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


    一、起源


    1. 源出姬姓


    - 周靈王之子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 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公高後裔畢萬在春秋時期從畢國出奔晉,為大夫,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分晉,畢萬後代魏文侯魏斯建立魏國,後被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便以王作為姓氏。


    - 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也以王為姓。


    2. 源出子姓


    -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比幹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比幹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北)附近,其子孫世代為他守陵,並改王為氏以紀念。


    3. 源出媯姓


    - 公元前 404 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薑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升、桓、軫。升之子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濟北王,西楚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姓,為河南王氏。


    4. 少數民族改姓


    -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可頻氏改為王姓。


    - 隋唐時期,羌族、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在與漢族的融合過程中,也有許多改為王姓。


    二、變遷


    1. 先秦時期


    - 王姓主要活動在河南洛陽、衛輝,山西芮城等地。


    2. 秦漢時期


    - 王姓在北方地區的分布逐漸擴大,如山東、河北、陝西等地。秦朝末年,王離之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居琅琊(今山東臨沂),成為琅琊王氏的始祖。王離之弟王威仍居晉陽(今山西太原),為太原王氏始祖。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成為名門望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後,中原士族大批南遷,王導、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史稱“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家族在東晉時期達到鼎盛,湧現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文化名人。


    - 同時,太原王氏也在北方地區保持著較高的地位,如北魏名臣王思政等。


    4. 隋唐時期


    - 隨著科舉製度的興起,士族勢力逐漸衰落,但王姓依然是大姓之一。


    - 唐朝時期,王姓人物眾多,如王勃、王維、王昌齡等文學家,王孝傑等名將。


    5. 宋元明清時期


    - 王姓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且不斷繁衍發展。


    - 宋朝時期,三槐王氏崛起,以王祜為始祖。王祜在庭院中種了三棵槐樹,預言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然位至宰相,三槐王氏成為北宋時期的名門望族。


    - 明清時期,王姓人口進一步增長,在商業、文化等領域也有不少傑出人物。如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三、在北京的分布


    1. 曆史上的分布


    - 北京作為遼、金、元、明、清等朝代的都城,吸引了各地的王姓人士前來。在遼代,一些王姓官員可能隨著朝廷的遷徙來到北京。金代,王姓在中都(今北京)也有一定的分布。


    - 元代,隨著蒙古族的統治,一些蒙古族、色目人改姓王,也在北京定居下來。


    - 明清時期,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王姓的官員、文人、商人等大量聚集。如明代的王鏊曾在朝廷為官,其家族可能有部分人在北京生活。清代的王士禎等文人也在北京留下了足跡。


    2. 現代分布


    - 如今,王姓在北京各個區縣都有分布。在城區,如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等地,有許多王姓居民。在郊區,也有不少王姓家族聚居的村落。


    -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王姓人口在北京的分布更加廣泛,涉及各個行業和領域。


    張姓


    一、起源


    1. 源出姬姓


    - 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製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 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


    2. 源出聶姓


    - 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3. 少數民族改姓


    - 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的。如三國時期,鮮卑族莫護跋在魏文帝曹丕時率部入居遼西,後跟隨司馬懿討伐公孫淵有功,被封為率義王,建立起遼西烏桓國政權,莫護跋於是以“張”為姓,稱“慕容”,其後人亦以張為姓,稱為“慕容鮮卑張氏”。


    二、變遷


    1. 先秦時期


    - 張姓主要活動在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


    2. 秦漢時期


    - 張姓向四周發展,向西進入陝西,向北進入山西,向東抵達山東,向南進入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 由於北方戰亂頻繁,張姓人口大量南遷,同時也有一些北方的張姓家族在少數民族政權中擔任官職。如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奠基者張軌就是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


    4. 隋唐時期


    - 張姓更加昌盛,分布更為廣泛。唐朝時期,張姓出了許多名人,如張說、張九齡等文學家、政治家。


    5. 宋元明清時期


    - 張姓繼續發展壯大,在全國各地都有眾多的人口。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流動,張姓也逐漸向海外擴散。


    三、在北京的分布


    1. 曆史上的分布


    - 北京作為曆代都城,吸引了大量的張姓人士前來。在遼代,北京地區就有張姓居民。金代,中都(今北京)的張姓人口可能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增多。


    - 元代,北京作為大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其中不乏張姓人士。一些蒙古族、色目人改漢姓為張,也在北京定居下來。


    - 明清時期,北京的張姓人口進一步增加。許多張姓官員在朝廷任職,如張居正等。同時,一些張姓文人、商人也在北京生活。


    2. 現代分布


    - 如今,張姓在北京的分布非常廣泛。在城區和郊區的各個區縣都有大量的張姓居民。張姓人口涉及各個行業和領域,為北京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李姓


    一、起源


    1. 源出嬴姓


    -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一世。


    2. 源出姬姓


    -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 306 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3. 源於封賞賜姓與恢複李氏


    -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 漢晉時期,北方遊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麵漢化政策,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4. 少數民族改姓


    -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二、變遷


    1. 先秦時期


    - 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


    2. 秦漢時期


    - 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 李氏大舉南遷,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4. 唐朝時期


    - 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 13 世,曆時 289 年。李唐皇室子孫眾多,加之賜姓、附姓等,使李姓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的國姓。


    5. 宋元明清時期


    - 李姓人口繼續增長,分布更加廣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流動,李姓逐漸向海外擴散。


    三、在北京的分布


    1. 曆史上的分布


    - 北京作為曆代都城,吸引了眾多的李姓人士。在遼代,北京地區就有李姓居民。金代,中都(今北京)的李姓人口可能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增多。


    - 元代,北京作為大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其中不乏李姓人士。一些蒙古族、色目人改漢姓為李,也在北京定居下來。


    - 明清時期,北京的李姓人口進一步增加。許多李姓官員在朝廷任職,如李東陽等。同時,一些李姓文人、商人也在北京生活。


    2. 現代分布


    - 如今,李姓在北京的分布非常廣泛。在城區和郊區的各個區縣都有大量的李姓居民。李姓人口涉及各個行業和領域,為北京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一眼看的楊豔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一眼看的楊豔茹並收藏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最新章節