市口大街。
右相一如既往的堅持,雍州必須救,
這次北虜猶然過份,覬覦帝都不說,竟然還辱沒當今帝君。
嶽文謙道:“當日我曾言,北虜不可信,不能信,北虜定然得寸進尺,
左相等人,一意孤行,如今已然被我說中,
潼關一旦丟失,整個關中平原,乃至整個豫州,將無險可守,
屆時,隻要北虜遣一部騎兵,
過潼關,再破函穀關,便可長驅直入,直抵中原。
這一番話,引起了帝君和朝中大臣們的騷動不安”
朝中這些文臣就算再不知兵,最起碼的地形地貌還是知道些的。
帝君麵帶驚慌的問道
“那……那依右相之言,該當如何,右相可有妥當人選?
帝君發問,嶽文謙躬身行禮
“陛下莫慌,臣以為,如今益州兵馬,已經在回援路上,
隻要,潼關守將再堅持一二,待到益州兵馬回轉,危機自然好轉。
不過,這還不夠,益州兵馬來回奔走,定然疲敝,還要留守駐防本地,兵力到時候也會捉襟見肘
豫州兵馬不能動,此乃國本,
如今,陛下應當下令,命其他幾州,速派兵馬,支援雍州。
然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時,當先行運送糧草,早日到達潼關,
也能安定軍心,讓潼關將士知道,朝廷沒有放棄他們,
再者,也為後續軍隊,提供支援。”
“好,好,就依右相之言。
命荊、揚二州,速速征集糧草,運送潼關。”
“此事,右相全權處理。”
帝君忙不迭的吩咐
整個過程中,左相這邊幾乎都是噤若寒蟬,
左相也是默不作聲,一副高深莫測樣子。
不是他們不想說話,
主要,事關軍事,實在是沒有太多可以讓他們說話的機會。
“右相實乃國之柱石,朕的肱股之臣,諸君當以為榜樣”,這次帝君再次感慨誇讚道,
而且這次絕對是發自肺腑,
左相眼皮跳了兩下,出列道
“啟奏陛下,幽州軍將乃我朝敢戰之軍,
此前他們不服王命,幸得陛下寬宏,此時,正當他們效命之即。
陛下可下詔書,命他們前去救援。”
“這……”
帝君欲言又止,麵露擔憂之色
帝君是在擔憂,害怕,本就外敵入侵,
這個時候,讓幽州軍將知道這個消息,如果他們願意出兵救援,那還好
如果,他們繼續不服王命,怎麽辦?
不問罪,朝廷麵子掛不住,
問罪。到時候再把幽州軍也逼反了,那就是天大的笑話了
更為深沉的疑慮是,萬一屆時幽州軍和北虜來個裏應外合,那才是最致命的,
“陛下,臣以為,當初是您寬宏,加之右相力保他們,於幽州軍將而言,右相有恩於他們,
此事也當是右相,出麵說服他們出兵,想必,幽州軍將自然俯首聽命。”
要說人家能做到丞相,玩弄政治的手段的確高明
當今帝君,疑心甚重,他的這一番話,
即將幽州軍的命運給定下了調子,
關鍵是將幽州軍這群叛軍,安排去增援,如果不反自己有舉薦功勞,
反了,則是右相當初的識人不明。
再者,安排幽州軍去前線,消耗他們的兵力,在帝君心裏也是最妥當的想法,
左相這一招,既有了爭功的機會,也有了推卸責任的借口,又迎合了上意。
他雖不知兵法,卻擅政治,更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